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接触性能测试是从工具开始的,比如流行的JMeter、Loadrunner等。熟悉一个测试工具,有助于对性能测试的过程、方法和机制有个直观的理解。
我们知道,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测试,其目标不外乎两个,一是为了证明系统满足当初的定义(Requirement);二是尽可能早、尽可能多地发现潜在的问题(Defect)。工具是为解决特定问题而服务的,其使用是相对简单和可控的,在性能测试中,方案设计则显得更为关键。
通常,我们在做性能测试方案设计时,会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需要知道的是,它们之间并不是割裂的,会有交叉,界限也并不那么明显。
编号 | 名称 | 描述 |
---|---|---|
1 | 性能指标 | 系统在常规的工作负荷下,各项性能指标是否满足当初界定的要求。比如响应时间不能超过多少等。 |
2 | 数据容量 | 可预期的未来时间内,数据量的大幅增长可能引发的性能瓶颈。 |
3 | 能力评估 | 单位资源、时间内,系统可处理的业务访问量。可用于测试(仿真)环境到生产(实际)环境的软硬件资源按比估算。 |
4 | 压力测试 | 验证系统在超正常负载情况下的性能表现,发现哪里最容易产生问题。可据此评估系统性能短板和不同类型软件硬件资源的配比。 |
5 | 疲劳测试 | 长时间施加一定量的负载,验证系统是否会出现诸如内存泄漏、网络拥堵等长效才会激发的问题。 |
6 | 强度测试 | 验证系统在高强度、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正常工作,未发生崩溃、重启,处理能力急剧下降,以及数据不一致等严重问题。 |
讲到测试场景的设计,就离不开业务上的分析,可尝试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 系统的用户规模有多大?
- 在可预期的未来,数据量会到达多少?
- 各业务子系统、功能模块,分别需承受多大访问量?
- 在特定的日期或时间,是否存在某些业务的峰值?
- 按照现有的架构设计和资源配比,可能的瓶颈在哪里?
在性能测试设计的过程中,需逐步明确和落实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确定测试系统中的注册用户和同时在线用户数;
- 通过注册和同时在线用户数,推导出并发虚拟用户数;
- 不能确定的,三个用户数之间可先按十分之一的比率来演算;
- 选择测试的接口,确定各自所需支持的每秒访问量;
- 设计3个以上综合业务场景,包括其中各接口请求量的占比;
- 针对资源消耗大的业务,如文件读写、网络传输、AI训练等,重点进行测试;
- 根据经验预测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单独设计测试场景;
- 确定各场景下的思考时间、运行时长、加压策略等测试参数配置;
- 综合考虑服务环境因素,如硬件、网络、(微)服务实例数、是否有负载均衡等;
- 确定测试工具和环境,如加压机器数量、测试工具配置等。
最后,确定测试中需要度量的性能指标,可包括:
- 吞吐量(Throughput)
- 每秒查询率(QPS)
- 响应时间(RT),包括平均、最大、最小、正态分布的值。
- 请求失败率、超时率、业务处理错误率
- 系统指标,如CPU、内存、网络等
最后感谢每一个认真阅读我文章的人,看着粉丝一路的上涨和关注,礼尚往来总是要有的,虽然不是什么很值钱的东西,如果你用得到的话可以直接拿走!
软件测试面试文档
我们学习必然是为了找到高薪的工作,下面这些面试题是来自阿里、腾讯、字节等一线互联网大厂最新的面试资料,并且有字节大佬给出了权威的解答,刷完这一套面试资料相信大家都能找到满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