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据驱动的商业环境中,数据分析项目的成功实施对于企业洞察市场趋势、优化产品服务、提升用户体验以及增强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直播类应用软件这样的快速增长领域,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扩大付费用户基础、提高用户留存率,进而增加整体收益,是每个业务团队都需要面对的挑战。
本文从一个真实案例切入,深入探讨如何实施数据分析项目,来实现其业务增长目标。我们将从项目的数据准备开始,逐步引导读者了解整个数据分析项目实施流程。通过本文的阅读,我们期望读者能够获得对数据分析项目实施全过程的深刻理解,从数据准备到模型搭建,再到策略实施和效果评估,每一步骤都是构建在前一步骤基础之上的。让我们一起开启这段数据分析的旅程,探索如何将数据分析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业务增长。
一、 进行数据提取
在当前阶段,我们将依据先前讨论的分析和建模策略,以及预先选定的行为特征,来构建相应的SQL查询语句。这些语句旨在从数据仓库中提取所需数据。在大型互联网公司中,数据通常按照特定的主题组织,并存储在数据仓库中。
数据仓库的结构一般遵循数据层级的概念,包括数据原始层、数据清洗层、数据汇总层和数据应用层。每一层都针对不同的数据处理需求。
- 数据原始层
这一层包含了最初的上报数据,即用户在使用应用程序时,通过预先设置的埋点技术自动收集的数据。这些数据未经清洗,保留了用户的原始行为细节。
- 数据清洗层
在数据清洗层,我们对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处理,移除异常值(例如,观看时长超过24小时或地理位置数据异常的记录)。这一步骤对于确保后续分析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 数据汇总层
数据汇总层根据分析需求,将用户行为按照特定主题进行聚合,形成轻量级的聚合指标表。例如,在直播应用项目中,我们可以将用户的登录、订阅、观看、弹幕和送礼行为分别聚合,以便快速获取如日订阅总数、总观看时长、观看时长超过1小时的用户数等关键业务指标。
- 数据应用层
数据应用层进一步对数据进行高层次的聚合,以满足业务报表的需求。在这一层,数据表更多地针对监控任务,如跟踪每日登录用户数或每日订阅数。
在提取数据后,我们必须对数据进行彻底的审查和理解,包括熟悉每个字段的含义、计算方法和业务含义。此外,我们还需识别并处理无效数据、脏数据和错误数据,确保数据质量,为后续分析打下坚实基础。在数据摸底阶段,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1、字段缺失问题
在进行数据摸底时,我们注意到某些字段,如发送弹幕数,存在高达50%以上的缺失值。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缺失值主要是由于数据上报过程中的问题所导致。考虑到修正这些问题需要重新发布应用版本,我们决定放弃使用这些字段。
面对数据缺失的情况,首要任务是确定数据缺失的根本原因。只有深入了解数据缺失的背后原因,我们才能采取恰当和有效的措施来处理这些缺失值。不同的数据缺失可能源于不同的原因,因此也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策略。例如:
- 用户注册信息中的年龄、性别字段为空,可能意味着用户在注册时未填写这些信息,但这并不代表用户没有年龄或性别。
- 如果用户的操作行为数据,如观看行为的记录为null,这通常表示该用户实际上并未执行观看行为。
- 有时字段缺失是由于计算错误造成的,如在计算点击率时,如果分母为0而未进行适当处理,可能会导致结果为null。
在处理数据缺失时,我们需要根据缺失的原因来选择最合适的处理方法,以确保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文章中提到的BI数据分析工具分享给大家——
https://s.fanruan.com/7lh3w
零基础快速上手,还能根据需求进行个性化修改哦
2、异常值处理
异常值,或称为数据中的离群点,是指那些与大部分样本显著不同的数据点。尽管它们在数据集中的数量不多,但对于模型(尤其是对异常值敏感的模型)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必须妥善处理。
异常值的来源多样,主要包括人为误差和自然误差,具体包括数据录入错误、测量误差、实验误差、故意制造的异常值、数据处理错误、抽样错误以及自然产生的异常值。简而言之,数据处理的任何阶段都可能引入异常值。
检测异常值的最直观方法是通过数据可视化,这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数据中的离群点。可以采用多种可视化工具,如箱线图、直方图和散点图等,来识别异常值。
除了可视化方法,统计学技术也常用于识别异常值,包括:
(1) 简单统计分析
