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ed和mounted的区别
- created:在模板渲染成html前调用,即通常初始化某些属性值,然后再渲染成视图。
- mounted:在模板渲染成html后调用,通常是初始化页面完成后,再对html的dom节点进行一些需要的操作。
如何从真实DOM到虚拟DOM
涉及到Vue中的模板编译原理,主要过程:
- 将模板转换成
ast
树,ast
用对象来描述真实的JS语法(将真实DOM转换成虚拟DOM) - 优化树
- 将
ast
树生成代码
Vue3有了解过吗?能说说跟vue2的区别吗?
1. 哪些变化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概览Vue3
的新特性,如下:
- 速度更快
- 体积减少
- 更易维护
- 更接近原生
- 更易使用
1.1 速度更快
vue3
相比vue2
- 重写了虚拟
Dom
实现 - 编译模板的优化
- 更高效的组件初始化
undate
性能提高1.3~2倍SSR
速度提高了2~3倍
1.2 体积更小
通过webpack
的tree-shaking
功能,可以将无用模块“剪辑”,仅打包需要的
能够tree-shaking
,有两大好处:
- 对开发人员,能够对
vue
实现更多其他的功能,而不必担忧整体体积过大 - 对使用者,打包出来的包体积变小了
vue
可以开发出更多其他的功能,而不必担忧vue
打包出来的整体体积过多
1.3 更易维护
compositon Api
- 可与现有的
Options API
一起使用 - 灵活的逻辑组合与复用
Vue3
模块可以和其他框架搭配使用
更好的Typescript支持
VUE3
是基于typescipt
编写的,可以享受到自动的类型定义提示
1.4 编译器重写
1.5 更接近原生
可以自定义渲染 API
1.6 更易使用
响应式 Api
暴露出来
轻松识别组件重新渲染原因
2. Vue3新增特性
Vue 3 中需要关注的一些新功能包括:
framents
Teleport
composition Api
createRenderer
2.1 framents
在 Vue3.x
中,组件现在支持有多个根节点
<!-- Layout.vue -->
<template>
<header>...</header>
<main v-bind="$attrs">...</main>
<footer>...</footer>
</template>
2.2 Teleport
Teleport
是一种能够将我们的模板移动到 DOM
中 Vue app
之外的其他位置的技术,就有点像哆啦A梦的“任意门”
在vue2
中,像 modals
,toast
等这样的元素,如果我们嵌套在 Vue
的某个组件内部,那么处理嵌套组件的定位、z-index
和样式就会变得很困难
通过Teleport
,我们可以在组件的逻辑位置写模板代码,然后在 Vue
应用范围之外渲染它
<button @click="showToast" class="btn">打开 toast</button>
<!-- to 属性就是目标位置 -->
<teleport to="#teleport-target">
<div v-if="visible" class="toast-wrap">
<div class="toast-msg">我是一个 Toast 文案</div>
</div>
</teleport>
2.3 createRenderer
通过createRenderer
,我们能够构建自定义渲染器,我们能够将 vue
的开发模型扩展到其他平台
我们可以将其生成在canvas
画布上
关于createRenderer
,我们了解下基本使用,就不展开讲述了
import { createRenderer } from '@vue/runtime-core'
const { render, createApp } = createRenderer({
patchProp,
insert,
remove,
createElement,
// ...
})
export { render, createApp }
export * from '@vue/runtime-core'
2.4 composition Api
composition Api,也就是组合式api
,通过这种形式,我们能够更加容易维护我们的代码,将相同功能的变量进行一个集中式的管理
关于compositon api
的使用,这里以下图展开
简单使用:
export default {
setup() {
const count = ref(0)
const double = computed(() => count.value * 2)
function increment() {
count.value++
}
onMounted(() => console.log('component mounted!'))
