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回顾刘邦和朱元璋的创业经历时,总是会感慨他们起于微末,都创下了偌大王朝,成就无上荣誉。
尤其是我们查阅史书时,发现这二人的崛起班底都是各自的家乡人,例如刘邦的班底就是沛县人,朱元璋的班底是凤阳人。
二者各自的家乡都走出了很多的传奇人物,这些人物帮着他们打下了天下。
而有意思的是,那些名动天下的牛人们,在此之前还只是一些普通人,要么是杀猪的屠夫,要么就是要饭的乞丐。
对此我们忍不住提出疑问:在历史上往往人才难得,为什么刘邦和朱元璋的家乡就有那么多卧龙、凤雏?他们俩的运气怎么这么好?
其实,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的。
笔者如今才算搞明白:刘邦、朱元璋身边的普通人华丽转身,不仅是因为他们本人有才能,更多的情况是因为种种因素作用而产生的质变。
接下来我们将一一分析其中的奥妙。
一、第一桶金
相信不少朋友都创过业,都知道第一桶金的含金量。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的第一桶金往往是很简陋的,但是又是让人难忘的。
回看创业故事,很多身家上百亿的大佬,第一桶金也不过是拿到10万元的投资,也许这10万元对于功成名就的他们就是一根毛的事情,但是当年的10万,却是他们上百亿身家的起源。
——明白这层逻辑,我们来看刘邦和朱元璋。
1、刘邦的发迹
在陈胜吴广起义后,当时沛县的民众感觉到不安,所以迫切的希望有人带着他们也加入造反大军。而就在此时,萧何、曹参之流害怕身家性命,所以不愿意当出头鸟。
于是众人才选出了在当地颇为出名,并且早就已经“深负要案”的刘邦。
因此,刘邦早期的创业经历是一次偶然,而他的第一桶金就是暂时将他推出来当老大的沛县老百姓们。
和绝大多数第一次创业的大佬一样,刘邦当年也没得挑,他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史书所记载的跟随他的三千沛县人组成的武装。
那么这三千沛县人的武装力量有没有含金量呢?可以很负责任的说,相比较于整个秦朝而言,没一个是出名的人物,全都是无名之辈。
正如史料所记载,刘邦沛县起兵时,史书中所记载有名字的人大概有47人。
其中担任“舍人”一职的为沛嘉、单宁、丙倩、董渫、樊哙、审食其、周緤、周定、朱轸、鲁侯涓、薛欧、唐厉、陈速等13人。
担任“客”一职的为萧何、卢绾、吕泽、吕释之、留胜(客吏)、任敖、冷耳等7人;担任“中涓”一职的为曹参、周勃、召欧、孙赤、王吸、陈仓等6人。
谒者为武儒、尹恢2人;卒为彭祖、单父圣、周聚朱濞等4人;夏侯婴为令史,周昌为职志,周苛为内史,泽赤为执盾,空中为弩将,戚鳃为郎,棘朱为越连敖,毛泽为中涓骑,曹无伤为左司马,纪成为将军。
其余不明身份者有刘贾、刘交、刘信、刘信、刘仲等5人。
看看这些人名,以及他们在当时担任的职务,没一个上得了台面的,恐怕就是拉着他们的名单送到赵高面前,说他们会推翻秦朝,赵高都会觉得是个天大的笑话。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刘邦当年起义的时候根本就没得选,他的第一桶金就是一个草台班子,哪里还管什么真正的人才,能跟着他走就是他的兵,就是他的人才。
2、朱元璋的逆袭
同样的道理,朱元璋这边也是如此。
朱元璋的班底是“淮西集团”,虽然他不像刘邦一样早早的在家乡起义,但是,在后来的征战中,他也拉起了一支部队,很多他的老乡也纷纷来投奔他。
例如著名的冯国用和冯胜兄弟,李善长,沐英,蓝玉,胡惟庸,这几人都是定远人。徐达是凤阳人,早年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24人之一。
汤和更是朱元璋的同邻,在朱元璋还只是个小兵的时候,就以千总的身份跟他当小弟。
还有邓愈是凤阳人,在滁州就跟了朱元璋。常玉春也同样是凤阳怀远人,在至正15年投靠朱元璋。李文忠也是凤阳人,和朱元璋关系密切。
毫不客气的说,这些人都是朱元璋的同乡好友,有的更是他的亲兄弟和干儿子,关系简直不要太铁。
同样的,当年他们跟着朱元璋混时,他们也没什么名气,元朝同样不会在乎他们。但朱元璋也不嫌弃他们,因为第1桶金要的是有人跟着他干,哪还有那么多讲究?
总而言之,两人的班底都是草台班子,无所谓人才,只要跟着他们干就行了。
二、信任成本
当有了草台班子后,两位未来的皇帝就开始图谋发展,但这个发展的过程必然会面临发展过快的扩张臃肿以及发展受挫所带来的信任危机。
毫无疑问,这两人的第一桶金来自于家乡人很好的解决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我们可以参考现代的企业,一些老板雄心勃勃,跟长辈要了几个亿来搞平台,结果全靠钱来砸人才入场,彼此之间没有信任度默契度,最终的结果就是钱砸完了,人也散了......
