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线程模型:
Java字节码运行在JVM中,JVM运行在各个操作系统上。所以当JVM想要进行线程创建回收这种操作时,势必需要调用操作系统的相关接口。也就是说,JVM线程与操作系统线程之间存在着某种映射关系,这两种不同维度的线程之间的规范和协议,就是线程模型。
可能有读者会存在疑惑:为什么需要这样的中间层?我们在开发时,直接调用操作系统的接口来创建回收线程不是更直接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正如我们现在不常用汇编语言进行开发,而是使用更加简单容易上手的高级语言一样,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抽象。
JVM线程对不同操作系统上的原生线程进行了高级抽象,使开发者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不用关注下层细节,而只要专注上层开发。不过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秉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态度,就需要去理解这种抽象方式,这也有助于将来我们自己进行一些设计的时候,能够复用前人的思想。
理解了什么是线程模型,为什么要有线程模型。接下来介绍一下JVM线程模型的三种类型: 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
内核线程:
在具体介绍这三种类型之前,有必要先来介绍一下操作系统的内核线程本身是什么样的面貌。这里我们就以最主流的Linux内核为例。
有一道面试题非常普遍:“说说线程和进程的区别” 。网上流传的答案之一是“线程属于进程”,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Linux线程又被称为“轻量级进程”,这就使很多同学摸不着头脑,那到底是线程还是进程?我们可以这么去理解,“线程” 是抽象概念(KLT, 内核线程),因为Linux内部没有专门为线程定义的数据结构和调度算法,所以Linux去实现“线程”的方式是“轻量级进程”(LWP, 轻量级进程),本质还是进程。只不过加了一个“轻量级”的修饰词。
“轻量级进程”与“进程”的区别在哪? 一个Linux进程拥有自己独立的地址空间,而一个轻量级进程没有自己独立的地址空间,只能共享同一个轻量级进程组下的地址空间。进程和轻量级进程的创建都使用clone系统调用,区别仅仅在于向clone函数传递的参数不同,来指定是否共享地址空间等资源。
明白了Linux内核线程的真面目,我们就来讲三种Java线程模型的区别。
一对一
可以看下面这张图,一目了然,这种线程模型就是在Java线程(用户线程)与操作系统线程(KLT)之间建立一对一的关系,这种关系看上去简单粗暴,但就是好用。
优点:
每个线程都是独立的调度单元,直接利用操作系统内核提供的调度功能。
缺点:
用户线程的阻塞唤醒,会直接映射到内核线程上,容易引起频繁切换,降低性能。但是一些语言引入了CAS来避免一部分的内核调用,比如Java引入了AQS这种函数级别的锁,减少使用内核级别的锁,就能提升性能。
Linux内核能够创建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并发量。
目前大部分主流JVM.上都是采用的这种线程模型。
UT=用户线程; LWP=轻量级进程; KLT=内核线程
多对一
可以看下面这张图,图上多个用户线程映射到一个内核线进程上,用户线程的调度需要由用户空间来完成。
优点:
提升并发量上限,大部分调度和同步操作都在用户空间内完成,减少状态切换,能够提升性能。
缺点:
当一个用户线程进行了内核调用并阻塞了,那么其他线程在这段时间里都无法进行内核调用。
Java早期版本就是采用的这种线程模型,不过后来被抛弃了。
多对多
来看下面这张图。基本上能看得出来,这种方式的优点能够解决一对一和多对一模型的缺点,综合它们的优点。不过缺点就是,要实现这种线程模型难度比较高。
Go语言采用的GMP线程模型就是基于多对多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也是为什么能够利用goroutine实现更高并发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Java的Loom项目也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