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深度学习入门指南(23) - ChatGLM2

news2024/11/15 13:51:00

2023年的深度学习入门指南(23) - ChatGLM2

在《在你的电脑上运行大模型》这一节,我们曾经介绍过ChatGLM模型,它是当时最好的中文大模型之一。现在,它又更新到了第二代,即ChatGLM2。

当时,我们的技术储备还不足,只能让它运行起来,还不敢讲解它的原理和代码。

现在,经过LLaMA 2和百川的代码的狂轰滥炸,大家已经适应了看代码的节奏了。现在,是时候来看看ChatGLM2的原理和代码了。

运行ChatGLM2

首先我们还是将ChatGLM2的代码运行起来。在大于13GB显存的机器上,ChatGLM2都可以顺利运行起来。比如我是在一个15G的T4上运行的。

第一步还是将安装相关的库:

pip install protobuf
pip install transformers==4.30.2
pip install cpm_kernels
pip install torch>=2.0
pip install gradio
pip install mdtex2html
pip install sentencepiece
pip install accelerate
pip install sse-starlette
pip install streamlit>=1.24.0

第二步就可以用Transformers的标准接口来调用ChatGLM2了: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AutoTokenizer, AutoModel
tokenizer = AutoTokenizer.from_pretrained("THUDM/chatglm2-6b", trust_remote_code=True)
model = AutoModel.from_pretrained("THUDM/chatglm2-6b", trust_remote_code=True, device='cuda')
model = model.eval()
response, history = model.chat(tokenizer, "生成scala语言的快速排序", history=[])
print(response)

输出如下:

def quickSort(arr: Int[]): Int[] = {
  val pivot = arr(arr.length / 2)
  val left = 0
  val right = arr.length - 1
  while (left <= right) {
    while (arr(left) < pivot) {
      left = left + 1
    }
    arr(left) = pivot
    while (arr(right) > pivot) {
      right = right - 1
    }
    arr(right) = pivot
    left = left + 1
    right = right - 1
  }
  return arr
}

如果在更小显存的显卡上运行,我们可以使用4位量化后的结果: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AutoTokenizer, AutoModel
tokenizer = AutoTokenizer.from_pretrained("THUDM/chatglm2-6b", trust_remote_code=True)
model = AutoModel.from_pretrained("THUDM/chatglm2-6b-int4",trust_remote_code=True).cuda()
model = model.eval()
response, history = model.chat(tokenizer, "生成Kotlin语言编写的快速排序", history=[])
print(response)

这是我在3060上运行的结果:

fun quickSort(arr: IntArray): IntArray {    
    val left = 0                            
    val right = arr.size - 1                
    val quicksortFactor = arr.size / 2      
                                            
    while (left < right) {                  
        quicksortFactor--.let {             
            let x = left                    
            let y = right                   
            let temp = arr[x]               
                                            
            if (temp < arr[y]) {            
                x++                         
            } else {                        
                y--                         
            }                               
                                            
            if (x == y) {                   
                break                       
            }                               
                                            
            quicksortFactor++.let {         
                arr[x] = arr[y]             
                    arr[y] = temp           
            }                               
        }                                   
    }                                       
                                            
    return arr                              
}                                           

量化的CUDA代码解析

之前讲过不少多头注意力的代码实现了,后面也还会讲。在本节中我们讲一个之前没有讲到的内容,量化所用的CUDA代码。LLaMA 2部分没讲是因为它还没有量化部分,而百川是CUDA核代码暂时还没开源。所以我们就先借着GLM的代码来讲一下。

我们先看一下CUDA核部分的Makefile:

NVCC=nvcc
OPTIONS=-gencode arch=compute_61,code=sm_61 \
		-gencode arch=compute_62,code=sm_62 \
		-gencode arch=compute_70,code=sm_70 \
		-gencode arch=compute_72,code=sm_72 \
		-gencode arch=compute_75,code=sm_75 \
		-gencode arch=compute_80,code=sm_80 \
		-gencode arch=compute_86,code=sm_86

TARGETS=$(patsubst %.cu, %.fatbin, $(wildcard *.cu))

all: $(TARGETS)

%.fatbin: %.cu
	$(NVCC) -fatbin $^ $(OPTIONS) -o $@

.PHONY : clean, copy
clean:
	rm $(TARGETS)

copy:
	cp $(TARGETS) ../kernels/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代码是支持多个CUDA架构的,包括了6.1、6.2、7.0、7.2、7.5、8.0、8.6。这里的架构是指GPU的架构,比如RTX 3090的架构是8.6,RTX 3060的架构是8.0。

  • 6.1和6.2对应的是Pascal架构,比如P100, GTX 1060
  • 7.0是Volta架构,比如V100
  • 7.5是Turing架构,比如RTX 2080, T4
  • 8.0和8.6是Ampere架构,比如A100, RTX 3090

别看已经支持这么多架构了,但是更早的Maxwell和Kepler等更老的架构已经随风而去了。

要支持这么多架构,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知识点 - fatbin.

