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基础
语法基础
面向对象
封装
利用抽象数据类型将数据和基于数据的操作封装在一起,使其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独立实体。数据被保护在抽象数据类型的内部,尽可能地隐藏内部的细节,只保留一些对外接口使之与外部发生联系。用户无需知道对象内部的细节,但可以通过对象对外提供的接口来访问该对象。
优点:减少耦合: 可以独立地开发、测试、优化、使用、理解和修改
减轻维护的负担: 可以更容易被程序员理解,并且在调试的时候可以不影响其他模块
有效地调节性能: 可以通过剖析确定哪些模块影响了系统的性能
提高软件的可重用性
降低了构建大型系统的风险: 即使整个系统不可用,但是这些独立的模块却有可能是可用
的以下 Person 类封装 name、gender、age 等属性,外界只能通过 get() 方法获取一个 Person 对象的 name 属性和 gender 属性,而无法获取 age 属性,但是 age 属性可以供 work() 方法使用。
注意到 gender 属性使用 int 数据类型进行存储,封装使得用户注意不到这种实现细节。并且在需要修改 gender 属性使用的数据类型时,也可以在不影响客户端代码的情况下进行。
public class Person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gender;
private int age;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public String getGender() {
return gender == 0 ? "man" : "woman";
}
public void work() {
if (18 <= age && age <= 50) {
System.out.println(name + " is working very hard!");
} else {
System.out.println(name + " can't work any more!");
}
}
}
继承
继承实现了 IS-A 关系,例如 Cat 和 Animal 就是一种 IS-A 关系,因此 Cat 可以继承自 Animal,从而获得 Animal 非 private 的属性和方法。
继承应该遵循里氏替换原则,子类对象必须能够替换掉所有父类对象。
Cat 可以当做 Animal 来使用,也就是说可以使用 Animal 引用 Cat 对象。父类引用指向子类对象称为 向上转型 。
多态
多态分为编译时多态和运行时多态:
编译时多态主要指方法的重载
运行时多态指程序中定义的对象引用所指向的具体类型在运行期间才确定
运行时多态有三个条件:
继承
覆盖(重写)
向上转型
a = a + b 与 a += b 的区别+=
隐式的将加操作的结果类型强制转换为持有结果的类型。如果两个整型相加,如 byte、short 或者 int,首先会将它们提升到 int 类型,然后在执行加法操作。
byte a = 127;
byte b = 127;
b = a + b; // error : cannot convert from int to byte
b += a; // ok
(因为 a+b 操作会将 a、b 提升为 int 类型,所以将 int 类型赋值给 byte 就会编译出错)
3*0.1 == 0.3 将会返回什么? true 还是 false?
false,因为有些浮点数不能完全精确的表示出来。
equals()和hashCode()的理解
- 为什么在重写 equals 方法的时候需要重写 hashCode 方法?
因为有强制的规范指定需要同时重写 hashcode 与 equals 是方法,许多容器类,如 HashMap、HashSet 都依赖于 hashcode 与 equals 的规定。 - 有没有可能两个不相等的对象有相同的 hashcode?
有可能,两个不相等的对象可能会有相同的 hashcode 值,这就是为什么在 hashmap 中会有冲突。相等 hashcode 值的规定只是说如果两个对象相等,必须有相同的hashcode 值,但是没有关于不相等对象的任何规定。 - 两个相同的对象会有不同的 hash code 吗?
不能,根据 hash code 的规定,这是不可能的。
String、StringBuffer与StringBuilder的区别?
第一点: 可变和适用范围。String对象是不可变的,而StringBuffer和StringBuilder是可变字符序列。每次对String的操作相当于生成一个新的String对象,而对StringBuffer和StringBuilder的操作是对对象本身的操作,而不会生成新的对象,所以对于频繁改变内容的字符串避免使用String,因为频繁的生成对象将会对系统性能产生影响。
第二点: 线程安全。String由于有final修饰,是immutable的,安全性是简单而纯粹的。StringBuilder和StringBuffer的区别在于StringBuilder不保证同步,也就是说如果需要线程安全需要使用StringBuffer,不需要同步的StringBuilder效率更高。
接口与抽象类的区别?
