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RDMA指的是远程直接内存访问,这是一种通过网络在两个应用程序之间搬运缓冲区里的数据的方法。RDMA与传统的网络接口不同,因为它绕过了操作系统。这允许实现了RDMA的程序具有如下特点:
- 绝对的最低时延
- 最高的吞吐量
- 最小的CPU足迹 (也就是说,需要CPU参与的地方被最小化)
2. RDMA Verbs操作
使用RDMA, 我们需要有一张实现了RDMA引擎的网卡。我们把这种卡称之为HCA(主机通道适配器)。 适配器创建一个贯穿PCIe总线的从RDMA引擎到应用程序内存的通道。一个好的HCA将在导线上执行的RDMA协议所需要的全部逻辑都在硬件上予以实现。这包括分组,重组以及流量控制和可靠性保证。因此,从应用程序的角度看,只负责处理所有缓冲区即可。
在RDMA中我们使用内核态驱动建立一个数据通道。我们称之为命令通道(Command Channel)。使用命令通道,我们能够建立一个数据通道(Data Channel),该通道允许我们在搬运数据的时候完全绕过内核。一旦建立了这种数据通道,我们就能直接读写数据缓冲区。
建立数据通道的API是一种称之为"verbs"的API。"verbs" API是由一个叫做OFED的Linux开源项目维护的。在站点http://www.openfabrics.org上,为Windows WinOF提供了一个等价的项目。"verbs" API跟你用过的socket编程API是不一样的。但是,一旦你掌握了一些概念后,就会变得非常容易,而且在设计你的程序的时候更简单。
2. Queue Pairs
RDMA操作开始于“搞”内存。当你在对内存进行操作的时候,就是告诉内核这段内存名花有主了,主人就是你的应用程序。于是,你告诉HCA,就在这段内存上寻址,赶紧准备开辟一条从HCA卡到这段内存的通道。我们将这一动作称之为注册一个内存区域(MR)。一旦MR注册完毕,我们就可以使用这段内存来做任何RDMA操作。在下面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注册的内存区域(MR)和被通信队列所使用的位于内存区域之内的缓冲区(buffer)。
RDMA Memory Registration
struct ibv_mr {
struct ibv_context *context;
struct ibv_pd *pd;
void *addr;
size_t length;
uint32_t handle;
uint32_t lkey;
uint32_t rkey;
};
RDMA硬件不断地从工作队列(WQ)中去取工作请求(WR)来执行,执行完了就给完成队列(CQ)中放置工作完成通知(WC)。这个WC意思就是Work Completion。表示这个WR RDMA请求已经被处理完成,可以从这个Completion Queue从取出来,表示这个RDMA请求已经被处理完毕。
RDMA通信基于三条队列(SQ, RQ和CQ)组成的集合。 其中, 发送队列(SQ)和接收队列(RQ)负责调度工作,他们总是成对被创建,称之为队列对(QP)。当放置在工作队列上的指令被完成的时候,完成队列(CQ)用来发送通知。
当用户把指令放置到工作队列的时候,就意味着告诉HCA那些缓冲区需要被发送或者用来接受数据。这些指令是一些小的结构体,称之为工作请求(WR)或者工作队列元素(WQE)。 WQE的发音为"WOOKIE",就像星球大战里的猛兽。一个WQE主要包含一个指向某个缓冲区的指针。一个放置在发送队列(SQ)里的WQE中包含一个指向待发送的消息的指针。一个放置在接受队列里的WQE里的指针指向一段缓冲区,该缓冲区用来存放待接受的消息。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RDMA中的Work Request(SendWR和ReceWR)
RDMA Send Work Request请求
struct ibv_send_wr {
uint64_t wr_id;
struct ibv_send_wr *next;
struct ibv_sge *sg_list;
int num_sge;
enum ibv_wr_opcode opcode;
int send_flags;
uint32_t imm_data; /* in network byte order */
union {
struct {
uint64_t remote_addr;
uint32_t rkey;
} rdma;
struct {
uint64_t remote_addr;
uint64_t compare_add;
uint64_t swap;
uint32_t rkey;
} atomic;
struct {
struct ibv_ah *ah;
uint32_t remote_qpn;
uint32_t remote_qkey;
} ud;
} wr;
};
RDMA Receive Work Request请求
struct ibv_recv_wr {
uint64_t wr_id;
struct ibv_recv_wr *next;
struct ibv_sge *sg_list;
int num_sge;
};
RDMA是一种异步传输机制。因此我们可以一次性在工作队列里放置好多个发送或接收WQE。HCA将尽可能快地按顺序处理这些WQE。当一个WQE被处理了,那么数据就被搬运了。 一旦传输完成,HCA就创建一个完成队列元素(CQE)并放置到完成队列(CQ)中去。 相应地,CQE的发音为"COOKIE"。
RDMA Complete Queue Element
c++ struct ibv_wc { uint64_t wr_id; enum ibv_wc_status status; enum ibv_wc_opcode opcode; uint32_t vendor_err; uint32_t byte_len; uint32_t imm_data; /* in network byte order */ uint32_t qp_num; uint32_t src_qp; int wc_flags; uint16_t pkey_index; uint16_t slid; uint8_t sl; uint8_t dlid_path_bits; };
3. RDMA Send/Receive
让我们看个简单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将把一个缓冲区里的数据从系统A的内存中搬到系统B的内存中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消息传递语义学。接下来我们要讲的一种操作为SEND,是RDMA中最基础的操作类型。
3.1 第一步
第1步:系统A和B都创建了他们各自的QP的完成队列(CQ), 并为即将进行的RDMA传输注册了相应的内存区域(MR)。 系统A识别了一段缓冲区,该缓冲区的数据将被搬运到系统B上。系统B分配了一段空的缓冲区,用来存放来自系统A发送的数据。
3.2 第二步
第二步:系统B创建一个WQE并放置到它的接收队列(RQ)中。这个WQE包含了一个指针,该指针指向的内存缓冲区用来存放接收到的数据。系统A也创建一个WQE并放置到它的发送队列(SQ)中去,该WQE中的指针执行一段内存缓冲区,该缓冲区的数据将要被传送。
3.3 第三步
第三步:系统A上的HCA总是在硬件上干活,看看发送队列里有没有WQE。HCA将消费掉来自系统A的WQE, 然后将内存区域里的数据变成数据流发送给系统B。当数据流开始到达系统B的时候,系统B上的HCA就消费来自系统B的WQE,然后将数据放到该放的缓冲区上去。在高速通道上传输的数据流完全绕过了操作系统内核。
3.4 第四步
第四步:当数据搬运完成的时候,HCA会创建一个CQE。 这个CQE被放置到完成队列(CQ)中,表明数据传输已经完成。HCA每消费掉一个WQE, 都会生成一个CQE。因此,在系统A的完成队列中放置一个CQE,意味着对应的WQE的发送操作已经完成。同理,在系统B的完成队列中也会放置一个CQE,表明对应的WQE的接收操作已经完成。如果发生错误,HCA依然会创建一个CQE。在CQE中,包含了一个用来记录传输状态的字段。
我们刚刚举例说明的是一个RDMA Send操作。在IB或RoCE中,传送一个小缓冲区里的数据耗费的总时间大约在1.3µs。通过同时创建很多WQE, 就能在1秒内传输存放在数百万个缓冲区里的数据。
4. 总结
在这博客中,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RDMA verbs API。同时也介绍了队列的概念,而队列概念是RDMA编程的基础。最后,我们演示了RDMA send操作,展现了缓冲区的数据是如何在从一个系统搬运到另一个系统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