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本小节主要讲解一个C程序从源代码到最终执行的过程,这个过程又可以细分为两部分:
- 源代码到可执行文件的过程
- 可执行文件在内存中执行
本小节是C语言基础当中,比较容易被初学者忽视的知识点。而实际上:
- 熟悉C程序从源文件,经过一系列过程成为一个可执行文件的过程。
- 理解C程序在内存中执行的虚拟内存空间。
是C程序员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本小节是C语言基础中的重点。
我们首先研究一下C语言程序,从源码到可执行文件的过程。这个过程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步骤:
- 编译
- 链接
二、广义编译的过程
从广义上来说,一个C语言源文件编译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小步骤:
图 1. C源文件编译的过程
- 预处理,把一个.c文件处理成.i文件。
- 编译,把.i文件进一步处理成.s文件。狭义上来说,编译就是指编译器处理.i文件生成.s文件的过程。
- 汇编,把.s文件最终处理得到.o文件。
下面逐一讲解这三个小步骤。
注意:
广义上的编译过程,最终得到的是一个".o"文件,它并不是一个可执行文件。
汇编过程结束后,实际还需要一个链接过程,才能得到一个可执行文件。
三、预处理过程
预处理是C语言源文件编译处理的第一步,由预处理器来完成。那么预处理器到底干啥呢?
答:执行预处理指令。
在前面的小节中,我们已经简单讲解过了hello world程序,也知道了一条预处理指令:
#include <stdio.h>
实际上,在C语言代码中,以"#"开头的指令就是预处理指令。预处理指令有多种形式,在今天我们先学习两种最常见的形式:
- “#include”:用于包含头文件。
- “#define”:用于定义宏或者常量。
下列讲解一下这两种预处理指令,分别完成什么操作。
补充:注释的处理
我们都知道注释是不参与编译更不会影响代码的执行的。而实际上,注释的处理是在预处理阶段完成的:
**在预处理阶段,代码中的注释会被预处理器忽略丢掉。**那么从预处理器过程开始,后续的所有过程注释都不会参与了。
1. 查看预处理.i文件
在VS当中,默认情况下,点击按钮启动程序,并不会保留预处理后的.i文件。为了能够看到这个.i文件,我们需要让VS的编译过程停留在预处理阶段。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设置:
右键点击项目 --> 属性 --> C/C++ --> 预处理器 --> 预处理到文件 --> 设置从否改成是。效果图如下:
图 2. 修改VS设置-保留预处理文件
完成以上设置后,再重新点击按钮启动程序,打开项目的本地文件,在Debug文件夹下就可以找到该.i文件。(当然项目此时是无法运行成功的。)
注:如果项目仍成功运行,可以打开项目的本地文件删除Debug这个文件夹,或者点击"VS主界面 --> 生成 --> 重新生成解决方案"即可。
2. #include包含头文件
include,具有包含的意思。预处理指令"#include",用于包含头文件。
头文件,即.h为后缀的文件,头文件一般用于声明函数、结构体类型、变量等。(关于头文件的详细使用,我们后面再讲)
简单来说,你可以认为该预处理指令的作用就是:
找到该头文件,把其中的内容处理后复制到指令所在的位置。
比如一个基础的hello world程序:
代码块 1. HelloWorld程序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printf("Hello, world!\n");
return 0;
}
预处理过程就是执行指令:
#include <stdio.h>
预处理器会先找到stdio.h
头文件,然后将其内容处理后复制到#include <stdio.h>
的位置。大体上,可以把"#include"当成一次文本复制的过程。这样,编译器在编译代码时就可以访问stdio.h
中定义的所有函数和变量。
比如前面讲的printf函数,就是由于预处理机制,才能够被我们自己的程序去调用。
了解/扩展
预处理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本替换或复制粘贴操作。预处理器会执行一系列任务,其中包括条件编译、宏替换等,这会影响头文件内容如何整合到源文件中。
所以,预处理后的
.i
文件可能不会简单地是原.c
文件和.h
文件内容的组合,而是这些文件在经过预处理器处理后的结果。
2. #define定义符号常量
预处理指令"#define"的第一个常见作用,是给字面常量起个名字,使得程序员可以更方便得在程序中使用一个字面常量。
这种使用#define指令定义的常量,被称之为符号常量(Symbolic Constants)。
举例:
代码块 2. #define定义符号常量-示例代码
#include <stdio.h>
#define PI 3.14f
#define N 6
int main(void)
printf("圆的半径是2,周长是:%f\n", PI * 2 * 2)
printf("N * 2 + 2 = %d\n", N * 2 + 2);
return 0;
}
最终程序的输出结果是:
圆的半径是2,周长是:12.560000
N * 2 + 2 = 14
通过查看.i的预处理后的文件:该指令实际上就是把代码中的符号常量替换成实际的字面常量,比如上述两行printf代码预处理后就会变成:
printf(“圆的半径是2,周长是:%f\n”, 3.14f * 2 * 2);
printf(“N * 2 + 2 = %d\n”, 6 * 2 + 2);
为什么非要给字面常量起个名字?直接用不好吗?
