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透明力
信息力和感知力是对环境的观察、观察、再观察,这些 观察的结果只有透明出来,才能发挥效用。你要想法把你看到的问题可视化,让决策者和团队都能看到问题。即透明的力量。
1.1 怎么运用透明的力量呢?
我曾在某团队经常听到:“搞什么需求评审、交互评审?要做啥先说好,然后就别再来烦我。让我安静写会儿代码,可造?”
于是,这些评审会能不开就不开。DDL前,需求稿、设计稿和技术方案问题不断爆发,要熬几个通宵才能保证版本正常发布。但到下个版本,情况依然如此,恶性循环。
经过仔细了解,我发现若早期投入精力,这些导致发布延期的大多问题都能有效避免,发布的风险也会大大降低。
定位问题不难,但要解决这问题就很难。因为这团队一直都这样,他们早已习惯这模式。想引发改变,不是仅凭一人之力就能做到。要打破这恶性循环,就得让大家真正看见,并从心底达成共识。
1.2 透明化呈现的方法
-
分析−思考−看见
前者走脑,借助数据、事实、逻辑分析等,调动头脑的智慧,创造共识
-
目睹−感受−看见
后者走心,运用图片、视频、故事等形象化的元素,调动情绪的力量,创造共鸣
结合用,会1+1>2。一次版本总结回顾时,我给大家讲“熊猫大侠”故事,他是个苦逼的开发同学,有熊猫一样黑眼圈,他的黑眼圈咋来的呢?就这样,我以故事带领大家回顾整个版本进行过程中的一幕幕。从上版本结束时的“累觉不爱”,需求评审会上的睡意朦胧,提测前因为设计方案的争执不下,上线前“兵荒马乱”。“熊猫大侠”使团队成员深度看到项目现状,并产生共鸣。
接着,我拿出各种过程数据:需求变更率、需求和设计问题发生的阶段及成本、各阶段等待时间、研发负荷度等,邀请团队一起想法解开DDL“魔咒”。
看见这些事实和数据后,大家才意识到版本早期那些看似无聊的评审工作的重要性。此外,团队还进步定义各角色协作规则,以达更合理节奏。
最后,在团队共同努力下,我们进一步建立基于过程数据的效能改进机制,各角色协同状况得到持续改善。
想改善啥,就把啥透明化!走脑同时又走心,让团队所有人都看见问题,调动起集体的关注力和改变的动力。这样的话,这种透明的力量,就会自然地推动变化的发生。
故事中的这些数据收集起来并不难,像变更成本和引入阶段,各阶段的等待时间,平时多留意、多记录,dou拿出来的;工作负荷度,也可以从工作量评估及加班记录中收集到信息。如果你所在项目数据基础不好,难以做到非常精确,也可以先开始记录起来,粗粒度的数据也比没有要好。
透明力的关键,不在说服,而在如实呈现。拿出数据,为的是跟大家一起找到更好的方法,而不是执着于要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因此,过程中保持思维的开放,改进措施可以是多维的。
影响力
项目经理无权无势,行走江湖靠大家肯买你的账。能让他人买账的这种影响力:
- 对个体就是说服力
- 对群体就是感染力
人们通常认为,要想提升影响力,一定要能讲,会讲。但影响力的真正秘诀却在“听”,而非“说”。
举个例子,我们在听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时,往往会觉得非常震撼。因为真正能够征服人心的演讲都具有强大说服力和感染力,这些都是建立在对听众的深度理解的基础之上。因为理解,才能创造共鸣。若演讲者自己激情澎湃,但听众并不受用,那根本就无法产生真正影响力。
我曾经跟一位产品总监合作,他本人聪明又强势,公认难搞。有一次他主动跟我说:“别人跟我讲话,我向来只听两句,就忍不住想打断,但是你说的话,我几乎全都听完了。”
他之所以会这样说,并不是因为我的表达能力比别人强,我的逻辑更有道理,而是因为他讲话时,我做到真正听。跟其他人相比,我更懂他的逻辑,我明白他出于啥考虑才那么说、那么做。我给他提的每条建议,都建立在我对他的理解之上,所以才能被他听进去。
不听,是一切沟通问题的根源所在。想增强你的影响力,你要先培养“听”力。
如何培养这种能力
