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tensorRT高级(1)-第一个完整的分类器程序

news2025/1/23 9:08:49

目录

    • 前言
    • 1. CNN分类器
    • 2. 补充知识
      • 2.1 知识点
      • 2.2 智能指针封装
    • 总结

前言

杜老师推出的 tensorRT从零起步高性能部署 课程,之前有看过一遍,但是没有做笔记,很多东西也忘了。这次重新撸一遍,顺便记记笔记。

本次课程学习 tensorRT 高级-第一个完整的分类器程序

课程大纲可看下面的思维导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CNN分类器

这节课我们学习 tensorRT 高级篇案例——CNN分类器

先来看下代码,gen_onnx.py 是推理一个 resnet18 的 ImageNet 分类器模型,打印其推理结果,并导出 onnx 模型,其具体内容如下: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vision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class Classifier(torch.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__init__()
        #使用torchvision自带的与训练模型, 更多模型请参考:https://tensorvision.readthedocs.io/en/master/
        self.backbone = torchvision.models.resnet18(pretrained=True)  
        
    def forward(self, x):
        feature     = self.backbone(x)
        probability = torch.softmax(feature, dim=1)
        return probability
        
# 对每个通道进行归一化有助于模型的训练
imagenet_mean = [0.485, 0.456, 0.406]
imagenet_std  = [0.229, 0.224, 0.225]

image = cv2.imread("workspace/dog.jpg")
image = cv2.resize(image, (224, 224))            # resize
image = image[..., ::-1]                         # BGR -> RGB
image = image / 255.0
image = (image - imagenet_mean) / imagenet_std   # normalize
image = image.astype(np.float32)                 # float64 -> float32
image = image.transpose(2, 0, 1)                 # HWC -> CHW
image = np.ascontiguousarray(image)              # contiguous array memory
image = image[None, ...]                         # CHW -> 1CHW
image = torch.from_numpy(image)                  # numpy -> torch
model = Classifier().eval()

with torch.no_grad():
    probability   = model(image)
    
predict_class = probability.argmax(dim=1).item()
confidence    = probability[0, predict_class]

labels = open("workspace/labels.imagenet.txt").readlines()
labels = [item.strip() for item in labels]

print(f"Predict: {predict_class}, {confidence}, {labels[predict_class]}")

dummy = torch.zeros(1, 3, 224, 224)
torch.onnx.export(
    model, (dummy,), "workspace/classifier.onnx", 
    input_names=["image"], 
    output_names=["prob"], 
    dynamic_axes={"image": {0: "batch"}, "prob": {0: "batch"}},
    opset_version=11
)

我们使用的 resnet18 来自于 torchvision.models,它的输出值并不是一个概率值,需要再加上一个 softmax 函数才行,因此我们自己实现了一个类顺便把 softmax 操作也添加进去,减少后处理的复杂度,导出的 onnx 包含后处理直接输出概率值

接下来就是对输入图像进行预处理操作,得到一个 image 的 tensor 放到网络中推理,前面有提到图像预处理的操作可以用 warpAffine 来实现,一个核函数解决所有操作,使得其性能足够高,效果足够好

值的注意的是,在 onnx 导出时有两个细节,一个是输入和输出的动态维度都只指定 batch 动态,宽高不动态,另一个是 optset 的版本指定为 11

运行效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1-1 onnx导出

我们接下来到 C++ 里面看下 tensorRT 是怎么处理 CNN 分类器的推理过程的,代码如下:


// tensorRT include
// 编译用的头文件
#include <NvInfer.h>

// onnx解析器的头文件
#include <onnx-tensorrt/NvOnnxParser.h>

// 推理用的运行时头文件
#include <NvInferRuntime.h>

// cuda include
#include <cuda_runtime.h>

// system include
#include <stdio.h>
#include <math.h>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fstream>
#include <vector>
#include <memory>
#include <functional>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chrono>

