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r.K 编辑| Emma
来源| 技术领导力(ID:jishulingdaoli)
工作不是我们的“主业”,人生才是。K哥一位前同事的遭遇,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受。这位前同事,是某大厂高管,由于长期作息不规律和巨大工作压力,刚刚查出他的心脏出了严重的问题,而且还患有中度抑郁。在身体亮红灯之际,他的儿子也没让他省心。由于同事的妻子是外企高管,也是整天忙得不着家,两人对唯一的儿子都疏于管教,虽然花钱上了私立学校,但因为成绩较差,性格孤僻,经常和其他同学发生矛盾,已经被两次劝退,现在新学期刚开学不久,就又接到学校的劝退通知。如今,这个看上去让人羡慕高收入的家庭,已经陷入了一片狼藉的状态。
听到这位前同事的故事后,K哥在想,如果拿掉工作,我们的人生还剩什么,什么才是我们最珍贵的?答案见仁见智,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思考,工作都不应该成为我们最至高无上的“天”。相反,工作只不过是让我们获得更好地生活的手段,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把两者本末倒置了。
01
不必急于成功,厚积薄发更持久
有人采访著名主持人鲁豫:“你做节目十几年,采访过无数成功人士,你觉得他们身上最可贵的是什么?”鲁豫的回答是:“不着急。所有的光环,都是日积月累中的厚积薄发。”
现代社会节奏飞快,竞争激烈,物欲横流,越来越少有人能耐住性子、沉住气,用心打磨自己、沉淀自己,踏踏实实把手头上的事情真正做好。而更多的是想着找捷径、玩速成,不靠厚积薄发,全都急功近利,恨不得自己是爽文主角,下一页就能逆天改命。
大家可能都听过马云怒批来阿里不到一年,就给他发邮件写公司“战略报告”的新员工“谁写谁走人”的故事;以及任正非回复给华为发展写“万言书”的博士新员工“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的段子。抛开两位大佬的态度不谈,单从这些指点江山的新员工的角度看,他们可能连公司的基本环境、运行逻辑、工作方式都没真正研究透,就敢大笔一挥、滔滔不绝大谈自己对公司战略层面的真知灼见,是不是有点太着急表现自己了?他们勇气可嘉,敢于表达没什么不对,只是太过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厚积薄发,结果弄巧成拙,事与愿违,也就不足为奇了。
莱斯·布朗是美国当代著名演讲家,他的演讲酬金高达每小时2万美元。当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指了指左耳上的一个厚茧,回答道:“我初涉演讲界时,一没名气,二没资历,更缺乏个人魅力和经验。可我下定决心要在这个行业里干出成绩来。于是,我整天给人打电话,学习演讲技能,联系演讲业务。最开始的时候,我要求自己每天至少打100多个电话,请求别人给我机会到他们那里去演讲……这个老茧是我获得成功的见证和记录,有了它,我的演讲才这么值钱。”
所谓的逆袭,都早已蓄谋已久;所有的成功,都不过是厚积薄发。谁都渴望成功,这很好,你可以努力奔赴,但切记不要着急忙慌。耐住性子,等你也有了自己的“厚茧”,成功也许会不请自来。
02
停止过度负责,建立边界意识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拥有可支配的时间,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首要任务。但现实中,很多管理者的时间却被“偷走”了,而“偷”他时间的人,往往就是他们的下属。
美国领导力专家肯·布兰查博士,曾在《一分钟经理人遇到猴子》一书中,提到过“背猴子陷阱”。书中用“猴子”来比喻下属的任务和责任。试想,当管理者给下属分配好任务,正准备去茶水间倒杯水时,突然被某位跳出来的下属拦住“领导,我遇到了一个问题,可以和您谈谈吗?”你不得不停下来,耐心听他描述。这时,一只猴子跳到了你的背上。
好不容易和这位下属聊完,刚回到办公室,又一个下属敲开你办公室的大门问:“领导,这件事有三个解决方案,您看哪个更好?”……于是,又一只猴子跳到了你的背上。这样下去,下属越来越依赖这位管理者,他背的猴子也就越来越多。正如布兰查博士所说:“下属占用领导者的时间,是从猴子成功地从下属背上跳上了领导者的背上那一秒钟开始,它不会轻易罢手,除非猴子回到它原来的主人身上,得到照顾与喂食。”
这种“背猴子”困境,相信很多管理者尤其是技术出身的管理者,都遇到过。当年我刚做基层主管的时候,就险些被这些“猴子”拖垮。当时我手底下有3个人,一个活糙,30行代码可以搞定的事,他要写100行,而且bug不断;另一个人滑,上班的时间不是上厕所,就是去抽烟,我一天可以搞定的工作,他至少要耗两三天;还有一个是刚招进来的毕业生,生涩得像个孩子,别说工作,恨不得连生活上的一些琐事都要我操心。
面对这样的手下,有时候一些领导交派的紧急的活、重要的活,我都不放心交给他们,而是自己一个人加班熬夜,把事情做好。后来我慢慢发现这样不行,不仅自己身体吃不消,下面3个同事也不高兴,背地里说我揽权、藏私,尤其是那位毕业生同事,更是说我“不给大家锻炼成长的机会”。
