Mobilenet v1-v3

news2025/1/11 14:18:47

MobileNet V1

理解 MobileNetV1的关键是理解深度可分离卷积

深度可分离卷积 Depthwise Separable Conv

深度可分离卷积=单通道卷积(提取特征)+逐点卷积(增加维度)

普通卷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输入一个 12×12×3 的一个输入特征图,经过256 个 5×5×3 的卷积核,卷积后得到一个 8×8×256 的输出特征图。

深度卷积 Depthwise Conv

image-20221214093811887

深度卷积就是将卷积核设计为单通道形式,在不改变输入特征图像的深度的情况下,对每一通道进行卷积操作,这样就得到了和输入特征图通道数一致的输出特征图。这样就能获得特征图的关键特征信息。

这样特征图少了,提取的信息也少了。下面就是要用1x1的卷积来进行升维操作。

逐点卷积 Pointwise Conv

逐点卷积就是用 1×1 卷积对特征图进行升维和降维操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现在我们用 256 个 1×1×3 的卷积核对 8×8×3 的输出特征图进行升维,这样经过深度卷积和逐点卷积后得到的特征图和标准的卷积操作一样都是 8×8×256 了。

计算量比较

假设

  • 输入特征图为 D F × D F × M D_{F} \times D_{F} \times M DF×DF×M

  • 输出特征图G为 D F × D F × N D_{F} \times D_{F} \times N DF×DF×N

  • 卷积核为 D K × D K × M × N D_{K} \times D_{K} \times M \times N DK×DK×M×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设标准卷积的stride设为1,padding使得输出特征图长宽和输入特征图一样,那么比如卷积核中红色的那个数字是要计算 D F ⋅ D F D_{F} \cdot D_{F} DFDF次的,卷积核一共有 D K ⋅ D K ⋅ M ⋅ N D_{K} \cdot D_{K} \cdot M \cdot N DKDKMN个参数。

所以标准卷积的计算量为 D K ⋅ D K ⋅ M ⋅ N ⋅ D F ⋅ D F D_{K} \cdot D_{K} \cdot M \cdot N \cdot D_{F} \cdot D_{F} DKDKMNDFDF

深度可分卷积

深度卷积:卷积核为 D K × D K × 1 × M D_{K} \times D_{K} \times 1 \times M DK×DK×1×M

输出特征图大小为 D F × D F × M D_{F} \times D_{F} \times M DF×DF×M

计算量为: D K ⋅ D K ⋅ M ⋅ D F ⋅ D F D_{K} \cdot D_{K} \cdot M \cdot D_{F} \cdot D_{F} DKDKMDFDF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1卷积:卷积核为 1 × 1 × M × N 1 \times 1 \times M \times N 1×1×M×N,最后的输出为 D F × D F × M D_{F} \times D_{F} \times M DF×DF×M

计算量: M ⋅ N ⋅ D F ⋅ D F M \cdot N \cdot D_{F} \cdot D_{F} MNDFDF

深度可分卷积的计算量是Depthwise Conv和 Pointwise Conv 的计算量之和,为 D K ⋅ D K ⋅ M ⋅ D F ⋅ D F + M ⋅ N ⋅ D F ⋅ D F D_{K} \cdot D_{K} \cdot M \cdot D_{F} \cdot D_{F} + M \cdot N \cdot D_{F} \cdot D_{F} DKDKMDFDF+MNDFDF

深度可分卷积 标准卷积 = D K ⋅ D K ⋅ M ⋅ D F ⋅ D F + M ⋅ N ⋅ D F ⋅ D F D K ⋅ D K ⋅ M ⋅ N ⋅ D F ⋅ D F = 1 N + 1 D K 2 \frac{深度可分卷积}{标准卷积}=\frac{D_{K} \cdot D_{K} \cdot M \cdot D_{F} \cdot D_{F} + M \cdot N \cdot D_{F} \cdot D_{F}}{D_{K} \cdot D_{K} \cdot M \cdot N \cdot D_{F} \cdot D_{F}}= \frac{1}{N} + \frac{1}{D_{K}^{2}} 标准卷积深度可分卷积=DKDKMNDFDFDKDKMDFDF+MNDFDF=N1+DK21

