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答案可能不正确噢。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什么是网络协议?协议的三要素是什么?每个要素的含义是什么?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我看书上也没说清啊。。。
(概念磨人啊)
什么是计算机的网络体系结构,什么是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DOC_子血的博客-CSDN博客
所谓网络体系结构就是为了完成计算机间的通信合作,把每个计算机互连的功能划分成定义明确的层次,规定了同层次进程通信的协议及相邻层之间的接口及服务。
将这些同层进程间通信的协议及邻层接口统称为网络体系结构。
看不懂,哈哈哈。
让我自己理解的话就是:
因为计算机网络太复杂了,所以要分层,分成很多很多层,每层干点事儿,然后是那种上层的调用下层的接口去干事儿,再实现一些新的接口,最终就实现了我们想要做的事。就是分层思想,不断封装,封装。
网络协议:
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称为网络协议。
需要记忆。
协议的三要素及含义:
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2.有如图所示以太网,两个交换机启动后转发表均为空,接着先后发生了以下MAC帧传输:H1→H5、H3→H2、H4→H3、H2→H1,请将交换机每次转发时的决策和建立的转发项填写在下面的表中。(12分)
传输操作 | S1转发决策(单播、广播) | S1转发表 | S2转发决策(单播、广播) | S2转发表 | ||
MAC地址 | 转发接口 | MAC地址 | 转发接口 | |||
H1→H5 | 广播 | MAC1 | 1 | 广播 | MAC1 | 1 |
H3→H2 | 广播 | MAC1 MAC3 | 1 3 | 广播 | MAC1 MAC3 | 1 2 |
H4→H3 | 不播 | 单播 | MAC1 MAC3 MAC4 | 1 2 3 | ||
H2→H1 | 单播 | MAC1 MAC3 MAC2 | 1 3 2 | 不播 |
答案只是我自己的思考,不能保证正确性。
先学习这篇文章吧。
交换机的源地址学习机制和帧转发方式习题_交换机转发表例题_半缘修道半缘君丶的博客-CSDN博客
B--->A时,A直接收到B发送的帧,但网桥B1也收到了,但这时候B1的转发表是空的。
所以它会把源站地址B和到达的接口1结合成(B,1),存入B1的转发表中,说明B与接口1相连。
事实上,如果本来转发表中没有存源站地址和到达接口的话,它就会被存入网桥的转发表中。
感想:记忆其实不是那么靠谱,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还是多学习,多记录。
如果交换表中已有(主机,端口),则如果不是端口改变,不必变更。
如果交换机中没有源主机信息,则添入(主机,端口)。
如果交换机中没有目的主机信息,则向除发送端口以外的所有端口发送广播。
3.某企业网使用RIP维护路由表。路由器A的路由表如下(左表),现在A收到邻居路由器B发来的路由信息如下(右表),试用距离向量算法更新A的路由表。
目的网络 | 距离 | 下一跳 | 目的网络 | 距离 | |
net1 | 7 | C | net2 | 4 | |
net2 | 2 | B | net3 | 8 | |
net6 | 8 | F | net6 | 4 | |
net8 | 4 | E | net8 | 3 | |
net9 | 4 | F | net9 | 5 |
第一步:
把路由器B的路由表改造一下。
目的网络 | 距离 |
net2 | 4+1=5 |
net3 | 8+1=9 |
net6 | 4+1=5 |
net8 | 3+1=4 |
net9 | 5+1=6 |
距离加1,下一跳是B。
然后:
如果路由器A的路由表中没有路由器B中的目的网络,直接添入。
即net3 9 B
如果路由器A的路由表中有路由器B中的目的网络,则分情况讨论。
(1)若A中下一跳就是B,则把距离直接替换,因为信息更新了。
即变为net2 5 B
(2)若A中下一跳不是B,则进行距离的比较,如果B的表中距离小,才进行替换。
即net6 5 B
net8,net9不必更新
最终结果:
目的网络 | 距离 | 下一跳 |
net1 | 7 | C |
net2 | 5 | B |
net6 | 5 | B |
net8 | 4 | E |