然后我开始了从“我去做”到“我指导别人去做”的转变:工作任务,大家做好划分,边界清晰,各管一摊;业务层面,我尽可能和大家分享有用的经验和方法论,而绝不再直接帮他们把工作完成;态度方面,大家进行厘清对齐,奖罚分明,对节点负责,对结果负责,对团队负责。最终的效果也很好,三位同事的业务水平和工作积极性都有很大提升,而我的时间也获得了更大程度的解放,由“双输”变“双赢”。
03
不要害怕失败,培养成长型思维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说过:“创业者必须为失败做好准备,你得接受,从许多方面来看,你的公司就是一场实验,而且它有可能失败。这不成问题,这就是所谓的风险。”但很多职场中的管理者,却没有贝索斯的格局和通透,上班最担心的就是工作中会不会遇到问题、自己负责的项目会不会出错…其实,过于担心犯错、失败,并不是一种好的心态,反而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你的开拓和创新精神。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曾提出“成长型思维”的概念。成长型思维的人,通常会认为自己在各个方面,都可以不断成长,遇到困难挫折勇于挑战,不会放弃,而是会不断寻找其它可能成功的方法。与之相反的,则是固定型思维的人,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僵化的,难以提升,遇到新的困难会不敢面对,遭遇挫折时也会很快放弃,从心里认为自己无法解决。我们不难看出,相较之下,成长型思维的人更能忍受困难、也更具挑战和创新精神;长远来看,这一类人也更有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美国田纳西银行前总经理特里有句名言:“承认错误是一个人最大的力量源泉,因为正视错误的人将得到错误以外的东西。你会得到错误以外的东西”,后来这句话被称为“特里法则”。
“箭牌”口香糖创始人威廉.瑞格理早年闯荡芝加哥,没文化,也没啥技术,为了生存,只能帮别人卖肥皂。后来,他发现发酵粉利润更大,于是又决定改行卖发酵粉。当瑞格理拿出自己所有积蓄购进了一批发酵粉后,又发现这一行的卖家太多,自己在同行面前毫无竞争力。
但瑞格理没有绝望,而是想到一个主意,拿出剩下的两箱口香糖做促销,顾客买一包发酵粉可获赠两包口香糖。这个方法不仅让瑞格理卖掉了手里的发酵粉,而且还让他意识到人们对口香糖的巨大需求。于是他又决定,将手里所有的钱都投入到口香糖上,创建了自己的“箭牌”口香糖。
然而,当时市场上已经有十多种口香糖,对于刚上市的“箭牌”,消费者们并不买账,这又“逼”着他想到了另一个办法:他找到当地的电话簿,按照上面的地址,为每人寄去4块口香糖和一份意见表,让大家填写反馈意见。这个计划尽管耗尽了瑞格理的大半家当,但最终还是成功了,他创立的“箭牌”口香糖从此开始风靡全美。
犯错、失败,并不可怕,我们要学会拉长时间轴,以更广阔的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现在也许只是在扎根,你想要的“结果”,可能会在前方等你。
04
拒绝精神内耗,过松弛的人生
英国作家毛姆说过:一个人真正的成熟,从接纳平凡开始。而一个真正的强大,则从敢于接受发生的一切开始。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内耗型人格”,是指当一个人无法接纳自己时,就会不断自我否定,忽视自己的感受,甚至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拥有内耗型人格的人,一般都会比较累。他们一方面渴望通过自我控制,达到一个完美的状态,并能够更好地掌握好生活;另一方面却又在工作和生活中表现的力不从心,从而让自己的内心充满焦虑拉扯,即使这个人表面看上去云淡风轻,但在内心深处,可能早已被消耗的千孔百疮。
大家可以对号入座,看看有多少人在和这个世界“较劲”,在与自己“为敌”。房子车子,名牌名校,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似乎每一个都是我们难以摆脱的执念,它们消耗着我们的精神,主宰着我们的人生。
大约十年前,复旦大学一位女老师,一路都是名校学霸,却在32岁英年早逝,患病期间留下70篇感悟人生的日记,曾引起很大反响。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经历的越多,越会发现跟自己和解有多重要。我们不完美,会犯错;我们能力有限,不能肩负所有的期待;我们不是人群的焦点,走到哪里都受到欢迎被器重……跟自己和解后,我们就能坦然面对这一切,不焦虑,不内耗,不羁绊过去,不抱怨命运,而是可以更释然地面对困难、接受挫折、体验路上的各种新鲜,拥有松弛而踏实的人生。
稻盛和夫在《干法》一书中写道:“所谓人生,归根到底,就是‘一瞬间、一瞬间持续的积累’,如此而已。”好好用心度过我们的每个“一瞬间”,放下执念,享受当下,也许你会发现,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简单而丰盈,人生其实并没什么大不了。共勉。
号主简介
号主简介:Mr.K,黄哲铿,企业数字化转型专家,「顿悟山丘」创始人,科技博主,曾担海尔、中通、1药网技术高管,著有《技术人修炼之道》《技术管理之巅》。分享:成长干货、科技趋势、数字化转型、商业洞察。
- END -
K哥私人微信开放1天,快来围观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