可以计算出深度可分卷积是标准卷积的 1 N + 1 D K 2 \frac{1}{N} + \frac{1}{D_{K}^{2}} N1+DK21

一般情况下,卷积核大小为 3 × 3 3 \times 3 3×3,为 D K 2 = 9 D_{K}^{2} = 9 DK2=9

卷积核的通道数 N N N的取值一般会大于9,那么 1 N + 1 D K 2 > 1 9 \frac{1}{N} + \frac{1}{D_{K}^{2}} > \frac{1}{9} N1+DK21>91

假设输出为一个 224×224×3 的图像,VGG 网络某层卷积输入的尺寸是 112×112×64 的特征图,卷积核为 3×3×128,标准卷积的运算量是:

3×3×128×64×112×112 = 924844032

深度可分离卷积的运算量是:

3×3×64×112×112+128×64×112×112 = 109985792

这一层,MobileNetV1 所采用的深度可分离卷积计算量与标准卷积计算量的比值为:

109985792 /924844032 = 0.1189

与我们所计算的九分之一到八分之一一致。


Mobilenet V1 网络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图左边是标准卷积层,右边是 V1 的卷积层,虚线处是不相同点。Mobilenet V1 的卷积层,先用 3×3 的深度卷积提取特征,接着是一个 BN 层,随后是一个 ReLU6 层,然后逐点卷积,最后又是是 BN 和 ReLU 了。

这也很符合深度可分离卷积,将左边的标准卷积拆分成右边的一个深度卷积和一个逐点卷积

ReLU6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ReLU6,当输入的值大于 6 的时候,返回 6”。作者认为 ReLU6 作为非线性激活函数,在低精度计算下具有更强的鲁棒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使用深度可分离卷积与标准卷积,参数和计算量能下降为后者的九分之一到八分之一左右。但是准确率只有下降极小的 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MobileNet V1 首先是一个 3x3 的标准卷积,s2 进行下采样。然后是堆积深度可分离卷积,并且其中的部分深度卷积会利用 s2 进行下采样。

然后采用平均池化层将 feature 变成 1x1,根据预测类别大小加上全连接层,最后是一个 softmax 层。整个网络有 28 层,其中深度卷积层有 13 层。

实验结果

V1 论文中还有一部分对 V1 网络再进行调整,在此就不赘述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原论文。

V1 的效果到底好不好,作者将 V1 与大型网络 GoogleNet 和 VGG16 进行了比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发现,作为轻量级网络的 V1 在计算量小于 GoogleNet,参数量差不多是在一个数量级的基础上,在分类效果上比 GoogleNet 还要好,这就是要得益于深度可分离卷积了。VGG16 的计算量参数量比 V1 大了 30 倍,但是结果也仅仅只高了 1% 不到。

作者还在论文中分析整个了网络的参数和计算量分布,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到整个计算量基本集中在 1x1 卷积上。对于参数也主要集中在 1x1 卷积,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全连接层占了一部分参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MobileNet V2

MobileNet V1 训完后发现深度卷积训出来的卷积核有不少是空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作者认为这是 ReLU 这个浓眉大眼的激活函数的锅。

ReLU 做了些啥?

MobileNet V2 的论文中,作者将低维流形的 ReLU 变换 embedded 到高维空间中的的例子。

假设在 2 维空间有一组由 m 个点组成的螺旋线 Xm 数据 (如 input),利用随机矩阵 T 映射到 n 维空间上并进行 ReLU 运算,即:


其中, X m X_m Xm 被随机矩阵 T 映射到了 n 维空间:

再利用随机矩阵 T 的逆矩阵 T-1,将 y 映射回 2 维空间当中:

全过程如下表示

换句话说,就是对一个 n 维空间中的一个 “东西” 做 ReLU 运算,然后(利用 T 的逆矩阵 T-1 恢复)对比 ReLU 之后的结果与 Input 的结果相差有多大

可以看到:

当 n = 2,3 时,与 Input 相比有很大一部分的信息已经丢失了。而当 n = 15 到 30,还是有相当多的地方被保留了下来。

也就是说,对低维度做 ReLU 运算,很容易造成信息的丢失。而在高维度进行 ReLU 运算的话,信息的丢失则会很少。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深度卷积的卷积核有不少是空。发现了问题,我们就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解决:既然是 ReLU 导致的信息损耗,将 ReLU 替换成线性激活函数

