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四、归并排序
- 时间复杂度
- 实现
- 递归实现
- 非递归实现
- 测试
- 稳定性
- 五、非比较排序
- 5.1 计数排序
- 时间复杂度
- 实现
- 测试
- 局限性
- 5.2 桶排序
- 时间复杂度
- 实现
- 测试
- 5.3 基数排序
- 时间复杂度
- 实现
- 测试
- 局限性
萌新的学习笔记,写错了恳请斧正。
四、归并排序
归并排序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排序算法。基本思想是将一个大数组分成两半,分别对这两半进行排序,然后将排序好的两部分合并在一起。这个过程递归进行,每次将数组分半,直到每个部分只有一个元素,自然是有序的,最终得到一个完整的有序数组。
归并排序的步骤如下:
- 分割:把当前序列平均分割成两半。
- 递归排序:递归地对这两半进行归并排序,直到分割的子序列只包含一个元素。
- 合并:将两个有序的子序列合并成一个有序序列。
时间复杂度
归并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 O ( N log N ) O(N\log\,N) O(NlogN),在最好最坏情况都是如此。是一种效率稳定的排序方法。
实现
递归实现
void _MergeSort(int* arr, int left, int right, int* tmp)
{
if (left >= right)
{
return;
}
int mid = (left + right) / 2;
//[left, mid] [mid + 1, right]
_MergeSort(arr, left, mid, tmp);
_MergeSort(arr, mid + 1, right, tmp);
//合并
int begin1 = left, end1 = mid;
int begin2 = mid + 1, end2 = right;
int index = left;
while (begin1 <= end1 && begin2 <= end2)
{
if (arr[begin1] < arr[begin2])
{
tmp[index++] = arr[begin1++];
}
else
{
tmp[index++] = arr[begin2++];
}
}
while (begin1 <= end1)
{
tmp[index++] = arr[begin1++];
}
while (begin2 <= end2)
{
tmp[index++] = arr[begin2++];
}
memcpy(arr + left, tmp + left, sizeof(int) * (right - left + 1));
}
void MergeSort(int* arr, int n)
{
int* tmp = (int*)malloc(sizeof(int) * n);
if (tmp == NULL)
{
perror("malloc");
return;
}
_MergeSort(arr, 0, n - 1, tmp);
free(tmp);
tmp = NULL;
}
非递归实现
同样的,归并排序的递归也可以整合为非递归的形式:
void MergeSortNonR(int* arr, int n)
{
int* tmp = (int*)malloc(n * sizeof(int));
if (tmp == NULL)
{
perror("malloc fail");
return;
}
for (int gap = 1; gap < n; gap *= 2)
{
for (int j = 0; j < n; j += 2 * gap)
{
int begin1 = j, end1 = begin1 + gap - 1;
int begin2 = begin1 + gap, end2 = begin2 + gap - 1;
if (end1 >= n || begin2 >= n)
{
break;
}
if (end2 >= n)
{
end2 = n - 1;
}
int i = j;
while (begin1 <= end1 && begin2 <= end2)
{
if (arr[begin1] < arr[begin2])
{
tmp[i++] = arr[begin1++];
}
else
{
tmp[i++] = arr[begin2++];
}
}
while (begin1 <= end1)
{
tmp[i++] = arr[begin1++];
}
while (begin2 <= end2)
{
tmp[i++] = arr[begin2++];
}
memcpy(arr + j, tmp + j, sizeof(int) * (end2 - j + 1)); //用j不用begin1,begin1已经改变
}
}
free(tmp);
tmp = NULL;
}
测试
下面是对一千万个随机数据的排序测试
稳定性
归并排序是稳定的。
五、非比较排序
非比较排序不通过直接比较元素之间的大小关系来排序,而是利用其他方法,如数字或者字符串的特性。
非比较排序往往能达到非常非常高的时间效率,但是也往往受到非常大的使用限制。
5.1 计数排序
计数排序使用一个额外的数组来记录每个值的出现次数,然后根据这些计数来组织输出排序结果。
计数排序的步骤:
- 找出待排序数组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确定计数数组的长度。
- 创建并初始化计数数组,索引代表原数组中的元素,值代表该元素出现的次数。
- 遍历原数组,更新计数数组:对于原数组中的每一个元素,将计数数组对应索引的值增加1。
- 根据计数数组,重构原数组:遍历计数数组,根据每个索引的计数,在原数组中按顺序填充相应的元素。
时间复杂度
计数排序的时间复杂度是 O ( N + K ) O(N+K) O(N+K),其中K是数组中数据跨度的范围大小(比方说一个数组中所有数据都是1,那这个跨度就是1,如果里面有一个1变成了100万,那K就直接变成了100万)。
所以说,如果数据跨度比较小,计数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就可以认为是 O ( N ) O(N) O(N),其效率非常离谱。
实现
void CountSort(int* arr, int n)
{
int max = arr[0];
int min = arr[0];
for (int i = 1; i < n; ++i)
{
if (arr[i] > max)
{
max = arr[i];
}
if (arr[i] < min)
{
min = arr[i];
}
}
int range = max - min + 1;
int* count = (int*)malloc(sizeof(int) * range);
if (count == NULL)
{
perror("malloc");
return;
}
memset(count, 0, sizeof(int) * range);
for (int i = 0; i < n; ++i)
{
count[arr[i] - min]++;
}
int index = 0;
for (int i = 0; i < range; ++i)
{
while (count[i]--)
{
arr[index++] = i + min;
}
}
free(count);
count = NULL;
}
测试
下面是对一千万个随机数据的排序测试(数据在0到32767):
下面是对一千万个随机数据的排序测试(数据在0到十亿):
局限性
就像上面所说,计数排序只有在数据跨度较小时能够获得极高的时间效率。而且计数排序只能用于排序整型数据。另外,其空间复杂度较高。
5.2 桶排序
注意:桶排序效率高的离谱,局限性也高的离谱,如果还是随便生成大量数据测试可能导致程序崩溃甚至电脑卡死!
桶排序是基于基数排序和分布的一种排序算法。其基本思想是将一个区间内的数据分散到多个有序的桶中,然后分别对每个桶中的元素进行排序,最后将各个桶中的元素按顺序合并,从而得到一个完全有序的数组。
桶排序的步骤描述起来较难理解,下面在代码部分详细解释。
时间复杂度
桶排序时间复杂度最低可达 O ( N ) O(N) O(N),非常高。但是但凡数据跨度比较大、bucketsize(下面会解释是什么)选取的函数不那么合适,就会导致时间和空间复杂度剧烈变化,可能直接造成代码崩溃。
实现
void BucketSort(int* arr, int n)
{
int max = arr[0];
int min = arr[0];
for (int i = 1; i < n; ++i)
{
if (arr[i] > max)
{
max = arr[i];
}
if (arr[i] < min)
{
min = arr[i];
}
}
int range = max - min + 1;
int bucketSize = 5; //这里对不同的情形需要设置不同的数字,效率差距非常大
int bucketCount = range / bucketSize + 1;
int** bucket = (int**)malloc(sizeof(int*) * bucketCount);
for (int i = 0; i < bucketCount; ++i)
{
bucket[i] = (int*)malloc(sizeof(int) * n);
}
int* count = (int*)malloc(sizeof(int) * bucketCount);
memset(count, 0, sizeof(int) * bucketCount);
for (int i = 0; i < n; ++i)
{
int index = (arr[i] - min) / bucketSize;
bucket[index][count[index]++] = arr[i];
}
int index = 0;
for (int i = 0; i < bucketCount; ++i)
{
InsertSort(bucket[i], count[i]); //采用插入排序只是一种方法,这里不唯一
for (int j = 0; j < count[i]; ++j)
{
arr[index++] = bucket[i][j];
}
}
for (int i = 0; i < bucketCount; ++i)
{
free(bucket[i]);
}
free(bucket);
bucket = NULL;
free(count);
count = NULL;
}
在上方实现中,我们首先确定了数据范围range。
然后我们要根据 range 确定每一个桶内我们要存放范围大小为多少的数据,也就是bucketSize。注意,这不是说每个bucket只能放bucketSize个数据,而是可以放多少值不同的数据(相同值可以无限叠放)。
