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正文
考点
1.1 计算机网络组成
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4种
1.3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4 计算机网络标准化工作及相关组织
2.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模型
结语
前言
期末将至,相信有的同学们还在为怎么过期末而发愁吧!不用担心,即日起将会陆续更新期末特辑,保证在学完后可以顺利通过期末考试。本系列不止适用于期末考试,自考、考研的同学学习后也同样会有很大帮助。
正文
考点
- 计算机网络组成、分类和性能指数
- 计算机网络结构与模型
1.1 计算机网络组成
组成部分:硬件、软件和协议三大部分组成,缺一不可。
按工作方式划分:由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组成。
从功能组成看: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
- 通信子网(数据通信):由各种传输介质、通信设备和相应的网络协议组成
- 资源子网(资源共享):实现资源共享的设备及其软件的集合
例题1:下列属于资源子网的是(A)
A 计算机软件 B 网桥 C 交换机 D 路由器
例题2: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组成是(D)
A 局域网和广域网 B 本地计算机网和通信网 C 服务器和工地站 D 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
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4种
1.根据作用范围分为:
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个人区域网(PAN)
2.根据传输方式分为:
点对点网络,广播式网络
3.根据交换技术分为:
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例题3:计算机网络分为广域网、城域网和局域网,划分的依据是(B)
A 网络的通信方式 B 网络的作用范围 C 网络的传输介质 D 网络的拓扑结构
电路交换
分为连接建立,数据传输和连接释放三个阶段;
在数据传输前,两个节点间必须建立一条专用物理链路路径;
(可能经过许多中间节点)
数据传输期间,这一路径专用一直被双方独占,直到通信结束后才被释放。
优点:通信时延小,没有冲突(全双工),实时性强
缺点:建立连接时间长,线路独占使用效率低,灵活性差,难以规格化
例题:目前公用电话网广泛使用的交换方式为(A)
A 电路交换 B 分组交换 C 数据报交换 D 报文交换
三种交换的比较:
4.根据拓扑结构分为:
- 总线型网络:用单根传输线把计算机连接起来
- 星型网络:每个终端或主机都以单独的线路与中央设备相连
- 环形网络:所有计算机端口设备连接成一个环,典型的例子是令牌环局域网
- 网状型网络:每个节点至少有两条路径与其他节点相连,多用于局域网
1.3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 速率:也称数据率或比特率,单位:bit/s
- 带宽:网络的通信线路所传送数据的能力,通常为“最高数据率” 单位:K、M、KM、G,,1024K=1M
- 吞吐量:单位时间某个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受带宽或额定速率约束单位:bps,例如:2Mbps:每秒可传输2M bits的数据量。
- 时延:数据从网络的一端传输到另一端需要的总时间,由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构成。
时延:数据从网络的一端传输到另一端需要的总时间,
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发送时延:节点将分组的所有比特送到链路所需要的时间(与传输信道的长度无关)
发送时延(发送效率)=分组长度/信道宽度=数据帧长度(bit)/ 信道带宽(bit/s)
传播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的距离所需要的时间(信道的长度越远,传播时延越大)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m)/ 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m/s)
处理时延:数据在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的必要处理所需的时间
排队时延:分组在进入路由器后要先在输入列队中排队等待的时间
时延带宽积:
传播时延与信道带宽的乘积(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往返时延RTT:
从发送端发数据到接收端确认接收数据的时延
信道利用率:
有效数据通过时间/总数居通过时间
注:信道利用率并非越大越好!
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时,该信道引起的时延也会随之增加。
1.4 计算机网络标准化工作及相关组织
标准化工作:
因特网所有标准都要以RFC形式发布
上升为互联网的标准需要四个阶段:
因特网草案,建议标准,草案标准,特网标准
相关组织: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协会IEEE
2.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模型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architecture)是: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如果网络体系结构的不同,不同公司的设备很难互相连通。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著名的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RM,简称为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然而实际上TCP/IP标准也被广泛地应用。
1.协议:由语法、语义和同步构成
语法:规定了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与格式。
语义:规定了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同步:规定了执行各种操作的条件、时序关系等,即时间完成顺序的详细说明。
2.接口:同一结点内相邻两层交换信息的连接点
3.服务:下层为相邻的上层提供服务,垂直的。
上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时必须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即服务原语,分为请求,知识,响应和证实四类,四类原语用于不同功能,如:建立连接,传输数据和断开连接等。
服务可分为三类方式:
- 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
- 可靠服务和不可靠服务
- 有应答服务和无应答服务
ISO/OSI参考模型——具有7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主要用到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TCP/IP模型:
五层模型
熟记常考点
结语
本篇文章到此就结束喽,如果对你的学习能有所帮助,不要忘记点赞关注加收藏哦!希望各位考的都会蒙的全对,期末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