当然不能把所有的激活层都换成线性的,而是只把最后的那个 ReLU6 换成 Linear。


倒残差 Inverted residuals Conv

ResNet中使用残差块有助于提高精度构建更深的网络,所以MobileNet V2也引入了类似的块。

经典的残差块的过程是:1x1(降维)–>3x3(卷积)–>1x1(升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深度可分离卷积若采用残差块,先经过1x1的逐点卷积操作将输入特征图压缩,再经过深度卷积后,提取的特征会更少。

所以mobileNetV2是先经过1x1的逐点卷积操作将特征图的通道进行扩张,丰富特征数量,进而提高精度。这一过程刚好和残差块的顺序颠倒,这也就是倒残差的由来:1x1(升维)–>3x3(dw conv+relu)–>1x1(降维+线性变换)。

MobileNet V2 的 block

瓶颈层的具体结构如下表所示。输入通过1x1的conv+ReLU层将维度从k维增加到tk维,之后通过3×3的conv+ReLU可分离卷积对图像进行降采样(stride>1时),此时特征维度已经为tk维度,最后通过1*1conv(无ReLU)进行降维,维度从tk降低到k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此处着重强调一下,并不是所有的Inverted residual block都有shortcut短连接的!只有当stride=1(特征图尺寸一致)且输入特征矩阵与输出特征矩阵shape相同(也就是输入输出 通道数c 也要相同)时才有短连接。

左边是 v1 的 block,没有 Shortcut 并且带最后的 ReLU6。

右边是 v2 的加入了 1×1 升维,引入 Shortcut 并且去掉了最后的 ReLU,改为 Linear。步长为 1 时,先进行 1×1 卷积升维,再进行深度卷积提取特征,再通过 Linear 的逐点卷积降维。将 input 与 output 相加,形成残差结构。步长为 2 时,因为 input 与 output 的尺寸不符,因此不添加 shortcut 结构,其余均一致。

V2 的网络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表所示,t 表示bottleneck中“胖瘦”系数,通道数变为几倍;c 表示输出通道数;n 表示bottleneck模块重复了几次;s 表示stride,步长,控制特征图尺寸大小,1的话尺寸不变,2的话,尺寸变为原来的一半,表中s为1或者2 只针对重复了n次的bottleneck 的第一个bottleneck,重复n次的剩下几个bottleneck中s均为1。

MobileNet V3

MobileNet V3的核心就是神经结构搜索(NAS)

MobileNetV3 的相关技术

  • 网络的架构基于 NAS 实现的 MnasNet(效果比 MobileNetV2 好)
  • 引入 MobileNetV1 的深度可分离卷积
  • 引入 MobileNetV2 的具有线性瓶颈的倒残差结构
  • 引入基于 squeeze and excitation 结构的轻量级注意力模型 (SE)
  • 使用了一种新的激活函数 h-swish(x)
  • 网络结构搜索中,结合两种技术:资源受限的 NAS(platform-aware NAS)与 NetAdapt
  • 修改了 MobileNetV2 网络端部最后阶段

激活函数 h-swish

h-swish 是基于 swish 的改进,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wish 具备无上界有下界、平滑、非单调的特性。并且 Swish 在深层模型上的效果优于 ReLU。

但Swish 在嵌入式环境中,是有不少的成本的。而在移动设备上计算 sigmoid 函数是非常明智的选择。所以提出了 h-swish。

h-swish

作者认为几乎所有的软件和硬件框架上都可以使用 ReLU6 的优化实现。其次,它能在特定模式下消除了由于近似 sigmoid 的不同实现而带来的潜在的数值精度损失。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下图是 Sigmoid 和 swish 的 hard、soft 形式:

我们可以简单的认为,hard 形式是 soft 形式的低精度化。作者认为 swish 的表现和其他非线性相比,能够将过滤器的数量减少到 16 个的同时保持与使用 ReLU 或 swish 的 32 个过滤器相同的精度,这节省了 3 毫秒的时间和 1000 万 MAdds 的计算量。

并且同时,作者认为随着网络的深入,应用非线性激活函数的成本会降低,能够更好的减少参数量。作者发现 swish 的大多数好处都是通过在更深的层中使用它们实现的。因此,在 V3 的架构中,只在模型的后半部分使用 h-swish(HS)