return {
count,
double,
increment
}
}
}
3. 非兼容变更
3.1 Global API
- 全局
Vue API
已更改为使用应用程序实例 - 全局和内部
API
已经被重构为可tree-shakable
3.2 模板指令
- 组件上
v-model
用法已更改 <template v-for>
和 非v-for
节点上key
用法已更改- 在同一元素上使用的
v-if
和v-for
优先级已更改 v-bind="object"
现在排序敏感v-for
中的ref
不再注册ref
数组
3.3 组件
- 只能使用普通函数创建功能组件
functional
属性在单文件组件(SFC)
- 异步组件现在需要
defineAsyncComponent
方法来创建
3.4 渲染函数
- 渲染函数
API
改变 $scopedSlots
property 已删除,所有插槽都通过$slots
作为函数暴露- 自定义指令 API 已更改为与组件生命周期一致
- 一些转换
class
被重命名了:v-enter
->v-enter-from
v-leave
->v-leave-from
- 组件
watch
选项和实例方法$watch
不再支持点分隔字符串路径,请改用计算函数作为参数 - 在
Vue 2.x
中,应用根容器的outerHTML
将替换为根组件模板 (如果根组件没有模板/渲染选项,则最终编译为模板)。VUE3.x
现在使用应用程序容器的innerHTML
。
3.5 其他小改变
destroyed
生命周期选项被重命名为unmounted
beforeDestroy
生命周期选项被重命名为beforeUnmount
[prop default
工厂函数不再有权访问this
是上下文- 自定义指令 API 已更改为与组件生命周期一致
data
应始终声明为函数- 来自
mixin
的data
选项现在可简单地合并 attribute
强制策略已更改- 一些过渡
class
被重命名 - 组建 watch 选项和实例方法
$watch
不再支持以点分隔的字符串路径。请改用计算属性函数作为参数。 <template>
没有特殊指令的标记 (v-if/else-if/else
、v-for
或v-slot
) 现在被视为普通元素,并将生成原生的<template>
元素,而不是渲染其内部内容。- 在
Vue 2.x
中,应用根容器的outerHTML
将替换为根组件模板 (如果根组件没有模板/渲染选项,则最终编译为模板)。Vue 3.x
现在使用应用容器的innerHTML
,这意味着容器本身不再被视为模板的一部分。
3.6 移除 API
keyCode
支持作为v-on
的修饰符$on
,$off
和$once
实例方法- 过滤
filter
- 内联模板
attribute
$destroy
实例方法。用户不应再手动管理单个Vue
组件的生命周期。
为什么要使用异步组件
- 节省打包出的结果,异步组件分开打包,采用
jsonp
的方式进行加载,有效解决文件过大的问题。 - 核心就是包组件定义变成一个函数,依赖
import()
语法,可以实现文件的分割加载。
components:{
AddCustomerSchedule:(resolve)=>import("../components/AddCustomer") // require([])
}
原理
export function ( Ctor: Class<Component> | Function | Object | void, data: ?VNodeData, context: Component, children: ?Array<VNode>, tag?: string ): VNode | Array<VNode> | void {
// async component
let asyncFactory
if (isUndef(Ctor.cid)) {
asyncFactory = Ctor
Ctor = resolveAsyncComponent(asyncFactory, baseCtor) // 默认调用此函数时返回 undefiend
// 第二次渲染时Ctor不为undefined
if (Ctor === undefined) {
return createAsyncPlaceholder( // 渲染占位符 空虚拟节点
asyncFactory,
data,
context,
children,
tag
)
}
}
}
function resolveAsyncComponent ( factory: Function, baseCtor: Class<Component> ): Class<Component> | void {
if (isDef(factory.resolved)) {
// 3.在次渲染时可以拿到获取的最新组件
return factory.resolved
}
const resolve = once((res: Object | Class<Component>) => {
factory.resolved = ensureCtor(res, baseCtor)
if (!sync) {
forceRender(true) //2. 强制更新视图重新渲染
} else {
owners.length = 0
}
})
const reject = once(reason => {
if (isDef(factory.errorComp)) {
factory.error = true forceRender(true)
}
})
const res = factory(resolve, reject)// 1.将resolve方法和reject方法传入,用户调用 resolve方法后
sync = false
return factory.resolved
}
Vue.set的实现原理
- 给对应和数组本身都增加了
dep
属性 - 当给对象新增不存在的属性则触发对象依赖的
watcher
去更新 - 当修改数组索引时,我们调用数组本身的
splice
去更新数组(数组的响应式原理就是重新了splice
等方法,调用splice
就会触发视图更新)
基本使用
以下方法调用会改变原始数组:
push()
,pop()
,shift()
,unshift()
,splice()
,sort()
,reverse()
,Vue.set( target, key, value )