通过描述性统计对属性值进行分析,以识别不合理的值。例如,对于年龄属性,如果设定的年龄区间是0到100岁,那么超出这个范围的年龄值就可以被视为异常。
(2) 分位数法
通常,位于5%分位数以下或95%分位数以上的值可能被认为是异常值。这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判定方法。
(3) 3σ原则
根据正态分布,数据落在均值加减3倍标准差(3σ)之外的概率极小(P(|x-μ| > 3σ) ≤ 0.003)。在正态分布假设下,超出3σ范围的样本可以被视为异常值。对于非正态分布的数据,可以根据数据与均值的距离相对于标准差的倍数来判定,具体倍数需根据经验和数据的实际情况确定。
(4) 箱线图分析
箱线图(Box plot),也称箱须图(Box-whisker plot),是一种利用数据的五个关键统计量(最小值、第一四分位数、中位数、第三四分位数和最大值)来描述数据分布的方法。它不仅能够展示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还能揭示数据分布的潜在问题。在箱线图中,异常点通常被定义为落在1.5倍四分位距(IQR)之外的点。具体步骤包括计算第一四分位数(Q1)、中位数、第三四分位数(Q3)。
箱线图提供了一种客观的方法来识别异常值,因其在异常值检测方面的优越性而被广泛采用。
分析结果
通过异常值识别,我们发现了一些用户数据中存在不合理的长时间观看行为,例如一天内观看时长达到20小时,这通常不太可能是正常用户行为,可能是刷数据行为,这类异常数据可以直接去除,以确保剩余数据的可信度。
此外,还需注意那些逻辑上不合理的数据,例如未登录却发生了付费行为的记录。由于正常的付费流程需要用户先登录,这类数据通常被视为脏数据并应予以删除。
完成数据摸底和清洗工作后,我们可以继续提取决策树模型所需的行为特征数据。这些数据包括用户的登录、订阅、观看等行为特征,通常涉及大约60个不同的特征。
二、 特征工程
特征工程是指将原始数据转化为能够有效描述数据特征的过程,这些特征能够使建立的模型在新数据上的表现达到最优化或接近最佳性能。
特征工程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机器学习项目的成败。不同的特征选择和处理方式,往往会导致截然不同的项目结果。
- 特征工程的重要性
数据特征的选择对模型的预测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虽然“特征选择得越好,模型性能越佳”这一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它也可能引起误解。实际上,实验结果的优劣取决于所选模型、数据质量、特征工程,以及问题的具体情况和评估精度的客观标准。此外,结果还受到众多相互关联属性的影响,因此,选择能够准确反映数据内在结构的特征至关重要。
(1)特征的优越性增强模型的适应性
优质的特征使得即便是使用普通的模型或算法,也能获得良好的性能。这是因为大多数模型在良好的数据特征基础上都能表现不错。良好特征的灵活性在于,它们允许我们选择不那么复杂的模型,这样的模型不仅运行更快,而且更易于理解和维护。
(2)简化模型构建
拥有合适的特征意味着即使模型的参数不是最优的,性能也能保持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这减少了寻找最优参数所需的时间,降低了模型的复杂性,使模型构建过程更为简洁。
(3)提升模型性能
这一点显而易见,无需争议。特征工程的核心目标是提高模型的性能。
2、特征分布变换特征分布变换是一种处理技术,旨在通过改变特征的分布形态来优化数据的统计特性,以便更好地适应模型的需求。在数据分析与挖掘实践中,原始数据往往存在不平滑或偏态分布的问题,这可能会干扰模型的拟合过程,从而影响模型的性能。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通常采用多种变换方法,使特征分布趋于正态分布。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分布变换方法:
- 对数变换:可以减少数据的偏斜程度。
- 平方根变换:特别适用于计数数据。
- 倒数变换:适用于正的偏态数据。
- 平方变换:有时用于正态性和方差的齐性。
- 指数变换:用于处理增长速率不同的数据。
3、生成衍生变量
生成衍生变量是指通过数学运算从现有特征中派生出新的、更有意义的变量。例如,从用户注册日期中派生出“用户注册时长”这一字段,不仅对模型更有用,也更易于业务团队理解。衍生变量的类型可能包括:
- 均值计算:如日均订阅次数、观看时长等。
- 极值计算:如最大或最小订阅次数。
- 比例计算:如观看时长与在线时长的比率。
衍生变量的创造依赖于数据分析师对业务的深刻理解和对项目需求的精准把握。为了科学地创造有用的衍生变量,首先需要与业务团队沟通,将他们的业务经验转化为变量;其次,数据分析师应尝试不同的变量组合,并从业务角度出发,探索哪些特征可能与目标变量相关。
4、分箱转换技术
分箱转换是将连续变量离散化的过程,例如,将用户的月登录天数按照一定的范围划分为不同的级别。这种转换有助于稳定模型性能,降低过拟合风险,并增强对异常数据的鲁棒性。分箱方法主要分为无监督和有监督分箱:
(1)等距分箱
将数据范围等分为N份,每份具有相同的区间长度。以用户登录天数的分箱为例,如果我们希望将数据均等划分为三个区间,首先需要确定区间的最小值(A)和最大值(B),以及划分的区间数(N)。在这个例子中,A设为0,B设为30,N设为3。
接下来,我们计算每个区间的长度(W),使用公式 W = (B – A) / N。将已知的A、B和N值代入公式,得到 W = (30 – 0) / 3 = 10。这意味着每个区间将覆盖10天的登录天数。根据这个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将登录天数划分为三个相等的区间:[0-9],[10-19],[20-30]。
(2)等频分箱
选择区间边界,使得每个区间包含大致相等数量的实例。继续以用户的登录天数为例,假设在0至30天的范围内,共有100名用户的数据。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将这些用户分为三个区间,且每个区间平均包含33名用户,我们可以根据这一条件来确定各区间的边界。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划分出三个区间,如[0-5]、[6-15]和[16-30]。虽然这些区间的长度并不相同,但每个区间都恰好包含33名用户,满足了等频分箱的要求。
5、特征筛选
特征筛选对于增强模型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包含大量输入变量的模型可能会遭遇干扰和过拟合问题,会削弱模型的稳定性并降低其性能。此外,筛选有效的输入变量也是提升模型预测能力的关键。当输入变量数量过多时,可能会引发共线性问题,即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为了判断特征之间是否存在线性相关性,最直接且广泛使用的方法是通过相关性分析。如果特征之间表现出强相关性,通常保留其中一个特征即可。Pearson相关性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技术,它通过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来评估两个特征之间的线性关系。该系数基于两个变量的协方差以及它们的标准差的乘积。
通过相关性分析,我们可以识别出具有高相关性的特征对,例如登录天数与登录次数、订阅次数与订阅天数。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只保留其中一个特征,从而精简特征集至大约10个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Pearson相关性系数为零,这也只是表明两个特征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并不能排除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其他类型的相关性,如非线性关系。
三、模型搭建
在通过特征工程完成特征筛选并排除了线性相关性强的特征后,接下来的重点任务是模型的搭建。本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进一步筛选输入变量
为了提高模型的稳定性,我们将继续筛选模型的输入特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我们将利用模型自带的特征筛选功能,例如,决策树模型可以根据特征的重要性进行自动筛选。
构建决策树模型
按照既定流程,我们将开发一个用于预测用户付费行为的决策树模型。决策树模型因其出色的解释性而在众多模型中独树一帜。
交叉验证
在模型预测阶段,为了验证模型的准确性,我们将采用多次交叉验证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 将用户数据分为五个等份。
- 每次随机选取四份作为训练集,剩余一份作为测试集。
- 重复此过程,训练多个模型并进行预测,以比较预测结果的稳定性。
通常,模型的AUC值需达到0.8以上才被认为是效果良好的。因此,在模型搭建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优化模型参数。决策树模型可能会遇到过拟合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剪枝技术来解决。
根据最终得到的决策树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付费用户的特征:
1、用户在30天内发送弹幕次数介于99至423次之间,并且新增订阅主播数超过16个。
2、用户在30天内发送弹幕次数超过424次,且发送弹幕的天数超过4天。
得到这些特征后,我们可以应用于实际业务中,以挖掘潜在的付费用户。通过模型识别出的付费用户特征,我们可以更精准地圈选目标用户群体,为业务团队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实现有效的用户运营和营销策略。