net9 | 4 | F |
net3 | 9 | B |
4. TCP使用慢开始和拥塞避免算法。设慢开始门限初始值为16(单位为报文段),当拥塞窗口增大到20时,发生了超时重传。试计算第1~15传输轮次各拥塞窗口的大小,并画出拥塞窗口与传输轮次的关系曲线。
最开始,cwnd=1,慢开始门限初始值ssthresh=16。
当cwnd<ssthresh时,使用慢开始算法,每经过一个往返时间RTT,拥塞窗口cwnd就加倍。
当cwnd=ssthresh时,执行拥塞避免算法,拥塞窗口开始按线性增长。
当发生超时重传时,表示网络发生拥塞,这时候调整门限值ssthresh=cwnd/2,同时设置拥塞窗口cwnd=1,执行慢开始算法。
左边是往返时延,右边是拥塞窗口大小
0---4,1---16
4---8,16---20
8-9,20---1
9---13,1---10
13---15,10---12
参考:TCP 的拥塞窗口 cwnd 大小与传输轮次 n 的关系__牛客网 (nowcoder.com)
计算机网络复习4----TCP的拥塞窗口cwnd大小与传输轮次n的关系_凤凰谷佛的博客-CSDN博客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n |
1 | 2 | 4 | 8 | 16 | 17 | 18 | 19 | 20 | 1 | 2 | 4 | 8 | 10 | 11 | cwnd |
不太会啊。。。
5.计算机网络复习4----TCP的拥塞窗口cwnd大小与传输轮次n的关系_凤凰谷佛的博客-CSDN博客
分析:[1,6]时cwnd的值不断乘2,是慢开始阶段。
[6,16]时cwnd的值不断加1,是拥塞避免阶段。
[17,22]时cwnd的值不断加1,是拥塞避免阶段。
[23,26]时cwnd的值不断加1,是慢开始阶段。
如果突然ssthresh=cwnd/2,cwnd=1,是发生了超时重传。
如果突然ssthresh=cwnd/2,cwnd=ssthresh,是收到了三个重复的确认。
关于问题(6)在RTT等于多少时发送出第70个报文段?
从RTT=1开始,让对应的cwnd不断累加,直到大于等于70。
1+2+4+8+16+32+33>=70
RTT=7时发送出第70个报文段。
6.某网络结构如图所示,其中主机4为本地域名服务器。请使用网络号10.1.1.0/255.255.255.0为接口Fa0/1、主机1~4规划分配IP参数(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DNS服务器),并说明理由。
思考:首先,可选的IP地址包括:10.1.1.1---10.1.1.255
共五个机器需要分配IP地址.
我的理解:
IP地址随便分配,子网掩码看上面的网络号,默认网关选Fa0/1的IP地址,因为主机4是DNS服务器,所以DNS服务器的IP地址填主机4的。
Fa0/1 | 主机1 | 主机2 | 主机3 | 主机4 | |
IP地址 | 10.1.1.1 | 10.1.1.2 | 10.1.1.3 | 10.1.1.4 | 10.1.1.5 |
子网掩码 | 255.255.255.0 | 255.255.255.0 | 255.255.255.0 | 255.255.255.0 | 255.255.255.0 |
默认网关 | 10.1.1.1 | 10.1.1.1 | 10.1.1.1 | 10.1.1.1 | 10.1.1.1 |
DNS服务器 | 10.1.1.5 | 10.1.1.5 | 10.1.1.5 | 10.1.1.5 | 10.1.1.5 |
7.假定TCP在开始建立连接时,发送方设定超时重传时间是RTO=6s。
(1)当发送方接到对方的连接确认报文段时,测量出RTT样本值为1.5s。试计算现在的RTO值。
(2)当发送方发送数据报文段并接收到确认时,测量出RTT样本值为2.5s。试计算现在的RTO值。
公式:
初始RTTs=第一次测量到的RTT样本值
新的RTTs=(1-a)*(旧RTTs)+a*新的RTT样本
建议a=0.125
RTO=RTTs+4*RTTD
初始RTTD=测量到的RTT样本值的一半
新的RTTD=(1-b)*(旧的RTTD)+b*(RTTS-新RTT样本)的绝对值
建议b=0.25
(1) RTO=RTTs+4*RTTD=1.5+3/4*4=4.5
需先计算:RTTs=RTT=1.5
RTTD=RTT/2=3/4
(2) RTO=RTTs+4*RTTD=13/8+25/8=38/8=19/4=4.75s
需先计算:RTTs=7/8*1.5+1/8*2.5=13/8
RTTD=3/4*3/4-1/4*(13/8-10/4)=9/16+3/16=25/32
困惑?