网络结构搜索 NAS

主要结合两种技术:**资源受限的 NAS(platform-aware NAS)**与 NetAdapt

资源受限的 NAS,用于在计算和参数量受限的前提下搜索网络来优化各个块(block),所以称之为模块级搜索(Block-wise Search)

NetAdapt,用于对各个模块确定之后网络层的微调每一层的卷积核数量,所以称之为层级搜索(Layer-wise Search)

一旦通过体系结构搜索找到模型,我们就会发现最后一些层以及一些早期层计算代价比较高昂。于是作者决定对这些架构进行一些修改,以减少这些慢层 (slow layers) 的延迟,同时保持准确性。这些修改显然超出了当前搜索的范围。

对 V2 最后阶段的修改

作者认为,当前模型是基于 V2 模型中的倒残差结构和相应的变体(如下图)。使用 1×1 卷积来构建最后层,这样可以便于拓展到更高维的特征空间。这样做的好处是,在预测时,有更多更丰富的特征来满足预测,但是同时也引入了额外的计算成本与延时

所以,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是要保留高维特征的前提下减小延时。首先,还是将 1×1 层放在到最终平均池之后。这样的话最后一组特征现在不是 7x7(下图 V2 结构红框),而是以 1x1 计算(下图 V3 结构黄框)。

这样的好处是,在计算和延迟方面,特征的计算几乎是免费的。最终,重新设计完的结构如下:

在不会造成精度损失的同时,减少 10ms 耗时,提速 15%,减小了 30m 的 MAdd 操作。

V3 的 block

综合以上,V3 的 block 结构如下所示:

与 V2 的 block 相比较:

MobileNetV3 的网络结构

MobileNetV3 定义了两个模型: MobileNetV3-LargeMobileNetV3-Small。V3-Large 是针对高资源情况下的使用,相应的,V3-small 就是针对低资源情况下的使用。两者都是基于之前的简单讨论的 NAS。

MobileNetV3-Large

MobileNetV3-Small

就像之前所说的:只有在更深层次使用 h-swish 才能得到比较大的好处。所以在上面的网络模型中,不论大小,作者只在模型的后半部分使用 h-swish。

用谷歌 pixel 1/2/3 来对大小 V3 进行测试的结果。

为什么 MobileNet 会这么快?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看到了一篇文章 Why MobileNet and Its Variants (e.g. ShuffleNet) Are Fast?,这也让我有了一样的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是从结构方面进行了讨论,从深度可分离卷积到组卷积的参数计算量等,因为之前的文章都有写过,在这里就不赘述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翻阅下之前的文章。

在这里换一个的角度。我们直接从用时多少的角度去讨论下这个问题。

下图来自 Caffe 作者贾扬清的博士论文:

该图是 AlexNet 网络中不同层的 GPU 和 CPU 的时间消耗,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不管是在 GPU 还是在 CPU 运行,最重要的 “耗时杀手” 就是 conv,卷积层。也就是说,想要提高网络的运行速度,就得到提高卷积层的计算效率

我们以 MobileNetV1 为主,看看 MobileNet 的资源分布情况:

可以看到,MobileNet 的 95% 的计算都花费在了 1×1 的卷积上,那 1×1 卷积有什么好处吗?

我们都知道,卷积操作就是如下图所示的乘加运算:

在计算机操作时,需要将其存入内存当中再操作(按照 “行先序”):

这样一来,特征图 y11,y12,y21,y22 的计算如下所示:

按照卷积计算,实线标注出卷积计算中的访存过程(对应数据相乘),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过程是非常散乱和混乱的。直接用卷积的计算方式是比较愚蠢的。

这时候就要用到 im2col 操作。

im2col

一句话来介绍 im2col 操作的话,就是通过牺牲空间的手段(约扩增 K×K 倍),将特征图转换成庞大的矩阵来进行卷积计算

其实思路非常简单:
把每一次循环所需要的数据都排列成列向量,然后逐一堆叠起来形成矩阵(按通道顺序在列方向上拼接矩阵)。
比如 Ci×Wi×Hi 大小的输入特征图,K×K 大小的卷积核,输出大小为 Co×Wo×Ho,
输入特征图将按需求被转换成 (K∗K)×(Ci∗Wo∗Ho) 的矩阵,卷积核将被转换成 Co×(K∗K)的矩阵,