主要有两个好处:
- 提高代码的可读性。使用名称而非直接用字面常量可以使代码更易于理解。
- 易于维护。如果某个常量需要更改,你只需要在
#define
指令中更改它,而不需要遍历整个代码库去替换。- 避免魔法数字(magic number)。编程领域把代码中直接出现的、意义不明的一个字面常量称为"魔法数字、魔数",避免魔数在代码中直接出现是一个好的编程习惯。建议使用有意义的符号常量名字,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所以,对于C语言代码编写中需要使用的字面常量,尤其是频繁使用的、带有确定意义的字面常量,请将它设置为符号常量。
注意事项
使用#define定义符号常量,应注意:
- 符号常量的本质是文本替换,它的定义和使用,没有任何数据类型、取值范围等的限制。这既是优点带来了灵活性,但也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 采取这种方式定义符号常量,在命名时采取"全大写英文单词 + 下划线分割"的风格!
- 定义时,添加必要的符号后缀,比如float类型的字面常量可以明确加"f"后缀。这有利于增加代码可读性,以及为编译器提供更多信息。
3. #define定义函数宏
什么是宏?
在C语言中,宏是一种由预处理器处理的代码生成机制。简单地说,宏可以看作是一种用于在编译前、预处理阶段自动替换代码片段的方式。在C语言中,#define
指令通常用于创建宏。
上面讲的通过#define定义符号常量,也是定义了一个宏,你可以叫常量宏或者宏常量。
当然,这里要讲C语言中的函数宏。
函数宏的定义会稍微复杂一点,参考以下格式:
代码块 3. #define定义函数宏-示例代码
// 定义了一个函数宏,用于求正方形的面积
#define SQUARE_AREA(length) ((length) * (length))
// 定义了一个函数宏,用于求两个数的平方差
#define SQUARE_DIFF(x, y) (((x) * (x)) - ((y) * (y)))
#include <stdio.h>
int main(void) {
// 调用函数宏
printf("边长是10的正方形,其面积是:%d\n", SQUARE_AREA(10));
printf("3和2的平方差是:%d\n", SQUARE_DIFF(3, 2));
return 0;
}
很显然,运行结果是:
边长是10的正方形,其面积是:100
3和2的平方差是:5
函数宏的本质仍然是文本替换,但会复杂一点,相当于把调用宏函数时的参数传入公式直接计算,比如上述两行printf代码预处理后就会变成:
printf(“边长是10的正方形,其面积是:%d\n”, ((10) * (10)));
printf(“3和2的平方差是:%d\n”, (((3) * (3)) - ((2) * (2))));
1. 函数宏的优点
使用函数宏在C语言中能带来一些好处:
- 代码复用,简化代码,提高可读性。
- 提升性能。函数宏虽然叫函数,但本质是文本替换,而且是预处理阶段就完成替换,这完全不会消耗运行时性能。
- 灵活。既然本质是文本替换,那么带使用函数宏时给不同类型的参数都是可以的。
2. 注意事项
使用函数宏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 函数宏调用的本质是在预处理阶段的文本替换,要切记函数宏和函数完全不是一回事。(这一点在后续讲函数后,可以加深理解)
- **函数宏的命名采取"全大写英文单词 + 下划线分割"。比如"SQUARE_AREA",该宏的名字表示求正方形的面积。**这样命名的宏
- 函数宏适用于替换程序中一些简短的、但反复执行的函数。不要定义很复杂的函数宏。
函数宏定义时"()"的运用
首先,最基本的一条:
定义函数宏的表达式内部在有必要时要用小括号括起来,以确保函数宏内部的运算的顺序是正确的。比如:
#define SQUARE_DIFF(x, y) (x * x) - (y * y) // 这个宏定义是错误的,这里只是演示
(x * x) - (y * y)
里的两个"()"显然是必须要加上的。
其次,函数宏表达式中的每一个参数,都必须用小括号括起来!!!
