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题
- OSI 参考模型的第 5 层(自下而上)完成的主要功能是()
A. 差错控制
B. 路由选择
C. 会话管理
D. 数据表示转换
本题考察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的第五层完成的主要功能。
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是一个七层的体系结构。自下而上,依次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物理层解决使用何种信号来传输比特零和一的问题。数据链路层解决针在一个网络或一段链路上传输的问题。网络层解决分组在多个网络之间传输和路由的问题。运输层解决进程之间,基于网络的通信问题。会话层解决进程之间进行会话的问题。表示层解决通信双方交换信息的表示问题。应用层解决通过应用进程之间的交互来实现特定网络应用的问题。很显然,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的第五层是会话层。该层完成的主要功能是实现进程之间的会话。因此,本题的答案是选项c。
第34题
- 100BaseT 快速以太网使用的导向传输介质是()
A. 双绞线
B. 单模光纤
C. 多模光纤
D. 同轴电缆
本题考察100BaseT快速以太网使用的传输介质。
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100BaseT中的100表明以太网的最高传输速率为100M比特每秒。base表明采用基带传输。T表明采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因此,本题的答案是选项a。
第35题
- 对于滑动窗口协议, 若分组序号采用 3 比特编号, 发送窗口大小为 5 , 则接收窗口最大是( )
A. 2
B. 3
C. 4
D. 5
本题考察滑动窗口协议中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的尺寸问题。
根据题意。本题中的滑动窗口协议具体是指选择重传协议。在选择重传协议中。若分组序号采用n个比特编号,则发送窗口尺寸Wt的取值范围是大于一,小于等于二的n- 1次。而接收窗口尺寸Wr的取值范围是大于一,小于等于Wt。因此,可以推出Wt加上Wr小于等于二的n次,将题目给定的发送窗口尺寸Wt的取值五代入该式,可解得接收窗口尺寸Wr的最大值为三。因此本题的答案是选项b。
接下来我们举例说明,若接收窗口尺寸超出其取值范围,会出现怎样的情况?题目给定分组区号采用三比特编号。即分组序号为零到七重复使用。
如图所示,这是接收、发送双方各自的分组序号,根据题意发送窗口尺寸Wt的取值为五,而我们故意将接收窗口尺寸Wr也取值为五,超出其上限值三。看看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发送方将序号落入发送窗口内的零到四号,这五个数据分组依次发送出去。他们经过互联网的传输依次到达接收方。
接收方一边接收他们,一边发送相应的确认分组,一边将接收窗口向前滑动相应位置。这样就有五六七零一这五个新的序号落入接收窗口。
这些确认分组经过互联网的传输,陆续到达发送方。但其中的零号确认分组丢失了。发送方接收一到四号确认分组,并记录一到四号数据,分组已收到确认。发送窗口不能向前移动。
一段时间后,零号数据分组的重传计时器超时了,发送方重传零号数据分组。该数据分组经过互联网的传输到达接收方。其序号零落在接收窗口内。接收方会接收它。但是,接收方先前已经正确接收过该数据分组了。如果现在还要接收,那就会出现分组重复这种传输差错。也就是说,如果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的尺寸超出了取值范围,就会使接收方无法分辨新旧数据分组,进而出现分组重复这种传输差错。
第36题
- 假设一个采用 CSMA/CD 协议的 10Mb/s 局域网, 最小帧长是 128 B, 则在一个冲突域内两个站点之间的单向传播延时最多是()
A. 2.56𝜇s
B. 5.12𝜇s
C. 10.24𝜇s
D. 20.48𝜇s
本题考察CSMA/CD 协议的相关知识。
根据题意。假设主机a和b分别处于冲突域的两端。它们之间的距离最大。因此,信号在它们之间的单向传播时延最长。
以太网规定最小帧长应满足帧的发送时延等于最远两个站点间信号的往返传播时延。题目给定最小针长为128字节。则帧的发送时延TD。也就是需要满足最远两个站点间信号的往返传播时延。
则在一个冲突域内,两个站点之间的单向传播时延可计算如下。因此本题的答案是选项b
第37题
- 若将 101.200.16.0/20 划分为 5 个子网, 则可能的最小子网的可分配 IP 地址数是()
A. 126
B. 254
C. 510
D. 1022
本题考察CIDR地址块和子网划分的相关知识。
题目给定将该地址块划分为五个子网。因此我们需要使用变长子网划分的方法,而不是定长子网划分的方法。这是题目给定的地址块,斜线后面的数字20表明,网络前缀为20比特。则剩余12比特作为主机号。因此,该地址块中的地址数量为二的12次方个。
根据题意,我们需要将该地址块儿划分成五个子块儿,分配给五个子网。其中四个子块都应尽量大。则剩余一个子块儿,就是最小地址块儿。