然后调用 GEMM(矩阵乘矩阵)库加速两矩阵相乘也就完成了卷积计算。由于按照计算需求排布了数据顺序,每次计算过程中总是能够依次访问特征图数据,极大地提高了计算卷积的速度。 (不光有 GEMM,还有 FFt(快速傅氏变换))

换一种表示方法能更好地理解,图片来自 High Performance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for Document Processing:

这样可以更清楚的看到卷积的定义进行卷积操作(上图上半部分),内存访问会非常不规律,以至于性能会非常糟糕。而 Im2col() 以一种内存访问规则的方式排列数据虽然 Im2col 操作增加了很多数据冗余,但使用 Gemm 的性能优势超过了这个数据冗余的劣势

所以标准卷积运算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那我们现在回到 1×1 的卷积上来,有点特殊。按照我们之前所说的,1×1 的卷积的原始储存结构和进行 im2col 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矩阵是完全相同的。标准卷积运算和 1×1 卷积运算对比如下图:

也就是说,1x1 卷积不需要 im2col 的过程,所以底层可以有更快的实现,拿起来就能直接算,大大节省了数据重排列的时间和空间。

当然,这些也不是那么绝对的,因为毕竟 MobileNet 速度快不快,与 CONV1x1 运算的优化程度密切相关。如果使用了定制化的硬件(比如用 FPGA 直接实现 3x3 的卷积运算单元),那么 im2col 就失去了意义而且反而增加了开销。

回到之前的 MobileNet 的资源分布,95% 的 1×1 卷积和优化的网络结构就是 MobileNet 能如此快的原因了。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oloradmin.cn/o/188446.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微服务/分布式初始

1.单体服务架构的特点 当服务单一、规模小、逻辑简单时,用一个单体服务就挺 单体服务的缺点 复杂程度高。维护成本越来越高,各个模块之间边界模糊,一个模块的改动可能导致整个服务出现问题,一点内存泄漏、一处指针错误就会让整…

汉诺塔+汉诺四塔(C/C++)

目录 汉诺塔 1 简介 2 代码思路 2.1 对于次数的理解 2.2 对于移动的理解 3 代码 4 加深理解 汉诺四塔 1 思路 2 代码 汉诺塔 1 简介 汉诺塔(Tower of Hanoi),又称河内塔,是一个源于印度古老传说的益智玩具。大梵天创造世界的时候做了三…

关于e^x的部分公式和约算方法

常用的几个不等式: ex≥x1e^{x}\geq x1ex≥x1ln⁡x≤x−1\ln x\leq x-1lnx≤x−1ex≥exe^{x} \geq exex≥exex≥1xx22e^x\geq1x\frac{x^2}{2}ex≥1x2x2​ 当x>0时,ex≥ex(x−1)2x2−(e−2)x1e^x\geq ex(x-1)^{2}x^2-(e-2)x1ex≥ex(x−1)2x2−(e−2)x1 上述算式在…

数据库系统概论——函数依赖、码和范式(1NF、2NF、3NF、BCNF)详解

文章目录概念回顾1、函数依赖的定义1.1 平凡函数依赖和非平凡函数依赖1.2 完全函数依赖和部分函数依赖1.3 传递函数依赖2、码2.1 主码和候选码2.1主属性与非主属性2.2 全码2.3 外部码3、范式3.1 第一范式(1NF)3.2 第二范式(2NF)3.…

现在的互联网技术,已蜕变成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技术

在互联网的进化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孪生与蝶变。现在的互联网技术,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技术,而是蜕变成为了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蜕变成为了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这些新的技…

【STM32笔记】HAL库ADC测量精度提高方案(利用内部参考电压VREFINT计算VDDA来提高精度)

【STM32笔记】HAL库ADC测量精度提高方案(利用内部参考电压VREFINT计算VDDA来提高精度) 多数STM32的MCU 都没有内部基准电压 如L496系列 但在外接VDDA时(一般与VCC 3.3V连接) 有可能VCC不稳定 导致参考电压不确定 从而使ADC测量不…

深度学习调参炼丹术(总结向)

调参控制变量,每次调一个值。 1.初始化方式:FC/CNN用kaiming uniform或normalize,Emendding选截断normalize 2.activation function:sigmoid(淘汰)、tanh(淘汰)、relu(推荐)、leakey-relu 3.优化器:SGD动量&#xff0…

