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原理备考学习 day1
- 第一章 系统概述
- 1.1 计算机发展史
- 1.1.1 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
-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
- 计算机软件的发展
- 1.1.2 计算机的分类和发展方向
- 1.2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
- 1.2.1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 1.2.2 CPU及工作过程
- 取数指令
- 1.2.3 I/O设备
- 1.2.4 软件系统
- 计算机编程语言
- 1.2.5 五层结构
- 冯诺依曼计算机
- 1.2.6 层次结构--存储器
- 1.3 性能指标
- 1.3.1 容量
- 1.3.2 速度
第一章 系统概述
1.1 计算机发展史
1.1.1 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
电子管(真空管)时代: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使用机器语言
晶体管时代:第一台使用晶体管线路的计算机:TRADIC;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语言:FORTRAN,有了操作系统雏形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时代:高级语言迅速发展,开始有了分时操作系统
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产生了微处理器;产生新概念:并行、流水线、高速缓存等
机器字长:计算机一次整数运算所处理的二进制位数
操作系统位数:其所依赖的指令集的位数
摩尔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整体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半导体存储器的发展史:1970年,仙童公司生产出第一个较大容量的半导体存储器。
计算机软件的发展
1.1.2 计算机的分类和发展方向
指令和数据流:
- 单指令流和单数据流(SISD):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 单指令流和多数据流(SIMD):阵列处理器,向量处理器
- 多指令流和单数据流(MISD):实际上不存在
- 多指令流和多数据流(MIMD):多处理器、多计算机
发展趋势:两级分化
1.2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
1.2.1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软件和硬件在逻辑上是等效的
左为运算器为中心,右为存储器作为中心
1.2.2 CPU及工作过程
ALU:算术逻辑单元,组合逻辑设计方式
CU:控制单元,持续逻辑设计方式
ALU只能实现固定的逻辑计算,如1+1;CU能一步步推导计算
取数指令
M:主存中某存储单元
ACC、MQ、X、MAR、MDR。。:相应寄存器
M(MAR):取存储单元中的数据
(ACC)…:取相应寄存器中的数据
OP(IR):取操作码
Ad(IR):取地址码
PC存有下一条指令,永远去PC中找下一条指令
CPU区分指令和数据的依据:指令周期的不同阶段
1.2.3 I/O设备
重点在于I/O接口
1.2.4 软件系统
计算机编程语言
机器语言:二进制代码
汇编语言:助记符
高级语言:java、C/C++
1.2.5 五层结构
冯诺依曼计算机
“存储程序”:将指令以代码的形式事先输入到计算机主存储器中,然后按其在存储器中的首地址执行程序的第一条指令,以后就按照该程序的规定顺序执行其他指令,直至程序执行结束。
- 计算机硬件系统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大部分组成
- 指令和数据以同等地位存于存储器内,并可按地址寻访
- 指令和数据均用二进制代码表示
- 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操作码用来表示操作的性质,地址码用来表示操作数在存储器中的位置
- 指令在存储器内顺序存放。通常,指令是顺序执行的,在特定条件下,可根据运算结果或根据设定的条件改变执行顺序
- 早起的冯诺依曼机以运算器为中心,输入/输出设备通过运算器与存储器传送数据
1.2.6 层次结构–存储器
n位地址-》2^n个存储单元
总容量 = 存储单元个数 X 存储字长 = 2^3 X 8bit = 2^3 X 1Byte =8B
驱动器增强驱动能力
1.3 性能指标
1.3.1 容量
系统能支持的最大容量 = 2^n * 存储字长
1.3.2 速度
机器字长:计算机进行一次整数运算所能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
CPU提供时钟信号来统一协调各部分的工作
主频一般给的单位是M,如果给的是G要记得转换
数据通路带宽:数据总线一次所能并行传送信息的位数
吞吐量:指信息在单位时间内处理请求的数量
它取决于信息能多块地输入内存,CPU能多块地取指令,数据能多块地从内存取出或存入,以及所得结果能多块地从内存送给一台外部设备。这些步骤中的每一步都关系到主存,因此,系统吞吐量主要取决于主存的存取周期
响应时间:指用户向计算机发送一个请求,到系统对该请求作出响应并获得它所需要的结果的等待时间
通常包括CPU时间(运行一个程序所花费的时间)与等待时间(用于磁盘访问、存储器访问、i/o 操作、操作系统开销等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