首先,我们列出该地址块的地址空间。这是从该地址块划分出的第一个尽可能大的子块。也就是斜线二一地址框。包含地址数量为二的11次方个。这是从该地址块划分出的第二个尽可能大的子块。也就是斜线22地址块。包含地址数量为二的十次方个。这是从该地址块划分出的第三个尽可能大的子块。也就是斜线23地址块。包含地址数量为二的九次方个。这是从该地址块划分出的第四个尽可能大的子块。也就是斜线24地址框。包含地址数量为二的八次方个。剩余部分划分成第五个子块。也就是最小地址块。实际上,它与第四个子块是一样大的。
将每个子块分配给一个子网。子块中的最小地址也就是主机号为全零的地址,
作为子网的网络地址。子块中的最大地址也就是主机号为全一的地址,作为子网的广播地址。剩余地址就是可分配给主机或路由器的地址。
如图所示。这是各子网可分配的IP地址数量。因此,本题的答案是选项b。
第38题
- 某客户通过一个 TCP 连接向服务器发送数据的部分过程如题 38 图所示。客户在 𝑡0时刻第一次收到确认序列号 ack−seq = 100 的段, 并发送序列号 seq = 100 的段, 但发生丢失。若 TCP 支持快速重传, 则客户重新发送 𝑠𝑒𝑞 = 100 段的时刻是()
A. 𝑡1
B. 𝑡2
C. 𝑡3
D. 𝑡4
本题考察TCP快重传的相关知识。TCP快重传是TCP拥塞控制的一部分。
TCP的快重传是指接收方每收到一个未按需到达的TCP段。就给发送方发送,针对之前已正确接收的最后一个TCP段的重复确认。当发送方收到三个重复的确认时。就立刻重传相应的TCP段。而不必等到该TCP段的重传计时器超时再重传。
这是题目给定的TCP客户与服务器的交互过程。TCP客户在t0时刻收到服务器发来的确认号为100的确认号。将序号落入自己发送窗口中的100,200,300以及400号TCP段,依次发送给服务器。然而,序号为100的TCP段在传输过程中丢失了。当TCP服务器收到,序号为200的TCP段后,发现这是一个未按需到达的TCP段。于是给TCP客户发送确认号为100的确认。这是第一个确认号为100的重复确认。当TCP服务器收到序号为300的TCP断号。发现这是一个未按需到达的TCP段。于是给TCP客户发送确认号为100的确认。这是第二个确认号为100的重复确认。当TCP服务器收到序号为400的TCP断号。发现这是一个未按需到达的TCP段。于是给TCP客户发送确认号为100的确认。这是第三个确认号为100的重复确认。在t3时刻TCP客户累计收到了三个重复的确认。于是立刻重传序号为100的TCP段。而不用等到t4时刻,该TCP段的重传计时器超时再重传。因此,本题的答案是选项c。
第39题
- 若主机甲主动发起一个与主机乙的 TCP 连接, 甲、乙选择的初始序列号分别为 2018 和 2046,则第三次握手 TCP 段的确认序列号是()
A. 2018
B. 2019
C. 2046
D. 2047
本题考察TCP三报文握手的相关知识。
如图所示。这是TCP采用三报文握手建立连接的过程。根据题意。主机甲是TCP客户,主机乙是TCP服务器。这是主机甲给主机乙发送的TCP连接请求报文段。其首部中序号字段的取值是题目给定的2018。这是主机乙给主机甲发送的针对TCP连接请求的确认报文段。其首部中序号字段的取值是题目给定的2046。这是主机甲给主机乙发送的针对TCP连接请求确认的确认报文段。也就是题目中所谓的第三次握手TCP段。其首部中确认号字段的取值是对主机乙所选初始序号2046的确认。因此,取值为2047。表明主机甲之后,期望收到主机乙发来的序号为2047的TCP段。综上所述,本题的答案是选项d
第40题
- 下列关于网络应用模型的叙述中, 错误的是()
A. 在 P2P 模型中, 结点之间具有对等关系
B. 在客户/服务器 (C/S) 模型中, 客户与客户之间可以直接通信
C. 在 C/S 模型中, 主动发起通信的是客户, 被动通信的是服务器
D. 在向多用户分发一个文件时, P2P 模型通常比 C/S 模型所需的时间短
本题考察P2P 方式和C/S方式的相关知识。
P2P 是对等方式的英文缩写词。C/S是客户/服务器方式的英文缩写词。
首先来看C/S方式,处于网络边缘的主机a中,运行的是客户程序,简称为客户。处于网络边缘的主机b中,运行的是服务器程序,简称为服务器。在C/S方式中,客户向服务器请求服务。服务器收到服务请求后,向客户提供服务。也就是说。客户主动向服务器发起请求。服务器被动,等待客户发来的服务请求。因此,选项c的叙述正确,而选项b的叙述错误。
再来看P2P方式。处于网络边缘的主机CDEF中运行着同一种P2P程序。例如,某种网络下载工具软件。E和F中的P2P进程互为对等方。C和D中的P2P进程互为对等方。而E中的P2P进程还和D中的P2P进程互为对等方。我们可以想象,成E的P2P进程正在从F下载文件。与此同时,还为D的P2P进程提供下载服务。因此,选项a的叙述正确。
基于P2P的应用是服务分散型的。因为服务不是集中在少数几个服务器计算机中。一般来说,在"向多用户分发文件"的这种应用中。服务分散型的P2P方式比服务集中型的C/S方式所需时间短。因此,选项d的叙述正确。综上所述。本题的答案是选项b。
第47题
47.(9 分) 某网络拓扑如题 47 图所示,其中 R 为路由器,主机H1~H4 的 IP 地址配置以及 R 的各接口 IP 地址配置如图中所示。现有若干以太网交换机(无 VLAN 功能) 和路由器两类网络互连设备可供选择。
请回答下列问题:
本题是对网络互连设备,CIDR子网划分,网络地址转换NAT等知识的综合考察。
(1) 设备 1、设备 2 和设备 3 分别应选择什么类型的网络设备?
