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系统:线程概念 & 线程控制
- 线程概念
- 轻量级进程 LWP
- 页表
- 线程控制
- POSIX 线程库 - ptherad
- 线程创建
- pthread_create
- pthread_self
- 线程退出
- pthread_exit
- pthread_cancel
- pthread_join
- pthread_detach
- 线程架构
- 线程与地址空间
- 线程与pthread动态库
- 线程的优缺点
线程概念
假设某个进程要在输出1 - 10
的同时,让另外一个执行流去输出11 - 20
,应该怎么办?
如果从进程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创建一个子进程,让父子进程同时跑,比如这样:
int main()
{
pid_t id = fork();
//子进程
if (id == 0)
{
for (int i = 1; i <= 10; i++)
{
cout << i << endl;
sleep(1);
}
exit(0);
}
//父进程
for (int i = 11; i <= 20; i++)
{
cout << i << endl;
sleep(1);
}
return 0;
}
输出结果:
这样确实可以做到让两个执行流同时运行,从而提高效率,但是代价太大了。这种方式是通过创建一个子进程实现的,而一个进程需要额外创建PCB
,进程地址空间
,页表
等等。
在CPU
调度进程的时候,本质是在调度进程的PCB
,把进程的PCB
放到运行队列中,然后CPU
依次执行队列中的进程。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让一个进程被CPU
多次执行,从而让一个进程有多个执行流,只需要创建更多的PCB
就可以了。在没学习到线程前,我们认为一个进程只有一个PCB
,实则不然,一个进程可以有多个PCB
(仅对Linux
而言)。
而对于同一个进程的每一个PCB
,都算作一个线程
。
线程是进程内部的一个执行分支,是
CPU
调度的基本单位
每个线程都会拿到同一个进程的不同部分代码,从而让多个区域的代码一起执行,提高进程的效率。
我们再辨析一下进程
与线程
的关系:
进程 = 内核数据结构 + 代码和数据
上图中,多个PCB
,进程地址空间
,页表
等都属于进程的内核数据结构,因此这些所有内容加起来,才算做进程。
进程是承担系统资源分配的基本实体
因为多个线程是共享地址空间,页表等等,所以一个线程不可能去承担系统的资源分配,反而来说,线程是被分配资源的。操作系统分配资源时,以进程为单位,当一个进程拿到资源后,再去分配给不同的线程。
轻量级进程 LWP
其实我刚刚的所有描述,都是针对Linux
而言的。大部分操作系统的处理线程的方式,并不是直接创建多个PCB
,而是额外设计了一个TCB (Thread Contrl Block)
:
多个TCB
分别控制不同部分的代码,CPU
调度线程时,也去调度TCB
。比如主流的Windows
,MacOS
等操作系统,都是这样做的。
但是Linux
认为:PCB
就已经可以被CPU
调度了,进程调度已经有一套很完善的体系了,如果再额外给线程设计一套线程的调度解决方案,未免太多余了。因此Linux
中没有设计TCB
这样的结构,而是直接复用PCB
来实现线程。
在Linux
中,一个进程可以有多个PCB
,当PCB
的数目为1
,那么这个PCB
可以代表一个进程;如果PCB
数目有多个,那么这个PCB
代表一个进程的多个线程。
因此在Linux
中,没有真正的线程,一个执行流由一个PCB
维护。一个执行流既有可能表示一个进程,也有可能表示一个线程。Linux
把这种介于线程
与进程
之间的状态,称为轻量级进程 LWP (Light Weight Process)
。
Linux
中所有对线程
的操作,本质都是对轻量级进程
的操作
接下来在一个进程内部创建两个线程,观察一些现象。如何创建线程,在本博客的线程控制部分会讲解,现在大家只需要观察现象,知道我的一个进程内部有两个线程即可。
上图中,为两个线程同时输出,第一个线程输出I am thread - 1
,第二个线程输出I am thread - 2
。
我们先通过 ps -ajx
观察一下进程test.exe
的状态:
看可以看到只有一个进程,PID = 141776
,也就是这两个线程同属于一个进程。
如果想要观察线程,需要指令ps -aL
:
可以看到,确实是有两个叫做test.exe
的线程
的,它们的PID
都是141776
,但是它们的LWP
不同。一个LWP = 141776
,另外一个LWP = 141777
,而LWP
就是我们刚刚说的轻量级进程。
另外的,你会发现第一个线程的PID = LWP = 141776
