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真题:
四、写作:第56~57小题,共65 分。其中论证有效性分析30 分,论说文35 分。
56、论证有效性分析:
分析下述论证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 字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有一段时期,我国部分行业出现了生产过剩现象,一些经济学家对此忧心忡忡,建议政府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这种建议看似有理,其实未必正确。
首先,我国部分行业出现的生产过剩并不是真正的生产过剩。道理很简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过剩实际上只是一种假象,只要生产企业开拓市场、刺激需求,就能扩大销售,生产过剩马上就会化解。退一步说,即使出现了真正的生产过剩,市场本身也会进行自动调节。
再次,经济运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产品的供求不可能达到绝对平衡状态,因而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既然如此,那么生产过剩也就是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因此,如果让政府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那就违背了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再说,生产过剩总比生产不足好。如果政府的干预使生产过剩变成为了生产不足,问题就会更大。因为生产过剩未必会造成浪费,反而可以因此增加物资储备以应对不时之需。如果生产不足,就势必造成供不应求的现象,让人们重新去过缺衣少食的日子,那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之,我们应该合理定位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应该管好民生问题。至于生产过剩或生产不足,应该让市场自动调节,政府不必干预。
56、生产剩余。
本题的论证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既说生产过剩“不是真正的生产过剩”,又说“出现了真正的生产过剩”﹔既说“生产过剩实际上只是一种假象”,又说“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生产过剩”这一概念的使用前后不一。
【2】“只要生产企业开拓市场、刺激需求,就能扩大销售,生产过剩马上就会化解。”生产企业开拓市场、刺激―需求并非扩大销售的充分条件,因为销售还取决于市场饱和度、社会购买力、社会消费心理等其他因素。
【3】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既然如此,那么生产过剩也就是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常见现象是事物发展的外在表现:客观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本质属性,两者不能混淆。
【4】“如果让政府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那就违背了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既然生产过剩不能等同于客观规律,就不能推出政府采取措施解决生产过剩问题就违反了客观规律。
【5】“生产过剩未必会造成浪费,反而可以因此增加物资储备以应对不时之需。”生产过剩是指某些商品的生产超过了社会需求,以致商品滞销,库存积压增加,或者说,其产品已经超过了正常的消费需求和物资储备,因此,这一理由不能成立。
【6】“政府应该管好民生问题。至于生产过剩或生产不足,应该让市场自动调节,政府不必干预。”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不是绝对矛盾的。并且,生产过剩或生产不足也和民生问题相关,不能把它们完全分开。
【参考范文】
似是而非的论证
材料通过一系列的论据得出结论:生产过剩或生产不足,应该让市场自动调节,政府不必干预。但是该论证过程存在诸多的逻辑缺陷。分析如下:
首先,“只要生产企业开拓市场、刺激需求,就能扩大销售,生产过剩马上就会化解。”但是生产企业开拓市场、刺激需求并非扩大销售的充分条件,因为销售还取决于市场饱和度、社会购买力、社会消费心理等其他因素。
其次,“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规现象。既然如此,那么生产过剩也就是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该论证过程是不足为信的。因为“常规现象”与“客观规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常规现象是事物发展的外在表现;客观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本质属性,两者不能随意混淆。
再次,“生产过剩未必会造成浪费,反而可以因此增加物资储备以应对不时之需。”生产过剩是指某些商品的生产超过了社会需求,以致商品滞销,库存积压增加,或者说,其产品已经超过了正常的消费需求和物资储备,因此,这一理由不能成立。
最后,“政府应该管好民生问题。至于生产过剩或生产不足,应该让市场自动调节,政府不必干预。”该论断是――值得商榷的。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不是绝对矛盾的,即使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也不能说明政府不必干预。另外,生产过剩或生产不足也和民生问题相关,不能把它们完全分开。
综上所述,本论证在概念、论据以及推理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由此得出结论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57.论说文:
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孟子曾引用阳虎的话:“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孟子·滕文公上》)这段话表明了古人对当时社会上为富为仁现象的一种态度,以及对两者之间关系的一种思考。
57、【参考立意】
(1)为富当为仁;
(2〉为仁可求富。
【参考范文】
为富当为仁
孟子:“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这是当时对富与仁的思考,是一种藏富于民的思想。在当代社会,富与仁同样不是对立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于企业尤为如此,为富当为仁。
为富未必不仁。如今许多企业家在获得成功之后回报社会的比比皆是,他们做慈善、捐赠、扶贫等,这都是仁―义的写照。股神沃伦·巴菲特和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2010年启动名为“捐赠誓言”的活动,号召亿万富翁生前或去世后至少用自己一半的财富做慈善。截止到2016年6月,已有154位富豪加入该项活动。这些巨富都在行仁义之举。对于富人而言,他们衣食无忧,功成名就,追求更多的是精神需求,行仁义之举能给他们带来平静与快乐,因而他们愿意为仁。
为仁者未必不富。仁者,有高尚的品德与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们会吸引众多追随者。仁义的企业家关心员工成长与薪酬福利,常与下属沟通,积极改善企业氛围,更易被员工信任支持,从而使整个企业更具凝聚力;其次,仁义的企业家尊重合作伙伴,诚心合作,力求共赢,会得到合作者的支持一配合,实现共赢:最后,仁义的企业家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迎合消费者需求,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使得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义的企业必定会得到员工、合作者、消费者认可,这样的企业、企业家怎能不富?
为仁的富,才能更长久。胡庆余堂以积善之愿、戒欺之旨,历经百年风雨而不衰,成就了“江南药王”的美誉。
虽然,企业以盈利、追求财富为目标,但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要怀有仁义之心,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如此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为富当为仁,富与仁可以共存,也只有将两者统一,企业才能万古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