- 调用方法:
Vue.set(target, key, value )
target
:要更改的数据源(可以是对象或者数组)key
:要更改的具体数据value
:重新赋的值
<div id="app">{{user.name}} {{user.age}}</div>
<div id="app"></div>
<script>
// 1. 依赖收集的特点:给每个属性都增加一个dep属性,dep属性会进行收集,收集的是watcher
// 2. vue会给每个对象也增加一个dep属性
const vm = new Vue({
el: '#app',
data: { // vm._data
user: {name:'poetry'}
}
});
// 对象的话:调用defineReactive在user对象上定义一个age属性,增加到响应式数据中,触发对象本身的watcher,ob.dep.notify()更新
// 如果是数组 通过调用 splice方法,触发视图更新
vm.$set(vm.user, 'age', 20); // 不能给根属性添加,因为给根添加属性 性能消耗太大,需要做很多处理
// 修改肯定是同步的 -> 更新都是一步的 queuewatcher
</script>
相关源码
// src/core/observer/index.js 44
export class Observer { // new Observer(value)
value: any;
dep: Dep;
vmCount: number; // number of vms that have this object as root $data
constructor (value: any) {
this.value = value
this.dep = new Dep() // 给所有对象类型增加dep属性
}
}
// src/core/observer/index.js 201
export function set (target: Array<any> | Object, key: any, val: any): any {
// 1.是开发环境 target 没定义或者是基础类型则报错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isUndef(target) || isPrimitive(target))
) {
warn(`Cannot set reactive property on undefined, null, or primitive value: ${(target: any)}`)
}
// 2.如果是数组 Vue.set(array,1,100); 调用我们重写的splice方法 (这样可以更新视图)
if (Array.isArray(target) && isValidArrayIndex(key)) {
target.length = Math.max(target.length, key)
// 利用数组的splice变异方法触发响应式
target.splice(key, 1, val)
return val
}
// 3.如果是对象本身的属性,则直接添加即可
if (key in target && !(key in Object.prototype)) {
target[key] = val // 直接修改属性值
return val
}
// 4.如果是Vue实例 或 根数据data时 报错,(更新_data 无意义)
const ob = (target: any).__ob__
if (target._isVue || (ob && ob.vmCount)) {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warn(
'Avoid adding reactive properties to a Vue instance or its root $data ' +
'at runtime - declare it upfront in the data option.'
)
return val
}
// 5.如果不是响应式的也不需要将其定义成响应式属性
if (!ob) {
target[key] = val
return val
}
// 6.将属性定义成响应式的
defineReactive(ob.value, key, val)
// 通知视图更新
ob.dep.notify()
return val
}
我们阅读以上源码可知,vm.$set 的实现原理是:
- 如果目标是数组 ,直接使用数组的
splice
方法触发相应式; - 如果目标是对象 ,会先判读属性是否存在、对象是否是响应式,最终如果要对属性进行响应式处理,则是通过调用
defineReactive
方法进行响应式处理(defineReactive
方法就是Vue
在初始化对象时,给对象属性采用Object.defineProperty
动态添加getter
和setter
的功能所调用的方法)
v-if和v-for哪个优先级更高
- 实践中不应该把
v-for
和v-if
放一起 - 在
vue2
中,v-for
的优先级是高于v-if
,把它们放在一起,输出的渲染函数中可以看出会先执行循环再判断条件,哪怕我们只渲染列表中一小部分元素,也得在每次重渲染的时候遍历整个列表,这会比较浪费;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vue3
中则完全相反,v-if
的优先级高于v-for
,所以v-if
执行时,它调用的变量还不存在,就会导致异常 - 通常有两种情况下导致我们这样做:
- 为了过滤列表中的项目 (比如
v-for="user in users" v-if="user.isActive"
)。此时定义一个计算属性 (比如activeUsers
),让其返回过滤后的列表即可(比如users.filter(u=>u.isActive)
) - 为了避免渲染本应该被隐藏的列表 (比如
v-for="user in users" v-if="shouldShowUsers"
)。此时把v-if
移动至容器元素上 (比如ul
、ol
)或者外面包一层template
即可
- 为了过滤列表中的项目 (比如
- 文档中明确指出永远不要把
v-if
和v-for