.fatbin 文件是 CUDA 二进制格式(CUDA Fat Binary Format)的文件。这是 NVIDIA 的 CUDA 平台使用的一种特殊的二进制文件格式。fatbin文件包含了针对多种 GPU 架构和计算能力的代码,可以在多种不同类型的处理器上运行。

在 CUDA 编程中,GPU 代码(通常称为 kernel)经常以类似于内联汇编的方式存储在主机代码中。然而,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困难,主要是因为不同的 GPU 架构和设备可能需要不同的 GPU 代码版本。CUDA Fat Binary 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包含了多个版本的 GPU 代码,每个版本都针对一个特定的 GPU 架构进行优化。

当 CUDA 程序运行时,CUDA 运行时系统会检查正在运行的设备,并从 fat binary 文件中选择最适合该设备的 GPU 代码版本。这样就可以用一个.fatbin文件,使同一个CUDA程序可以在不同算力的GPU上运行。不需要为不同GPU单独编译。

下面我们就来看8位量化的实现,这个代码完全就是一个如何写最简单CUDA代码的例子:

template<typename T>
__device__ void
int8WeightExtractionDevice(const int8_t* weight,
                                const T* scale_list,
                                T* output,
                                const int n,
                                const int k)
{
    for(int i = blockIdx.x * k + threadIdx.x; i < blockIdx.x * k + k; i += blockDim.x){
        output[i] = T(weight[i]) * scale_list[blockIdx.x];
    }
}

在GPU线程中:

  • 计算当前线程读取的weight索引:blockIdx.x代表块id,_k代表每个块处理k个值,threadIdx.x代表线程id
  • 读取weight数组当前索引处的int8值
  • 对其缩放:用scale_list中对应块id的缩放因子乘以weight值
  • 结果输出到output数组对应索引处

最后,通过blockDim.x线程并行完成weight数组到output数组的整体复制和缩放计算。

如果大家忘了CUDA那一节的内容,我们来复习一下blockIdx,threadIdx和blockDim的概念:

  • blockIdx: CUDA将线程组织成块(block),每个块有一个id,称为blockIdx。可以有多个块,通过blockIdx区分不同块
  • threadIdx: 每个块里面有多个线程,通过threadIdx区分同一块中的不同线程。线程id从0开始计数
  • blockDim: 指明每个块中含有的线程数目

在启动核函数时指定,例如调用核函数时执行<<<32, 128>>>表示有32个块,每个块中有128个线程。

在函数体内部,有一个for循环,请注意,这个循环不是像在单核CPU上那样串行的,而是在CUDA的每个线程上执行的!
循环变量i的初始值是 blockIdx.x * k + threadIdx.x,这是一个常用的模式,用于将数据的不同部分分配给不同的CUDA线程。每轮循环中,i增加 blockDim.x,这表示每个线程处理的数据间隔是一个block的大小。

在for循环中,函数将权重乘以对应的缩放因子,并将结果存储在输出数组中。这里,权重的类型被转换为T,然后乘以对应的scale_list元素。注意scale_list[blockIdx.x]的使用,这表示对于同一个block内的所有线程,它们使用的是同一个缩放因子。

CUDA的核被封装在host的函数里:

extern "C" __global__ void int8WeightExtractionHalf(const int8_t* weight,
                                const half* scale_list,
                                half* output,
                                const int n,
                                const int k){
                                    int8WeightExtractionDevice<half>(weight, scale_list, output, n, k);
                                }

extern "C" __global__ void int8WeightExtractionFloat(const int8_t* weight,
                                const float* scale_list,
                                float* output,
                                const int n,
                                const int k){
                                    int8WeightExtractionDevice<float>(weight, scale_list, output, n, k);
                                }