比如上面的一个错误的宏定义,假如按照下列方式调用宏:
printf("%d\n", SQUARE_DIFF(1 + 2, 1 + 1));
结果是表达式"32 - 22"的值吗?
显然不是,这是因为预处理替换的结果是:
printf(“%d\n”, (1 + 2 * 1 + 2) - (1 + 1 * 1 + 1));
计算出来的结果是: (5) - (3) = 2
最后,**函数宏的整个表达式部分也必须用小括号括起来!!!**比如下列宏定义:
#define SQUARE_DIFF(x, y) ((x) * (x)) - ((y) * (y)) // 这个宏定义是错误的,这里只是演示
假如按照下列方式调用宏:
printf("%d\n", SQUARE_DIFF(3, 2) * 10);
结果是表达式"(32 - 22) * 10"吗?
显然不是,这是因为预处理替换的结果是:
printf(“%d\n”, ((3) * (3)) - ((2) * (2)) * 10);
计算出来的结果是:9 - 4 * 10 = 9 - 40 = -31
总之,由于函数宏调用的本质是文本替换,本身不涉及任何计算规则,所以以上三点加括号是一定要遵守的!!
4. #define设置编译选项和scanf函数
在C语言中,#define
预处理指令通常用于定义宏,但也可以用来设置编译选项,从而影响编译过程。简而言之,在预处理阶段,#define
可以被用来调整编译器的行为,进而改变最终生成的代码。
在这里我们要讲解一个案例,并讲解一下scanf函数的使用。
实现以下功能:
键盘输入一个华氏温度(Fahrenheit temperature),程序输出对应的摄氏度(Celsius temperature)。
注:
图 3. 华氏温度转换成摄氏度的公式
F代表华氏度,C代表摄氏度。
在这个公式中:
- 32代表华氏温度的冰点(Freezing point)
- 5 / 9 是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之间转换的比例因子(scale factor)
举例:
键盘录入一个华氏温度212,程序会输出一个摄氏度100。
在这个程序中,涉及到了键盘输入。所以我们要使用scanf函数。它是标准输入/输出库中,另一个重要的函数,代表输入。
scanf也并不是一个单词,而是词组"scan formatted"的缩写,意为“格式化扫描”。表示按照指定的格式,读取输入数据。默认情况下,是从键盘接收数据输入。
下列一行代码表示读入一个int类型的数据,并赋值给变量i(变量i需要先声明):
1
scanf("%d", &i);
下列一行代码表示读入一个float类型的数据,并赋值给变量x(变量x需要先声明):
1
scanf("%f", &x);
注意:变量名的前面需要加一个"&",这是必须的语法,不能忘记写。
这个程序代码并不难写,我们可以写出以下代码:
代码块 4. 华氏温度转换为摄氏度-代码1
#include <stdio.h>
int main(void){
float fahrenheit;
printf("请输入一个华氏温度:");
scanf("%f", &fahrenheit);
float celsius = 5 / 9 * (fahrenheit - 32);
printf("这个华氏温度对应的摄氏度是:%f", celsius);
return 0;
}
这段代码有语法错误吗?可以正常执行吗?
这段代码实际是没有语法错误的,但在VS当中却不可以直接运行,这是因为"坑爹的"微软编译器MSVC,不允许此代码执行。原因是:
‘scanf’: This function or variable may be unsafe. Consider using scanf_s instead. To disable deprecation, use _CRT_SECURE_NO_WARNINGS.