若依配置教程(三)新建模块

若依模块化管理,使代码更加规范化,方便在不同文件夹下进行修改和开发。 接下来是新建模块的步骤: 文章目录**接下来是新建模块的步骤:**1.创建新的module2.配置pom.xml1.创建新的module 项目上鼠标右击: 然后修改项…

Kettle 实战教程

Kettle 实战教程1.引言....................................................................................81.1 编写目的...........................................................81.2 阅读对象...........................................................91.3 术…

DBCO-SS-Mal;DBCO二硫键-马来酰亚胺-点击化学

DBCO-SS-Maleimide;Mal-SS-DBCO 英 文 :DBCO-SS-Maleimide 中文:二苯并环辛炔-二硫键-马来酰亚胺 分子式:C30H30N4O5S2 分子量:590.71 存储条件:-20C,避光,避湿 用 途&#xff…

做自媒体,有哪些好用的工具和软件,这6大自媒体工具,力荐!

工具一:效率控 效率控是一个汇集很多工具的工具APP。使用它可以用来习惯养成,表情制作,二维码生成,倒数日,文字识别,配色方案等等。 它特别一个亮点的功能是剪切板增强,还有一个特别实用的功能是…

DevStyle,一个让Java开发更现代化的工具!

如果您喜欢Eclipse的强大功能,但对它的可用性和美观度没有很高的要求,那么从今天开始,请准备好从全新的角度来看待Eclipse。在之前暗黑的插件基础上,MyEclipse官方团队为大家带来了DevStyle。使用DevStyle,开发人员可以…

小程序提升篇-组件

提升篇学习目标如何自定义小程序组件小程序组件中behaviors的作用安装和配置vant-weapp组件库如何使用MobX实现全局数据共享如何对小程序API进行Promise化小程序组件学习目标创建并引用组件(全局、局部、usingComponent)修改组件样式(option-…

Java JVM:字节码执行引擎(六)

执行引擎是 Java 虚拟机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执行引擎由软件自行实现 目录一、运行时栈帧结构二、方法调用三、基于栈的字节码解释执行引擎四、OSGI:灵活的类加载器架构一、运行时栈帧结构 Java 虚拟机以方法作为最基本的执行单元,“栈帧”则…

如何用ffmpeg截取视频片段 以及 截取时间不准确的坑

之前在工作中,有遇到需要程序化截取视频片段的场景,这里使用ffmpeg命令行就可以很容易实现,这里也记录下我们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坑,希望对大家也有所帮助。    举个例子,当我们要截取视频文件中input.mp4的第15秒到第9…

【C语言练习】逻辑分析题

目录题目一:求名次题目详情:解题思路:题目二:找凶手题目详情:解题思路:题目一:求名次 题目详情: 5位运动员参加了10米台跳水比赛,有人让他们预测比赛结果: A…

(02)Cartographer源码无死角解析-(52) 2D点云扫描匹配→ceres扫描匹配:CeresScanMatcher2D→栅格地图残差

讲解关于slam一系列文章汇总链接:史上最全slam从零开始,针对于本栏目讲解(02)Cartographer源码无死角解析-链接如下: (02)Cartographer源码无死角解析- (00)目录_最新无死角讲解:https://blog.csdn.net/weixin_43013761/article/details/127350885 文末…

上海洲邦携手图扑建设数字孪生工厂,获 2022 智能制造优秀场景

前言 12 月 2 日,工信部公示了 2022 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和优秀场景名单。图扑软件和上海洲邦合作建设的宁波甬友数字孪生工厂被评为优秀场景,全国共有 369 个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入选。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实施方案》包括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和…

ESP-IDF:快速排序测试

ESP-IDF:快速排序测试 /快速排序测试/ void printArray(int arr[], int len) { for (int i 0; i < len; i) { cout << arr[i] << " "; } cout << endl; } void QuickSort(int arr[], int start, int end) { int i start; int j end; // 找…

【IoT】蔽障智能车设计:带有无线调试系统的蔽障小车

说明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在社会领域的渗透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xff0c;单片机的应用正在不断地走向深入&#xff0c;由于它具有功能强&#xff0c;体积小&#xff0c;功耗低&#xff0c;价格便宜&#xff0c;工作可靠&#xff0c;使用方便等特点&#xff0c;因此越来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