找一位项目中的成员,聊聊最近工作中,他有没有什么高兴或者烦恼的事。在听他说话的时候,注意一定不要打断,也不需要特意去想,自己该怎么回应。
你只要简单地把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清空你的思绪,打开你的所有感官,留心体会对方的状态和需求。试着保持至少5min专注,并在结束后记录自己的体会。同时鼓励你跟对方分享你都留意到啥。你也能跟他沟通有没有啥事是你能帮他一起做的。
在真正有说服力的对话中,恰恰并不存在什么“一定要去说服”的想法,这又是一个有意思的悖论。只有当你真诚地抱着,想要了解和倾听对方的愿望,放下对自己本身想法的执着,你才能留意到对方真正的需要,就是这样自然的交流分享,反而更容易产生碰撞,引发共振。
如果你能够在你的每次工作对话中,有意识地坚持运用这个小练习,半年之后,你的影响力就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
整合力
在一个业务团队中,除了总负责人之外,项目经理往往是唯一站在全局层面的人,毕竟其他人都各有各的职责分工。在这样的定位之下,项目经理绝对要成为一个“多面手”,优秀的全局整合能力非常关键。
简单来说,整合力就是把互相分离的部分连接在一起,使它们发挥出整体的作用。一堆优秀的人结合在一起,也并不一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团队,不一定能真的做成一个业务。
作为项目经理,整合力就意味着你要去主动发现项目组中的各类风险和问题,综合运用各种能力,跨部门、跨角色地整合资源,以实现全链条整体的共同目标。
关于整合力,我定义了两个“凡是”, 凡是能促进业务良性运作的,凡是能促进团队健康发展的,都是整合管理的范畴。
举个例子,我身边有项目曾经遭遇发展上的瓶颈,军心溃散,士气低落,这时,我就变身成了教练,借助教练技术,给业务负责人及核心团队“照镜子”,帮助他们看到限制他们的模式到底是什么,促发团队进行深度思考和交流,共同梳理出当前局面之下的思路和打法,帮助团队更好地走出困境。
所以,你看,所谓的整合力,就是不受限于你的角色、从头到尾把事做成的能力。这种整合力来源于你对于项目环境的观察和感知,最后要落地到全局层面的行动中去。
总结
如何让自己在团队中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呢?六力模型为你提供了一个知行合一框架。
在“六力模型”中,执行力是从现在的“行”开始,想要影响别人,就要先做好自己,走出自己的小圈圈,去承担更大的职责,并把你在日常执行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视为一个开启新循环的机会。
“信息力”和“感知力”,是指你要不断拓展自己对环境的准确认知和把握,观察、观察、再观察,从复杂的系统中找到一个恰当的发力点,通过把它有效地透明出来,让集体共同看见,从而获取新的共识,也就是新知。
最后,你还需要通过“影响力”和“整合力”,去践行这个新知,反向影响和改造环境,最终推进新知的有效落地。
实践中的“六力模型”
之前,她发现他们的产品问题不是在于研发环节,而是在于销售和研发环节的脱节,可是她很难改变这个现状,她担心直接指出问题的话会得罪别人。
在把研发过程梳理清楚之后,她开始着手收集相关的数据,并且做了大量的调研和分析,摸清问题对于整体的影响( 信息力),然后感知项目中各个角色的声音和诉求,这让她找到了最迫切想要改变的力量( 感知力)。接着,她想办法把问题透明给销售主管及各部门的负责人,引发更大的关注( 透明力)。除此之外,她主动找各方讨论可能的应对方案( 影响力),并且最终推动这件事被列为部门下个阶段的重点改进目标之一( 整合力)。
现在,这销售环节的漏洞早已被堵上,销售和研发之间的衔接流程更加规范化、透明化,甚至还因此而增加了相应的考核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