一个子类只能继承一个抽象类, 但能实现多个接口
抽象类可以有构造方法, 接口没有构造方法
抽象类可以有普通成员变量, 接口没有普通成员变量
抽象类和接口都可有静态成员变量, 抽象类中静态成员变量访问类型任意,接口只能public static final(默认)
抽象类可以没有抽象方法, 抽象类可以有普通方法;接口在JDK8之前都是抽象方法,在JDK8可以有default方法,在JDK9中允许有私有普通方法
抽象类可以有静态方法;接口在JDK8之前不能有静态方法,在JDK8中可以有静态方法,且只能被接口类直接调用(不能被实现类的对象调用)
抽象类中的方法可以是public、protected; 接口方法在JDK8之前只有public abstract,在JDK8可以有default方法,在JDK9中允许有private方法
注解的作用
注解是JDK1.5版本开始引入的一个特性,用于对代码进行说明,可以对包、类、接口、字段、方法参数、局部变量等进行注解。它主要的作用有以下四方面:
生成文档,通过代码里标识的元数据生成javadoc文档。
编译检查,通过代码里标识的元数据让编译器在编译期间进行检查验证。
编译时动态处理,编译时通过代码里标识的元数据动态处理,例如动态生成代码。
运行时动态处理,运行时通过代码里标识的元数据动态处理,例如使用反射注入实例。
注解的常见分类
Java自带的标准注解,包括@Override、@Deprecated和@SuppressWarnings,分别用于标明重写某个方法、标明某个类或方法过时、标明要忽略的警告,用这些注解标明后编译器就会进行检查
元注解,元注解是用于定义注解的注解,包括@Retention、@Target、@Inherited、@Documented
@Retention用于标明注解被保留的阶段
@Target用于标明注解使用的范围
@Inherited用于标明注解可继承
@Documented用于标明是否生成javadoc文档
集合
ArrayList和LinkedList
1.ArrayList是实现了基于数组的数据结构,LinkedList基于链表的数据结构。
2.对于随机访问get和set,ArrayList觉得优于LinkedList,因为LinkedList要移动指针。
3.对于新增和删除操作add和remove,LinedList比较占优势,因为ArrayList要移动数据。
4.ArrayList默认长度10,扩容为(原始*0.5)+1
List 元素是有序的、可重复
ArrayList、Vector默认初始容量为10
Vector:线程安全,但速度慢
底层数据结构是数组结构
加载因子为1:即当 元素个数 超过 容量长度 时,进行扩容
扩容增量:原容量的 1倍
如 Vector的容量为10,一次扩容后是容量为20
ArrayList:线程不安全,查询速度快
底层数据结构是数组结构
扩容增量:原容量的 0.5倍+1
如 ArrayList的容量为10,一次扩容后是容量为16
ArrayList和Vector使用了数组的实现,可以认为ArrayList或者Vector封装了对内部数组的操作,比如向数组中添加,删除,插入新的元素或者数据的扩展和重定向。
LinkedList使用了循环双向链表数据结构。与基于数组ArrayList相比,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实现技术,这也决定了它们将适用于完全不同的工作场景。
LinkedList链表由一系列表项连接而成。一个表项总是包含3个部分:元素内容,前驱表和后驱表,如图所示:
在下图展示了一个包含3个元素的LinkedList的各个表项间的连接关系。在JDK的实现中,无论LikedList是否为空,链表内部都有一个header表项,它既表示链表的开始,也表示链表的结尾。表项header的后驱表项便是链表中第一个元素,表项header的前驱表项便是链表中最后一个元素。
下面以增加和删除元素为例比较ArrayList和LinkedList的不同之处:
增加元素到列表尾端:
只要ArrayList的当前容量足够大,add()操作的效率非常高的。只有当ArrayList对容量的需求超出当前数组大小时,才需要进行扩容。扩容的过程中,会进行大量的数组复制操作。而数组复制时,最终将调用System.arraycopy()方法,因此add()操作的效率还是相当高的。
LinkeList由于使用了链表的结构,因此不需要维护容量的大小。从这点上说,它比ArrayList有一定的性能优势,然而,每次的元素增加都需要新建一个Entry对象,并进行更多的赋值操作。在频繁的系统调用中,对性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增加元素到列表任意位置
除了提供元素到List的尾端,List接口还提供了在任意位置插入元素的方法:void add(int index,E element);
由于实现的不同,ArrayList和LinkedList在这个方法上存在一定的性能差异,由于ArrayList是基于数组实现的,而数组是一块连续的内存空间,如果在数组的任意位置插入元素,必然导致在该位置后的所有元素需要重新排列,因此,其效率相对会比较低。
