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 7层参考模式 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应用层 抽象语言--> 编码
表示层 编码-->二进制
会话层 提供应用程序地址 -- 无标准
上三层,应用程序加工数据的部分
下四层,数据流层 负责数据传输
传输层 数据分段(受MTU限制) 提供端口号 ---- TCP UDP
网络层 internet 协议 --IP 提供ip地址,进行逻辑(临时)寻找
数据链路层 --控制物理层
在以太网中 2层===逻辑链路控制层LLC+介质访问控制MAC
提供了MAC地址进行物理寻址
物理层
MTU:最大传输单元
端口号:16位二进制 0-65535 其中1-1023注明端口 静态端口
1024-65535 动态端口 高端口
终端与服务器间通信时,使用随机的高端口对应本地进程号;使用注明的静态端口标记具体访问的服务器服务;
端口号的核心作用在于区分本地设备的进程与服务端具体的服务
UDP:用户数据报文协议
非面向连接的不可靠传输协议 --- 仅完成传输层的基本工作(分段、提供端口号)
TCP:传输控制协议
面向连接的可靠传输协议 --- 在完成了传输的基本工作之上,还需额外保障传输的可靠性;
面向连接-- 通过三次握手建立端到端的虚链路
可靠传输--- 4种可靠机制 -- 确认 排序 流控(滑动窗口) 重传
UDP可以单播、组播、广播;但TCP只能单播通讯;
Tos: 服务类型8个比特对数据进行标识时使用
100Mbps1000M---_-
服务质量Qos---
标记-----Tos
三种
1.IP优先级3+5前三个bit
000 001 010011100 101110 1110-7-----Q05
101=5协议流量 --- ospf --- 110
2.DSCP---------code point
区分服务代码点6+2
0-63ECN---显示拥塞通告
3.PHB-----逐跳行为(每一跳行为);兼容模式21个不同为分类
CS-----
IP8AF-----
EF----
IPV4
各字段含义如下图所示:
Version 4比特
IP协议的版本号,分为IPv4和IPv6协议。
Header Length 4比特
IPv4的首部长度。
Type of Service 8比特
用来获得更好的服务。只有在使用区分服务时,这个字段才起作用。
Total Length 16比特
指首部和数据之和的长度。
Identification 16比特
IPv4软件在存储器中维持一个计数器,每产生一个数据报,计数器就加1,并将此值赋给标识字段。
Flags 3比特
目前只有两位有意义。最低位为1表示后面“还有分片”的数据报,为0表示这已经是最后一个数据片;中间一位为1表示“不能分片”,为0才允许分片。
Fragment Offset 13比特
指出较长的分组在分片后,该片在原分组中的相对位置。
Time to Live 8比特
表示数据报在网络中的寿命,功能是“跳数限制”。
Protocol 8比特
指出此数据报携带的数据是使用何种协议。
Header Checksum 16比特
数据报每经过一个设备,设备都要重新计算一下首部检验和,若首部未发生变化,则此结果必为0,于是就保留这个数据报。这个字段只检验数据报的首部,但不包括数据部分。
Source Address 32比特
报文发送方的IPv4地址。
Destination Address 32比特
报文接收方的IPv4地址。
Options 0~40字节(长度可变)
用来支持排错、测量以及安全等措施。在必要的时候插入值为0的填充字节。
定义数据的传输过程中的进行标识:
严格选路
松散选路
记录路由
时间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