#include <opencv2/opencv.hpp>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checkRuntime(op)  __check_cuda_runtime((op), #op, __FILE__, __LINE__)

bool __check_cuda_runtime(cudaError_t code, const char* op, const char* file, int line){
    if(code != cudaSuccess){    
        const char* err_name = cudaGetErrorName(code);    
        const char* err_message = cudaGetErrorString(code);  
        printf("runtime error %s:%d  %s failed. \n  code = %s, message = %s\n", file, line, op, err_name, err_message);   
        return false;
    }
    return true;
}

inline const char* severity_string(nvinfer1::ILogger::Severity t){
    switch(t){
        case nvinfer1::ILogger::Severity::kINTERNAL_ERROR: return "internal_error";
        case nvinfer1::ILogger::Severity::kERROR:   return "error";
        case nvinfer1::ILogger::Severity::kWARNING: return "warning";
        case nvinfer1::ILogger::Severity::kINFO:    return "info";
        case nvinfer1::ILogger::Severity::kVERBOSE: return "verbose";
        default: return "unknow";
    }
}

class TRTLogger : public nvinfer1::ILogger{
public:
    virtual void log(Severity severity, nvinfer1::AsciiChar const* msg) noexcept override{
        if(severity <= Severity::kINFO){
            // 打印带颜色的字符,格式如下:
            // printf("\033[47;33m打印的文本\033[0m");
            // 其中 \033[ 是起始标记
            //      47    是背景颜色
            //      ;     分隔符
            //      33    文字颜色
            //      m     开始标记结束
            //      \033[0m 是终止标记
            // 其中背景颜色或者文字颜色可不写
            // 部分颜色代码 https://blog.csdn.net/ericbar/article/details/79652086
            if(severity == Severity::kWARNING){
                printf("\033[33m%s: %s\033[0m\n", severity_string(severity), msg);
            }
            else if(severity <= Severity::kERROR){
                printf("\033[31m%s: %s\033[0m\n", severity_string(severity), msg);
            }
            else{
                printf("%s: %s\n", severity_string(severity), msg);
            }
        }
    }
} logger;

// 通过智能指针管理nv返回的指针参数
// 内存自动释放,避免泄漏
template<typename _T>
shared_ptr<_T> make_nvshared(_T* ptr){
    return shared_ptr<_T>(ptr, [](_T* p){p->destroy();});
}

bool exists(const string& path){

#ifdef _WIN32
    return ::PathFileExistsA(path.c_str());
#else
    return access(path.c_str(), R_OK) == 0;
#endif
}

// 上一节的代码
bool build_model(){

    if(exists("engine.trtmodel")){
        printf("Engine.trtmodel has exists.\n");
        return true;
    }

    TRTLogger logger;

    // 这是基本需要的组件
    auto builder = make_nvshared(nvinfer1::createInferBuilder(logger));
    auto config = make_nvshared(builder->createBuilderConfig());
    auto network = make_nvshared(builder->createNetworkV2(1));

    // 通过onnxparser解析器解析的结果会填充到network中,类似addConv的方式添加进去
    auto parser = make_nvshared(nvonnxparser::createParser(*network, logger));
    if(!parser->parseFromFile("classifier.onnx", 1)){
        printf("Failed to parse classifier.onnx\n");

        // 注意这里的几个指针还没有释放,是有内存泄漏的,后面考虑更优雅的解决
        return false;
    }
    
    int maxBatchSize = 10;
    printf("Workspace Size = %.2f MB\n", (1 << 28) / 1024.0f / 1024.0f);
    config->setMaxWorkspaceSize(1 << 28);

    // 如果模型有多个输入,则必须多个profile
    auto profile = builder->createOptimizationProfile();
    auto input_tensor = network->getInput(0);
    auto input_dims = input_tensor->getDimensions();
    
    // 配置最小、最优、最大范围
    input_dims.d[0] = 1;
    profile->setDimensions(input_tensor->getName(), nvinfer1::OptProfileSelector::kMIN, input_dims);
    profile->setDimensions(input_tensor->getName(), nvinfer1::OptProfileSelector::kOPT, input_dims);
    input_dims.d[0] = maxBatchSize;
    profile->setDimensions(input_tensor->getName(), nvinfer1::OptProfileSelector::kMAX, input_dims);
    config->addOptimizationProfile(profile);

    auto engine = make_nvshared(builder->buildEngineWithConfig(*network, *config));
    if(engine == nullptr){
        printf("Build engine failed.\n");
        return false;
    }