可以看到每次插入操作,都会进行一次数组复制。而这个操作在增加元素到List尾端的时候是不存在的,大量的数组重组操作会导致系统性能低下。并且插入元素在List中的位置越是靠前,数组重组的开销也越大。
而LinkedList此时显示了优势:
可见,对LinkedList来说,在List的尾端插入数据与在任意位置插入数据是一样的,不会因为插入的位置靠前而导致插入的方法性能降低。
删除任意位置元素
对ArrayList来说,remove()方法和add()方法是雷同的。在任意位置移除元素后,都要进行数组的重组并且删除的位置越靠前,数组重组时的开销越大
在LinkedList的实现中,首先要通过循环找到要删除的元素。如果要删除的位置处于List的前半段,则从前往后找;若其位置处于后半段,则从后往前找。因此无论要删除较为靠前或者靠后的元素都是非常高效的;但要移除List中间的元素却几乎要遍历完半个List,在List拥有大量元素的情况下,效率很低
查询:
LinkedList采用的是链表,
private static class Node<E> {
E item;
Node<E> next;
Node<E> prev;
Node(Node<E> prev, E element, Node<E> next) {
this.item = element;
this.next = next;
this.prev = prev;
}
}
每个节点都会保存前一个和后一个节点。现在来看一下它是如何进行查找的
/**
* Returns the element at the specified position in this list.
* @param index index of the element to return
* @return the element at the specified position in this list
* @throws 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inheritDoc}
*/
public E get(int index) {
checkElementIndex(index);
return node(index).item;
}
最后调用了node(int index)方法
/**
* Returns the (non-null) Node at the specified element index.
*/
Node<E> node(int index) {
// assert isElementIndex(index);
if (index < (size >> 1)) {
Node<E> x = first;
for (int i = 0; i < index; i++)
x = x.next;
return x;
} else {
Node<E> x = last;
for (int i = size - 1; i > index; i--)
x = x.prev;
return x;
}
}
通过循环,把当前节点指向上一个或者下一个,来找到索引位置的节点。
ArrayList采用的是数组,数组有明确的下表,所以查找很快。
/**
* Returns the element at the specified position in this list.
*
* @param index index of the element to return
* @return the element at the specified position in this list
* @throws 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inheritDoc}
*/
public E get(int index) {
rangeCheck(index);
return elementData(index);
}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E elementData(int index) {
return (E) elementData[index];
}
HashMap 原理
HashMap是基于哈希表的Map接口的非同步实现。
此实现提供所有可选的映射操作,并允许使用null值和null键。
HashMap储存的是键值对,HashMap很快。此类不保证映射的顺序,特别是它不保证该顺序恒久不变。
HashMap实际上是一个“链表散列”的数据结构,即数组和链表的结合体。
数组:存储区间连续,占用内存严重,寻址容易,插入删除困难;
链表:存储区间离散,占用内存比较宽松,寻址困难,插入删除容易;
Hashmap综合应用了这两种数据结构,实现了寻址容易,插入删除也容易。
hashMap的结构示意图如下:
HashMap的基本存储原理以及存储内容的组成
基本原理:
先声明一个下标范围比较大的数组来存储元素。另外设计一个哈希函数(也叫做散列函数)来获得每一个元素的Key(关键字)的函数值(即数组下标,hash值)相对应,数组存储的元素是一个Entry类,这个类有三个数据域,key、value(键值对),next(指向下一个Entry)。