我们来看一下在Python中如何调用这个函数的:

def extract_weight_to_half(weight: torch.Tensor, scale_list: torch.Tensor, source_bit_width: int):
    if source_bit_width == 8:
        func = kernels.int8WeightExtractionHalf
    elif source_bit_width == 4:
        func = kernels.int4WeightExtractionHalf
    else:
        assert False, "Unsupported bit-width"

    with torch.cuda.device(weight.device):
        n, m = weight.size(0), weight.size(1)
        out = torch.empty(n, m * (8 // source_bit_width), dtype=torch.half, device="cuda")
        stream = torch.cuda.current_stream()

        gridDim = (n, 1, 1)
        blockDim = (min(round_up(m, 32), 1024), 1, 1)

        func(
            gridDim,
            blockDim,
            0,
            stream,
            [
                ctypes.c_void_p(weight.data_ptr()),
                ctypes.c_void_p(scale_list.data_ptr()),
                ctypes.c_void_p(out.data_ptr()),
                ctypes.c_int32(n),
                ctypes.c_int32(m),
            ],
        )
        return out

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是针对8位量化的时候,就会调用 kernels.int8WeightExtractionHalf 函数,这个函数对应的就是我们上面写的那个函数。

下面我们讲解一下是如何划分并行度的。
gridDim这个变量表示 CUDA 内核函数的网格大小。在这段代码中,它被设置为 (n, 1, 1),其中 n 是权重张量的第一维大小。这意味着网格中有 n 个块,每个块负责处理权重张量的一行。

blockDim是一个三元组,用于指定每个线程块的维度。在这个代码中,blockDim 被设置为 (min(round_up(m, 32), 1024), 1, 1)。这表示每个线程块中的线程数量为 min(round_up(m, 32), 1024),这个数量是 m(weight 张量的第二维的大小)向上取到最近的32的倍数,但最大不超过1024。这是因为CUDA架构的限制,每个线程块的线程数量不能超过1024。

下面我们再讲一下4位压缩的:

__device__ void
int4WeightCompressionDevice(const int8_t* input,
                                int8_t* output,
                                const int n,
                                const int k)
{
    for(int i = blockIdx.x * k + threadIdx.x; i < blockIdx.x * k + k; i += blockDim.x){
        output[i] = (input[i * 2] << 4) | (input[i * 2 + 1] & 0b00001111);
    }
}

int4WeightCompressionDevice里面,对于每个线程,它会计算出它应该处理的元素的索引 i。然后,它会将输入数组中索引为 i * 2 和 i * 2 + 1 的两个元素压缩成一个元素。压缩方法是将第一个元素左移 4 位,然后与第二个元素进行按位或运算。最后,将结果存储在输出数组中索引为 i 的位置。

虽然可以高度并行,但是其实GPU上的代码写起来跟CPU上也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不需要学新的语句。

同理,我们看下将4位压缩的权重转换为8位的:

template<typename T>
__device__ void
int4WeightExtractionDevice(const int8_t* weight,
                                const T* scale_list,
                                T* output,
                                const int n,
                                const int k)
{
    for(int i = blockIdx.x * k + threadIdx.x; i < blockIdx.x * k + k; i += blockDim.x){
        int8_t original = weight[i];
        int8_t high = original >> 4;
        int8_t low = original << 4; low = low >> 4;
        output[i * 2] = T(high) * scale_list[blockIdx.x];
        output[i * 2 + 1] = T(low) * scale_list[blockIdx.x];
    }
}

有了上面的知识,这里不需要额外讲解了吧?

量化层的实现

最后,我们来看看量化如何在神经网络中使用:

解释下面的代码:
import torch

from kernels import extract_weight_to_half


class W8A16Linear(torch.autograd.Function):
    @staticmethod
    def forward(ctx, inp: torch.Tensor, quant_w: torch.Tensor, scale_w: torch.Tensor, weight_bit_width):
        ctx.inp_shape = inp.size()
        ctx.weight_shape = quant_w.size()
        ctx.weight_bit_width = weight_bit_width
        out_features = quant_w.size(0)
        inp = inp.contiguous().view(-1, inp.size(-1))
        weight = extract_weight_to_half(quant_w, scale_w, weight_bit_width)
        output = inp.mm(weight.t())
        ctx.save_for_backward(inp, quant_w, scale_w)
        return output.view(*(ctx.inp_shape[:-1] + (out_features,)))