随后我们就计算出了桶的数量bucketCount,并且创建了这么多桶。同时每一个桶都配备了一个计数器(对应到count数组里)。
最后就是与计数排序类似的步骤,数据分桶再收集即可。
测试
100万0~99的数据,bucketSize = 2:
100万0~99的数据,bucketSize = 5:
100万0~99的数据,bucketSize = 1:
5.3 基数排序
基数排序是对计数排序的一个升级方法。只要我们==把数组中的数从低位到高位逐次进行只看某一位的计数排序,最终就能得到有序的数组。==这可能有些难以理解,但是我们可以看一个例子:
数组=[170,45,75,90,802,24,2,66]
我们将按照十进制的个位、十位、百位等进行排序。这里最大的数字是802,有三位数字,所以我们将进行三轮排序。
第一轮:按个位排序
- 170的个位是0
- 45的个位是5
- 75的个位是5
- 90的个位是0
- 802的个位是2
- 24的个位是4
- 2的个位是2
- 66的个位是6
按个位排序的结果为:170,90,802,2,24,45,75,66170,90,802,2,24,45,75,66
第二轮:按十位排序
- 170的十位是7
- 90的十位是9
- 802的十位是0
- 2的十位是0(没有十位,视为0)
- 24的十位是2
- 45的十位是4
- 75的十位是7
- 66的十位是6
按十位排序的结果为:802,2,24,45,66,170,75,90802,2,24,45,66,170,75,90
第三轮:按百位排序
- 802的百位是8
- 2的百位是0(没有百位,视为0)
- 24的百位是0
- 45的百位是0
- 66的百位是0
- 170的百位是1
- 75的百位是0
- 90的百位是0
按百位排序的结果为:2,24,45,66,75,90,170,8022,24,45,66,75,90,170,802
最终排序结果为:2,24,45,66,75,90,170,8022,24,45,66,75,90,170,802
时间复杂度
基数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仅为 O ( k × N ) O(k\times\,N) O(k×N),非常高效。
实现
void RadixSort(int* arr, int n)
{
int max = arr[0];
for (int i = 1; i < n; ++i)
{
if (arr[i] > max)
{
max = arr[i];
}
}
int maxDigit = 0;
while (max)
{
max /= 10;
++maxDigit;
}
int* count = (int*)malloc(sizeof(int) * 10);
int* bucket = (int*)malloc(sizeof(int) * n);
int radix = 1;
for (int i = 0; i < maxDigit; ++i) //@
{
memset(count, 0, sizeof(int) * 10);
for (int j = 0; j < n; ++j)
{
count[(arr[j] / radix) % 10]++;
}
for (int j = 1; j < 10; ++j)
{
count[j] += count[j - 1];
}
for (int j = n - 1; j >= 0; --j)
{
bucket[--count[(arr[j] / radix) % 10]] = arr[j];
}
memcpy(arr, bucket, sizeof(int) * n);
radix *= 10;
}
free(count);
count = NULL;
free(bucket);
bucket = NULL;
}
对于上方@标记的循环体中的3个子循环,这里需要给出一些解锁:
-
第一个for循环
循环遍历整个数组,计算当前位的数字(个位、十位、百位等),并对应的增加 count 数组中对应索引的值。这里 a r r [ j ] / r a d i x % 10 arr[j]/radix\%\,10 arr[j]/radix%10 计算出当前位的值(如个位、十位等),count 数组用来记录每个数字(0-9)在当前位出现的次数。
-
第二个for循环
通过累加前一个索引的 count 值,将 count 数组转化为前缀和数组。这一步是为了在下一个循环中能够直接定位每个元素在 bucket 中的存放位置。每个元素的存放位置取决于它当前位的值,并使用前缀和确定其在 bucket 中的结束位置。
-
第三个for循环
从数组的最后一个元素开始向前遍历,这样可以保持排序的稳定性(即相同值的元素保持原有顺序)。通过查找当前位的数字对应的 count 数组值,确定元素在 bucket 中的位置(使用
--count
是为了下次遇到同样的数时位置向前移动一个单位),然后将元素放在 bucket 中相应的位置。
测试
下面是对一千万个随机数据的排序测试(数据在0到32767):
下面是对一千万个随机数据的排序测试(数据在0到十亿):
局限性
可以看到,基数排序一定程度上减除了计数排序对大范围数据处理的劣势,但是也增加了空间复杂度。与此同时,基数排序依旧保留了计数排序只能处理整数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