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工作需要,再次捡起了放下多年的Android开发。说起Android,还是要感谢这个时代,感谢开源。这个时代,让我们开发者,可以通过开源,通过开源的Android,学到很多东西。有如此感慨,是因为早期,像操作系统这类软件,是被厂商严格保护起来的“秘籍”。曾几何时,想学都没有东西学,振臂高呼:“我要学”,是何等的悲壮。现如今,网上一抓一大把的资料,倒不见当年的学习热情,悲乎哉?
参加工作十几年来,主要方向一直在嵌入式领域。Android也可以看做是嵌入式大家庭的一员。做Android开发,并没有脱离嵌入式这个大方向。我曾经将嵌入式开发分成了三个大类,如下图所示(参见博文基于多进程架构的嵌入式软件框架研究与实现_龙赤子的博客-CSDN博客_多进程软件架构):
可见,Android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类。其实,上图的高中低端横轴表述并不正确,简单到复杂的纵轴也不准确。经过很多项目的锤炼后,我认为,更多以业务和需求来做划分基准,是比较靠谱的。这样来看,Android其实是属于消费级的富媒体设备。硬件性能较低、内存较少的这种,包括单片机一类的,则更多面向低功耗、特定功能场景。有些硬实时、高可靠、高安全要求的产品,不见得简单。比如,面向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的专用功能产品。在这两类之间的,则是功能要求可能没Android那么多,实时性也没有航空航天那样高,通过综合功能、成本等因素,选择比较适中的软硬复杂度构建的嵌入式产品。
纠正了之前的错误后,再来说说Android。重新捡起Android开发,是因为遇到了一个项目上的问题。之前的产品系列中包含有一个Android的APP,可以与我们的后台系统互联互通,这个APP算是补全了终端产品这块的拼图。后来,因为市场因素,这个APP一直没有再维护,至今算起来,已有五六年时间了。最近,新的交付项目又突然包含了这样一个产品,但是客户的硬件(类似手机的便携设备)是基于较新的Android系统开发的,而我们的APP因为开发年代久远,还是基于很老的Android4完成的。结果,老的APP安装到新的硬件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源于此,我又开始着手熟悉Android开发,以便解决该适配问题。一切皆由此开始。
熟悉Android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也有了很多新的感受,记录于此,是为学习笔记。
首先,Android作为一个系统,一直在演化。可以说,现在的Android,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来详细说说。从上到下,是从层级的角度来看。大家都知道,Android包含如下几个层:应用层、框架层、库层、硬件抽象层、内核层、硬件层。这从Google官方释放的结构图就可以看到(https://developer.android.google.cn/guide/platform)。
一个经典的系统层次构成图
关于这几个层次,之前的博文里已经讲解过了,官方文档里也有说明,这里就不再展开。我们说说前面所提的从上到下的变化。首先是应用层,最开始做Android开发时,使用了Eclipse作为IDE。开发语言使用了Java。这些都是可用理解的,因为那时,Google急于推出Android系统,还来不及处理这些事情,于是就使用基于插件设计思想的Eclipse,构建了自家的IDE。这些年,Android系统已经成为移动领域装机最多的系统,地位的稳固性不再是问题,此时,系统生态构建的问题就逐渐提上日程,Google也可以腾出精力将资源投向这块。最终结果是,重新基于Ideal构建了Android Studio作为IDE,研发了Kotlin语言。框架层,SDK的更新是持续进行的。根据技术发展形势,很多新的API不断加入其中。比如,这两年人工智能在端边云大放异彩,Android也适时加入了机器学习相关的API。库层,NDK也在持续的优化更新。最近了解相关资料,我才发现,新的NDK将GCC移除了,采用了更高效、更节省空间的CLANG作为编译工具。C/C++标准库、STL库也被替换了。这其中的每一项,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都是关系基础根基的,国内在这些方面的积累还是很缺乏。再往下,就是内核层。最开始,Google在内核里添加了不少特性,特别是binder驱动,以此提供便捷高效的进程间通信框架。这两年,据传Google也研发了新的操作系统内核fusion,采用了微内核架构,跟华为的鸿蒙有点类似。说不定哪天,Linux也可能被替换为fusion。
简单了解Google在Android外衣上的动作后,我们来看看瓤子的变化。应用层其实是每次Android新版本发布时主要的更新地。界面的设计风格、通知、安全隐私等,这些方面的变化也是用户比较容易直观感受到的。隐藏在可见界面下面的,是普通用户不可见的框架层。应用层跟框架层是骨肉相连的。框架层是骨,上层应用是肉。这两层的变化主要是通过SDK推送给用户的。使用新的SDK,应用就可以基于新的API开发APP了。当然,前提是设备也要支持新的API,这一点后面会介绍到。
计算机软件世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复制成本很低。所以,大部分人的工作都是在别人工作的基础上展开的。这一点在Android的库层体现的尤为明显。记得最开始接触Android系统开发时,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开源库,这让我倍感亲切。包括无线的、网络的、音频的、视频的等等。如今,有不少已经被Google因为各种原因替换掉了。像Dalvik虚拟机变成ART了,基于Webkit的浏览器演变为基于chromium的浏览器。最初的音视频媒体框架被替换为更加高效的框架,新的渲染引擎也在引入进来。这些变化,不一定能够反映到API的变化上,这样应用开发者可能是无感的。但是,因为这些更新,用户体验的进化是一点一点在累积的。