四、撰写分析报告
在完成模型搭建之后,我们需要向业务方提交一份详尽的项目结论和应用建议报告。报告的内容概览如下:
分析目的
专题分析报告应明确阐述分析的核心目标,即解决业务中的哪个具体问题。这包括业务目标及其转化为数据目标的过程。以本文所举的项目为例,分析的目的是识别潜在的付费用户群体。
分析思路
清晰地描述用于解决付费用户预测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具体来说,包括所使用的方法、方法的应用方式以及整个分析的逻辑流程。
该项目采用了构建决策树模型的方法,该模型利用用户可能付费的行为特征作为输入,通过学习这些特征来归纳总结,并挖掘出付费用户的典型行为模式。
模型结论和建议
模型的结论需要与业务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例如,模型预测揭示了付费用户具有某些特定特征,基于这些结论,业务方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根据模型分析,建议业务方可以根据模型识别出的付费用户特征,针对性地对符合这些特征的用户进行礼包或优惠券的定向投放。这样的策略旨在提升用户的转化率,从而增加收益。
五、制定解决方案并进行后续效果评估
经过与业务方的讨论,我们确定了最终的实施方案。首先,我们将利用模型得到的特征来定向筛选大约100万用户。为了验证优惠券对用户付费率的转化效果,我们计划采用A/B测试方法进行验证。A/B测试是一种将两个不同方案随机投放市场,并让组成相似的用户群体体验,以此来判断哪个方案更有效的方法。
1、方案实施
在实施A/B测试时,我们将用户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占比20%,维持不投放优惠券的策略;另一组为实验组,占比80%,将实施定向投放充值优惠券的策略。
在分组过程中,我们将确保两组用户的付费率相近,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同时,我们将设计包括用户付费率在内的评估指标,其中付费率作为主要指标,直接反映策略效果。此外,我们还将监控用户的活跃天数、使用时长等其他指标,以确保在提升付费率的同时,不会对用户的整体体验造成负面影响。
2、方案实施效果评估
在完成A/B测试后,我们对数据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优惠券转化潜在用户的做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评估实验指标时,为了避免将随机误差误判为真实效果,我们不仅关注了指标的相对提升,还特别观察了提升所对应的p值,以确保结果的统计显著性。
我们分析了实验组用户的整体效果,并进一步对用户进行了细分,以便更准确地评估优惠券的转化效果。具体来说,我们将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用户根据活跃度分为三个层次:低活跃度、中活跃度和高活跃度。然后,我们比较了这三个用户群体在实验中的指标表现,以识别不同活跃度水平下潜在付费用户的转化效果差异。
六、 总结
数据分析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从数据的精心准备到模型的精准构建,再到策略的有效实施,每一步都体现了数据分析的深度与严谨性。通过与业务团队的紧密合作,将业务目标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指标,并在数据清洗、特征工程和模型搭建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模型的性能和预测准确性。最终,通过撰写分析和建议报告为业务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并通过A/B测试验证了策略的有效性。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我们对数据分析流程的理解,也为未来的项目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信心。
FineBI作为一款先进的商业智能工具,能够极大地提升数据分析的效率和质量。FineBI通过其用户友好的界面和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使得数据分析人员能够轻松地从多个数据源整合信息,并快速构建复杂的分析模型。同时,FineBI的实时数据可视化功能,让业务团队能够即时把握数据动态,从而做出更加精准的决策。无论是在数据探索、模型构建还是结果展示方面,FineBI都以其卓越的性能,成为了数据分析项目不可或缺的伙伴。
若想了解更多关于FineBI数据分析行业解决方案,您可以点击下方按钮,快速获得帆软为您提供的方案建议、免费的数据产品试用和同行业标杆案例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