    // 将模型序列化,并储存为文件
    auto model_data = make_nvshared(engine->serialize());
    FILE* f = fopen("engine.trtmodel", "wb");
    fwrite(model_data->data(), 1, model_data->size(), f);
    fclose(f);

    // 卸载顺序按照构建顺序倒序
    printf("Done.\n");
    return true;
}

///

vector<unsigned char> load_file(const string& file){
    ifstream in(file, ios::in | ios::binary);
    if (!in.is_open())
        return {};

    in.seekg(0, ios::end);
    size_t length = in.tellg();

    std::vector<uint8_t> data;
    if (length > 0){
        in.seekg(0, ios::beg);
        data.resize(length);

        in.read((char*)&data[0], length);
    }
    in.close();
    return data;
}

vector<string> load_labels(const char* file){
    vector<string> lines;

    ifstream in(file, ios::in | ios::binary);
    if (!in.is_open()){
        printf("open %d failed.\n", file);
        return lines;
    }
    
    string line;
    while(getline(in, line)){
        lines.push_back(line);
    }
    in.close();
    return lines;
}

void inference(){

    TRTLogger logger;
    auto engine_data = load_file("engine.trtmodel");
    auto runtime   = make_nvshared(nvinfer1::createInferRuntime(logger));
    auto engine = make_nvshared(runtime->deserializeCudaEngine(engine_data.data(), engine_data.size()));
    if(engine == nullptr){
        printf("Deserialize cuda engine failed.\n");
        runtime->destroy();
        return;
    }

    cudaStream_t stream = nullptr;
    checkRuntime(cudaStreamCreate(&stream));
    auto execution_context = make_nvshared(engine->createExecutionContext());

    int input_batch = 1;
    int input_channel = 3;
    int input_height = 224;
    int input_width = 224;
    int input_numel = input_batch * input_channel * input_height * input_width;
    float* input_data_host = nullptr;
    float* input_data_device = nullptr;
    checkRuntime(cudaMallocHost(&input_data_host, input_numel * sizeof(float)));
    checkRuntime(cudaMalloc(&input_data_device, input_numel * sizeof(float)));

    ///
    // image to float
    auto image = cv::imread("dog.jpg");
    float mean[] = {0.406, 0.456, 0.485};
    float std[]  = {0.225, 0.224, 0.229};

    // 对应于pytorch的代码部分
    cv::resize(image, image, cv::Size(input_width, input_height));
    int image_area = image.cols * image.rows;
    unsigned char* pimage = image.data;
    float* phost_b = input_data_host + image_area * 0;
    float* phost_g = input_data_host + image_area * 1;
    float* phost_r = input_data_host + image_area * 2;
    for(int i = 0; i < image_area; ++i, pimage += 3){
        // 注意这里的顺序rgb调换了
        *phost_r++ = (pimage[0] / 255.0f - mean[0]) / std[0];
        *phost_g++ = (pimage[1] / 255.0f - mean[1]) / std[1];
        *phost_b++ = (pimage[2] / 255.0f - mean[2]) / std[2];
    }
    ///
    checkRuntime(cudaMemcpyAsync(input_data_device, input_data_host, input_numel * sizeof(float), cudaMemcpyHostToDevice, stream));

    // 3x3输入,对应3x3输出
    const int num_classes = 1000;
    float output_data_host[num_classes];
    float* output_data_device = nullptr;
    checkRuntime(cudaMalloc(&output_data_device, sizeof(output_data_host)));

    // 明确当前推理时,使用的数据输入大小
    auto input_dims = execution_context->getBindingDimensions(0);
    input_dims.d[0] = input_batch;

    // 设置当前推理时,input大小
    execution_context->setBindingDimensions(0, input_dims);
    float* bindings[] = {input_data_device, output_data_device};
    bool success      = execution_context->enqueueV2((void**)bindings, stream, nullptr);
    checkRuntime(cudaMemcpyAsync(output_data_host, output_data_device, sizeof(output_data_host), cudaMemcpyDeviceToHost, stream));
    checkRuntime(cudaStreamSynchronize(stream));

    float* prob = output_data_host;
    int predict_label = std::max_element(prob, prob + num_classes) - prob;  // 确定预测类别的下标
    auto labels = load_labels("labels.imagenet.txt");
    auto predict_name = labels[predict_label];
    float confidence  = prob[predict_label];    // 获得预测值的置信度
    printf("Predict: %s, confidence = %f, label = %d\n", predict_name.c_str(), confidence, predict_label);

    checkRuntime(cudaStreamDestroy(stream));
    checkRuntime(cudaFreeHost(input_data_host));
    checkRuntime(cudaFree(input_data_device));
    checkRuntime(cudaFree(output_data_device));
}

int main(){
    if(!build_model()){
        return -1;
    }
    inference();
    return 0;
}