同时用在同一个元素上,显然这是一个重要的注意事项 - 源码里面关于代码生成的部分,能够清晰的看到是先处理
v-if
还是v-for
,顺序上vue2
和vue3
正好相反,因此产生了一些症状的不同,但是不管怎样都是不能把它们写在一起的
vue2.x源码分析
在vue模板编译的时候,会将指令系统转化成可执行的
render
函数
编写一个p
标签,同时使用v-if
与 v-for
<div id="app">
<p v-if="isShow" v-for="item in items">
{{ item.title }}
</p>
</div>
创建vue
实例,存放isShow
与items
数据
const app = new Vue({
el: "#app",
data() {
return {
items: [
{ title: "foo" },
{ title: "baz" }]
}
},
computed: {
isShow() {
return this.items && this.items.length > 0
}
}
})
模板指令的代码都会生成在render
函数中,通过app.$options.render
就能得到渲染函数
ƒ anonymous() {
with (this) { return
_c('div', { attrs: { "id": "app" } },
_l((items), function (item)
{ return (isShow) ? _c('p', [_v("\n" + _s(item.title) + "\n")]) : _e() }), 0) }
}
_l
是vue
的列表渲染函数,函数内部都会进行一次if
判断- 初步得到结论:
v-for
优先级是比v-i
f高 - 再将
v-for
与v-if
置于不同标签
<div id="app">
<template v-if="isShow">
<p v-for="item in items">{{item.title}}</p>
</template>
</div>
再输出下render
函数
ƒ anonymous() {
with(this){return
_c('div',{attrs:{"id":"app"}},
[(isShow)?[_v("\n"),
_l((items),function(item){return _c('p',[_v(_s(item.title))])})]:_e()],2)}
}
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到,v-for
与v-if
作用在不同标签时候,是先进行判断,再进行列表的渲染
我们再在查看下vue源码
源码位置:\vue-dev\src\compiler\codegen\index.js
export function genElement (el: ASTElement, state: CodegenState): string {
if (el.parent) {
el.pre = el.pre || el.parent.pre
}
if (el.staticRoot && !el.staticProcessed) {
return genStatic(el, state)
} else if (el.once && !el.onceProcessed) {
return genOnce(el, state)
} else if (el.for && !el.forProcessed) {
return genFor(el, state)
} else if (el.if && !el.ifProcessed) {
return genIf(el, state)
} else if (el.tag === 'template' && !el.slotTarget && !state.pre) {
return genChildren(el, state) || 'void 0'
} else if (el.tag === 'slot') {
return genSlot(el, state)
} else {
// component or element
...
}
在进行if
判断的时候,v-for
是比v-if
先进行判断
最终结论:v-for
优先级比v-if
高
参考 前端进阶面试题详细解答
如果让你从零开始写一个vue路由,说说你的思路
思路分析:
首先思考vue
路由要解决的问题:用户点击跳转链接内容切换,页面不刷新。
- 借助
hash
或者history api
实现url
跳转页面不刷新 - 同时监听
hashchange
事件或者popstate
事件处理跳转 - 根据
hash
值或者state
值从routes
表中匹配对应component
并渲染
回答范例:
一个SPA
应用的路由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页面跳转内容改变同时不刷新 ,同时路由还需要以插件形式存在,所以:
- 首先我会定义一个
createRouter
函数,返回路由器实例,实例内部做几件事
- 保存用户传入的配置项
- 监听
hash
或者popstate
事件 - 回调里根据
path
匹配对应路由
- 将
router
定义成一个Vue
插件,即实现install
方法,内部做两件事
- 实现两个全局组件:
router-link
和router-view
,分别实现页面跳转和内容显示 - 定义两个全局变量:
$route
和$router
,组件内可以访问当前路由和路由器实例
生命周期钩子是如何实现的
Vue 的生命周期钩子核心实现是利用发布订阅模式先把用户传入的的生命周期钩子订阅好(内部采用数组的方式存储)然后在创建组件实例的过程中会一次执行对应的钩子方法(发布)
相关代码如下
export function callHook(vm, hook) {
// 依次执行生命周期对应的方法
const handlers = vm.$options[hook];
if (handlers) {
for (let i = 0; i < handlers.length; i++) {
handlers[i].call(vm); //生命周期里面的this指向当前实例
}
}
}
// 调用的时候
Vue.prototype._init = function (options) {
const vm = this;