例如,
第一个键值对A进来。通过计算其key的hash得到的index=0。记做:Entry[0] = A。
第二个键值对B,通过计算其index也等于0, HashMap会将B.next =A,Entry[0] =B,
第三个键值对 C,index也等于0,那么C.next = B,Entry[0] = C;这样我们发现index=0的地方事实上存取了A,B,C三个键值对,它们通过next这个属性链接在一起。我们可以将这个地方称为桶。 对于不同的元素,可能计算出了相同的函数值,这样就产生了“冲突”,这就需要解决冲突,“直接定址”与“解决冲突”是哈希表的两大特点。
HashMap的工作原理以及存取方法过程
HashMap的工作原理 :
HashMap是基于散列法(又称哈希法hashing)的原理,使用put(key, value)存储对象到HashMap中,使用get(key)从HashMap中获取对象。当我们给put()方法传递键和值时,我们先对键调用hashCode()方法,返回的hashCode用于找到bucket(桶)位置来储存Entry对象。”HashMap是在bucket中储存键对象和值对象,作为Map.Entry。并不是仅仅只在bucket中存储值。
HashMap具体的存取过程如下:
put键值对的方法的过程是:
1、获取key ;
2、通过hash函数得到hash值;
int hash=key.hashCode(); //获取key的hashCode,这个值是一个固定的int值
3、得到桶号(一般都为hash值对桶数求模) ,也即数组下标int index=hash%Entry[].length。//获取数组下标:key的hash值对Entry数组长度进行取余
4、 存放key和value在桶内。
table[index]=Entry对象;
get值方法的过程是:
1、获取key
2、通过hash函数得到hash值
int hash=key.hashCode();
3、得到桶号(一般都为hash值对桶数求模)
int index =hash%Entry[].length;
4、比较桶的内部元素是否与key相等,若都不相等,则没有找到。
5、取出相等的记录的value。
HashMap中直接地址用hash函数生成;解决冲突,用比较函数解决。如果每个桶内部只有一个元素,那么查找的时候只有一次比较。当许多桶内没有值时,许多查询就会更快了(指查不到的时候)。
Hash冲突解决
HashMap 采用一种所谓的“Hash 算法”来决定每个元素的存储位置。当程序执行 map.put(String,Obect)方法 时,系统将调用String的 hashCode() 方法得到其 hashCode 值——每个 Java 对象都有 hashCode() 方法,都可通过该方法获得它的 hashCode 值。得到这个对象的 hashCode 值之后,系统会根据该 hashCode 值来决定该元素的存储位置。源码如下: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if (key == null)
return putForNullKey(value);
int hash = hash(key.hashCode());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for (Entry<K,V> e = table[i];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判断当前确定的索引位置是否存在相同hashcode和相同key的元素,如果存在相同的hashcode和相同的key的元素,那么新值覆盖原来的旧值,并返回旧值。
//如果存在相同的hashcode,那么他们确定的索引位置就相同,这时判断他们的key是否相同,如果不相同,这时就是产生了hash冲突。
//Hash冲突后,那么HashMap的单个bucket里存储的不是一个 Entry,而是一个 Entry 链。
//系统只能必须按顺序遍历每个 Entry,直到找到想搜索的 Entry 为止——如果恰好要搜索的 Entry 位于该 Entry 链的最末端(该 Entry 是最早放入该 bucket 中),
//那系统必须循环到最后才能找到该元素。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
V oldValue = e.value;
e.value = value;
return oldValue;
}
}
modCount++;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
return null;
}
hashMap、hashTable、treeMap的区别
hashTable是线程安全的、hashMap不是线程安全的
HashMap通过hashcode对其内容进行快速查找,而 TreeMap中所有的元素都保持着某种固定的顺序,如果你需要得到一个有序的结果你就应该使用TreeMap(HashMap中元素的排列顺序是不固定的)。