,说明这个线程是主线程
,其余的所有线程都是这个主线程创造的。
页表
那么进程是如何实现把资源分配给多个线程的呢?这就要谈一谈页表了。
先看一看内存
与磁盘
是如何管理的:
不论是内存还是磁盘,都被划分为了以4kb
为单位的数据块,一个数据块可以被称为页框 / 页帧
。
操作系统管理内存,或者管理磁盘,都是以4kb
为基本单位的。比如把磁盘中的数据加载到内存中,就是以4kb
为基本单位进行拷贝。
页框
是被struct page
管理的,Linxu 2.6.10
中,struct page
源码如下:
struct page
{
page_flags_t flags;
atomic_t _count;
atomic_t _mapcount;
unsigned long private;
struct address_space *mapping;
pgoff_t index;
struct list_head lru;
#if defined(WANT_PAGE_VIRTUAL)
void *virtual;
#endif
};
操作系统想要管理所有的页框,只需要创建一个数组,数组的元素类型是struct page
。此时操作系统对内存或磁盘的管理,就变成了对数组的增删查改。而且从上方的struct page
源码中可以发现,它是不存储页框的起始地址和终止地址的,因为可以通过下标计算出起始地址,起始地址 + 4kb
就可以求出终止地址。
那么这个页框
和页表
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以32
位操作系统为例,页表的结构如下:
页表的任务是把虚拟地址
解析为物理地址
,当传入一个虚拟地址
,页表就要对其解析。一个32
位的地址,会被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10
位,第二部分是中间10
位,第三部分是末尾12
位。
第一部分就是上图中的深蓝色部分,其由页目录
进行解析。
2
10
=
1024
{\color{Red} 2 ^ {10} = 1024}
210=1024,即前10
位地址有1024
种可能,而页目录
就是一个长度为1024
的数组。解析地址时,先通过前10
位,在页目录
中找到对应的下标。每个页目录
的元素,指向一个页表
。
第二部分是上图中的黄色部分,其由页表
进行解析,同样的
2
10
=
1024
{\color{Red} 2 ^ {10} = 1024}
210=1024,即中间10
位地址也1024
种可能,所以每个页表的长度也是1024
。解析中间10
位时,在页表
中找到对应的下标,从而找到对应的内存。
第三部分时上图中的绿色部分。还记得吗,一个数据块的大小是4 kb
,这是内存管理的基本单位。而
2
12
b
y
t
e
=
4
k
b
{\color{Red} 2 ^ {12} byte = 4 kb}
212byte=4kb,而第三部分就是12
位!因此第三部分也叫做页内偏移
,通过前两个部分,我们已经可以锁定到内存中的一个页框了,而第三部分存储的是物理地址相对于页框
起始地址的偏移量,此时就可以根据起始地址 + 偏移量
来确定一个地址。
以上就是页表
解析地址的全过程。
那么这和线程
的资源分配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页目录把整个页表划分为了1024
部分。
给不同线程分配进程不同的区域,本质就是让不同进程看到页表的不同子集
线程控制
POSIX 线程库 - ptherad
讲完基本概念后,我们再看看如何控制线程。Linux
控制线程,是通过原生线程库pthread
的。
Linux
中本质上是没有线程的,而是通过轻量级进程
来模拟线程。因此 Linux
没有线程相关的系统调用接口,而是轻量级进程的系统调用接口。为了让用户感觉自己在操控线程,因此所有Linux
系统都会必须配套一个 原生线程库 pthread
,将轻量级进程的系统调用,封装为线程的操控,让用户感觉自己在操控线程。
之所以叫做原生线程库
,就是因为所有Linux
系统必须配备这个库,是原生的。因为库
属于用户操作接口
的范围,所以Linux
的线程也叫做用户级线程
。
在使用
gcc / g++
编译时,要带上选项-l pthread
,来引入原生线程库
例如:
g++ -o test.exe test.cpp -l pthread
那么简单了解什么是线程库
后,接下来就要讲解线程相关接口了。
在讲解接口前,先铺垫一个概念:TID
,所有线程库对线程的操作,都是基于TID
的。这个TID
用于标识一个唯一的线程。TID
与LWP
不是一个东西,不要搞混。
TID
的数据类型是pthread_t
。
线程创建
pthread_create
ptherad_create
函数用于创建一个线程,需要头文件<pthread.h>
,函数原型如下:
int pthread_create(pthread_t *thread, const pthread_attr_t *attr, void *(*start_routine) (void *), void *arg);
参数:
thread
:输出型参数,输出创建出来的线程的TID
attr
:设置线程的状态,这个不用管,设为nullptr
即可start_routine
:类型为void* (*)(void*)
线程执行的函数的函数指针arg
:用于给新的线程传递参数,也就是给函数start_routine
传参,该函数的第一个参数为void*
类型,arg
也是void*
返回值:
- 如果创建成功,返回
0
- 如果创建失败,返回错误码
示例:
void *threadRun(void *args)
{
string name = (char *)args;
while (true)
{
cout << name << endl;
sleep(1);
}
return nullptr;
}
int main()
{
pthread_t tid;
pthread_create(&tid, nullptr, threadRun, (void *)"thread - 1");
while (true)
{
cout << "thread - main" << endl;
sleep(1);
}
return 0;
}
以上代码中,先创建一个pthread_t
类型的tid
,随后通过pthread_create
创建一个线程。
- 第一个参数
&tid
,即创建线程后把该线程的TID
输出到变量tid
中; - 第二个参数
nullptr
,不用管; - 第三个参数
threadRun
,即创建出来的线程去执行这个函数; - 第四个参数
(void *)"thread - 1"
,即函数threadRun
的第一个参数传入一个字符串,由于参数类型是void*
,要进行一次类型转换。
随后主线程循环输出"thread - main"
,创建的线程把参数args
提取出来变成string
,string name = (char *)args;
,再输出这个string
。
输出结果:
现在就有两个线程同时在跑了,而且我们成功把字符串thread - 1
通过参数传给了新创建的线程。
pthread_self
ptherad_self
函数用于得到当前线程的TID
,需要头文件<pthread.h>
,函数原型如下:
pthread_t pthread_self(void);
返回值:当前线程的TID
。
线程退出
讲解线程退出的相关接口前,我们来看一个实验:
如果某个线程调用
exit
接口,会发生什么
代码:
void *threadRun(void *args)
{
string name = (char *)args;
int cnt = 3;
while (cnt--)
{
cout << name << endl;
sleep(1);
}
exit(0);
return nullptr;
}
int main()
{
pthread_t tid;
pthread_create(&tid, nullptr, threadRun, (void *)"thread - 1");
while (true)
{
cout << "thread - main" << endl;
sleep(1);
}
return 0;
}
以上代码十分简单,就是在刚才的代码中多加了一句exit
而已。主线程创建完线程后,死循环输出thread - main
。而创建出来的线程在输出三次thread - 1
后通过exit
退出。
按理来说,创建出来的线程通过exit
退出后,此时就只剩主线程了,于是一直循环输出thread - main
。所以预测现象为:输出三次thread - 1
后,剩下的全是thread - main
。
输出结果:
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当thread - 1
通过exit
退出后,主线程也退出了。
exit
接口的作用,是终止整个进程,任意一个线程调用该接口,所有线程都会退出
因此我们不能通过exit
来退出一个线程。
pthread_exit
ptherad_exit
函数用于退出当前线程,需要头文件<pthread.h>
,函数原型如下:
void pthread_exit(void *retval);
在pthread_create
时,线程执行的函数类型就是void* (*)(void*)
也就是说线程调用的函数返回值是void*
。退出线程pthread_exit
时,第一个参数retval
就是用于指定这个返回值的。
pthread_cancel
ptherad_cancel
函数用于在主线程中指定退出一个线程,需要头文件<pthread.h>
,函数原型如下:
int pthread_cancel(pthread_t thread);
参数:thread
是要杀掉的线程的TID
pthread_join
线程和进程一样,也有等待的机制,用于获取线程的退出信息,这个过程叫做线程等待
,而线程等待就是通过pthread_join
完成的。
pthread_join
函数用于等待一个线程,需要头文件<pthread.h>
,函数原型如下:
int pthread_join(pthread_t thread, void **retval);
参数:
thread
:等待的线程的TID
retval
:输出型参数,线程退出后,该参数会接收到线程的函数返回值
返回值:
- 等待成功:返回
0
- 等待失败:返回错误码
ptherad_join
会进行阻塞式等待。
示例:
void* threadRun(void* args)
{
string name = (char*)args;
int cnt = 3;
while (cnt--)
{
cout << name << endl;
sleep(1);
}
return (void*)12345;
}
int main()
{
pthread_t tid;
pthread_create(&tid, nullptr, threadRun, (void*)"thread - 1");
void* ret;
pthread_join(tid, &ret);
cout << "return value = " << (long long) ret << endl;
return 0;
}
以上代码中,创建的线程输出三次"thread - 1"
后退出,返回值为数字12345
。主线程中通过join
等待这个线程,并把返回值保存到变量ret
中。随后输出这个结果,因为ret
是指针,输出时先转为long long
再输出。
输出结果:
可以看到,主线程成功通过pthread_join
拿到了线程的返回值。
如果我们通过pthread_exit
终止线程,该函数的第一个参数就是函数返回值,那么pthread_join
得到的返回值就是pthread_exit
的参数。
但是如果通过pthread_cancel
终止线程,由于该函数没有指定线程的返回值,此时pthread_join
得到的返回值是固定值PTHREAD_CANCELED
其值为void*
的-1
。
pthread_detach
线程都是要被释放的,如果一个线程退出后没有被pthread_join
,就会造成内存泄漏。但是如果你真的不希望去回收一个线程,你可以进行线程分离
,被分离的线程,退出后会自己回收自己。
pthread_detach
函数用于分离一个线程,需要头文件<pthread.h>
,函数原型如下:
int pthread_detach(pthread_t thread);
参数:thread
是被分离的线程的TID
返回值:
- 分离成功:返回
0
- 分离失败:返回错误码
一个线程被分离后,不允许再被pthread_join
等待,等待会发生错误。
pthread_detach
既可以在主线程中对创建出来的线程使用,也可以线程自己对自己使用。
我们以后者作为示例:
void *threadRun(void *args)
{
pthread_detach(pthread_self());
while(true) ;
return (void*)12345;
}
int main()
{
pthread_t tid;
pthread_create(&tid, nullptr, threadRun, (void *)"thread - 1");
cout << "join..." << endl;
int ret = pthread_join(tid, nullptr);
cout << ret << ": " << strerror(ret) << endl;
return 0;
}
以上代码中,在线程的函数中,自己分离自己pthread_detach(pthread_self())
,随后创建的线程陷入死循环。
主线程中,强行pthread_join
这个已经分离的函数,并输出错误码。
输出结果:
可以看到,由于等待了一个已经分离的线程,此时pthread_join
的返回值就是22
号错误Incalid argument
线程架构
线程与地址空间
依然是这一张图,我们之前一直没有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所有的线程共享一个进程地址空间
。这意味着多个线程是可以访问同一个变量的,比如说一个全局变量g_val
,我们可以在任意一个线程中访问它,一个线程修改了这个值,其余的线程的g_val
也会受到影响。
示例:
int g_val = 5;
void* threadRun(void* args)
{
cout << "g_val = " << g_val << " &g_val = " << &g_val << endl;
