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四五”以来,我国诸多政策开始推动信创产业的深入,实现关键数字技术自主研发和自主可控。我国信创产业竞争力不断突破,国产化进程稳步推进。2022年开始政策重点提及“数字经济”、“数字政府”和国家信息化。在此背景下,BI产品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一环,也迎来了重大机遇。
国产 BI 已经崛起,市场规模每年都在快速增长。连 IDC 都预测,未来 5 年中国 BI 软件市场年复合增长率(CAGR)将达到 21.6%。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小亿就和大家聊聊国产BI和国外BI那些事。
一、什么是BI?
BI全称Business Intelligence,又称商务智能,是指用现代数据仓库技术、线上分析处理技术、数据挖掘和数据展现技术进行数据分析以实现商业价值。
换句话来说,BI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可以将来自企业的不同业务系统(如ERP、CRM、OA、BPM等,包括自己开发的业务系统软件)的数据,提取出有用的数据进行整合清洗,在保证数据正确性的同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并利用合适的查询和分析工具快速、准确地为企业提供报表展现与分析,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
简单概括这个过程所体现的三个大的部分就是:数据源收集,数据仓库的数据整合,可视化报表展现和数据分析,如图所示,这里是亿信华辰商业智能产品亿信ABI的架构图,这个就是一整套的解决方案,从数据采集、到数据的分析展示、数据的整合、到前端的数据分析应用,在我们的亿信ABI的一站式数据分析平台里都可以得到相应模块的功能支持和对业务场景的应用。
二、国外BI产品在国内表现如何?
国外BI 产品来到中国后,和中国市场其实有很多“水土不服”之处。
1、契合度“不服”
正所谓“三分靠产品、七分靠实施”,很多 BI 项目成与否,受到项目实施交付结果的极大影响。
在响应中国企业的各色需求上,海外 BI 更重产品,以至于难以接招,无法对症下药。
为什么这么说?
很多中国企业内部有自己的 ERP、CRM、OA 系统,希望可以与 BI 集成到一起。
他们外部也需要对接很多行业平台。比如电商行业往往要接淘宝、京东、有赞等后台数据。这些中国式需求,海外 BI 能接么?可以硬接,但真的很“难”。这就是上面说的,海外 BI 更重产品,很难接招。
土生土长的国产 BI 厂商不一样。他们一出生就在中国,这么多年下来,沉淀了各行各业的解决方案。
左手集成 BI 到内部系统,右手再对接外部平台数据,完全没问题。
2、使用习惯“不服”
相比海外,国内工作环境称得上快节奏。
海外企业习惯于邮件的正式沟通。至于国内,大家早于习惯企业微信、钉钉等移动办公工具。移动 BI 也由此诞生。
国产 BI 已经可以将 BI 集成至我们常用的钉钉、企业微信、飞书等 APP 上。海外 BI 却很少适应这点。
很多人觉得移动 BI 就是将报表、看板、数据等等搬到了手机上,换了个展示形式。对,但不全对。
我们已经习惯于移动办公,国产 BI 能做到融入日常办公,顺应了我们的使用习惯。这背后,带来的更是企业协作效率的提升。
3、服务效率“不服”
海外 BI 工具在国内大多采取代理销售模式。
试想客户大晚上发生事故,亟需解决问题。这个时候还得发邮件到海外。等第二天海外工作人员上班,我们这边又下班了。这一来一回,业务可能就耽搁了。
相较海外邮件沟通传统,国内服务效率更加直接。
其次,国内团队对于客户业务场景、生态情况的理解也更加深入,更能明白问题可能出在哪里。解决问题的效率自然更高。
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部分厂商还能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不仅有帮助文档、使用课程,还会搭配教学直播,帮你上手、熟悉产品。
总的来说,海外 BI 到国内没有“入乡随俗”,再加上国产化浪潮大背景,加速推进诸多国产 BI 的反超崛起。
三、究竟如何选择?
通过国外BI与国产BI在国内市场的几点对比,可以看出国产BI发展态势总的还是向好的,也更能适应国内的环境。
但国产 BI 在很多方向上,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例如AI+BI 能将国产 BI 带向更远的地方。
BI 在底层数据架构上解决了与大数据平台、数据湖、数据中台的对接,这是往下的基础数据架构的延申。
借助 AI, BI 可以往上延伸,从智能分析应用,再到业务执行,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如何理解?
举个例子,过去 BI 更多依赖人的经验和总结,以实现业务分析。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国产 BI 中有一些已经具备了增强分析能力,但业务应用的价值是否已经显著体现,还有待考察。
就比如,近两年很火的智能问答,它可以解决什么样的业务问题,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至今没有很好的回答。
未来,通过 NLQ、NLG、增强分析等 AI 能力加持,BI 有望完成业务分析的“最后一公里”。例如根据数据特质自动生成分析图标,生成各类指标的解读报告等等。
随着未来数据再增多,准确度会进一步提升,业务的 AI 预测分析能力也将增强。或许结合 AI 能力,BI 能从预测性分析进一步往处方性分析发展,帮助企业更好的科学决策。
就如亿信华辰就采用了智能化决策的AI+BI的形式融入亿信ABI,将AI、NLP等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产品中,打造以“智问”、“智读”、“智算”三大核心功能的智能化决策体系,降低分析的门槛,实现更智能的数据洞察。
又如亿信华辰帮助华为建设的神农统一运维平台。
神农统一运维平台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企业上云,构建了“监、管、控、营、服”一体化全方位的可视、智能运维管理体系。亿信ABI主要负责IMOC中运维数字化平台eSee模块,作为核心支撑工具,实现了IT运维、故障诊断、性能容量、业务服务、运维服务等内容的可视化分析展现。
借助亿信ABI产品丰富的分析功能,简单易用的操作方式,以及扩展性强的特性,良好地支撑了IMOC神农统一运维平台中“营”的部分,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经多个项目验证,使用亿信ABI不仅大幅度提高了项目交付效率,同时降低了项目实施成本。
由此也可以明白:企业的数据基础、数据文化,就是用好 BI 的关键。
我们在谈论 BI 的现在以及未来,不能仅看产品怎么样,还必须考虑行业的上下游与企业内部环境变化等。
就目前而言,对于大多数传统企业,首要面临问题是如何培养好企业内部的数据意识、数据思维。
最终只有实现了企业上下都具备这样的思想,达成 Gartner 提出的“人人都是数据分析师”理念,才是国产 BI 的真正崛起之时。
总而言之,商业智能领域国产化趋势不可逆,企业在选择国产BI产品时,需要在考察产品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场景的适配性和业务的融合性,使数据植根于业务、服务于业务,让业务用起来,释放数据价值,驱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