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Web3 浪潮逐渐影响社交、文化、娱乐行业,现存的数字身份模式已无法满足未来的网络世界,DID(去中心化身份)以超越 Web2 身份验证体系的高度去中心化、开放自由度等属性引来了行业人士的关注与讨论。然而,在 DID 领域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提升互操作性、优化治理环境与秩序,让用户场景体验更自由与便捷始终是开发者面临的技术难题之一。作为用户进入各个板块的钥匙,DID 该如何在 Web3行业变幻莫测的背景下顺利突围?让我们一起来看。
8 月 22 日 TinTinWeekly 第 28 期活动由 TinTinLand 社区经理 Tracy 主持,活动邀请到了 Litentry 产品负责人 Kayla Wang、Lens China Community Researcher/ Lens 中文社区研究员 Tom、PoP Planet 中文区 COO Sato、SPACE ID 社区经理 Nilah 与关注 DID 去中心化数字身份建构的爱好者们相聚直播间,讨论 DID 领域的社区治理和标准制定,展望未来 DID 的创新趋势。本次线上活动共吸引了 100+ 位观众的参与,不少观众还在直播间与嘉宾们近距离交流互动。
错过直播的小伙伴们可以点击 Twitter 链接查看哦!
🚩Twitter Space 回放链接:https://twitter.com/i/spaces/1yoJMZoXmBXxQ
精彩观点
-
DID 让用户不依赖中介方实现点对点身份验证,超越 Web2 数字身份体系
-
提升 DID 互操作性需要加强底层区块链设施建设,融合更多用户使用场景
-
Web2 与 Web3 应建立更完善的 DID 技术推进和治理路径
去中心化、安全度、自由性:DID 赛道热度渐起
为了摆脱中心化身份验证的枷锁,DID 作为 Web3 时代的身份验证形式横空出世。事实上,正是因为 Web2 身份验证体系的局限性,才造就了 DID 今日的繁荣发展,让其成为 Web3 行业不可或缺的项目赛道。
数据信息用户所有,保障身份管理权
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 DID 项目基本都在 Layer1 上搭建,数据处于最去中心化、最安全的状态,能够完全无许可复用,并且数据信息的主权归用户所有。“DID 能够让用户不依赖中介方就实现点对点验证个人身份以及数据所有权,是完全可以替代整个 Web2 的数字身份应用新方案”,Kayla 老师概括道。
对大部分用户来说,他们一直都在期待着有 DID 这样的一个产品应用的出现。用户首先拥有对身份的管理权和控制权,能够更好地管理资产和展示域名,才能有主动性。无论是活跃于开发者社区,还是体验各类产品时都能够充分把握自己的各项权益,这是 Web3 行业的巨大进步。
资产交易高度自由,身份数据价值回归
也正因为如此,DID 才能在保障用户主动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用户资产和交易的高度自由和归属确权。DID 就像是 Web3 时代用户搭建的属于自己的一个画像,它不仅能够帮助产品应用省去大量繁琐的流程,还能够充分保障用户隐私和安全,可以说是两全其美的。
在传统网络世界中,我们的身份分布在不同的中心化平台,对应到各自的商业模式里形成一个商业总值,有了 DID 以后,用户可以集成自身在不同平台上的商业价值,实现各类商业资产的交易与流通;另一方面,DID 可以做到完全的用户数据主权保护,让身份数据价值回归用户,而不是落入第三方平台手中。“DID 本身就有着独特的定位属性,无论在世界何方使用账户都能实现快速验证,省去了转账记录等繁琐的交易流程,像资源定位符一样便利”,Tom 老师在分析 DID 对商业交易的作用时分析道。
提升 DID 互操作性:自如转换体验项目