    @staticmethod
    def backward(ctx, grad_output: torch.Tensor):
        inp, quant_w, scale_w = ctx.saved_tensors
        weight = extract_weight_to_half(quant_w, scale_w, ctx.weight_bit_width)
        grad_output = grad_output.contiguous().view(-1, weight.size(0))
        grad_input = grad_output.mm(weight)
        grad_weight = grad_output.t().mm(inp)
        return grad_input.view(ctx.inp_shape), grad_weight.view(ctx.weight_shape), None

forward 方法接受四个参数:inp 是一个输入张量,quant_w 是一个量化后的权重张量,scale_w 是一个权重缩放张量,weight_bit_width 是权重的位宽。这个方法首先保存输入张量和权重张量的形状,然后将输入张量转换为连续的并调整形状。接着,它使用我们刚才讲过的 extract_weight_to_half 函数从量化后的权重和权重缩放中提取出半精度的权重。然后,它使用矩阵乘法计算输出,并将结果调整为正确的形状。最后,它将输入、量化后的权重和权重缩放保存起来,以便在反向传播时使用。

backward 方法接受一个参数:grad_output 是一个梯度输出张量。这个方法首先从上下文中获取保存的输入、量化后的权重和权重缩放,并从中提取出半精度的权重。然后,它将梯度输出转换为连续的并调整形状。接着,它使用矩阵乘法计算输入梯度和权重梯度。最后,它返回调整形状后的输入梯度和权重梯度。

这段代码实现了一个自定义的线性层,它使用半精度的权重进行计算,并支持 PyTorch 的自动求导机制。

这还没有完,为了实现更大规模并行化,量化层还可以进一步的封装:

import torch
from torch.nn.parameter import Parameter

from SwissArmyTransformer.mpu import copy_to_model_parallel_region
from SwissArmyTransformer.mpu import gather_from_model_parallel_region
from SwissArmyTransformer.mpu import reduce_from_model_parallel_region
from SwissArmyTransformer.mpu import scatter_to_model_parallel_region
from SwissArmyTransformer.mpu import ColumnParallelLinear, RowParallelLinear

from .functional import W8A16Linear
from kernels import compress_int4_weight


class QuantizedColumnParallelLinear(ColumnParallelLinear):
    def __init__(self, weight_bit_width: int, weight=None, *args, **kwargs):
        super(QuantizedColumnParallelLinear, self).__init__(*args, **kwargs)
        self.weight_bit_width = weight_bit_width

        shape = self.weight.shape
        del self.weight

        if weight is None:
            self.weight = torch.empty(
                shape[0], shape[1] * weight_bit_width // 8, dtype=torch.int8, device=kwargs["device"]
            )
            self.weight_scale = torch.empty(shape[0], dtype=kwargs["params_dtype"], device=kwargs["device"])
        else:
            self.weight_scale = (weight.abs().max(dim=-1).values / ((2 ** (weight_bit_width - 1)) - 1)).half()
            self.weight = torch.round(weight / self.weight_scale[:, None]).to(torch.int8)
            if weight_bit_width == 4:
                self.weight = compress_int4_weight(self.weight)

        self.weight = Parameter(self.weight.to(kwargs["device"]), requires_grad=False)
        self.weight_scale = Parameter(self.weight_scale.to(kwargs["device"]), requires_grad=False)

    def forward(self, input_):
        # Set up backprop all-reduce.
        input_parallel = copy_to_model_parallel_region(input_)
        # Matrix multiply.
        output_parallel = W8A16Linear.apply(input_parallel, self.weight, self.weight_scale, self.weight_bit_width)
        if self.bias is not None:
            output_parallel = output_parallel + self.bias
        if self.gather_output:
            # All-gather across the partitions.
            output = gather_from_model_parallel_region(output_parallel)
        else:
            output = output_parallel
        return output

这段代码定义了一个名为 QuantizedColumnParallelLinear 的类,它继承自 ColumnParallelLinear 类。这个类实现了一个量化的列并行线性层。

