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关于作者
陈旭麓是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的 建校元老之一。生前是中国史学会理事、 中国现代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地方史志 研究会副会长。著有《初中本国史》《司马迁的历史观》《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浮想录》等。
关于本书
这本书的独创之处是从新陈代谢的角度, 来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新陈代谢本来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指的是生物体不断 用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作者将这一 概念引申到历史研究领域,从新陈代谢的角度来分析社会历史的变迁。
在作者看来,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因为旧事物不会马上退出,新事物也不可能立刻占领阵地。新事物与旧事物之间相互碰撞相互妥协,才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正常状态。
核心内容
本书从社会经济、思想观念和政治结构三个部分,逐一说了从新陈代谢的这个角度 看,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有哪些独特的地方。
一、社会经济层面的 新陈代谢
近代以来,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一般的观点往往认为是在西方列强入侵后,大 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才逐渐把中国 社会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瓦解掉了。但作者发现,近代社会经济层 面的新陈代谢,除了外来因素的推动以 外,人口迅速增加起到了更为关键的作用。 清朝在建立后不到二百年的时间里,人口 增加了六倍多。特别是从1793年到1834 年,不到50年的时间,人口增加了一亿左 右,这种情况在同时期其他国家是少有 的。人口迅速增加,给以小农经济为基础 的传统农业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就 是说,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有限的土 地根本无法养活这么多要吃饭生存的人口。这个人口压力,直接引发了移民问题。 在作者看来,大量移民的出现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因为人口的流动直接打破了 小农经济给传统社会带来的长久稳定。同时作者还发现,有很多移民转变成商人, 有的甚至成为华侨商人,在自己的领域推动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
如果说人口激增引发移民大量出现,客观上加速了小农经济逐渐解体的话,商业和 商人地位的变化则是清政府主观上维护统 治的需要。经历了多年的中西方贸易的发展后,清政府逐渐意识到商业发展对政府扩大财源的重要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事物的势不可挡也越 来越明显。19世纪末开始,各类工商业 企业在各地迅速成长起来。特别是民国建 立后,从1912年到1919年,不到十年时 间,新建各类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 1.3亿元,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过过 去半个世纪的成就。涉及的产业中,纺织 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火柴、造纸、化工等 轻工业发展也比较迅速。
二、思想观念层面的"新陈代谢”
两次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意识 到船坚炮利的重要性。不久,一场以自强 和求富为旗号,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登上了历史舞台。洋务运动要学习西方船坚炮利的优势,大家几乎都不反对。 但问题在于无论是生产武器装备的军事工业,还是为军事工业赚取资金的民用工业,都离不开相关科技人才的培养,也都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儒学和科技谁更重要?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儒学当然是第一位的,中国书院只能是传授儒学的地方。如何把向西方学习的平台搭建起来?熟悉时务的冯桂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命题。
这一泾渭分明的办法出台,体现了洋务派为学习西方科技减少保守势力阻挠的政治 智慧。因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将没有依托,在中国根本进不了门,落不 了户。 如果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未从主观 上动摇儒学地位的话。经历了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以后,一些反对儒学的人认为只有打倒“孔家店",才可能真正学到西方 强大的成功经验,才能救亡图存。自此,儒学的地位和权威开始受到巨大挑战,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特别是新文化运动期间,各种以救亡图存为宗旨 的思潮纷纷登上历史舞台。
三、政治结构层面的"新陈代谢''
古代中国的政治结构,简单说就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这种体制从秦朝开始 确立并逐步发展完善。对这一体制影响最大的,要数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科举考试给普通民众提供了参与治理国家的机会。这对所有希望出人头地和光宗耀祖 的人来说极具诱惑力。
步入近代以后,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 选拔人才的标准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 长久以来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的科举制,也面临了巨大的挑战。虽然,"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保 护了科举考试的权威性,但随着一批专攻 军事和工艺的新学堂的建立及派遣留学生 的开始,新式人才出现了,这些新人依然 需要社会的认可,但旧体制内却没有他们 的位置。
科举制度被废除以后,整个社会对科举头衔的追捧却从来没有减弱,反而得以延续。比如,作为曾经在英国留学过的水师学堂总办严复,在指导学生如何指挥海军作战的同时,仍不忘继续参加科举考试, 然而断断续续考了四次都失败了。严复回国后仍旧积极参加科举考试,恰恰说明了 科举功名在当时,对于富有西方学识的"海 归”来说,仍然具有极大的魅力。
从君主制到共和制在一般人看来,都是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的重大进步。但是在作者 看来,新制度的建立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有倒退甚至反复。民国建立后 曾经出现两次复辟帝制运动,虽然两次复 辟都以失败告终,但也说明了,民主共和观念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金句
今天的人看待历史应该报以理解同情的 态度,而不应该报以苛求前人苛求历史的
改革也好,变革也罢,任何极端否定本土历史传统的变革,任何盲目学习外来先 进经验的变革,都可能对目身产生伤害, 都可能阻碍社会的进步。
历史进程很多时候并不完全是按照人的 意志向前发展的,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情况 在近代社会变迀中表现的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