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青年计划
由【运筹OR帷幄】社区主办的【OR青年计划】,旨在帮助对运筹学应用有理想和追求的同学,近距离与学界、业界导师交流课题,深入了解运筹学的细分方向,为后续的深造、就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多内容请查看链接
【最后两天】寻找首批OR青年,名校博士青椒带队组团逆袭科研达人
夫研习于暑期之间, 决胜于千里之外 ——首届“OR青年计划”圆满结营
第二届OR青年计划指南来啦!OR学界实验室:已有数位牛导加入?
运筹研讨小组学员招募——姜蔚蔚组 |『OR青年计划』
成果汇报来啦!第二届OR青年计划之学界实验室结营直播预告!!!
本期访谈导师:
姜蔚蔚,第二届【OR青年】 面向计算机网络的路由问题研究组导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士和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业工程与运筹学系访问学者,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助理教授
Q1去年参加这个项目,有什么感受?时间上能followup吗?
过去三年因为疫情的关系,我们指导自己本校的学生,很多情况下也是这种远程的形式,所以我觉得特别大的感受就是没有特别的跨越,没有特别大的一个变化。
时间上来讲的话,线上的形式还是要更加的灵活一点,因为线下,比如说线下约一个组会什么的,总是会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情况,但是线上的话会感觉到时间上比较灵活一点。之前也出现过,比如说约好的时间下午5点,可能没有来得及的话,就会推到晚上7点或者晚上8 点,因为当时的话学员的话虽然是有在日本的,但是时差也不是特别大的问题,当然有可能其他组会有这种时差上的问题,但我们组就还好。
Q2个人来讲这个项目对自己有什么正向的影响吗?
我个人感觉还是蛮好的一个认可,无论是这样的一个合作形式,还是网上一些来主动报名的学生,因为我其实本质上来讲还是一个非常初级的科研人员,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肯定。
其次的话我觉得可能对于我自己管理项目的能力,包括跟不同背景学生的接触,文化背景也好,或者是编程的基础,学科的基础,我觉得都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就是如果不去尝试的话你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现在的话我可能就会更加有信心一点,包括一些海外的合作,因为现在的话也会有一些国外的研究者给我发合作邮件,我也会觉得更加适应这种情况。
Q3学生遇到问题问你,你会怎么办?
这种情况的话其实还蛮难一概而论的,不仅仅是我们项目的学生,包括我自己学校里面的学生也是会有两大类的问题:一大类的话就是论文看不懂,或者是包括数学的基础可能还不够,一般情况下我会给到一些参考文件,因为很多东西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还有一些比如说基础性的东西,所以说我可能更多的是去了解一下他们的问题在哪,查漏补缺,然后基于我自己的经验,给他们找一些我觉得更加有效的这样的一些参考资料;第二类的话其实就更麻烦一点,之前也有涉及到一些编程,我现在这个阶段的话,会偶尔跟同学们一起去做一些程序的联调。大概是这两方面的问题,以及我目前的处理方式。
Q4对这个项目有什么建议,pros vs cons?
我觉得有可能的话可以多增加一些,比如说中期的不同小组之间的一些互相的交流沟通,让大家能够了解一下别的小组也在做什么,我记得去年的话应该是只有开营和结营的时候是有一个互相的交流,互相的展示。
负面的话,就是有可能作为一个招生的这种更加紧密地联系。因为我感觉去年好像还是比较佛系一点,没有那么强的倾向,或者说没有那么强的绑定,作为一个招生的选拔。因为现在的话其实很多,比较早的就会联系老师嘛,我觉得都很正常。
Q5对这个项目有什么展望?
我想到的两点:第一点,跟国内形形色色的夏令营的冲突。那么第二点的话就是假如这种情况是成立的,那我们怎么样去做一些应对?
比如说马上要暑假了,可能每个学校的话都会开招生的夏令营,可能你们会面临一个更强的竞争。比如说去年大家都没搞,或者是夏令营搞得比较少,然后刚好现在这个时间段可能也要做这种线上的或者是线下的,就是会有很多类似的竞争,我觉得招一些海外的老师过来带项目,可能会更有差异化的优势一点,因为海外的话没有太多这种像国内这么集中的暑假,有可能时间上可以错开一点,或者时间涵盖稍微更长一点。另外海外的话可能跟国内的可以并行,打个非常不恰当的比方,可能有一些同学他会报一些国内的,实地的、线下的,相应也可能会同时看一些国外的老师的线上的这种课程或者科研项目的机会。
Q6同学水平怎么样,有什么特别impressive的同学。后续还有合作吗?