scanf函数是不安全的,所以MSVC编译器不允许代码中直接使用scanf函数,而是:
- 选用更安全的"scanf_s"函数
- 使用"_CRT_SECURE_NO_WARNINGS"来禁用安全警告。
注意:
- "_CRT_SECURE_NO_WARNINGS"这个字符串中,"CRE"是"C Runtime"的缩写,整个字符串表示C语言运行时不安全函数的警告。
- 对“不安全”函数的警告是MSVC编译器特有的;其他编译器通常不会有这样的限制。
scanf_s
是微软特有的函数,并不是C标准库的一部分,不兼容标准C语言,在其它平台、编译器环境下不可以使用。- 在后续的课程,更多在Linux上运行C程序,不会选择MSVC编译器。
因此,为了代码的可移植性和跨平台兼容性,我们选择禁用这个特定的编译器警告。
那么如何禁用这个安全警告呢?答:使用"#define"语法。具体而言就是让代码变成:
代码块 5. 华氏温度转换为摄氏度-代码2
#define _CRT_SECURE_NO_WARNINGS
#include <stdio.h>
int main(void){
float fahrenheit;
scanf("%f", &fahrenheit);
float celsius = 5 / 9 * (fahrenheit - 32);
printf("这个华氏温度对应的摄氏度是:%f", celsius);
return 0;
}
此时代码正常通过编译启动,但程序的输出结果对吗?实际上,这个程序,不管你键盘录入什么数据,结果都是:
0
为什么呢?
很简单,因为计算摄氏度的表达式中存在:“5 / 9”。这实际上是两个整数字面常量直接相除,结果还是一个整数,5 / 9 结果是0,那么后面无论输入什么,结果肯定都是0。
那怎么改呢?
很简单,不要使用两个整数常量相除,而使用浮点数,参考代码如下:
代码块 6. 华氏温度转换为摄氏度-代码3
#define _CRT_SECURE_NO_WARNINGS
#include <stdio.h>
int main(void){
float fahrenheit;
printf("请输入一个华氏温度:");
scanf("%f", &fahrenheit);
float celsius = 5.0f / 9.0f * (fahrenheit - 32);
printf("这个华氏温度对应的摄氏度是:%f", celsius);
return 0;
}
如此,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合格的"华氏度转换成摄氏度"的C程序。
但合格不意味着优秀,这段代码还是可以继续优化的。代码中直接出现的"5.0f / 9.0f"、"32"这样的字面量,也就是魔数,是不规范的。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宏定义符号常量的方式,指明它们的含义,去掉魔数。参考下列代码:
代码块 7. 华氏温度转换为摄氏度-代码4
#define _CRT_SECURE_NO_WARNINGS
#include <stdio.h>
// 华氏温度的冰点32
#define FREEZING_POINT 32
// 华氏温度转换成摄氏度的比例因子
#define SCALE_FACTOR (5.0f / 9.0f)
int main(void){
float fahrenheit;
printf("请输入一个华氏温度:");
scanf("%f", &fahrenheit);
float celsius = SCALE_FACTOR * (fahrenheit - FREEZING_POINT);
printf("这个华氏温度对应的摄氏度是:%f", celsius);
return 0;
}
上面的例子给的是用符号常量的方式,当然也可以用函数宏的方式,参考下列代码:
代码块 8. 华氏温度转换为摄氏度-代码5
#define _CRT_SECURE_NO_WARNINGS
#include <stdio.h>
#define FREEZING_POINT 32
#define SCALE_FACTOR (5.0f / 9.0f)
#define TO_CELSIUS(fahrenheit) (SCALE_FACTOR * ((fahrenheit) - FREEZING_POINT))
int main(void){
float fahrenheit;
printf("请输入一个华氏温度:");
scanf("%f", &fahrenheit);
float celsius = TO_CELSIUS(fahrenheit);
printf("这个华氏温度对应的摄氏度是:%f\n", celsius);
return 0;