__init__ 方法接受若干个参数,其中 weight_bit_width 是权重的位宽,weight 是一个可选的权重张量。这个方法首先调用父类的构造函数,然后保存权重的位宽。接着,它获取权重的形状并删除权重属性。如果没有提供权重,则创建一个空的权重张量和一个空的权重缩放张量。否则,根据提供的权重计算权重缩放,并将权重量化为整数。如果位宽为 4,则使用 compress_int4_weight 函数对权重进行压缩。最后,将权重和权重缩放转换为 PyTorch 参数并保存。

forward 方法接受一个参数:input_ 是一个输入张量。这个方法首先使用 copy_to_model_parallel_region 函数将输入复制到模型并行区域。然后,使用 W8A16Linear.apply 函数计算输出。如果有偏置,则将偏置加到输出上。如果需要收集输出,则使用 gather_from_model_parallel_region 函数收集输出。否则,直接返回输出。

这段代码实现了一个量化的列并行线性层,它可以在多个 GPU 上并行计算。

小结

本节我们借着讲ChatGLM2功能的机会,顺便把从CUDA一直到多GPU并行时要用到的量化方法完整地介绍了一遍。
如果你有哪些功能可以用CUDA设备代码进行加速的,那就毫不犹豫地去实现它吧!算法的加速并不是局限在如何使用别人的框架和现有的功能上的。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oloradmin.cn/o/823375.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selenium 遇到更新chorme驱动

打开浏览器,在地址栏输入chrome://version/便可以查看到谷歌当前的版本号 谷歌浏览器驱动的下载网址 http://chromedriver.storage.googleapis.com/index.htmlhttp://chromedriver.storage.googleapis.com/index.html 解压后把chromedriver.exe 放到python安装的目录下&am…

3.netty和protobuf

1.ChannelGroup可以免遍历由netty提供,覆盖remove方法即可触发删除channel\ 2.群聊私聊 13.群聊私聊简单原理图 3.netty心跳检测机制,客户端对服务器有没有读写(读,写空闲) //IdleStateHandler(3,5,7,TimeUnite.SECONDS)是netty提供的检测状态的处理器,也加到pipeline,读,写,…

Windows下FreeImage库的配置

首先下载FreeImage库&#xff0c;http://freeimage.sourceforge.net/download.html&#xff0c;官网下载如下&#xff1a; 内部下载地址&#xff1a;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qq_36314864/88140305 解压后&#xff0c;打开FreeImage.2017.sln&#xff0c;如果是vs…

【 Redis】的乱码问题

问题描述&#xff1a; 使用RedisTemplate存储的数据&#xff0c;在 redis-cli 客户端查看时&#xff0c;key 和 value 都会携带类似\xac\xad\这样的字符串。 原因&#xff1a; 由于默认使用了 jdk 的序列化方式。以下是支持的序列化方式 项目一般都会有缓存&#xff0c;常常…

Python人工智能在气象中怎样应用?

Python是功能强大、免费、开源&#xff0c;实现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xff0c;在数据处理、科学计算、数学建模、数据挖掘和数据可视化方面具备优异的性能&#xff0c;这些优势使得Python在气象、海洋、地理、气候、水文和生态等地学领域的科研和工程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可以…

软件安全测试和渗透测试的区别在哪?安全测试报告有什么作用?

软件安全测试和渗透测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xff0c;同时也有不同的特点和目标。了解这些区别对于软件开发和测试人员来说非常重要。本文将介绍软件安全测试和渗透测试的区别&#xff0c;以及安全测试报告在软件开发和测试过程中的作用。 一、 软件安全测试和…

【《概率图模型原理与应用:第2版》——概率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可解释性领域不可多得的著作】

《概率图模型原理与应用&#xff1a;第2版》反映了PGM的理论基础与进展。取材精炼&#xff0c;层次分明&#xff0c;是一-本很好的关于PGM的专业书籍。同时结合了大量的案例分析与代码算例,使得初学者能快速掌握前沿的PGM理论。本书的翻译与出版能进一步推进国内 人工智能算法领…

Vue3 element-plus表单嵌套表格实现动态表单验证

Vue3结合element-plus表单项可以动态添加/删除 部分效果图如下&#xff1a; 另表格有添加和删除按钮&#xff0c;点击提交进行表单验证。 首先data格式必须是对象包裹数组 import { ref, reactive } from vue; import { FormInstance } from element-plus const froms re…

盘点16个.Net开源项目

今天一起盘点下&#xff0c;16个.Net开源项目&#xff0c;有博客、商城、WPF和WinForm控件、企业框架等。&#xff08;点击标题&#xff0c;查看详情&#xff09; 一、一套包含16个开源WPF组件的套件 项目简介 这是基于WPF开发的&#xff0c;为开发人员提供了一组方便使用自…