后续没有合作,线上会有沟通,我现在有在做很多自己的科研分享,然后也会做自己的公众号,所以我也会介绍很多相关的消息。打个比方,我可能会发一些会议征稿,会有同学过来问我,这个会议大概怎么样?投稿难度大不大?就是有一些科研上面的交流。
之前有两个同学,有一个同学他会比较厉害一点,因为他已经工作了,他在公司就会做一些编程的工作,编程能力会相对比较强一点,所以他当时代码做得会更多一点。但是另外一位同学其实也问题不大,因为他虽然编程的基础相对弱一点,但是他更多的偏一些文献的调研,综述就会做的比较认真。
Q7和去年相比,自己有什么发展,研究方向有什么进展?有没有开发新的研究方向?
这个倒确实没有太大的变化,基本上还是 follow 之前的一些自己的研究方向,因为之前的一些横向的项目还在接着做嘛,所以就这块的话确实没有太多的时间精力去开拓新的方向。
Q8挑选学生有什么标准?对学生有什么要求?背景水平,个人能力,时间commitment?
我肯定会期待那种全能型的学生,编程也好,看文献的能力,或者英文的阅读和写作的能力都好,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很难碰到这样的学生。我之前一直在清华,我觉得清华这样的学生也比较少,所以至少在某一方面能够有一定的基础,这是我的一个最基本的期待。
另外学生靠不靠谱这个事情很难界定,包括学生他的热情也好,或者他对项目的期待有没有达到自己之前的预期,可能都会影响到他的这种靠谱程度,或者是他的这种时间投入。有可能他对我的预期也会有变化,那觉得没有达到的话,会不会就后面投入会比较少一点?但目前总体而言的话,我觉得我相处的一个模式可能还是更多的一个沟通交流,还是希望能够把我这边知道的很多东西去传达给他们,至于他们愿不愿意接收,那可能是另外一回事。老师很认真的在对待这样一个项目,那学生不管他在生活中靠不靠谱,至少他在这个项目上他可能会更加靠谱一点,这是我目前的一个处理的方式。
我之前遇到的学生基本上时间的投入还是蛮保证的,开会讨论也好,或者后期要看一些文献也好,或者尝试一些代码也好,我能感觉到他们都去看了,都去尝试去写了。因为之前身边也会有遇到一些学生,确实是连导师让他去看的一些文献他都不愿意去看,确实有这样的一些情况。所以对比下来而言的话,我觉得我们项目去年招的学生至少这一点还是很靠谱的,就是他确实是花了时间。
Q9希望你的学生收获什么?对于不同level的学生有什么不同的takeaway
能够收获到一些专业的知识,以及我自己做事的这样的一个态度。我觉得这两方面可能对于他们而言的话都是一种传达,想传达给他们的信息。因为专业知识的话,其实我自己的专业知识也是比较有限的,但是我会把我知道的很多的资料,或者我知道的一些科研的方式方法,有一些我觉得还比较有前景的方向我也会跟他们讲。做事的方式方法的话,不一定说我自己的这种科研的做事的方式方法就是最好的,但是我会告诉他们我是怎么样去做的,给他们多一个选择或者多一个参考,大概是这样两方面。
对于不同学生的话,想让他们 take away 的东西也是不太一样。有很多学生可能他并不需要我在编程上教他们什么,更多的是想知道现在科研前沿什么方向,大概有哪些可以去做,有点类似于指引一下方向,这是对于比较厉害的学生;对于比较一般的学生的话,他们还是更多的想知道怎么样去写一篇论文,或者是怎么样从无到有,比如说去写一些代码。
Q10希望自己收获什么?
刚刚也有提到了,可能也是夯实一下自己的专业基础,另外就是提升一下项目管理的能力,时间的管理或者学生的管理,我觉得这些方面的话都是有一定的相应的收获。
Q11最近发展怎么样?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我刚刚也有提到在做自己的科普事业,做自己的科研公众号,也是希望能够通过公众号这样的一些平台,或者像之前合作的一些科研项目,一定程度上去扩大自己的知名度。
其他的话在学校里面的话更多的还是去上课,论文的话可能还得再多写一点,这个都是常规操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