}
注:函数宏也是代码的一部分,在定义函数宏时也要尽量避免魔数。
对于程序员而言,写出代码实现功能是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但作为一名优秀的程序员,写出可读性更好、性能更强、更优良的代码也是毕生的追求。
5. 总结
预处理过程主要就两个作用:
- 执行预处理指令,展开宏(进行处理文本替换)。
- 丢弃代码中的注释。
通俗的说,你可以认为预处理后得到的
.i
文件是一个无预处理指令,无注释以及无宏定义的源代码文件。
四、编译过程(狭义)
在预处理完成后,编译器(Compiler)就开始处理预处理生成的.i文件了,这个过程就被称为为(狭义上的)编译。
编译器在这个过程,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 进行词法分析、语法分析、类型检查等操作。
- 编译器还在此阶段对代码进行各种优化,以提高效率,减少最终生成代码的大小。
- **最终,将预处理后的源代码转换成汇编语言。**也就是将
.i
文件转换成.s
文件。
一个汇编代码的演示:
代码块 9. HelloWorld的C语言代码
#include <stdio.h>
int main(void){
printf("hello world! \n");
}
其可能生成的汇编代码如下:
代码块 10. HelloWorld的C语言代码-对应汇编代码
.LC0:
.string "hello world! "
main:
push rbp
mov rbp, rsp
mov edi, OFFSET FLAT:.LC0
call puts
mov eax, 0
pop rbp
ret
值得注意的是,C语言最初是为了替代更低级的B语言和汇编语言而设计的。因此,C语言源代码被编译成汇编代码是完全符合其设计初衷的。
生成汇编代码的过程中,编译器还会自动对代码进行优化,但对于一般的C程序员而言,编译器或汇编语言都不是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五、汇编过程
编译器完成编译后,**汇编器(Assembler)**会将这些汇编指令转换为目标代码(机器代码),生成了一个.o(或者.obj)
文件。从这一步开始,文件中的内容就不是程序员能够肉眼看懂的文本代码了,而是二进制代码指令。
所以汇编过程的主要作用就是将汇编语言代码转换成机器语言,即转换成机器可以执行的指令,也就是生成.o
文件。
.o文件还不是一个能直接执行的文件,因为它可能依赖于其他外部代码,比如在代码中调用printf
函数。
预处理阶段不是已经包含头文件,为什么还说要依赖外部代码?
头文件中往往只有函数的声明,包含头文件大概只意味着预处理器告诉编译器:
“这里有一个函数叫做printf
,它大概是这个鬼样子,后续的代码中会用到这个函数。你先知道有这么个玩意,别给我报错,至于这个函数到底是干啥的,做什么的,你先别管。”
所以汇编后的代码,还需要经历一个链接的步骤,来依赖外部代码才能够真正的运行。
六、链接的过程
在链接阶段,链接器(Linker)会把项目中,经过汇编过程生成的多个(至少有1个).o
文件和程序所需要的其它附加代码整合在一起,生成最终的可执行程序。比如你在代码中调用了标准库函数,那么链接器会将库中的代码包含到最终的可执行文件中。
七、总结编译和链接
经过预处理、编译、汇编和链接这四个主要步骤,源代码最终会被转换成可执行文件。
虽然具体的转换过程可能因平台、编译器等因素有所不同,但这四个核心步骤是通用的。对于大多数C程序员来说,掌握这些基本概念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C语言。
整个流程参考下图:
图 4. 编译和链接完整过程
当然幸运的是,这些工作在普通的开发中,也确实不需要我们操心了。我们只需要点几个按钮,或者输入几行命令就可以自动完成编译和链接的过程。比如:
- 在Windows平台,我们使用集成开发环境Visual Studio,它提供了易用的界面和命令行工具来自动化编译和链接过程。
- 在Linux平台,GCC(GNU Compiler Collection)是最常用的编译工具套件。我们也只需要在终端使用几行简短的命令,就可以快速完成编译和链接的过程。
八、进程虚拟内存空间
C源文件经过预处理、编译、汇编、链接后,生成可执行文件,这就是一个C语言可执行程序(Program)。可执行文件被操作系统加载到内存中,程序得以运行,运行的程序我们称之为"进程(Process)"。
此时操作系统会为每一个进程分配独属于进程的,唯一的虚拟内存空间。那么什么是虚拟内存空间呢?
虽然这更多是操作系统课程中的概念,但大家至少还是需要了解一下:
什么是虚拟内存空间?