vm.$options = mergeOptions(vm.constructor.options, options);
callHook(vm, "beforeCreate"); //初始化数据之前
// 初始化状态
initState(vm);
callHook(vm, "created"); //初始化数据之后
if (vm.$options.el) {
vm.$mount(vm.$options.el);
}
};
子组件可以直接改变父组件的数据么,说明原因
这是一个实践知识点,组件化开发过程中有个单项数据流原则
,不在子组件中修改父组件是个常识问题
思路
- 讲讲单项数据流原则,表明为何不能这么做
- 举几个常见场景的例子说说解决方案
- 结合实践讲讲如果需要修改父组件状态应该如何做
回答范例
- 所有的
prop
都使得其父子之间形成了一个单向下行绑定:父级prop
的更新会向下流动到子组件中,但是反过来则不行。这样会防止从子组件意外变更父级组件的状态,从而导致你的应用的数据流向难以理解。另外,每次父级组件发生变更时,子组件中所有的prop
都将会刷新为最新的值。这意味着你不应该在一个子组件内部改变prop
。如果你这样做了,Vue
会在浏览器控制台中发出警告
const props = defineProps(['foo'])
// ❌ 下面行为会被警告, props是只读的!
props.foo = 'bar'
- 实际开发过程中有两个场景会想要修改一个属性:
这个 prop 用来传递一个初始值;这个子组件接下来希望将其作为一个本地的 prop 数据来使用。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定义一个本地的 data
,并将这个 prop
用作其初始值:
const props = defineProps(['initialCounter'])
const counter = ref(props.initialCounter)
这个 prop 以一种原始的值传入且需要进行转换。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使用这个 prop
的值来定义一个计算属性:
const props = defineProps(['size'])
// prop变化,计算属性自动更新
const normalizedSize = computed(() => props.size.trim().toLowerCase())
- 实践中如果确实想要改变父组件属性应该
emit
一个事件让父组件去做这个变更。注意虽然我们不能直接修改一个传入的对象或者数组类型的prop
,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直接改内嵌的对象或属性
Vue.js的template编译
简而言之,就是先转化成AST树,再得到的render函数返回VNode(Vue的虚拟DOM节点),详细步骤如下:
首先,通过compile编译器把template编译成AST语法树(abstract syntax tree 即 源代码的抽象语法结构的树状表现形式),compile是createCompiler的返回值,createCompiler是用以创建编译器的。另外compile还负责合并option。
然后,AST会经过generate(将AST语法树转化成render funtion字符串的过程)得到render函数,render的返回值是VNode,VNode是Vue的虚拟DOM节点,里面有(标签名、子节点、文本等等)
v-if和v-show区别
v-show
隐藏则是为该元素添加css--display:none
,dom
元素依旧还在。v-if
显示隐藏是将dom
元素整个添加或删除- 编译过程:
v-if
切换有一个局部编译/卸载的过程,切换过程中合适地销毁和重建内部的事件监听和子组件;v-show
只是简单的基于css
切换 - 编译条件:
v-if
是真正的条件渲染,它会确保在切换过程中条件块内的事件监听器和子组件适当地被销毁和重建。只有渲染条件为假时,并不做操作,直到为真才渲染 v-show
由false
变为true
的时候不会触发组件的生命周期v-if
由false
变为true
的时候,触发组件的beforeCreate
、create
、beforeMount
、mounted
钩子,由true
变为false
的时候触发组件的beforeDestory
、destoryed
方法- 性能消耗:
v-if
有更高的切换消耗;v-show
有更高的初始渲染消耗
v-show与v-if的使用场景
v-if
与v-show
都能控制dom
元素在页面的显示v-if
相比v-show
开销更大的(直接操作dom节
点增加与删除)- 如果需要非常频繁地切换,则使用 v-show 较好
- 如果在运行时条件很少改变,则使用
v-if
较好
v-show与v-if原理分析
v-show
原理
不管初始条件是什么,元素总是会被渲染
我们看一下在vue中是如何实现的
代码很好理解,有transition
就执行transition
,没有就直接设置display
属性
// https://github.com/vuejs/vue-next/blob/3cd30c5245da0733f9eb6f29d220f39c46518162/packages/runtime-dom/src/directives/vShow.ts
export const vShow: ObjectDirective<VShowElement> = {
beforeMount(el, { value }, { transition }) {
el._vod = el.style.display === 'none' ? '' : el.style.display
if (transition && value) {
transition.beforeEnter(el)
} else {
setDisplay(el, value)
}
},
mounted(el, { value }, { transition }) {
if (transition && value) {
transition.enter(el)
}
},
updated(el, { value, oldValue }, { transition }) {
// ...