HashMap:适用于在Map中插入、删除和定位元素。
Treemap:适用于按自然顺序或自定义顺序遍历键(key)。
HashMap通常比TreeMap快一点(树和哈希表的数据结构使然),建议多使用HashMap,在需要排序的Map时候才用TreeMap。
hashMap,hashTable, ConcurrentHashMap
HashTable
底层数组+链表实现,无论key还是value都不能为null,线程安全,实现线程安全的方式是在修改数据时锁住整个HashTable,效率低,ConcurrentHashMap做了相关优化
初始size为11,扩容:newsize = olesize*2+1
计算index的方法:index = (hash & 0x7FFFFFFF) % tab.length
HashMap
底层数组+链表实现,可以存储null键和null值,线程不安全
初始size为16,扩容:newsize = oldsize*2,size一定为2的n次幂
扩容针对整个Map,每次扩容时,原来数组中的元素依次重新计算存放位置,并重新插入
插入元素后才判断该不该扩容,有可能无效扩容(插入后如果扩容,如果没有再次插入,就会产生无效扩容)
当Map中元素总数超过Entry数组的75%,触发扩容操作,为了减少链表长度,元素分配更均匀
计算index方法:index = hash & (tab.length – 1)
HashMap的初始值还要考虑加载因子:
哈希冲突:
若干Key的哈希值按数组大小取模后,如果落在同一个数组下标上,将组成一条Entry链,对Key的查找需要遍历Entry链上的每个元素执行equals()比较。
加载因子:
为了降低哈希冲突的概率,默认当HashMap中的键值对达到数组大小的75%时,即会触发扩容。因此,如果预估容量是100,即需要设定100/0.75=134的数组大小。
空间换时间:
如果希望加快Key查找的时间,还可以进一步降低加载因子,加大初始大小,以降低哈希冲突的概率。
HashMap和Hashtable都是用hash算法来决定其元素的存储,因此HashMap和Hashtable的hash表包含如下属性:
容量(capacity):hash表中桶的数量
初始化容量(initial capacity):创建hash表时桶的数量,HashMap允许在构造器中指定初始化容量
尺寸(size):当前hash表中记录的数量
负载因子(load factor):负载因子等于“size/capacity”。负载因子为0,表示空的hash表,0.5表示半满的散列表,依此类推。轻负载的散列表具有冲突少、适宜插入与查询的特点(但是使用Iterator迭代元素时比较慢)
除此之外,hash表里还有一个“负载极限”,“负载极限”是一个0~1的数值,“负载极限”决定了hash表的最大填满程度。当hash表中的负载因子达到指定的“负载极限”时,hash表会自动成倍地增加容量(桶的数量),并将原有的对象重新分配,放入新的桶内,这称为rehashing。
HashMap和Hashtable的构造器允许指定一个负载极限,HashMap和Hashtable默认的“负载极限”为0.75,这表明当该hash表的3/4已经被填满时,hash表会发生rehashing。
“负载极限”的默认值(0.75)是时间和空间成本上的一种折中:
较高的“负载极限”可以降低hash表所占用的内存空间,但会增加查询数据的时间开销,而查询是最频繁的操作(HashMap的get()与put()方法都要用到查询)
较低的“负载极限”会提高查询数据的性能,但会增加hash表所占用的内存开销
程序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负载极限”值。
ConcurrentHashMap
底层采用分段的数组+链表实现,线程安全
通过把整个Map分为N个Segment,可以提供相同的线程安全,但是效率提升N倍,默认提升16倍。(读操作不加锁,由于HashEntry的value变量是 volatile的,也能保证读取到最新的值。)
Hashtable的synchronized是针对整张Hash表的,即每次锁住整张表让线程独占,ConcurrentHashMap允许多个修改操作并发进行,其关键在于使用了锁分离技术
有些方法需要跨段,比如size()和containsValue(),它们可能需要锁定整个表而而不仅仅是某个段,这需要按顺序锁定所有段,操作完毕后,又按顺序释放所有段的锁
扩容:段内扩容(段内元素超过该段对应Entry数组长度的75%触发扩容,不会对整个Map进行扩容),插入前检测需不需要扩容,有效避免无效扩容
Hashtable和HashMap都实现了Map接口,但是Hashtable的实现是基于Dictionary抽象类的。Java5提供了ConcurrentHashMap,它是HashTable的替代,比HashTable的扩展性更好。
HashMap基于哈希思想,实现对数据的读写。当我们将键值对传递给put()方法时,它调用键对象的hashCode()方法来计算hashcode,然后找到bucket位置来存储值对象。当获取对象时,通过键对象的equals()方法找到正确的键值对,然后返回值对象。
