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页:进击的1++
🤩 专栏链接:【1++的Linux】
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过,进程间的通信本质都是先看到同一块资源,然后通过这同一块资源进行通信,并且是单向的通信,只能一端发,一端进行读,共享内存也是基于这样的原理而进行的通信,与管道有异曲同工之处,管道是基于文件,拿到同一个文件的文件描述符而进行的通信,需要调用对文件的读写操作函数,因此要经过内核。而共享内存是不会的,其是内存级的通信,因此它的效率非常高。
ps:共享内存因为数据不需要在客户机和服务器端之间复制,数据直接写到内存,不用若干次数据拷贝,所以这是最快的一种IPC。
那么是什么是共享内存呢?
我们其实早已经和它见过面了!!!
我们的共享内存就在共享区中。
我们通过OS申请一块物理内存,作为共享内存,进程间是独立的,有自己的页表,进程地址空间。两进程通过页表将这块物理内存映射到各自的进程地址空间,此时他们就能够看到同一块资源啦!
共享内存的提供者是OS,共享内存不止有一块,此时就需要将他们进行管理,怎么管理呢?六字真言:先描述,后组织!!!
那么共享内存实质是什么呢?----共享内存块+对应的内核数据结构。
共享内存的建立:
shmget()函数
int shmget(key_t key, size_t size, int shmflg);
它的参数都是指什么呢?
key : 通信的双方要保证看到的是同一块共享内存,,它是几不重要,只要它在系统里唯一就行。相同的key就可以看到同一块空间了。
size : 共享内存的大小
shmflg :标志位 IPC_CREAT 创建共享内存:若存在则获取,不存在则创建 IPC_CREAT | IPC_EXCL 创建共享内存:若存在,报错返回,若不存在,创建。
IPC_EXCL单独使用没有意义。
返回值是一个整数 ,其类似于文件描述符一样,是共享内存用户层的标识符。
那么key 值怎么获取,才能使系统中唯一的呢?
key_t ftok(const char *pathname, int proj_id) 我们调用ftok函数去生成一个唯一的key。
pathname:指定的文件,此文件必须存在且可存取
proj_id:计划代号(project ID)
ftok的典型实现是调用stat函数,然后组合以下三个值:
① pathname所在的文件系统的信息(stat结构的st_dev成员)。
② 该文件在本文件系统内的索引节点号(stat结构的st_ino成员)。
③ proj_id的低序8位(不能为0)。
上述三个值的组合产生一个32位键。
创建出共享内存后,我们需要将其挂接到我们需要进行通信的地址空间上,我们用shmat()来实现。
void *shmat(int shm_id, const void *shm_addr, int shmflg);
第一个参数,shm_id是由shmget()函数返回的共享内存标识。
第二个参数,shm_addr指定共享内存连接到当前进程中的地址位置,通常为空,表示让系统来选择共享内存的地址。
第三个参数,shm_flg是一组标志位,通常为0。
调用成功时返回一个指向共享内存第一个字节的指针,如果调用失败返回
挂接完成后我们就可以进行通信了。
若向结束通信,我们可以选择让进程和共享内存分离
我们使用shmdt() 函数实现。
int shmdt(const void *shmaddr);
参数shmaddr是shmat()函数返回的地址指针,调用成功时返回0,失败时返回-1.
该函数只是让进程和其分离,并不会删除共享内存。
删除共享内存我们用shmctl()函数。
int shmctl(int shm_id, int command, struct shmid_ds *buf);
第一个参数,shm_id是shmget()函数返回的共享内存标识符。
第二个参数,command是要采取的操作,它可以取下面的三个值 :
IPC_STAT:把shmid_ds结构中的数据设置为共享内存的当前关联值,即用共享内存的当前关联值覆盖shmid_ds的值。
IPC_SET:如果进程有足够的权限,就把共享内存的当前关联值设置为shmid_ds结构中给出的值 IPC_RMID:删除共享内存段
第三个参数,buf是一个结构指针,它指向共享内存模式和访问权限的结构。
出来使用函数删除共享内存,我们还可以用命令手动去删除:
ipcs -m 用来查询存在的共享内存
ipcrm -m+shmid 可以删除对应的共享内存
共享内存并未提供同步机制,也就是说,在第一个进程结束对共享内存的写操作之前,并无自动机制可以阻止第二个进程开始对它进行读取。所以我们通常需要用其他的机制来同步对共享内存的访问
下面我们利用管道来实现一个同步的共享内存:
#pragma once
#include<iostream>
#include<sys/types.h>
#include<sys/ipc.h>
#include<sys/shm.h>
#include<cassert>
#include<unistd.h>
#include<cstring>
#include<sys/stat.h>
#include<fcntl.h>
#include"LOG.hpp"
#define IPC_PATH "/home/hyp"
#define PROJ_id 0x66 //8位
#define SHM_SIZE 4096 //最好是页的整数倍
#define Fifo_Name "./fifo"
class Init
{
public:
Init()
{
umask(0);
int n=mkfifo(Fifo_Name,0666);//创建管道
if(n==-1)
{
perror("mkfifo");
exit(1);
}
}
~Init()
{
unlink(Fifo_Name);
}
};
int OPen_fifo(std::string fifo_name,std::string flag)
{
int fd=-1;
if(flag=="READ")
{