题目所给设备一设备二设备三的网络设备类型取决如下:在同一个网络中的设备使用以太网交换机互连,不同网络之间使用路由器互连。
根据主机h1到h4所配置的IP地址的形式。我们可以判断出,这些主机是否在同一个网络中。这是主机h1的IP地址。斜线后面的数字26表明。网络前缀为26个比特。我们将其左起第四个十进制数写成八个二进制比特。这是主机h2的IP地址。斜线后面的数字26表明,
网络前缀为26个比特。我们将其左起第四个十进制数写成八个二进制比特。可以很容易的看出。主机h1和h2各自所在网络的网络前缀长度都是26。并且取值相同。这就表明,主机h1和h2在同一个网络中。
使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判断出主机h3和h4同在一个网络中。但它们与主机h1和h2不在同一网络中。
因为网络前缀不相同。由于主机h1和h2属于同一个网络。因此使用以太网交换机将它们互联起来。由于主机h3和h4属于另一个网络。因此,使用另一个以太网交换机将它们互联起来。主机h1和h2所在网络需要通过路由器与主机h3和h4所在网络进行互联。
综上所述,图中的设备,一是路由器。设备二和三是以太网交换机。
(2) 设备 1、设备 2 和设备 3 中,哪几个设备的接口需要配置 IP 地址?为对应的接口配置正确的 IP 地址。
由问题一可知,设备二和三是以太网交换机,以太网交换机的最高实现层为数据链路层,没有IP地址的概念。设备一是路由器,路由器的最高实现层为网络层。其各接口需要配置IP地址。题目给定主机h1和h2的默认网关为192.168.1.1,则该路由器的接口二的IP地址为192.168.1.1。
题目给定主机h3和h4的默认网关为192.168.1.65,则该路由器接口三的IP地址为192.168.1.65。该路由器接口一与路由器r的该接口在同一段点对点链路上。也可认为是在同一个没有其他主机的网络上。
我们可以通过路由器r该接口的IP地址的形式推出其对端接口的IP地址。将该地址的左起第四个十进制数写成八个二进制比特。这是30比特的网络前缀和两比特的主机号。将30比特网络前缀保持不变。两笔特的主机号全部清零。就可得到该地址所在地址块儿中的最小地址。这是其点分十进制形式。最小地址作为网络地址。将30比特网络前缀保持不变。两比特的主机号全部置一。
就可得到该地址所在地址块儿中的最大地址。这是其点分十进制形式。最大地址作为广播地址。这是比网络地址大一的地址。是地址块儿中可分配给主机或路由器的最小地址。这是其点分十进制形式。这是比广播地址小一的地址。是地址块中可分配给主机或路由器的最大地址。这是其点分十进制形式。
最小可分配地址已经分配给了路由器r的该接口。则可将剩余的最大可分配地址分配给其对端接口。通过该小题。我们应该熟记/30地址块的典型应用。就是分配给只有两个路由器接口的点对点链路。
(3) 为确保主机 H1~H4 能够访问 Internet ,R需要提供什么服务?
主机h1~h4的IP地址都是私有地址。要访问因特网。需要路由器r具有网络地址转换net功能。也就是将来自主机h1到h4的IP数据报首部中的原IP地址修改为路由器r的。连接因特网的接口的公有IP地址幺零幺点一点二点一零。然后将其转发到因特网。
(4) 若主机 H3 发送一个目的地址为 192.168.1.127 的 IP 数据报,网络中哪几个主机会接收该数据报?
题目考察主机h3发送的目的地址为该地址的IP数据报。网络中的哪几个主机会接收?通过主机h3的IP地址的形式。我们可以得出主机h3的IP地址,所在地址块儿的细节。可以发现,该IP数据报的目的IP地址是主机h3所在网络的广播地址。
由于题目给定的IP数据报的目的IP地址是主机h3所在网络的广播地址。因此,主机h3所在网络中的其他所有主机和路由器都会接收该数据包。具体来说,主机h四会接收该数据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