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访问对象的属性和行为
每个对象都有自己的属性和行为,这些属性和行为在类中体现为成员变量和成员方法,其中成员变量对应对象的属性,成员方法对应对象的行为。
在Java中,要引用对象的属性和行为,需要使用点(.)操作符来访问。对象名在圆点左边,而成员变量或成员方法的名称在圆点的右边。语法格式如下:
对象名.属性(成员变量) // 访问对象的属性
对象名.成员方法名() // 访问对象的方法
例如,定义一个 Student 类,创建该类的对象 stu,再对该对象的属性赋值,代码如下:
Student stu = new Student(); // 创建 Student 类的对象 stu
stu.Name = "李子文"; // 调用stu对象的Name属性并赋值
stu.Sex = true; // 调用stu对象的Sex属性并赋值
stu.Age = 15; // 调用stu对象的Age属性并赋值
如果一个对象要被使用,则对象必须被实例化,如果一个对象没有被实例化而直接调用了对象中的属性或方法,如下代码所示:
Student stu = null;
stu.Name = "李子文";
stu.Sex = true;
stu.Age = 15;
则程序运行时会出现以下异常:
Exception in thread "main" java.lang.NullPointerException
此异常是开发中最常见的异常,也会始终伴随着每位开发人员,使用了未实例化的对象则肯定会出现此异常。
Java对象的销毁
对象使用完之后需要对其进行清除。对象的清除是指释放对象占用的内存。在创建对象时,用户必须使用 new 操作符为对象分配内存。不过,在清除对象时,由系统自动进行内存回收,不需要用户额外处理。这也是 Java语言的一大特色,某种程度上方便了程序员对内存的管理。
Java 语言的内存自动回收称为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机制,简称 GC。垃圾回收机制是指 JVM 用于释放那些不再使用的对象所占用的内存。
Java 语言并不要求 JVM 有 GC,也没有规定 GC 如何工作。不过常用的 JVM 都有 GC,而且大多数 GC 都使用类似的算法管理内存和执行回收操作。具体的垃圾回收实现策略有好多种,在此不再赘述。
一个对象被当作垃圾回收的情况主要如下两种。
1)对象的引用超过其作用范围。
{
Object o = new Object(); // 对象o的作用范围,超过这个范围对象将被视为垃圾
}
2)对象被赋值为 null。
{
Object o = new Object();
o = null; // 对象被赋值为null将被视为垃圾
}
在 Java 的 Object 类中还提供了一个 protected 类型的 finalize() 方法,因此任何 Java 类都可以覆盖这个方法,在这个方法中进行释放对象所占有的相关资源的操作。
在 Java 虚拟机的堆区,每个对象都可能处于以下三种状态之一。
1)可触及状态:当一个对象被创建后,只要程序中还有引用变量引用它,那么它就始终处于可触及状态。
2)可复活状态:当程序不再有任何引用变量引用该对象时,该对象就进入可复活状态。在这个状态下,垃圾回收器会准备释放它所占用的内存,在释放之前,会调用它及其他处于可复活状态的对象的 finalize() 方法,这些 finalize() 方法有可能使该对象重新转到可触及状态。
3)不可触及状态:当 Java 虚拟机执行完所有可复活对象的 finalize() 方法后,如果这些方法都没有使该对象转到可触及状态,垃圾回收器才会真正回收它占用的内存。
注意:调用 System.gc() 或者 Runtime.gc() 方法也不能保证回收操作一定执行,它只是提高了 Java 垃圾回收器尽快回收垃圾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