HashMap使用链表来解决碰撞问题,当发生碰撞时,对象将会储存在链表的下一个节点中。
HashMap在每个链表节点中储存键值对对象。当两个不同的键对象的hashcode相同时,它们会储存在同一个bucket位置的链表中,可通过键对象的equals()方法来找到键值对。如果链表大小超过阈值(TREEIFY_THRESHOLD,8),链表就会被改造为树形结构。
在HashMap中,null可以作为键,这样的键只有一个,但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键所对应的值为null。当get()方法返回null值时,即可以表示HashMap中没有该key,也可以表示该key所对应的value为null。因此,在HashMap中不能由get()方法来判断HashMap中是否存在某个key,应该用containsKey()方法来判断。而在Hashtable中,无论是key还是value都不能为null。
Hashtable是线程安全的,它的方法是同步的,可以直接用在多线程环境中。而HashMap则不是线程安全的,在多线程环境中,需要手动实现同步机制。
Hashtable与HashMap另一个区别是HashMap的迭代器(Iterator)是fail-fast迭代器,而Hashtable的enumerator迭代器不是fail-fast的。所以当有其它线程改变了HashMap的结构(增加或者移除元素),将会抛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但迭代器本身的remove()方法移除元素则不会抛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异常。但这并不是一个一定发生的行为,要看JVM。
Object类中有几个方法
protected Object clone()创建并返回此对象的一个副本。
boolean equals(Object obj)指示其他某个对象是否与此对象“相等”。
protected void finalize()当垃圾回收器确定不存在对该对象的更多引用时,由对象的垃圾回收器调用此方法。
Class<?> getClass()返回此 Object 的运行时类。
int hashCode()返回该对象的哈希码值。
void notify()唤醒在此对象监视器上等待的单个线程。
void notifyAll()唤醒在此对象监视器上等待的所有线程。
String toString()返回该对象的字符串表示。
void wait()在其他线程调用此对象的 notify() 方法或 notifyAll() 方法前,导致当前线程等待。
void wait(long timeout)在其他线程调用此对象的 notify() 方法或 notifyAll() 方法,或者超过指定的时间量前,导致当前线程等待。
void wait(long timeout, int nanos)在其他线程调用此对象的 notify() 方法或 notifyAll() 方法,或者其他某个线程中断当前线程,或者已超过某个实际时间量前,导致当前线程等待。
乱码问题
按字节:
buffer.append(new String(bytes,0,n,“UTF-8”));
按字符
设置转码charset=utf-8 InputStreamReader reader = new InputStreamReader( inputStream, charset);
内存
byte[] bytes = s.getBytes();
String s1 = new String(bytes,“GBK”);
String s2 = new String(bytes)
网络:
decode方法和encode
java8特性
一、Lambda表达式
Lambda表达式可以说是Java 8最大的卖点,她将函数式编程引入了Java。Lambda允许把函数作为一个方法的参数,或者把代码看成数据。
一个Lambda表达式可以由用逗号分隔的参数列表、–>符号与函数体三部分表示。例如:
Arrays.asList( “p”, “k”, “u”,“f”, “o”, “r”,“k”).forEach( e -> System.out.println( e ) );
1 Arrays.asList( “p”, “k”, “u”,“f”, “o”, “r”,“k”).forEach( e -> System.out.println( e ) );
为了使现有函数更好的支持Lambda表达式,Java 8引入了函数式接口的概念。函数式接口就是只有一个方法的普通接口。java.lang.Runnable与java.util.concurrent.Callable是函数式接口最典型的例子。为此,Java 8增加了一种特殊的注解
@FunctionalInterface:
@FunctionalInterface
public interface Functional {