在现代操作系统中,虚拟内存是一种重要的内存管理功能,它使得进程能够使用一个独立于物理内存容量的、看似连续的地址空间。这个地址空间被称为"虚拟内存空间"。
"虚拟"这一术语用于描述这种机制,因为每个进程获得的内存空间并不是实际物理内存中连续的一段。实际上,这些虚拟地址都是由操作系统与硬件(主要是内存管理单元,MMU)共同管理,以映射到物理内存地址。
当一个进程启动时,它所“看到”的是操作系统为其分配的这种连续的虚拟内存空间,而这些虚拟地址并不直接等同于实际的物理内存地址。
实际上虚拟内存空间可以看作是C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之间的一个抽象层,如下图所示:
图 5. 虚拟内存空间-分层示意图
这种分层的设计,具有以下优点:
- 更灵活和高效的物理内存管理。操作系统可以更轻松地调整物理内存使用,允许更大、更复杂的应用程序运行,即使在物理内存有限的情况下。
- 增强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由于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独立的虚拟内存空间,因此相互之间难以直接访问或干扰,从而提高了安全性。
- 内存复用。同一片物理内存可以被多个进程使用,但在各自的虚拟内存空间中,这些地址是不同的。
- 简化软件开发。由于程序员只需考虑虚拟地址空间,因此无需担心物理内存的具体布局和限制,大大简化了开发过程。
总之,一系列的好处使虚拟内存成为现代操作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虚拟内存空间模型
为了更直观的从C程序的视角理解虚拟内存空间,帮助C程序员更好的管理和操作内存,我们用虚拟内存空间模型来描述虚拟内存空间。
虚拟内存空间模型将一个C进程的虚拟内存空间,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内存区域,这些内存区域存放的数据、用途、特点等皆有不同,是我们后续学习课程的重点!
虽然不同的平台、操作系统在虚拟内存空间模型上可能会有所差异,但虚拟内存空间模型普遍包括以下几个关键部分:
图 6. 进程虚拟内存空间-模型图
从低地址到高地址,虚拟内存空间模型的内存区域包括:
- 代码段(Code):
- 代码段一般位于虚拟内存空间的最低地址处。
- 代码段用于存放一个C程序编译后得到的可执行代码指令,一般是只读的。
- C程序员的操作一般不涉及代码段。
- 数据段(Data):
- 数据段用于存放程序运行时具有静态存储期限的全局数据,包括: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static修饰的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
- 数据段还用于存储程序运行时的只读数据**(只读数据段)**,比如字符串字面值。
- 堆空间(Heap):
- 堆空间是虚拟内存空间中C程序员最关注的区域,没有之一。
- 堆空间涉及到C程序的动态内存分配和管理,我们常说C语言可以操作和管理内存,最主要说的就是管理堆空间。对堆空间的自由管理,也是C语言和其他语言(如Java)的重要区别!
- 堆空间往往占据虚拟内存空间的大部分,它可以按照程序员的需求,自由的从低地址向高地址生长。
- 栈空间(Stack):
- 栈空间也是C程序员比较关注的内存区域。
- C语言是一门以函数调用为核心的编程语言,而栈空间保障了函数调用的正常进行,决定了函数调用的流程。
- 栈空间的特点是"先进后出"。它会随着函数调用从高地址向低地址生长,栈空间的大小往往十分有限。
- 栈空间用于存储局部变量数据。
- 内核区域(Kernel):
- 内核区域由操作系统内核使用,存储内核代码和内核级的数据结构。
- 应用程序通常不能直接访问内核空间。但涉及到"系统调用"时,应用程序会从"用户态"转入"内核态",此时应用程序就可以访问内核区域了。
好了,我相信你看完这一段描述,有些看懂了,有些则还有些摸不到头脑。但都没有关系,在随后的课程中,我们会逐步讲解这些内存区域,不需要着急。
2. 内存地址的概念
相信每一位对C语言有一丢丢了解的同学,都听说过"内存地址"的概念。那么什么是内存地址呢?
什么是内存地址?
内存地址是(虚拟)内存空间中某个位置的唯一性标识。由于现代计算机的最小寻址单位是8位1个字节,所以我们可以直接认为,内存地址就是虚拟内存空间中某1个字节区域的唯一性标识。
和内存地址相对应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变量地址
什么是变量地址?