但刘邦和朱元璋不同,他们的草台班子都是七大姑八大姨的乡亲们,大家组上说不定还是一家人,回到家乡探亲,那也是低头不见抬头见。
在古代社会强调宗法制的年代里,乡里乡亲的凝聚力还是挺强的。
虽然不至于像后来的曾国藩的湘军那么夸张,但当朱元璋和刘邦创业遇到困难时,他们的老乡团体们还是很坚挺的,一直陪着他战斗到底。
当然,这一过程必然有离别,例如有的老乡阵亡了,也有的老乡叛变了——以刘邦为例,当年跟随他沛县起兵的雍齿就多次反叛,曾是刘邦最痛恨的人。
但即便如此,总的来说通过乡亲和宗法血缘建立的草台班子,让刘邦和朱元璋的队伍拥有更大的向心力,总是能够在极速膨胀或者遭遇挫折时保持足够的韧性,让两位大佬安然度过了新手期。
三、发展的平台
当然,历史上有很多造反的牛人也有乡里乡亲组织的草台班子——例如大名鼎鼎的太平天国运动,那也是客家人抱团的壮举。
但是有的草台班子和乡亲血缘还不够,还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牛人来统领他们。毫无疑问,刘邦、朱元璋为这些乡亲们提供了一个平台。
刘邦有多厉害,这一点不用说,从他张嘴一万钱就从吕太公手里骗了一个老婆,再到他“花言巧语”就可以诓到一个怀王之约。
再到他约法三章平定三秦,最后打败千古无二的项羽,就能看出来:刘邦是一个不世出的帝王,是一个连西楚霸王项羽都不得不认输的存在。
而朱元璋则更了不得,朱元璋在史书中不仅战无不胜,还特别擅长培养军事人才。
很多史料认为:朱元璋身边的那些人之所以变成名将,全都是靠朱元璋带出来的,尤其是当年跟随他离开的24人,更是几乎各个培养成了名将。
跟着两个注定要成为帝王的人一起奋斗,又因为对他们绝对忠诚,受到重用,有了足够多的机会与舞台发挥自身能力,虽然有人经历战火洗礼后牺牲,但也有人在经历磨难后变得浴火重生。
在这个平台中,他们被磨练成了战神或者名士。他们一个个逐渐都知道要怎样打才能取得胜利,该怎样安排政令才能治理国家。
个人以为,他们跟着两个注定要成为帝王的人,有了一个平台,他们已经投资到位了,只要一直跟着老大混到最后,就一定是人才。这一点,也是诸多原因中最重要的。
四、真人才与某些人才功成名就后的特殊性
当然,除了这些通过浴火重生杀出来的人才以外,还有一些本来就是奇才的存在,他们不管出现在哪个地方,不管有没有遇到刘邦、朱元璋都能够脱颖而出。
——例如汉朝的第一功臣萧何,此人在史书中的记载非常多,每次刘邦被项羽打的兵败如山倒,他总能给刘邦保证足额的军队供给和粮草供给,最后硬生生把项羽给耗死。
而且他的自律程度极高,在众人进入咸阳宫都在抢女人和金银珠宝时,只有他一个人去跑到国家府库中找地图文件。
就这么一个人,即便没有刘邦,他也能成为一代贤臣。
再讲下明朝的李善长。此人则是类似于萧何的人物,当年朱元璋能够横扫千军,全靠他运筹帷幄。虽然他是靠朱元璋成就功业,但是他跟着别人也能够混出名头来,这是毋庸置疑的。
除了以上几点外,当这些草台班子成员跟随君王统一天下后,他们又会因为身份的特殊性而成为真正的“人才”——被史书记载,被我们后人铭记的历史人物。
通过史书可知,刘邦、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时候扩张的很快,有越来越多的全国各地的人才来投奔他们。
虽然这其中有不世出的人才——例如大名鼎鼎的萧何、韩信,又例如在民间传说中近乎通神的刘伯温。
可是,不管这些后来加入的成员有多牛,一旦到了真正要建立王朝论功行赏的时候,他们就必然面临着“内外有别”的尴尬。
原因很简单,一个皇帝想要坐稳地位,就必须要有绝对相信的人来支撑帝国的框架。
那些牛人如韩信、刘伯温,他们并不是刘邦、朱元璋的乡亲,彼此有良好的君臣关系,却没有真正的兄弟、亲情关系。
于是在论功行赏和建立王朝的过程中,也许才能让不那么出众的草台班子的成员也被选为第一批功臣。例如汉朝战功第一的曹参,还有贡献不算多,但却第一个被封王的卢绾。
最终,他们同样也成为人们口中的开国元勋,给后世留下无尽猜想,进而引出我们开篇的问题,为什么刘邦、朱元璋他们运气那么好?为什么一个县出了那么多人才?
——其实哪有什么人才不人才,除了真正的人才外,其他则是因为“草台班子”的缘由,因为他们跟对了人,经历血与火磨练成了“人才”。
就拿汉朝来说,毕竟如果我们身处在当时,面对樊哙,我们也绝对不会想到他曾经只是一个鲁莽的杀猪汉,只会觉得人家天生就是将星下凡。
综上不难看出:刘邦班底沛县,朱元璋凤阳,他们一个小小的县能有如此多的人才并非偶然,这里面有很多深层次缘由,既有偶然,也有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