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802.11协议的发展
802.11协议物理层关键技术
信道捆绑技术
OFDM/OFDMA技术
Short-Gi短保护间隔技术
MIMO/MU-MIMO技术
QAM技术
BSS Color快速识别
802.11MAC层关键技术CSMA/CD机制
为什么无线提出了CSMA/CD机制
CSMA/CD的工作机制
CSMA/CD的工作原理
CSMA/CD的关键技术
隐藏节点和暴露节点
802.11协议的发展
802.11协议的命名
802.11协议的命名是由IEEE(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提出来的
802.11协议相关标准
802.11物理层标准 定义了无线的工作频段、调制编码方式以及最高速度支持
802.11 MAC层标准 定义了如何优化802.11基站之间的传输;控制和维护802.11基站之间在共享信道上的通信
802.11物理层协议与WiFi世代
802.11协议物理层关键技术
关于信道的基础概念
载波: 就是传输信道(信道)
子载波: 就是一个子信道(把载波划分为多个子载波)
空间流基本概念
无线电在同一时间发送多个信号,每个信号就是一个空间流;不同空间流表示每个天线都传输不同的数据
如果两根天线传输不同的数据,则称为2空间流;如果两根天线传输相同的数据,则不能称为2空间流
即:3空间流表示必须要3条天线,但是3条天线并不一定是3条空间流
注意事项
2.4GHz频段最多只支持4个空间流
5GHz频段最多只支持8个空间流
即:就算5GHz频段有12个天线,但是也只能有8个空间流
802.11协议物理层的关键技术
信道捆绑、OFDM/OFDMA、Short-Gi、MIMO/MU-MIMO、QAM、BSS等技术
车间距(Short-Gi)和信道捆绑是可以做修改的;空间流数是硬件参数,设备出厂之后无法更改
信道捆绑技术
一个标准的信道是20MHz,包含52个子载波
可以将两个相邻的信道捆绑起来,使得信道翻倍、子载波翻倍,速率也翻倍
哪些协议支持信道捆绑
802.11n/ac/ax支持信道捆绑
对于802.11n和802.11ac Wave 1协议,只支持捆绑到40MHz
对于802.11ax和802.11ac Wave 2协议,支持捆绑到160MHz
将两个相邻的20MHz捆绑起来
OFDM/OFDMA技术
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在OFDMA出现之前,使用FH(FHSS)和DS(DSSS)技术,目前这两个技术已经不使用了
OFDM的作用
OFDM将信道分成若干正交子信道,每个子信道使用一个子载波进行调制,并行同时传输数据;提高频谱利用率
哪些协议使用OFDM
802.11a/g/n/ac
OFDMA 正交频分多址技术
OFDM和OFDMA的区别
相比于OFDM同一时刻只有一台STA和AP通信(每一个时间片段一个用户完整占据全部的子载波(这个时间段很小,用户少时基本感觉不到延迟))
OFDMA支持同一时刻多台STA与AP通信(每一个时间片段,根据用户需求来分配子载波)
注意事项
最大支持74个用户并发来连接(当频宽为160MHz时 160MHz通过20MHz进行带宽绑定得到)
哪些协议使用OFDMA
目前只有802.11ax(WiFi6)使用OFDMA协议
Short-Gi短保护间隔技术
保护间隔是OFDM技术所必须的,必须在数据块之间有GI来保护数据可靠性,避免彼此发生碰撞
在802.11a/g使用的是normal GI,保护间隔为800ns
802.11n针对其做了改进,将保护间隔从800nx缩短为400ns,在规避干扰的同时提高了传输速率
哪些协议使用了Short-Gi
802.11n、802.11ac使用Short-Gi
802.11a/g使用的normal GI
802.11ax的GI间隔更小
MIMO/MU-MIMO技术
SISO/MISO/SIMO/MIMO——多入多出
MIMO技术是由SISO、MISO、SIMO演化而来的
MIMO技术同一时刻只允许一个用户使用多天线进行数据多入多出,使得传输速率翻倍
MIMO技术也可以称为SU-MIMO技术(单用户多入多出技术)
哪些协议使用到了MIMO、SU-MIMO技术
802.11n、802.11ac Wave1、802.11ac Wave2的上行
上行和下行的区别
上行:终端发给AP的数据
下行:AP发给终端数据
MU-MIMO 多用户多入多出技术
允许同一时刻多个用户使用多个天线进行多入多出通信
也支持同一时刻单个用户使用多天线进行多入多出
哪些协议使用到了MU-MIMO技术
802.11ac Wave2的下行、802.11ax的上下行
MIMO——波束成形
MIMO技术和MU-MIMO技术通过相位差,可以实现波束成形技术,提高抗干扰能力
什么是波束成形
当发射端有多个发射天线时,调整从各个天线发出的信号使得接收端信号强度有显著改善的技术(通过相位实现;波峰和波峰、波谷对波谷使得信号强度更高;波峰对波谷使得信号减弱)
哪些协议使用到了波束成形
波束成形起源于802.11n协议,并沿用与802.11ac、ax协议
QAM技术
QAM技术用于将数字信号通过调制的方式传输到载波上传输,可以改变每个子载波承载的数据量,更改传输的数据量,更改传输速率
例如:256-QAM,256是2的6次方,所以每个子载波可以承载6bit数据
QAM的弊端
当QAM越大时,它的传输范围就越小(举例:单个空间携带的数据越多,数据越密集,离的越远越难以看清)
BSS Color快速识别
BSS是区别相同信道的技术;目前只有802.11ax支持BSS技术
在Phy报文头中添加BSS color字段对来自不同BSS的数据进行“染色”
为每个通道分配一种颜色,该颜色标识一组不应干扰的基本服务集(BSS)
802.11MAC层关键技术CSMA/CD机制
为什么无线提出了CSMA/CD机制
有线网络使用的CSMA/CA机制
先听后发、边发边听、冲突停发、随机延迟后重发
即:发送数据之前先检测此链路有没有使用;发送数据的时候也检测此链路是否有其它数据发送,如果冲突则停止发送;停止发送之后等待一定的随机时间,时间过后再检测链路是否使用;如果空闲则发送,如果不空闲则再等待一定的随机时间
无线能够直接使用有线的CSMA/CA机制吗?