变量地址:变量地址就是变量所占内存空间的第一个字节的内存地址。
比如一个32位(4字节)的整数变量,那么这个变量的地址指的是这4字节中的第一个字节的地址。
C语言提供了专门的取地址运算符"&“,它一般用于和一个变量名结合,如”&a",用于取变量a的内存地址。当然此时你得到的就是变量a的第一个字节的内存地址。
3. 地址值
内存地址是虚拟内存空间中某1个字节区域的唯一性标识,为了直观地描述这些地址,我们使用了"地址值"这个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地址"和"地址值"可以被视为同一概念。
高地址和低地址的概念
在描述虚拟内存地址时,我们可以把虚拟内存空间想象成一个多单元(多字节)组成的数组,每个单元都有其唯一标号"索引",这个"索引值"就是其地址值。
**所以地址值的取值范围就是[0, 最大地址]。**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低地址"和"高地址"两个不同的概念:
- 低地址:位于内存取值范围的较低端,即接近0的地址。
- 高地址:相对于低地址而言,高地址指的是内存范围中接近最大地址的部分。
例如,假设有一个内存范围从地址0x1000到地址0x2000:
- 0x1000就是这个范围的低地址。
- 0x2000就是这个范围的高地址。
明确高、低地址的概念十分重要,比如:
- 我们描述虚拟内存空间,当我们说从"低地址到高地址",意味着从代码段到内核虚拟内存这样的内存排布。
- 堆(heap)通常从低地址开始向高地址增长,栈(stack)则从高地址开始向低地址增长。
那么对于一个具体的平台而言,虚拟内存空间的最大地址是什么呢?
实际上,虚拟内存空间的最大地址通常由平台的地址位数决定。目前主流的平台有两种:
- 32位架构平台
- 64位架构平台
1. 32位系统平台
32位的系统架构:
地址总位数是32位,虚拟内存空间中存在232个可能的地址,也就是对应232个字节(4GB)的虚拟内存空间。这232个可能中:
- 最小的可能(低地址),所有位都是0,即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即十六进制的0x00000000。
- 最大的可能(高地址),所有位都是1,即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即十六进制的0xFFFFFFFF。
我们普遍使用十六进制来表示地址值,32位平台的地址值范围是,从0x00000000到0xFFFFFFFF,这个十六进制数的每一个取值就代表内存中的一个字节内存区域。
2. 64位系统平台
64位的系统架构:
地址总位数是64位,虚拟内存空间中存在264个可能的地址,对应着极大的虚拟地址空间(理论上有16 EB,也就是224TB)。
然而,现代64位架构和操作系统并没有利用所有64位进行寻址,主要是由于:
- 当前的硬件无法支持如此大的物理内存。
- 也没有应用需要如此大的内存空间。
现代的64位操作系统,大多只实际使用48位来进行虚拟内存空间寻址。
注:
在现代的编程生产环境中,64位软件架构可能是更常见的选择。64位架构意味着可利用的内存空间更大以及更强大的性能。但这并不意味着32位软件架构就被淘汰了,32位架构意味着更小的内存占用,以及更好的兼容性。
总之,两种架构更多是一种并存的状态,很多软件都会同时开发32位架构和64位架构两种版本。
但在学习过程中,为了便于大家理解虚拟内存,简化地址值,我们会选择将代码运行在32位平台。
4. 小端存储
搞清楚上述概念后,现在我们可以把虚拟内存空间简化看成一个数组,而地址值就是这个数组的索引下标,如下图所示:
图 7. 32位虚拟内存空间数组-简化图
如果你理解了上图,那么我就要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了:
"数组"中要存储元素数据,每个存储单元是1个字节,需要存储1个字节的数据,那么要如何存储呢?
比如一个占32位(4个字节)的整型数据变量 int num = 10;
,在虚拟内存空间中该如何存储呢?
我们都知道计算机中存储整数,采用的是有符号数补码的形式存储,变量num用补码形式表示是: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1010
那么虚拟内存空间中存储num,就是按顺序从低地址到高地址存储这个补码吗?
当然不是,Intel、AMD等主流32、64位架构的CPU,在存储数据时,选择将此数据的最低有效位字节存储在低内存地址上,即"小端存储法"。
在采用小端存储时,1个字节的低有效位被存储在低地址上,也就是说num是按照下列格式从低地址到高地址存储的:
0000101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数据的低有效位存储在低地址端)
如果画图来描述的话就是:
图 8. 内存地址-示意图
此图描述了一个int类型变量:
- 它占用4个字节的内存空间,地址范围是0x004ffd6c ~ 0x004ffd6f
- 此变量的地址是0x004ffd6c
- 这4个字节的空间共同存储了整数值10,其中最低地址的字节(0x004ffd6c)存储了"10"的低有效位,其余高地址字节存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