对于库层的变化,除了原生程序开发人员和系统底层适配开发者外,其他开发者是很难接触到的。这两类关联人员,需要依赖NDK来进行相关开发工作。这是跟上层的SDK对应的。
对于硬件抽象层和内核层,因为嵌的更深,我们就不再介绍了。
其次,Android作为一个自成体系的闭环,有自己的生态系统。这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了解:硬件、内核软件、库软件、Java运行时、框架软件、应用软件及模型、SDK、NDK、开发工具、开发语言、IDE、模拟器、辅助工具、应用商店等。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一下。
硬件不用说了,看得见、摸得着,我们最先接触到的部分。
Android开发不像PC开发,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实际的硬件。特别是Android发展早期,硬件产品还不是很充足的时候。现在,这种情况好多了。但是,即便有实际的硬件,Android作为嵌入式领域产品,受终端的类型、系统的版本、硬件的裁剪等因素影响,应用开发人员不一定有完全匹配的硬件可用。这个时候,模拟器就发挥了先锋的作用。我们可以先在模拟器上调试软件。这里,模拟器跟实际硬件是对应的。Google提供了x86和ARM版本的系统镜像,运行在模拟器中,完成系统环境的模拟。
有了硬件环境,下一步就是操作系统。目前,Android产品主要还是基于Linux内核。不过,前面已有所述,Google对Linux内核做了一些修改适配,以适应安卓产品开发。这一部分,Google为了照顾硬件厂商,将部分驱动单独从内核中提出来,放到应用层,以规避内核开源的许可证要求。由于此,内核基金会和Google闹的不愉快。
库软件是应用层的基础。我们可以将标准C、C++相关的库,各种功能库都划归到这一部分。从运行的角度来看,这些库是系统镜像的构成部分。从静态的角度来看,这些库是NDK的组成部分。编译时依赖静态部分,运行时依赖动态部分。
Java运行时,这是上层代码的运行环境。虽然名字改变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将其理解为Java虚拟机一类的东西,只不过目前的优化措施做得比较好,很多地方接近原生指令的性能,亦或甚至就是采用原生指令来翻译的。
Java运行时和库软件之间有一个交互,这样,上层应用的Java代码和底层的C/C++支撑代码就结合起来了。
框架软件是基于Java代码构建的,主要提供两部分功能,一是完成对底层的封装支撑,使得二者可以相互调用;二是建立应用软件抽象模型的实现。应用软件所使用的各种方便的组件,就是在这里实现的。
应用软件及模型,这是应用开发者直接面对的,也是用户在硬件之外,可触摸的部分。为了方便应用软件的开发,系统设计时对应用的构成进行了抽象建模。目前我们看到Android 的activity、service、receiver等,都属于这种抽象级别。
上面了解了各个层次的东西之后,我们再看看,为了建立Android系统生态,围绕上述各个部分,还需要准备什么。
虚拟机和镜像是针对硬件层面的,前面已有所述。在开发中,我们更常见的叫法是模拟器。也就是模拟一个Android手机。为了构建底层原生库,我们需要NDK。NDK包括了很多东西,比如编译工具链,基础的标准库,一些API接口的实现,底层的调试工具等等。使用NDK,我们就可以编译出在Android硬件上可执行的原生程序和库来,并可以对这些代码进行一定程度的调试。
和NDK对应的,还有一个SDK。基于SDK,我们可以编写上层的应用。SDK包含了上层Java层依赖的组件接口及实现。对于SDK的提供形式,可能是jar包,也可能是源码。除此,SDK中也可能包括有例子代码,官方文档等。不过实际中,SDK包含的可能远远不止这些。像镜像、模拟器等,都可能打包到SDK中发布给用户。
为了构建开发生态,还需要外围的辅助东西,这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开发工具(比如,SDK更新工具),开发语言,IDE(集成开发环境,包括代码的编辑、编译、打包、下载、调试等)。到此,我们完成了应用开发的准备。有了应用,还需要发布出来,以便让别人下载安装,进而使用,这就需要应用商店了。最终,整个生态链就构建起来了。
回过头来看,应用开发者所做的工作,其实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小部分。这就像一个立体的魔法拼图,Google、各类软硬件厂商以及开发者共同参与,在一套规则约束下,协作完成整个拼图的搭建。(图片来自网络)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在脑海的潜意识中意识到,NDK和SDK所提供的支撑,在设备中也是存在一份的。我们依赖NDK编译底层原生库,这部分代码在运行时,其依赖的动态库,则由Android设备里的副本来提供;同样,我们依赖SDK编译上层应用,这部分代码运行时,其依赖的框架组件,同样由Android设备里的副本来提供。Android采用了类似底层的孵化机制(fork--->zygote),系统初始化时,从原始简单应用不断进化为具有框架支撑能力的复杂应用。这样,当用户应用启动时,就由这个具备NDK和SDK支撑能力的复杂应用作为基础来孵化,如此,产生的应用就可以使用NDK和SDK提供的接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