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责任链模式
文章目录
- 【设计模式】责任链模式
- 一:责任链模式概述
- 二:责任链模式结构
- 三:责任链模式案例实现
- 四:优缺点
- 五:责任链模式实战
一:责任链模式概述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事例:一个请求有多个对象可以处理,但每个对象的处理条件或权限不同。例如,公司员工请假,可批假的领导有部门负责人、副总经理、总经理等,但每个领导能批准的天数不同,员工必须根据自己要请假的天数去找不同的领导签名,也就是说员工必须记住每个领导的姓名、电话和地址等信息,这增加了难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找领导出差报销、生活中的“击鼓传花”游戏等。
定义:
- 责任链模式为请求创建一个接收者对象链,每个接收者都包含对另一个接收者的引用,如果一个对象不能处理该请求,那么它会把请求传给下一个接收者,依此类推
- 责任链模式避免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耦合在一起,让多个对象都有可能接收请求,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且沿着这条链传递请求,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
二:责任链模式结构
对象定义
-
Handler(抽象处理者) :
定义一个处理请求的接口,提供对后续处理者的引用
-
ConcreteHandler(具体处理者) :
抽象处理者的子类,处理用户请求,可选将请求处理掉还是传给下家;在具体处理者中可以访问链中下一个对象,以便请求的转发
三:责任链模式案例实现
- 抽象处理者
public abstract class Handler {
protected Handler nextHandler; // 下一个责任链成员
public Handler getNextHandler() {
return nextHandler;
}
public void setNextHandler(Handler nextHandler) {
this.nextHandler = nextHandler;
}
// 处理传递过来的时间
public abstract void handleMessage(int type);
}
-
具体处理者
在当前处理者对象无法处理时,将执行权传给下一个处理者对象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1 extends 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Message(int type) {
if (type == 1 || type == 3) {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Handler1解决了问题!");
} else {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Handler1解决不了问题......");
if (nextHandler != null) {
nextHandler.handleMessage(type);
} else {
System.out.println("没有人能处理这个消息");
}
}
}
}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2 extends 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Message(int type) {
if (type == 2 || type == 5) {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Handler2解决了问题!");
} else {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Handler2解决不了问题......");
if (nextHandler != null) {
nextHandler.handleMessage(type);
} else {
System.out.println("没有人能处理这个消息");
}
}
}
}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3 extends 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Message(int type) {
if (type == 4 || type == 6) {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Handler3解决了问题!");
} else {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Handler3解决不了问题......");
if (nextHandler != null) {
nextHandler.handleMessage(type);
} else {
System.out.println("没有人能处理这个消息");
}
}
}
}
- Client*客户端调用
// 初始化责任链:handler1 -> handler2 -> handler3
Handler handler1 = new ConcreteHandler1();
Handler handler2 = new ConcreteHandler2();
Handler handler3 = new ConcreteHandler3();
handler2.setNextHandler(handler3);
handler1.setNextHandler(handler2);
// 处理事件
System.out.println("--------------Message1");
handler1.handleMessage(1);
System.out.println("--------------Message2");
handler1.handleMessage(2);
System.out.println("--------------Message3");
handler1.handleMessage(4);
System.out.println("--------------Message4");
handler1.handleMessage(7);
从上述模式可以知道,当我们需要多个 if/else
做逻辑判断的时候,可以引入,从而提高代码可维护性
四:优缺点
1、优点:
-
降低了对象之间的耦合度
该模式降低了请求发送者和接收者的耦合度。
-
增强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新的请求处理类,满足开闭原则。
-
增强了给对象指派职责的灵活性
当工作流程发生变化,可以动态地改变链内的成员或者修改它们的次序,也可动态地新增或者删除责任。
-
责任链简化了对象之间的连接
一个对象只需保持一个指向其后继者的引用,不需保持其他所有处理者的引用,这避免了使用众多的 if 或者 if···else 语句。
-
责任分担
每个类只需要处理自己该处理的工作,不能处理的传递给下一个对象完成,明确各类的责任范围,符合类的单一职责原则。
2、缺点:
- 不能保证每个请求一定被处理。由于一个请求没有明确的接收者,所以不能保证它一定会被处理,该请求可能一直传到链的末端都得不到处理。
- 对比较长的职责链,请求的处理可能涉及多个处理对象,系统性能将受到一定影响。
- 职责链建立的合理性要靠客户端来保证,增加了客户端的复杂性,可能会由于职责链的错误设置而导致系统出错,如可能会造成循环调用。
五:责任链模式实战
- 对购物车价格进行渲染
- 根据渲染步骤,渲染购物车信息
- 渲染一笔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