void method();
}
二、接口的默认方法与静态方法
我们可以在接口中定义默认方法,使用default关键字,并提供默认的实现。所有实现这个接口的类都会接受默认方法的实现,除非子类提供的自己的实现。例如:
public interface DefaultFunctionInterface {
default String defaultFunction() {
return "default function";
}
}
我们还可以在接口中定义静态方法,使用static关键字,也可以提供实现。例如:
public interface StaticFunctionInterface {
static String staticFunction() {
return "static function";
}
}
接口的默认方法和静态方法的引入,其实可以认为引入了C++中抽象类的理念,以后我们再也不用在每个实现类中都写重复的代码了。
三、方法引用
通常与Lambda表达式联合使用,可以直接引用已有Java类或对象的方法。一般有四种不同的方法引用:
构造器引用。语法是Class::new,或者更一般的Class< T >::new,要求构造器方法是没有参数;
静态方法引用。语法是Class::static_method,要求接受一个Class类型的参数;
特定类的任意对象方法引用。它的语法是Class::method。要求方法是没有参数的;
特定对象的方法引用,它的语法是instance::method。要求方法接受一个参数,与3不同的地方在于,3是在列表元素上分别调用方法,而4是在某个对象上调用方法,将列表元素作为参数传入;
四、重复注解
在Java 5中使用注解有一个限制,即相同的注解在同一位置只能声明一次。Java 8引入重复注解,这样相同的注解在同一地方也可以声明多次。重复注解机制本身需要用@Repeatable注解。Java 8在编译器层做了优化,相同注解会以集合的方式保存,因此底层的原理并没有变化。
五、扩展注解的支持
Java 8扩展了注解的上下文,几乎可以为任何东西添加注解,包括局部变量、泛型类、父类与接口的实现,连方法的异常也能添加注解。
六、Optional
Java 8引入Optional类来防止空指针异常,Optional类最先是由Google的Guava项目引入的。Optional类实际上是个容器:它可以保存类型T的值,或者保存null。使用Optional类我们就不用显式进行空指针检查了。
七、Stream
Stream API是把真正的函数式编程风格引入到Java中。其实简单来说可以把Stream理解为MapReduce,当然Google的MapReduce的灵感也是来自函数式编程。她其实是一连串支持连续、并行聚集操作的元素。从语法上看,也很像linux的管道、或者链式编程,代码写起来简洁明了,非常酷帅!
八、Date/Time API (JSR 310)
Java 8新的Date-Time API (JSR 310)受Joda-Time的影响,提供了新的java.time包,可以用来替代 java.util.Date和java.util.Calendar。一般会用到Clock、LocaleDate、LocalTime、LocaleDateTime、ZonedDateTime、Duration这些类,对于时间日期的改进还是非常不错的。
九、JavaScript引擎Nashorn
Nashorn允许在JVM上开发运行JavaScript应用,允许Java与JavaScript相互调用。
十、Base64
在Java 8中,Base64编码成为了Java类库的标准。Base64类同时还提供了对URL、MIME友好的编码器与解码器。
除了这十大新特性之外,还有另外的一些新特性:
更好的类型推测机制:Java 8在类型推测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使代码更整洁,不需要太多的强制类型转换了。
编译器优化:Java 8将方法的参数名加入了字节码中,这样在运行时通过反射就能获取到参数名,只需要在编译时使用-parameters参数。
并行(parallel)数组:支持对数组进行并行处理,主要是parallelSort()方法,它可以在多核机器上极大提高数组排序的速度。
并发(Concurrency):在新增Stream机制与Lambda的基础之上,加入了一些新方法来支持聚集操作。
Nashorn引擎jjs:基于Nashorn引擎的命令行工具。它接受一些JavaScript源代码为参数,并且执行这些源代码。
类依赖分析器jdeps:可以显示Java类的包级别或类级别的依赖。
JVM的PermGen空间被移除:取代它的是Metaspace(JEP 122)。
外传
😜 原创不易,如若本文能够帮助到您的同学
🎉 支持我:关注我+点赞👍+收藏⭐️
📝 留言:探讨问题,看到立马回复
💬 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扬帆起航、游历人生、永不言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