},
beforeUnmount(el, { value }) {
setDisplay(el, value)
}
}
v-if
原理
v-if
在实现上比v-show
要复杂的多,因为还有else
else-if
等条件需要处理,这里我们也只摘抄源码中处理 v-if
的一小部分
返回一个node
节点,render
函数通过表达式的值来决定是否生成DOM
// https://github.com/vuejs/vue-next/blob/cdc9f336fd/packages/compiler-core/src/transforms/vIf.ts
export const transformIf = createStructuralDirectiveTransform(
/^(if|else|else-if)$/,
(node, dir, context) => {
return processIf(node, dir, context, (ifNode, branch, isRoot) => {
// ...
return () => {
if (isRoot) {
ifNode.codegenNode = createCodegenNodeForBranch(
branch,
key,
context
) as IfConditionalExpression
} else {
// attach this branch's codegen node to the v-if root.
const parentCondition = getParentCondition(ifNode.codegenNode!)
parentCondition.alternate = createCodegenNodeForBranch(
branch,
key + ifNode.branches.length - 1,
context
)
}
}
})
}
)
Vue 组件通讯有哪几种方式
- props 和 e m i t 父组件向子组件传递数据是通过 p r o p 传递的,子组件传递数据给父组件是通过 emit 父组件向子组件传递数据是通过 prop 传递的,子组件传递数据给父组件是通过 emit父组件向子组件传递数据是通过prop传递的,子组件传递数据给父组件是通过emit 触发事件来做到的
- p a r e n t , parent, parent,children 获取当前组件的父组件和当前组件的子组件
- a t t r s 和 attrs 和 attrs和listeners A->B->C。Vue 2.4 开始提供了 a t t r s 和 attrs 和 attrs和listeners 来解决这个问题
- 父组件中通过 provide 来提供变量,然后在子组件中通过 inject 来注入变量。(官方不推荐在实际业务中使用,但是写组件库时很常用)
- $refs 获取组件实例
- envetBus 兄弟组件数据传递 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事件总线的方式
- vuex 状态管理
diff算法
答案
时间复杂度: 个树的完全 diff
算法是一个时间复杂度为 O(n*3)
,vue进行优化转化成 O(n)
。
理解:
-
最小量更新,
key
很重要。这个可以是这个节点的唯一标识,告诉diff
算法,在更改前后它们是同一个DOM节点- 扩展
v-for
为什么要有key
,没有key
会暴力复用,举例子的话随便说一个比如移动节点或者增加节点(修改DOM),加key
只会移动减少操作DOM。
- 扩展
-
只有是同一个虚拟节点才会进行精细化比较,否则就是暴力删除旧的,插入新的。
-
只进行同层比较,不会进行跨层比较。
diff算法的优化策略:四种命中查找,四个指针
-
旧前与新前(先比开头,后插入和删除节点的这种情况)
-
旧后与新后(比结尾,前插入或删除的情况)
-
旧前与新后(头与尾比,此种发生了,涉及移动节点,那么新前指向的节点,移动到旧后之后)
-
旧后与新前(尾与头比,此种发生了,涉及移动节点,那么新前指向的节点,移动到旧前之前)
— 问完上面这些如果都能很清楚的话,基本O了 —
以下的这些简单的概念,你肯定也是没有问题的啦😉
Vue 组件间通信有哪几种方式?
