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核的启动从入口函数 start_kernel() 开始。在 init/main.c 文件中,start_kernel 相当于内核的 main 函数。打开这个函数,你会发现,里面是各种各样初始化函数 XXXX_init。
在操作系统里面,先要有个创始进程,有一行指令 set_task_stack_end_magic(&init_task)。这里面有一个参数 init_task,它的定义是 struct task_struct init_task = INIT_TASK(init_task)。它是系统创建的第一个进程,我们称为 0 号进程。这是唯一一个没有通过 fork 或者 kernel_thread 产生的进程,是进程列表的第一个。
第二个要初始化的就是办事大厅。有了办事大厅,我们就可以响应客户的需求。
这里面对应的函数是 trap_init(),里面设置了很多中断门(Interrupt Gate),用于处理各种中断。其中有一个 set_system_intr_gate(IA32_SYSCALL_VECTOR, entry_INT80_32),这是系统调用的中断门。系统调用也是通过发送中断的方式进行的。
接下来要初始化的是咱们的会议室管理系统。对应的,mm_init() 就是用来初始化内存管理模块。
项目需要项目管理进行调度,需要执行一定的调度策略。sched_init() 就是用于初始化调度模块。
vfs_caches_init() 会用来初始化基于内存的文件系统 rootfs。在这个函数里面,会调用 mnt_init()->init_rootfs()。这里面有一行代码,register_filesystem(&rootfs_fs_type)。在 VFS 虚拟文件系统里面注册了一种类型,我们定义为 struct file_system_type rootfs_fs_type。
文件系统是我们的项目资料库,为了兼容各种各样的文件系统,我们需要将文件的相关数据结构和操作抽象出来,形成一个抽象层对上提供统一的接口,这个抽象层就是 VFS(Virtual File System),虚拟文件系统。
最后,start_kernel() 调用的是 rest_init(),用来做其他方面的初始化,这里面做了好多的工作。
rest_init 的第一大工作是,用 kernel_thread(kernel_init, NULL, CLONE_FS) 创建第二个进程,这个是 1 号进程。
1 号进程对于操作系统来讲,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将运行一个用户进程,x86 提供了分层的权限机制,把区域分成了四个 Ring,越往里权限越高,越往外权限越低。
操作系统很好地利用了这个机制,将能够访问关键资源的代码放在 Ring0,我们称为内核态(Kernel Mode);将普通的程序代码放在 Ring3,我们称为用户态(User Mode)。
当一个用户态的程序运行到一半,要访问一个核心资源,例如访问网卡发一个网络包,就需要暂停当前的运行,调用系统调用,接下来就轮到内核中的代码运行了。
首先,内核将从系统调用传过来的包,在网卡上排队,轮到的时候就发送。发送完了,系统调用就结束了,返回用户态,让暂停运行的程序接着运行。
这个过程就是这样的:用户态 - 系统调用 - 保存寄存器 - 内核态执行系统调用 - 恢复寄存器 - 返回用户态,然后接着运行。
内存访问是不需要驱动的,这个就是 ramdisk。这个时候,ramdisk 是根文件系统。
然后,我们开始运行 ramdisk 上的 /init。等它运行完了就已经在用户态了。/init 这个程序会先根据存储系统的类型加载驱动,有了驱动就可以设置真正的根文件系统了。有了真正的根文件系统,ramdisk 上的 /init 会启动文件系统上的 init。
接下来就是各种系统的初始化。启动系统的服务,启动控制台,用户就可以登录进来了。
此文章为10月Day20学习笔记,内容来源于极客时间《趣谈Linux操作系统》,推荐该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