由于是通过 onnx 模型构建网络,因此要包含 NvOnnxParser,依然使用的是我们自定义的源代码,而不是通过 libnvonnxparser.so 库文件来解析

先来看模型构建 build_model 与之前不同的是对于 tensorRT API 的指针我们又套了一层,通过 make_nvshared() 函数来实现创建 tensorRT 对象的智能指针,它可以自动管理其所指向的对象的生命周期,实现内存的自动释放,这是 make_nvshared 完成的工作,其它流程与之前都一样

再来看下 inference,之前的输入都是手动给的,这次需要给定一张图像,首先需要根据输入图像的大小分配 Host 和 Device 的大小,接下来需要读取图片完成与 pytorch 一致的预处理过程

预处理代码如下:

// BGR -> RGB
// (pixel / 255.0 - mean) / std
// to tensor -> BGRBGRBGR -> BBBGGGRRR
cv::resize(image, image, cv::Size(input_width, input_height));
int image_area = image.cols * image.rows;
unsigned char* pimage = image.data;
float* phost_b = input_data_host + image_area * 0;
float* phost_g = input_data_host + image_area * 1;
float* phost_r = input_data_host + image_area * 2;
for(int i = 0; i < image_area; ++i, pimage += 3){
    // 注意这里的顺序rgb调换了
    *phost_r++ = (pimage[0] / 255.0f - mean[0]) / std[0];
    *phost_g++ = (pimage[1] / 255.0f - mean[1]) / std[1];
    *phost_b++ = (pimage[2] / 255.0f - mean[2]) / std[2];
}

它具体是如何实现的呢?我们可以看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1-2 预处理过程

opencv 的图像格式如左边的图所示,BGRBGRBGR… 这样连续的,而我们实际想要的是右边的效果就是一个通道一个通道的排列起来

那你可能有所困惑,右图中 phost_b 的地址中为什么填充的都是 R 像素值,而反观 phost_r 的地址中填充的都是 B 像素值?是不是画错了?那是没有画错的,在程序中它其实是有故意把 R 像素值填充到 b 通道的,而把 B 像素值填充到 r 通道的,这样做的目的当然就是 bgr2rgb 这个预处理操作啦

我们需要转换的首地址当然就是 input_data_host,先取得 b 通道的首地址 phost_b,然后通过图像面积的偏移量分别获取 phost_g、phost_r,然后将 opencv 对应的 b,g,r 分别塞到对应的地方就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是直接对像素进行操作,因此非常容易实现诸如 BRG2RGB、/255.0、减均值除标准差等各种预处理操作,简单且高效,非常值得学习。

input_data_host 的处理完成后可以将预处理好的图像数据拷贝到 input_data_device 上面,input_data_device 准备好了之后,可以开始准备 output_device 了,根据模型预测的 1000 个类别数分配一个 output_data_device 的空间,分配好之后,可以指定下推理的 batch 数目,然后指定下 bingding 的输入和输出,把它塞到 enqueueV2 中就可以去进行推理了,推理完成之后将推理结果从 output_data_device 拷贝到 output_data_host 上面,接下来做一个流同步,等待所有操作结束就好了。

整个流程图如下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1-3 数据流程图

从上面流程可以看到整个过程非常清晰,而典型的 CUDA 核函数程序的执行流程和上述差不多,无非是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 分配 host 内存,并进行数据的初始化

2. 分配 device 内存,并从 host 将数据拷贝到 device 上

3. 调用 CUDA 的核函数在 device 上完成指定的计算

4. 将 device 上的运算结果拷贝到 host 上

5. 释放 device 和 host 上分配的内存

最终的 output_data_host 就是我们想要的概率值,通过 1000 个类别的概率值可以拿到最大概率值对应的标签,然后将其打印出来,输出结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1-4 CNN分类器案例运行效果

