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过程模型
- 1. 瀑布模型
- 2. V模型
- 3. 原型模型
- 4. 增量模型
- 5. 螺旋模型
- 6. 喷泉模型
1. 瀑布模型
描述: 瀑布模型是将软件开发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只有上一个阶段完成了才能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也就是按照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运行和维护
这个顺序向下进行。
优点: 对于开发周期短、成本不高、需求少的小型项目来说有着比较好的优势;适用于需求易于定义、不易变动的软件系统的开发
。
缺点: 开发过程不可逆转,否则代价太大;无法适应用户的需求变更,只能等到项目完成后,用户才能够看到项目结果。
2. V模型
描述: V模型和瀑布模型有一些共同的特性,V模型中的过程从左到右,描述了基本的开发过程和测试行为。
优点: V模型明确地标识出了在开发过程中一般应完成的测试级别。
缺点: V模型把测试活动全部安排在编码活动之后,这样可能会导致需求开发和设计阶段的错误直到编码完成之后才发现,这不符合尽早测试的原则,会增加很多开发成本,以至于影响软件交付工期。
3. 原型模型
描述: 建造一个快速原型,实现客户或未来的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用户或客户对原型进行评价,进一步细化待开发软件的需求。
优点: 通过逐步调整原型使其满足客户的要求,减少由于软件需求不明确带来的开发风险;适用于需求难以导出、不易确定且持续变动的软件系统
。
缺点: 修改需要多次迭代,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 增量模型
描述: 增量模型是把待开发的软件系统模块化,将每个模块作为一个增量组件,从而分批次地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这些增量组件。相对于瀑布模型而言,采用增量模型进行开发,开发人员不需要一次性地把整个软件产品提交给用户,而是可以分批次进行提交
。
优点: 允许软件开发人员平行开发软件
,实现软件系统的各个模块,从而加快软件系统开发的进度。
缺点: 由于进度和配置的复杂性,可能会增大管理成本。
5. 螺旋模型
描述: 螺旋模型将开发过程都分为几个螺旋周期,在每个周期开始之前都会进行风险分析
。该模型共有四个象限:制订计划、风险分析、实施工程、客户评估。
优点: 特别适用于需求不明确、庞大、复杂并具有高风险的系统
;螺旋模型支持用户需求的动态变化有助于提高产品的适应能力。
缺点: 过多的迭代次数会增加开发成本,延迟提交时间;管理复杂。
6. 喷泉模型
描述: 该模型主要采用面向对象技术
。当客户需求基本类似时,在开发过程中可以采用面向对象的开发方式,将相同的模块全部封装起来,以便于下次功能开发时使用。
优点: 其优点是可以提高软件项目开发效率,节省开发时间,适应于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
。
缺点: 由于喷泉模型在各个阶段是重叠的,即每个对象都有分析、设计和编码阶段,所以需要大量开发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