Vue 组件间通信是面试常考的知识点之一,这题有点类似于开放题,你回答出越多方法当然越加分,表明你对 Vue 掌握的越熟练。Vue 组件间通信只要指以下 3 类通信:父子组件通信、隔代组件通信、兄弟组件通信,下面我们分别介绍每种通信方式且会说明此种方法可适用于哪类组件间通信。
(1)props / $emit
适用 父子组件通信 这种方法是 Vue 组件的基础,相信大部分同学耳闻能详,所以此处就不举例展开介绍。
(2)ref 与 $parent / $children
适用 父子组件通信
ref
:如果在普通的 DOM 元素上使用,引用指向的就是 DOM 元素;如果用在子组件上,引用就指向组件实例$parent / $children
:访问父 / 子实例
(3)EventBus ($emit / $on)
适用于 父子、隔代、兄弟组件通信 这种方法通过一个空的 Vue 实例作为中央事件总线(事件中心),用它来触发事件和监听事件,从而实现任何组件间的通信,包括父子、隔代、兄弟组件。
(4)$attrs/$listeners
适用于 隔代组件通信
$attrs
:包含了父作用域中不被 prop 所识别 (且获取) 的特性绑定 ( class 和 style 除外 )。当一个组件没有声明任何prop
时,这里会包含所有父作用域的绑定 ( class 和 style 除外 ),并且可以通过v-bind="$attrs"
传入内部组件。通常配合inheritAttrs
选项一起使用。$listeners
:包含了父作用域中的 (不含 .native 修饰器的)v-on
事件监听器。它可以通过v-on="$listeners"
传入内部组件
(5)provide / inject
适用于 隔代组件通信 祖先组件中通过 provider
来提供变量,然后在子孙组件中通过 inject
来注入变量。 provide / inject API
主要解决了跨级组件间的通信问题,不过它的使用场景,主要是子组件获取上级组件的状态,跨级组件间建立了一种主动提供与依赖注入的关系。 (6)Vuex
适用于 父子、隔代、兄弟组件通信 Vuex 是一个专为 Vue.js 应用程序开发的状态管理模式。每一个 Vuex 应用的核心就是 store(仓库)。“store” 基本上就是一个容器,它包含着你的应用中大部分的状态 ( state )。
- Vuex 的状态存储是响应式的。当 Vue 组件从 store 中读取状态的时候,若 store 中的状态发生变化,那么相应的组件也会相应地得到高效更新。
- 改变 store 中的状态的唯一途径就是显式地提交 (commit) mutation。这样使得我们可以方便地跟踪每一个状态的变化。
异步组件是什么?使用场景有哪些?
分析
因为异步路由的存在,我们使用异步组件的次数比较少,因此还是有必要两者的不同。
体验
大型应用中,我们需要分割应用为更小的块,并且在需要组件时再加载它们
import { defineAsyncComponent } from 'vue'
// defineAsyncComponent定义异步组件,返回一个包装组件。包装组件根据加载器的状态决定渲染什么内容
const AsyncComp = defineAsyncComponent(() => {
// 加载函数返回Promise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 ...可以从服务器加载组件
resolve(/* loaded component */)
})
})
// 借助打包工具实现ES模块动态导入
const AsyncComp = defineAsyncComponent(() =>
import('./components/MyComponent.vue')
)
回答范例
- 在大型应用中,我们需要分割应用为更小的块,并且在需要组件时再加载它们。
- 我们不仅可以在路由切换时懒加载组件,还可以在页面组件中继续使用异步组件,从而实现更细的分割粒度。
- 使用异步组件最简单的方式是直接给
defineAsyncComponent
指定一个loader
函数,结合ES模块动态导入函数import
可以快速实现。我们甚至可以指定loadingComponent
和errorComponent
选项从而给用户一个很好的加载反馈。另外Vue3
中还可以结合Suspense
组件使用异步组件。 - 异步组件容易和路由懒加载混淆,实际上不是一个东西。异步组件不能被用于定义懒加载路由上,处理它的是
vue
框架,处理路由组件加载的是vue-router
。但是可以在懒加载的路由组件中使用异步组件
Vue 为什么要用 vm.$set() 解决对象新增属性不能响应的问题 ?你能说说如下代码的实现原理么?