可以看到和 python 结果一致,说明我们整个中间过程没有任何问题,这就是分类器这个案例,上述代码的重点是预处理,对预处理的理解有利于后续实现 CUDA 核上的并发方式

2. 补充知识

对于上述代码的分析,你需要知道:

1. 模型里面没有 softmax 操作,在这里采用包裹一层加上 softmax 节点后再导出模型,这样使得后处理得到的直接就是概率值,避免后处理上再做 softmax

2. 在 c++ 代码中,则充分采用指针偏移的方式,提升 cpu 上预处理的效率

3. 对于 bgr->rgb 也避免使用 cvtColor 实现,而是简单的改变赋值时的索引,提升效率

2.1 知识点

关于分类器案例的知识点:(from 杜老师)

1. 使用智能指针,对 tensorrt 返回值做封装,使得内存安全不会泄露

template<typename _T>
shared_ptr<_T> make_nvshared(_T* ptr){
    return shared_ptr<_T>(ptr, [](_T* p){p->destroy();});
}
// [](_T* p){p->destroy();} 这里用 lambda 表达式的形式来表示 destroy 的方式
// 因为它常常需要 destroy 进行释放

2. 使用 cudaMallocHost 对输入的 host 进行分配,使得主机内存复制到设备效率更高

3. 注意推理时的预处理,指定了 rgb 与 bgr 对调

4. 如果需要多个图像推理,需要:

  • 在编译时,指定 maxbatchsize 为多个图
  • 在推理时,指定输入的 bindings shape 的 batch 维度为使用的图像数,要求小于等于 maxbatchsize
  • 在收取结果的时候,tensor 的 shape 是 input 指定的 batch 大小,按照 batch 处理即可

2.2 智能指针封装

我们来简单聊下智能指针的封装,代码如下:

template<typename _T>
shared_ptr<_T> make_nvshared(_T* ptr){
    return shared_ptr<_T>(ptr, [](_T* p){p->destroy();});
}

上述代码实现了一个模板函数,用于创建一个包含 NVIDIA TensorRT 对象的智能指针(例如 nvinfer1::ICudaEngine, nvinfer1::IExecutionContext 等)。这个智能指针的特点是,当它超出作用域或者没有任何引用时,它会自动删除其所指向的对象,从而避免内存泄漏。这是通过 C++ 的 std::shared_ptr 来实现的。

我们来具体分析下这段代码:

1. template<typename _T>:这是一个模板声明,表示这个函数可以接受任何类型的参数。_T 是一个占位符,表示函数接受的函数类型。_T 只是一种常见的命名约定,用于表示模板参数,你甚至可以起名叫做 ABC,这都没关系

2. shared_ptr<_T> make_nvshared(_T* ptr):这是函数声明,函数名为 make_nvshared,它接受一个指向 _T 类型的指针 ptr,并返回一个模板类 std::shared_ptr<_T>,它是一个智能指针,可以自动管理其所指向的对象的生命周期

3. return shared_ptr<_T>(ptr, [](_T* p){p->destroy();});:这是函数的主体部分,它创建并返回一个智能指针实例对象 std::shared_ptr<_T>std::shared_ptr<_T> 的构造函数接受两个参数:第一个参数是它应该管理的对象的指针,第二个参数是一个删除器。删除器是一个函数或者可调用对象,当智能指针不再需要其所指向的对象时,它会调用删除器来删除这个对象。在这里,删除器是一个 lambda 表达式 [](_T p){p->destroy();}*,当智能指针不再需要其所指向的对象时,它会调用这个对象的 destroy 成员函数来删除它。

所以,这段代码的作用是创建一个智能指针,这个智能指针会自动删除其所指向的对象,从而避免内存泄漏。这是通过使用 std::shared_ptr 的删除器来实现的,删除器是一个 lambda 表达式,它调用对象的 destroy 成员函数来删除对象。