为什么是这样续下来的,而不是各论各的。
就是第二问的数据和第一问是相连的。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_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谢希仁课后答案_CoutCodes的博客-CSDN博客
8.已知第一次测得TCP的往返时延的当前值是30 ms。现在收到了三个接连的确认报文段,它们比相应的数据报文段的发送时间分别滞后的时间是:26ms,32ms和24ms。设α=0.1。试计算每一次的新的加权平均往返时间值RTTs。讨论所得出的结果。
RTT=30ms
RTT2=26ms
RTT3=32ms
RTT4=24ms
RTTs=(1-a)*旧+a*新
因为要让新的影响小一些,所以a会小一些,理想是0.125
RTTs=0.9*30+0.1*26=27+2.6=29.6
RTTs=0.9*29.6+0.1*32=26.64+3.2=29.84
RTTs=0.9*29.84+0.1*24=26.856+2.4=29.256
这说明了什么呢?
RTTs随着RTT不断波动,来得到一个尽可能好的平均往返时间。
不太会。。。
别人的答案:
可以看出,RTT的样本值变化比较大时,加权平均往返时间RTTs的变化却很小。
思考:
为什么要做这些题呢?
1.因为期末要考,可以得分。
2.我可以了解很多知识,学习到一些理论以及一些严谨的,有趣的概念,如果我可以深入学习,我将有很多收获。
3.我想要切实地学习和收获知识,所以我想付出努力,时间,汗水。
5-37 在TCP的拥塞控制中,什么是慢开始、拥塞避免、快重传和快恢复算法?这里每一种算法各起什么作用? “乘法减小”和“加法增大”各用在什么情况下?
慢开始:一开始设置cwnd=1,之后逐渐增大cwnd的值,每次增加量为min(收到的确认的字节数,SMSS)。
最开始的时候从小变大,可以比较随意的增大。
拥塞避免:当cwnd达到慢开始门限ssthresh的时候,每经过一个往返时间RTT,发送方的拥塞窗口cwnd的大小就加1。
增大到一定程度了,需要缓慢增大了。
快重传:有时,个别报文段在网络中意外丢失,实际上网络并未发生拥塞。如果发送方迟迟收不到确认,就会超时,并误认为网络发生了拥塞。快重传是立即发送确认,即时收到了失序的报文段也要立即发出对已收到的报文段的重复确认。
个别报文段在网络中丢失了。
ps:不太懂,我是否可以创造出一个容易理解的相关教程呢。只看文字真的是记忆难,理解难。
快恢复:丢失了个别的报文段,这时候执行快恢复算法,调整门限值,调整拥塞窗口值。
完成快重传之后。
乘法减小:出现超时或3个重复的确认,就要把门限值设置为当前拥塞窗口值的一半,并大大减小拥塞窗口的值。
加法增大:在拥塞避免阶段,拥塞窗口是按照线性规律增大的。
5-38.设TCP的ssthresh的初始值为8(单位为报文段)。当拥塞窗口上升到12时网络发生了超时,TCP使用慢开始和拥塞避免。试分别求出第1次到第15次传输的各拥塞窗口大小。你能说明拥塞控制窗口每一次变化的原因吗?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 | 2 | 4 | 8 | 9 | 10 | 11 | 12 | 1 | 2 | 4 | 6 | 7 | 8 | 9 |
ps:第9次的时候,ssthresh=6,cwnd=1。
第一次到第4次,都是执行慢开始算法,成倍增加。
第5次到第8次,执行拥塞避免算法,每次+1.
第9次到第12次,因为超时了,重新执行慢开始算法。
第13次到第15次,继续执行拥塞避免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