return nullptr;
}
int main()
{
pthread_t tid;
pthread_create(&tid, nullptr, threadRun, nullptr);
sleep(1);
cout << "g_val = " << g_val << " &g_val = " << &g_val << endl;
return 0;
}
以上代码中,先创建了一个全局变量g_val
,随后创建一个线程。
主线程与被创建的线程,都输出g_val
的值与g_val
的地址。
输出结果:
两个线程的g_val
不论是值还是地址,都是一模一样的,说明就是同一个g_val
。
如果你希望对于一个变量,每个线程都维护一份,互不影响,此时可以使用线程局部存储
。
只需要在变量前面使用__thread
(注意前面有两条下划线)修饰即可,比如这样:
__thread int g_val = 5;
再次输出:
这次两个线程的g_val
地址就不同了。
当然,线程之间不是啥都共享的,也有各自独立的部分:
- 线程PID
- 一组寄存器 / 硬件上下文:因为线程是调度的基本单位,线程调度是需要上下文来记录自己的调度相关信息的,这个必须每个线程各自一份
- 栈帧:也是因为线程是调度的基本单位,每个线程都在执行自己的函数栈,这个栈也是各自独立
- errno:线程之间的错误码各自独立
- 信号屏蔽字:当一个进程收到信号,此时所有线程都会收到信号,但是每个线程的处理方式可以不同,就是通过每个线程独自维护一份
block
达到的 - 调度优先级:同理,因为线程是调度的基本单位,线程之间可以有不同的优先级
线程与pthread动态库
我先前说过,线程的控制是通过pthread
库实现的,毫无疑问pthread
是一个动态库。线程需要被结构体描述,同时再被数据结构组织,这样才好管理一群线程,这个任务是pthread
库完成的。
如下图:
在pthread
库中,通过结构体struct pthread
来管理一个线程,在这给结构体中会存储很多线程之间独立的部分。我们刚讲过的线程局部存储
,栈帧
,TID
,这几个部分就是保存在struct pthread
中的。
还记得我们在说过,TID
是一个线程的唯一标识符吗?我们来输出一下这个TID
试试:
int main()
{
cout << pthread_self() << endl;
return 0;
}
直接通过pthread_self
拿到自己的TID
,然后输出。
输出结果:
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数字,这是为啥?
TID
就是线程的struct pthread
在内存中的物理地址
你不妨想想,为什么所有对线程的操作中,基本都带上了参数TID
,因为通过TID
,线程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物理地址,从而访问线程的更多信息。
在Linux
中,标识一个轻量级进程
是通过LWP
完成的,在struct pthread
内部,一定有一个成员是该线程
对应的轻量级进程
的LWP
,进而完成用户操作线程到库操作轻量级进程的转换。
线程的优缺点
线程有如下优点:
创建一个新线程的代价要比创建一个新进程小得多
创建一个线程只需要额外创建一个PCB
,进程地址空间,页表等都和别的线程共用,因此创建线程代价很小
与进程之间的切换相比,线程之间的切换需要操作系统做的工作要少很多
由于线程共用进程地址空间和页表,在CPU
切换调度的PCB
时,如果两个PCB
属于同一个进程的不同线程,那么它们的进程地址空间和页表都不用更新,因为它们共用,此时CPU
就可以少加载很多数据。
在等待慢速I/O操作结束的同时,程序可执行其他的计算任务
一般来说,I/O
是很慢的操作,如果主线程一直等待I/O
,效率就会很低下。这种需要阻塞等待的任务,建议创建其它线程,让其他线程去做。这样I/O
对程序的运行效率影响就低很多,因为等待I/O
的同时,主线程可以去做其他任务。
计算密集型应用,为了能在多处理器系统上运行,将计算分解到多个线程中实现
所谓计算密集型应用
,就是该程序主要功能是利用CPU
进行计算。此时线程个数不建议太多,因为线程的调度也是需要消耗CPU
资源的,此时最好让CPU
多执行计算,而不是去频繁调度。
I/O密集型应用,为了提高性能,将I/O操作重叠。线程可以同时等待不同的I/O操作。
所谓I/O密集型应用
,就是说程序大部分时间都在I/O
,此时建议多创建一些线程,让线程去I/O
。
线程缺点如下:
- 线程的频繁调度也要消耗资源,可能会和计算争夺
CPU
资源,导致计算效率降低,比如计算密集型应用
就不太适合创建太多线程 - 程序健壮性降低,因为多线程的代码很难维护,不好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