简单来说,上述代码实现了一个函数,接收一个指针,返回对应类型的智能指针实例对象。

有关共享智能指针相关的知识看参考苏老师的 shared_ptr

总结

本次课程学习了 tensorRT 高级篇的第一个案例-CNN分类器,在高级篇里面就要有高级篇的做法,因此我们使用智能指针对 tensorrt 对象的返回值进行了封装,防止内存的泄露。同时我们在 CPU 上也实现了一个高性能的预处理方法,直接对像素进行操作,可以同时把几个预处理操作都做了,对 CPU 的图像预处理操作的理解有利于我们后续实现 warpAffine CUDA 核函数。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oloradmin.cn/o/812488.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MySQL45讲》笔记—索引

索引 索引是为了提高数据查询效率&#xff0c;就像书的目录一样。如下图&#xff0c;索引和数据就是位于存储引擎中&#xff1a; 索引常见模型 哈希表 以键值对存储的数据结构。适用于只有等值查询的场景。 有序数组 在等值查询和范围查询场景中性能都特别优秀。但是有…

Flowable-服务-Rest任务

目录 定义图形标记XML内容界面操作 定义 Rest 任务不是 BPMN 2.0 规范定义的官方任务&#xff0c;在 Flowable 中&#xff0c;Rest 任务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 任务来实现的&#xff0c;主要调用rest服务使用。 图形标记 由于 Rest 任务不是 BPMN 2.0 规范的“官方”任务&…

记ECC例题

文章目录 题一([HGAME 2022 week4]ECC)题目描述&#xff1a;题目分析&#xff08;概念题&#xff09;&#xff1a; 题二([watevrCTF 2019]ECC-RSA)题目描述&#xff1a;题目分析&#xff08;多项式求根&#xff09;&#xff1a; 题三(ECC)题目描述&#xff1a;题目分析&#xf…

SE11数据表外键应用-SM30 表维护

前言 外键作为数据库表的一个重要属性&#xff0c;但是在SAP中却很少使用&#xff0c;此处简单说明外键在表维护中起到的作用。 为数据库表字段设置外键&#xff0c;并生成表维护后&#xff0c;默认使用外键表作为搜索帮助&#xff0c;且可以校验字段有效值&#xff1b; 设置外…

多线程只需这一篇足够

开玩笑的 本篇详细讲述了多线程的各种细节及操作方法 对锁的各种操作&#xff0c;以及原子性的阐述 原谅我嚣张的标题 Begin&#xff1a;本篇文章尽可能详细的讲述了线程的概念、使用、安全问题&#xff0c;以及消费者生产者模型的设计理念和实现代码。对于单例模式的两种实现代…

Linux——进程控制

目录 1. 进程创建 1.1 fork函数 1.2 fork系统调用内部宏观流程 1.3 fork后子进程执行位置分析 1.4 fork后共享代码分析 1.5 fork返回值 1.6 写时拷贝 1.7 fork常规用法 1.8 fork调用失败的原因 2.进程终止 2.1 进程退出场景 2.2 strerror函数—返回描述错误号的字符…

Hadoop学习指南:探索大数据时代的重要组成——Hadoop概述

前言 在当今大数据时代&#xff0c;处理海量数据成为了一项关键任务。Hadoop作为一种开源的分布式计算框架&#xff0c;为大规模数据处理和存储提供了强大的解决方案。本文将介绍Hadoop的组成和其在大数据处理中的重要作用&#xff0c;让我们一同踏上学习Hadoop的旅程。 Hado…

信用卡欺诈检测案例 -- 机器学习项目基础篇(2)

这个案例面临的挑战是识别欺诈性信用卡交易&#xff0c;以便信用卡公司的客户不会因为他们没有购买的物品而被收取费用。 信用卡欺诈检测中涉及的主要挑战是&#xff1a; 每天都要处理大量数据&#xff0c;模型构建必须足够快&#xff0c;以便及时响应骗局。不平衡的数据&…

Edge解决默认Bing搜索跳转到国内版的问题

近期BingGPT申请通过以后&#xff0c;每次用PC端Edge去跳转的时候不管是否念Proxy咒都会进入国内版本Bing&#xff0c;排查得到默认Bing参数如下 因此&#xff0c;在edge://settings/searchEngines内添加搜索引擎&#xff0c;具体参数如下&#xff1a; 搜索引擎&#xff1a;必应…