无线无法使用CSMA/CA机制,具体原因如下
1、对于无线来说,无线处于半双工的工作状态,无线客户端没有同时进行发送和接受数据的能力;即无线客户端在发送数据时无法接受侦听到的数据
2、由于站点(AP)的覆盖范围是有线的,无法检测到其它的站点(如下图:STA同时存在于站点A和站点B,但是站点都互相检测不到对方—这就是隐藏节点)
CSMA/CD的工作机制
因此无线无法检测到冲突,只可以尽量的去避免冲突,保证冲突不发生,保证同一时刻只有一个客户端发送数据;这也就是CSMA/CD的机制
主要组成
CS: 载波侦听;在发送数据之前进行侦听,以确保线路空闲,减少冲突的机会
MA: 多址访问;每个站点发送的数据,可以同时被多个站点接收
CA: Collision Avoidance 冲突避免;尽量减少碰撞发生的概率
CSMA/CD的工作原理
RTS/CTS(Request To Send/Clear To Send,请求发送/允许发送)
通过次来减少节点问题所造成的冲突机制;节点主要有隐藏节点、暴露节点
RTS帧—广播
发送方想要发送数据时,会先发送RTS信号,向接收方预约链路使用权;
使得发送方范围内的其它设备收到此RTS后在指定时间内不向此发送者发送数据
可以是AP→STA,也可以是STA→AP;一般来说RTS由STA发送,CTS由AP发送
CTS帧—广播
接收方收到RTS后,如果同意则发送CTS信号答复发送方;
使得接收方范围内的其它设备收到此CTS后在一定时间内不向此接收者发送数据
NAV条状图表示NAV计时器,是由RTS和CTS帧的报文头来携带的
CSMA/CD的关键技术
802.11MAC层主要包含两个子层
分布式协调功能DCF(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
使用CSMA/CA机制,每个STA通过争用信道来获取数据帧的发送权。
点协调功能PCF(Point Coordination Function)
使用集中控制的接入算法,用类似于探询的方法把数据帧的发送权轮流交给各STA,从而避免碰撞冲突
802.11协议中必须有DCF机制,PCF是可选的
帧间间隔IFS
SIFS (短帧时间间隔)
用于分隔一次会话
AP和终端发送RTS和CTS之间的帧间间隔、以及CTS和数据和ACK之间的间隔
PIFS (PCF 帧间间隔)
在PCF中用于用于发送数据帧和管理帧
DIFS (DFS帧间间隔)
在DCF中用于用于发送数据帧和管理帧
当一个数据帧发送完成后,发送下一个数据帧要等待的时间
EIFS
在前一帧出错的情况下,发送节点不得不延EIFS时间段,再发送下一帧
退避时间
如果有多台STA需要发送数据,都检测到信道忙,需要执行退避算法(如果检测到信道不忙,也需要执行退避时间,方式冲突)
每个STA随机退避一段时间再发送数据(退避时间是时隙的整数倍)
STA每经历一个时隙的时间就检测一次信道,信道如果空闲则退避时间继续倒计时
如果信道忙则冻结退避计时器;重新等待信道变为空闲并再等待DIFS后,从剩余时间开始继续倒计时,知道退避计时器减少为0,STA才开始发送数据帧
隐藏节点和暴露节点
通过RTS/CTS解决隐藏节点和暴露节点的冲突问题
802.11m的RTS/CTS无法解决隐藏节点问题,只有802.11ac和ax的RTS/CTS可以解决(通过携带带宽指示)
隐藏节点—两个STA都在同一个AP的覆盖范围内,但是两个STA互相检测不到
(STA1和STA2都属于AP1,但是互相检测不到;从STA1的角度看,STA2属于隐藏节点)
如果没有RTS/CTS机制,STA1和STA2无法感知到对方是否在发送数据,可能会冲突
如果有了RTS/CTS机制
STA1发送RTS预约信道
AP收到RTS后广播CTS
STA1收到CTS后准备发送数据;STA2收到CTS后进入静默状态
暴露节点—两个STA可以检测到,但是另一个STA属于不同的AP覆盖范围
(STA1和STA2可以相互检测到,但是STA1属于AP1,STA2属于AP2)
AP1和AP2属于同一个信道,当PC1向AP1发送数据时,PC2也希望向AP2发送数据
如果没有RTS/CTS,PC2侦听信道时它将听到PC1正在发送数据,于是错误地认为它此时不能向AP2发送数据,但实际上它的发送不会影响AP1的数据接收,这就导致PC2所谓暴露节点问题的出现
有了RTS/CTS机制后
PC1发送RTS,PC2收到后,PC2不向PC1发送数据
AP1发送CTS给PC1,但是PC2没有收到AR1发送的CTS;此时PC2可以向此信道发送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