华为云hcip核心知识笔记(数据库服务规划)

华为云hcip核心知识笔记&#xff08;数据库服务规划&#xff09; 1.云数据接库优势 1.1云数据库优点有&#xff1a; 易用性强&#xff1a;能欧快速部署和运行 高扩展&#xff1a;开放式架构和云计算存储分离 低成本&#xff1a;按需使用&#xff0c;成本更加低廉 2.云数据库r…

nmake编译Qt第三方库出现无法打开包含文件type_traits

最近需要为个人项目ShaderLab添加内嵌的代码编辑窗口功能&#xff0c;支持语法高亮和Intellisense&#xff0c;最初使用了QCodeEditor,发现这个第三方的库对词法分析的实现效果不太行. 代码换行后直接缩进到首行&#xff0c;无法定位到前一句的首行 考虑换QScintilla&#xff…

java对象、数组作为函数的入参和出参

在Java编程中&#xff0c;将对象或者数组作为方法的入参传递&#xff0c;可以在方法中修改对象或者数组的值&#xff0c;回传给调用者&#xff0c;这样入参又承担了出参的角色。 代码示例&#xff1a; 定义一个类&#xff1a; package com.thb;public class Point {private i…

深入解析项目管理中的用户流程图

介绍用户流程图 用户流程图的定义 用户流程图(User Flow Diagram)是一种可视化工具&#xff0c;它描绘了用户在应用或网站上完成任务的过程。这些任务可以是购物、注册账户、查找信息等&#xff0c;任何需要用户交互的动作都可以在用户流程图中找到。 用户流程图的重要性 用…

9.索引签名类型,映射类型,索引查询类型

目录 1 索引签名类型 1.1 对象 1.2 数组 2 映射类型 2.1 映射联合类型 2.2 映射类型无法在接口中使用 2.3 映射对象类型 2.4 泛型工具类型都是基于映射类型实现的 3 索引查询类型 3.1 基本使用 3.2 索引查询多个相当于联合类型 1 索引签名类型 1.1 对…

07. Docker网络通信模式

目录 1、前言 2、基本原理 3、Docker网络配置 3.1、查看网络配置 3.2、4种网络模式 3.3、bridge模式 3.3.1、使用bridge网络 3.3.2、自定义bridge网络 3.4、host模式 3.5、container模式 3.6、none模式 4、小结 1、前言 前面我们介绍了Docker容器的相关内容&#…

刷题学算法

刷题学算法 数据结构 一、数组 1. 数组创建&#xff1a; // 方式1&#xff1a;先创建&#xff0c;再逐个存储元素 String[] cityArray1 new String[5]; cityArray1[0] "北京"; cityArray1[1] "上海"; cityArray1[2] "广州"; cityArray1[3…

Metric3D:Towards Zero-shot Metric 3D Prediction from A Single Image

参考代码&#xff1a;Metric3D 介绍 在如MiDas、LeReS这些文章中对于来源不同的深度数据集使用归一化深度作为学习目标&#xff0c;则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就天然失去了对真实深度和物体尺寸的度量能力。而这篇文章比较明确地指出了影响深度估计尺度变化大的因素就是焦距 f f f…

【Docker】Docker安装Kibana服务_Docker+Elasticsearch+Kibana

文章目录 1. 什么是Kibana2. Docker安装Kibana2.1. 前提2.2. 安装Kibana 点击跳转&#xff1a;Docker安装MySQL、Redis、RabbitMQ、Elasticsearch、Nacos等常见服务全套&#xff08;质量有保证&#xff0c;内容详情&#xff09; 1. 什么是Kibana Kibana 是一款适用于Elasticse…

Qt之进程通信-共享内存(含源码+注释)

文章目录 一、内存共享示例图读取文本读取图片 二、界面操作共享内存示例图文本读取示例图图片读取示例图弹窗示例图 二、个人理解与一些心得三、源码简易内存共享Demo创建者接收者 界面共享内存Demo创建者读取者 总结 一、内存共享示例图 读取文本 下图是读取文本的操作&…

TCP的三次握手以及四次断开

TCP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断开&#xff0c;就是TCP通信建立连接以及断开的过程 目录 【1】TCP的三次握手过程 ---- TCP建立连接的过程 【2】TCP的四次挥手 ---- TCP会话的断开 注意&#xff1a; 【1】TCP的三次握手过程 ---- TCP建立连接的过程 三次握手的过程&#xff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