嵌入式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

嵌入式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 嵌入式系统的硬件是以包含嵌入式微处理器的SOC为核心&#xff0c;主要由SOC、总线、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和设备组成。 嵌入式微处理器 每个嵌入式系统至少包含一个嵌入式微处理器 嵌入式微处理器体系结构可采用冯.诺依曼&#xff08;Von Neumann&…

算法之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是高效&#xff0c;核心算法是分而治之。Java标准库中Arrays类的sort方法里源码也正是使用了优化后的快速排序。 原理 快速排序的核心思想是分治&#xff1a;选择数组中某个数作为基数&#xff0c;通过一躺排序将要排序的数据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a…

第十三届蓝桥杯复盘及未来规划

2022年4月28日 第十三届蓝桥杯结果揭晓 面对这份成绩&#xff0c;心里有些沉重 qwq 心里五味杂陈 当看到距离省1只差4个名额&#xff0c;当看到清晰又刺眼的’二等奖‘&#xff0c;当看到社群里面好多小伙伴拿到了省1的同时分享着喜悦&#xff0c;当想起自己从12月中旬开始写算…

密码学的一些常识

1&#xff0c;对称密码、公钥密码、消息认证、数字签名的对比 对称密码公钥密码发送者共享秘钥加密公钥加密接收者共享秘钥解密私钥解密秘钥配送问题存在不存在&#xff0c;但需要CA认证公钥机密性√√ 消息认证数字签名发送者共享秘钥计算MAC使用私钥对文本HASH值做签名接收者…

Linux 常用命令(快速复习)

基础命令 linux只有一个顶级目录/ ls命令 功能&#xff1a;列出文件夹信息 语法&#xff1a; ls [-l -h -a] [参数] 参数&#xff1a;被查看的文件夹&#xff0c;不提供参数&#xff0c;表示查看当前工作目录 -l&#xff0c;以列表形式查看 -h&#xff0c;配合-l&#xff0c;以…

如何手写一个@Async异步注解

如何手写一个Async异步注解 一、自定义注解二、编写AOP切面类三、编写测试类四、总结 一、自定义注解 自定义一个MyAsync注解&#xff0c;可以照抄Async Target({ElementType.METHOD, ElementType.TYPE}) Retention(RetentionPolicy.RUNTIME) Documented public interface My…

【计算机视觉|人脸建模】深度学习时代的3D人脸重建调查报告

本系列博文为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论文笔记&#xff0c;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题&#xff1a;3D Face Reconstruction in Deep Learning Era: A Survey 链接&#xff1a;3D Face Reconstruction in Deep Learning Era: A Survey - PubMed (nih.gov) 摘要 随着深度学习的出现和图形…

ARM裸机-8

1、ARM的编程模式和工作模式 1.1、ARM的基本设定 ARM采用的是32位架构 ARM约定&#xff1a; - Byte&#xff1a;8 bits - Halfword &#xff1a;16 bits (2 byte) - Word&#xff1a;32 bits (4 byte) 大部分ARM core 提供&#xff1a; - ARM 指令集 (32-bit) - Thumb 指令集 …

TiProxy 原理和实现

说明 在上篇《TiProxy 尝鲜》 中做了一些实验&#xff0c;比如加减tidb节点后tiproxy可以做到自动负载均衡&#xff0c;如果遇到会话有未提交的事务则等待事务结束才迁移。 本次主要研究这样的功能在tiproxy中是如何实现的&#xff0c;本次分享内容主要为以下几部分&#xff…

数据结构基础知识、名词概述

1.1 基本概念和术语1.1.1 数据、 数据元素、 数据项和数据对象1.1.2 数据结构1.1.3 数据类型和抽象数据类型 1.2 抽象数据类型的表示与实现1.3 算法与算法分析&#xff08;1&#xff09;1.4 算法与算法分析&#xff08;2&#xff09;1.5 算法与算法分析&#xff08;3&#xff0…

gti 远程操作

目录 一. 分布式版本控制管理系统 1. 理解分布式版本控制管理系统 二. 创建远程仓库 ​编辑 ​编辑 三. 克隆远程仓库_HTTP 四. 克隆远程仓库_SSH 配置公钥 添加公钥 五. git 向远程仓库推送 六. 拉取远程仓库 七. 忽略特殊文件 八. 配置别名 一. 分布式版本控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