当 DID 赛道热度不断升温之时,不少行业人士也开始担忧是否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协议来确保 DID 平稳运行的同时实现项目的交互。目前,Web3 行业已有一些标准和协议开始保障不同网络中的 DID 进行交互,比如 W3C。W3C 创建了一个全新的 DID 标准,通过识别数据和账号,以去中心化的方法来进行加密验证和技术解析。每个 DID 能够解析出对应的数据,从而实现不同网络中的身份信息交互。
加强底层设施建设,拓宽用户域名赛道
与此同时,Tom 老师指出若想进一步提升 DID 的互操作性还需要加强底层区块链设施的建设,比如可以在两条链上部署两个 Rullop 实现双方平台的 DID 验证解析合约,“互操作性的本质需要看公链本身是否部署这些操作性,而不仅仅是 DID 本身”。对此,Nilah 老师表示赞同,她补充道,“任何一个方向的 DID 项目连接起来就像是一张网,我们需要把整个用户域名的赛道进一步拓宽,并且有更多可落地的实操,这样才能让互操作性有更多可应用空间。” 像近年来比较热门的 AA 账户抽象(Account Abstraction),就是让用户能够在一个合约下生成自主签名和验证的手段,扩大用户域名验证的范围和力度。
融入 KYC 场景,实现应用切换交互
在提升 DID 互操作性的功能以外,近期的另一热门话题 “融合 DID 和了解您的客户(KYC)”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不仅是产品应用功能的交互性提升,我们依旧需要将眼光放到构建开发者社区等更为广阔的现实场景中去。“DID 在 KYC 里有非常经得起推敲的应用场景,能够切实解决一些问题,比如用户隐私保障(匿名可验证功能),”Kayla 指出。对于一些需要 KYC 环节的用户来说,这样的结合更利于追踪相应的 KYC 信息,帮助大家顺利进入不同的应用板块,反向达成了互操作性的现实要求。
化解 DID 前行困境,释放创新技术潜力
一切大热的技术话题背后,往往有着深层的技术隐忧和突破困境,DID 也不例外。目前 DID 领域仍然呼唤着成熟稳健的社区治理机制出现,能够让 Web3 行业形成更为广泛的共识。唯有带着更加科学、规范、全面的标准与倡议,才能助推 DID 领域实现突破和创新,在未来带给开发者和用户更多的惊喜。
分版块建构治理环境,把脉数据隐私保护
“我认为 DID 领域目前最需要提倡的应该是去中心化数据隐私保护,还是要呼吁大家真正从用户数据主权的角度出发完善升级产品、项目”,Kayla 老师开门见山地点出了 DID 领域目前存在的发展痛点和应对建议。另外,不少用户的数据信息在不够成熟的 DID 项目中呈现“裸奔”的状态,直接暴露在公共空间中,他人可以对我们的身份数据进行溯源追踪,这是极其严峻的现实情况。
对此,田小宝老师则建议大家可以将 DID 的治理分为 Web2 和 Web3 两个场域板块进行。在 Web2 板块可以重启可行网络工作组结构化的信息标准促进组织;在 Web3 板块可以参考以太坊生态治理通过 EIP 到 ERC 这样的方式去借鉴。当技术不断衍生覆盖到大众社会,再到重构社会环境时,每个用户都可以发表意见来开发、设计更为完善的治理方案,这是我们都需要探讨的命题。
技术组合与升级再造,DID 领域未来可期
谈及 DID 领域的未来发展时,直播间的嘉宾老师们都表示非常看好这一领域的技术突破。Kayla 老师表达了对 DID 在 Web3 原生态里实现大规模采纳的重视,指出命中用户刚需是技术立身之本;Tom 老师期待 DID 能够有更多互操作性项目的组合和技术升级,在不同社区里积累技术可信度,实现跨平台的身份验证信息通行;Nilah 老师认为未来可能还会有 ZK 技术与 DID 结合产物,比如指纹识别、生物识别和去中心化身份存储等项目。
技术的升级再造离不开开发者的日夜辛劳,更离不开每一位行业用户和爱好者的积极参与。DID 的出现让用户认识到身份数据是有价值的,未来如果能有更多用户认识到这点并投身 DID 场景的应用构建,那么 DID 领域的建设发展有望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