1)Vue为什么要用vm.$set() 解决对象新增属性不能响应的问题
- Vue使用了Object.defineProperty实现双向数据绑定
- 在初始化实例时对属性执行 getter/setter 转化
- 属性必须在data对象上存在才能让Vue将它转换为响应式的(这也就造成了Vue无法检测到对象属性的添加或删除)
所以Vue提供了Vue.set (object, propertyName, value) / vm.$set (object, propertyName, value)
2)接下来我们看看框架本身是如何实现的呢?
Vue 源码位置:vue/src/core/instance/index.js
export function set (target: Array<any> | Object, key: any, val: any): any {
// target 为数组
if (Array.isArray(target) && isValidArrayIndex(key)) {
// 修改数组的长度, 避免索引>数组长度导致splcie()执行有误
target.length = Math.max(target.length, key)
// 利用数组的splice变异方法触发响应式
target.splice(key, 1, val)
return val
}
// key 已经存在,直接修改属性值
if (key in target && !(key in Object.prototype)) {
target[key] = val
return val
}
const ob = (target: any).__ob__
// target 本身就不是响应式数据, 直接赋值
if (!ob) {
target[key] = val
return val
}
// 对属性进行响应式处理
defineReactive(ob.value, key, val)
ob.dep.notify()
return val
}
我们阅读以上源码可知,vm.$set 的实现原理是:
- 如果目标是数组,直接使用数组的 splice 方法触发相应式;
- 如果目标是对象,会先判读属性是否存在、对象是否是响应式,
- 最终如果要对属性进行响应式处理,则是通过调用 defineReactive 方法进行响应式处理
defineReactive 方法就是 Vue 在初始化对象时,给对象属性采用 Object.defineProperty 动态添加 getter 和 setter 的功能所调用的方法
双向绑定的原理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 Vue
是数据双向绑定的框架,双向绑定由三个重要部分构成
- 数据层(Model):应用的数据及业务逻辑
- 视图层(View):应用的展示效果,各类UI组件
- 业务逻辑层(ViewModel):框架封装的核心,它负责将数据与视图关联起来
而上面的这个分层的架构方案,可以用一个专业术语进行称呼:MVVM
这里的控制层的核心功能便是 “数据双向绑定” 。自然,我们只需弄懂它是什么,便可以进一步了解数据绑定的原理
理解ViewModel
它的主要职责就是:
- 数据变化后更新视图
- 视图变化后更新数据
当然,它还有两个主要部分组成
- 监听器(
Observer
):对所有数据的属性进行监听 - 解析器(
Compiler
):对每个元素节点的指令进行扫描跟解析,根据指令模板替换数据,以及绑定相应的更新函数
为什么要用 Vuex 或者 Redux
由于传参的方法对于多层嵌套的组件将会非常繁琐,并且对于兄弟组件间的状态传递无能为力。我们经常会采用父子组件直接引用或者通过事件来变更和同步状态的多份拷贝。以上的这些模式非常脆弱,通常会导致代码无法维护。
所以需要把组件的共享状态抽取出来,以一个全局单例模式管理。在这种模式下,组件树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视图",不管在树的哪个位置,任何组件都能获取状态或者触发行为。
另外,通过定义和隔离状态管理中的各种概念并强制遵守一定的规则,代码将会变得更结构化且易维护。
$route 和$router
的区别
- $route 是“路由信息对象”,包括 path,params,hash,query,fullPath,matched,name 等路由信息参数
- $router 是“路由实例”对象包括了路由的跳转方法,钩子函数等。
为什么在 Vue3.0 采用了 Proxy,抛弃了 Object.defineProperty?
Object.defineProperty 本身有一定的监控到数组下标变化的能力,但是在 Vue 中,从性能/体验的性价比考虑,尤大大就弃用了这个特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过 vue 内部处理后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法来监听数组
push();
pop();
shift();
unshift();
splice();
sort();
reverse();
由于只针对了以上 7 种方法进行了 hack 处理,所以其他数组的属性也是检测不到的,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Object.defineProperty 只能劫持对象的属性,因此我们需要对每个对象的每个属性进行遍历。Vue 2.x 里,是通过 递归 + 遍历 data 对象来实现对数据的监控的,如果属性值也是对象那么需要深度遍历,显然如果能劫持一个完整的对象是才是更好的选择。
Proxy 可以劫持整个对象,并返回一个新的对象。Proxy 不仅可以代理对象,还可以代理数组。还可以代理动态增加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