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在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餐饮管理系的走廊,大大的长条桌上摆放着各类像生面点、面塑、包子等美食作品——牡丹、玉兰花、灯笼、小金鱼、花生、龙眼、山竹、翡翠白菜……作品精巧细致,形神兼备,宛若工艺品。
这些作品都出自“国宝级烹饪大师”“面点王”郭文彬的徒弟徒孙之手。当日,郭文彬大师逝世十周年追思会在这里举办。郭文彬大师生前亲友、徒弟、徒孙们齐聚,共同回忆曾经相处的点点滴滴。
郭文彬大师生前在北京饭店工作,擅长制作广式面点,能够制作700余种面点,他制作的面点件件宛如艺术品被人们称颂。他的拿手绝技是糖雕,他制作的花篮可以乱真,制作的莲藕、小车、塔、龙等作品个个栩栩如生。著有《北京饭店菜谱》《北京饭店面点》《面点造型艺术》及多本烹饪教材,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面点制作技术和经验。
“大国工匠,铸就卓越”,追思会的主题言简意赅地概括出郭文彬大师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追思会上,亲友们分享讲述的往事真挚动人,细节历历在目,一段段往事勾起了人们无尽的思念……
开创干酵母发酵中式面点工艺技术先河
讲起与师父的“缘分”,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王美教授总能滔滔不绝。
1981年,王美刚刚留校任教。当时王美一门心思想在冷菜制作方面发展。后来校长找到王美,说要给她介绍一位“好师傅”学习中式面点。“校长给我介绍的‘好师傅’,也就是郭文彬大师,后来成了我的师父。”王美说。
从那以后,王美每周四天在北京饭店实习,两天在学校给郭文彬大师当助教。后来每周又增加一天,郭文彬大师专门到学校对王美一对一训练。
也就是在单独训练的那段时间,郭文彬大师给王美讲了这样一件事,让她至今记忆犹新。
某天一大早儿,北京饭店经理找到郭文彬,说有外宾团队两个小时后要去长城游玩,但是随团携带的午饭还没着落。经理问师父:两个小时,现做包子还来得及吗?
“这事儿放在今天不难完成,但在40多年前就不一样了。当时从普通家庭到专业饭店,做馒头、花卷、包子这一类面食都采用面肥发酵技术。”王美说,我那个时候在北京饭店实习,每天下午四点必须和出第二天用的发酵面,临时加单是不可以的。“然而外宾团队两小时后就要带着午饭出发去长城。”
现发面、现擀皮、现包、现蒸……两个小时内,师父能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吗?师父还真完成了!
厨房没有提前发面,师父是怎样解决的呢?——使用干酵母发酵配以泡打粉助力。“但在当时,中式面点师是没有人使用酵母制作面食的。一方面,面肥发酵是我国面点工艺的传统技术,另一方面就是要考虑到经济成本。”王美说,40多年后的今天使用这种工艺已不是问题,然而40多年前,师父用干酵母发酵调制面坯做包子,这应该是开创了干酵母发酵中式面点工艺技术先河。
制作面点要与国际接轨的远见令人钦佩
郭文彬大师生前工作照 右一(资料图)
“记得有一次师父带着我和师姐去东北给一家企业做月饼,成品数量是两吨。师父精准计算每一种原料的斤两,从下料到成品,所购原料总量刚好制作出两吨月饼,没有一点浪费。”
回忆起与师父的点点滴滴,郭文彬大师的徒弟韩芳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我折服于师父下料的精准,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执着认真、精益求精的态度,更佩服师父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韩芳说,师父曾说过,制作面点要量化,绝不能大概齐,要和国际接轨。“这话放在今天说很平常,但三十多年前,那时我国烹饪界还在用‘适量’‘少许’等词语描述菜点配方,可见师父的远见及前瞻性。”
郭文彬大师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激励着徒弟们为我国面点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记得恩师的好友国宝级大师王义均几次对我说‘你师父那可了不得,他把一斤菠菜能出几两几钱叶绿素都搞得清清楚楚’。”徒弟王春耕说,最难能可贵的是,师父能把每个面点制作的用料、制作要点、成品特色和注意事项写得明明白白,如重量精确到几钱、几分。“作为郭文彬的徒弟,我们要牢记使命,不忘师恩。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信心、有能力把恩师的高尚品德和精湛技艺传承下去。”
“一个人就算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
郭文彬大师生前工作照 右一(资料图)
尽管已是泰斗级人物,然而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在工作和教学上,郭文彬大师都是位不折不扣的“良师”。
2002年6月,郭文彬大师的徒弟王素明准备“我为‘十六大’添光彩服务技能竞赛”,大赛共有20多家单位参加,竞争很激烈。在师父的指导建议下,王素明选定了翡翠咖喱饼、珍珠馓子、架樱芒蓉果、椰奶像生蛋四个品种参赛。
虽然当时作品的装饰物不在打分项以内,但亮眼的装饰却能给整
个作品提高感染力和知名度。
“你把品种做好,装饰由我来做。”王素明回忆道,参赛正值炎热的夏天,去师父家取装饰物时,一进门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只见师父身穿一条大裤衩,赤膊,正在用糖粉做翡翠咖喱饼的装饰。“我为师父的这一行为所打动,这是多么好的师父啊。我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师父对我的真心爱心,不辜负师父的辛苦付出。”
王素明终究没辜负师父的期望。经过激烈角逐,王素明取得了金奖第一名的好成绩,也被人社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那场比赛之后,王素明不断钻研、磨炼自己面点装饰物的制作水平,补齐自己在面点技术上的短板。
“师父是烹饪艺术家、理论家,回顾师父生前对我的指导与教诲,回顾我的成长历程,都离不开师父的言传身教。他不为名,不为利,为烹饪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一定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把师父的技艺与美德传承下去。”王素明说。
郭文彬大师生前好友刘刚也表示,“郭老师自幼从学徒干起,他知道这行里学艺有多难,因而从来不为难自己的徒弟。那些他辛苦钻研出的秘方、申请的专利,只要徒弟需要,他就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他把自己几十年钻研、积累的技术都奉献给了社会。郭老师曾说,‘一个人就算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
楷模传教终身受益
追思会上,郭文彬大师生前好友顾久如这样说道:“郭师傅为人谦和,做事严谨,心胸坦荡,知识渊博,技术不保守,真心传授技艺。回忆起往事,我深深地体会到,楷模传教,终身受益。”
正如顾久如在追思会上作诗——“工匠楷模传播撒,郭式面点育名家。守正创新涵文化,德艺双馨名天下。”郭文彬大师的音容笑貌和他创作的经典作品,一直留存在众人心间,未曾走远。
在《国宝大师郭文彬》一书中记录着这样一段话——回顾郭文彬一生的历程,作为徒弟,他尊老敬老获得交口称赞;作为师傅,他不相信教会徒弟会饿死师傅,他把绝技毫无保留地教给每位徒弟甚至徒孙;作为业务骨干,他为北京饭店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作为面点负责人,他不保守,有了任何创新都会毫无保留地与同事分享;作为一名餐饮行业从业人员,他为后来者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长之路;作为一名社会人,他懂得感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郭文彬说:不管封我当什么长,下辈子我还当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