fd=open(fifo_name.c_str(),O_RDONLY);
}
else if(flag=="WRITE")
{
fd=open(fifo_name.c_str(),O_WRONLY);
}
else{
exit(2);
}
assert(fd!=-1);
return fd;
}
void Sendmessage(int fd)
{
int commd=0;
int s=write(fd,&commd,sizeof commd);
log("发送中.....",DEBUG)<<std::endl;
assert(s!=-1);
}
void Wait(int fd)
{
log("等待中.....",DEBUG)<<std::endl;
int commd=1;
int s=read(fd,&commd,sizeof(commd));
assert(s!=-1);
}
//日志打印
#pragma once
#include<iostream>
#include<string>
#ifndef _LOG_H_
#define _LOG_H_
#define DEBUG 0
#define NOTICE 1
#define WARNING 2
#define ERROR 3
std::string mes[4]={
"DEBUG","NOTICE","WARNING","ERROR"
};
std::ostream& log(const std::string& message,int level)
{
std::cout<<"|"<<mes[level]<<"|"<<message<<"|";
return std::cout;
}
#endif
//发送端
#include"comm.hpp"
#include"LOG.hpp"
int main()
{
key_t k=ftok(IPC_PATH,PROJ_id);
if(k==-1)
{
perror("ftok");
exit(1);
}
log("creat key done",DEBUG)<<" client# k:"<<k<<std::endl;
int shmid=shmget(k,SHM_SIZE,0);
assert(shmid>0);
log("creat shm done",DEBUG)<<std::endl;
//将创建出的共享内存挂接到自己的地址空间中
char* shmaddr=(char*)shmat(shmid,nullptr,0);
if(shmaddr==nullptr)
{
perror("shmat");
exit(1);
}
log("attach shm success",DEBUG)<<std::endl;
//使用
int fd= OPen_fifo(Fifo_Name,"WRITE");
while(true)
{
//sleep(1);
//char puts[1024];
//fgets(shmaddr,10,stdin);
//Sendmessage(shmaddr);
Sendmessage(fd);
int s=read(0,shmaddr,SHM_SIZE-1);
if(s>0)
{
shmaddr[s-1]='\0';
if(strcmp(shmaddr,"quit")==0)
{
break;
}
}
}
close(fd);
int n=shmdt(shmaddr);
if(n==-1)
{
perror("shmdt");
exit(1);
}
log("detach shm success",DEBUG)<<std::endl;
return 0;
}
//收端
#include"comm.hpp"
#include"LOG.hpp"
Init init;
int main()
{
key_t k=ftok(IPC_PATH,PROJ_id);
if(k==-1)
{
perror("ftok");
exit(1);
}
log("creat key done",DEBUG)<<" server# k:"<<k<<std::endl;
int shmid=shmget(k,SHM_SIZE,IPC_CREAT|IPC_EXCL|0666);//通信的发起者
assert(shmid>0);
log("creat shm done",DEBUG)<<std::endl;
//将创建出的共享内存挂接到自己的地址空间中
char* shmaddr=(char*)shmat(shmid,nullptr,0);
if(shmaddr==nullptr)
{
perror("shmat");
exit(1);
}
log("attach shm success",DEBUG)<<std::endl;
//使用
int fd=OPen_fifo(Fifo_Name,"READ");
while(true)
{
Wait(fd);
printf("%s\n",shmaddr);
if(strcmp(shmaddr,"quit")==0) break;
}
int x=shmctl(shmid,IPC_RMID,0);
assert(x!=-1);
log("delete shm success",DEBUG)<<std::endl;
return 0;
}
为了让进程之间能够通信,我们让其能够看到同一份资源,但看到同一份资源也会带来一些时序问题,从而造成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我们上述的代码中是用加入管道的方式从而保证其同步性使得:只有一个进程写完后另一个进程才能够去读。信号量也是解决同步机制的一种方法。
我们将多个进程看到的公共的一份资源称为临界资源。
把进程访问临界资源的代码称为临界区
多个执行流运行时互相干扰,主要是我们不加保护的访问了临界资源(在非临界区是没有影响的),为了更好的进行临界区的保护,我们让多执行流在任何时刻都只有一个进程能够进入临界区----我们将其称为互斥。
原子性:要么不做,要么做完,没有中间状态。
关于信号量我们在后面会有更加详细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