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
这里是壹脑云科研圈,我是喵君姐姐~
又是给大家带来满满干货的一天,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狐少侠对于科学决策的四个步骤的详细解读!
最近,有读者问了我几个关于决策的问题:要不要跨考心理学?工作还是读研读博?
坦白来讲,我没答案,因为我肯定不能替你决策,也负不起责。
但是呢?我可以和你分享一套四步决策法,帮你做个科学决策。这套方法是美国畅销书作者希思兄弟在《决断力》一书中提出来的。
这个决策法,用到哪里都可以:小到要不要参加聚会,大到要不要结婚。只要是人生的重要选择,都可以参考一下。
顺便说一句,希思兄弟写书非常学院派,会引用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商业案例,是个非常优秀的作者。如果他们就某个话题写本书,这个话题的精华基本就都在书里了。
一般来说,我们决策往往分为四步:找到选项、分析选项、做出选择、接受结果。
在这四个步骤中,常常会掉进四个大坑。
面临选择时,思维狭隘限制了你的选择范围;
分析选项时,证实倾向使你搜集利于自己的信息;
做出选择时,短期情绪常使你做出错误判断;
接受后果时,对未来的走势太过自信。
于是,针对这四个大坑,作者提出了一个WRAP四步决策法。
为方便大家了解本文主要内容,特附上思维导图。
01
找到更多选项,克服思维狭隘
决策时,容易掉进去的第一个大坑就是,思维狭隘。我们会把注意力放在已知的选项上,把原本的“二选一或多选一”变成“要不要”,陷入二元化的简单思维。
本来要解决的问题是“用什么方式来改善这段关系”,思维狭隘把问题变成了“要不要结束这段关系”;
本来要解决的问题是“干什么能过上想要的生活”,思维狭隘把问题变成了“要不要考研考博”;
本来要解决的问题是“把钱花在哪儿能过得更好”,思维狭隘把问题变成了“要不要买车”。
如果连问题都搞错了,怎么会有正确答案呢?所以,决策一定要避开“思维狭隘”这个大坑,力求找到更多选项。
书中列举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只能选择“yes或no”,52%的决定都是错的;如果能多增加一两个选项,选错的概率就下降到了32%。
所以,在决策开始时,一定要找到更多的选项。具体该怎么办呢?
1.考虑机会成本
就是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不这样做,能把省下来的时间、金钱用来干什么?
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就曾在演讲中用过这个的智慧:“一颗重型炸弹的成本是30个现代化的砖房学校,是2个设备齐全的医院,是80公里的混凝土公路。你们还愿意支持战争吗?”艾森豪威尔试图用机会成本,提醒民众战争的代价,劝告民众珍惜和平。
与之类似,我们也可以问自己同样的问题:
这三年时间,不读书,还可以在哪里工作?
这十万块钱,不买车,还可以用来干什么?
2.消失选项测试
问自己另外一个问题:如果现有的选择行不通,我会怎么办?
为了说明消失选项测试的重要性,作者在《决断力》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学校,领导发现行政老师能干好一部分工作,但是干不好另外一部分。于是,领导陷入了两难:解雇老师吧,走流程很费事;继续留着她,又影响工作效率。
该怎么办呢?
后来,领导进行了消失选项测试:如果我没办法开除她,会怎么做?
这个问题让领导发现了一个更好办法:用很低的成本招募学生助理,让学生助理来干行政老师不擅长的工作。
通过这样的测试,校长发现了其他的选项。
同样的,当我们面临决策时,也可以问自己这个问题:
如果一直没考上研究生,我会做什么?
如果买不到心仪的车,我会买什么?
总之,做决策的第一步,一定要避开“思维狭隘”,通过“考虑机会成本”和“消失选项测试”帮助自己看到更多可能的选择。
02
客观评估信息,避免证实倾向
有了更多选项就能做出好决策了吗?还不一定,因为我们会在评估选项时陷入“证实倾向”。
证实倾向就是说,我们先有结论,再去寻找支持结论的证据。
第一次看到某个人,觉得他人不好。在后面的相处中,就会发现很多恶意。
先入为主地觉得提升学历是个好选择,于是到网上找各种读完书,找到好工作,升职加薪的故事。
带着“证实倾向”,我们就会越来越喜欢自己最初的选项。最终在某个时刻,发现事情好像不是这样的。
怎么避开这个大坑?
1.设立反对派,也就是求骂醒
个人做决定的时候,可以找几个好朋友提一提反对意见,用别人的理智战胜自己的情感。
问一问自己,也问一问朋友:
这个选项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成为最好的选项?
有没有这样做,但是结果不太好的例子?
2.搜集资料,看看平均值(基础比率)
很多时候,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如果没有特别的优势,别人在某个事情上的成功率大概率也是自己的成功率;同行业的平均工资,大概率也是自己的工资水平。
决定要考研,去考研教室看一看,去网上找找信息:看看往年的录取率、录取分?看看考这个学校的人,每天要学习多久?
总之,做决定前,做好调研,多了解一些大多数情况。
03
换角色换时间,克服短期情绪
有时候,人们往往会因为当下的情绪做出错误的选择。我有过很多类似的经验:害怕尴尬,不好意思拒绝托尼老师,然后烫头发、办卡;做错事情,怕丢人不道歉,梗着脖子死撑……
该如何避坑呢?
《决断力》里有一个少男少女们很容易共情的故事:一个男生暗恋班上的女生,他想给女生打电话,但是又害怕女生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
这时候,有两个选择:A,先不打电话,等以后有了更多交流再说;B,打电话。
如果用这个问题做一个调查,会有个有趣的发现:如果是自己面临这样的情况,大多数男生会选A再等等;如果是朋友面临这样的情况,大多数男生会劝对方选B。
由此,给我们一个启发,换个角度,跳出原有的角色。
具体来说,可以问自己一些问题:
如果我的好朋友面临这样的情况,我会告诉他怎么做?
10分钟后,我会如何看待自己的选择呢?10个月后呢?10年呢?
如果这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会如何做呢?
这个案例,让我想到了乔布斯的爱情。1990年,乔布斯到斯坦福大学做演讲。在演讲台下,乔布斯遇到了劳伦。他被劳伦所吸引,和她聊了几句。
和大多数男生一样,乔布斯也遇到了这个选择:是追求这个女生,还是就此别过。
哪怕是乔布斯,也有点怂,没敢约劳伦。他坐在车上,钥匙已经插上了,马上就要离开大学,很可能再也不会遇到这个女生。这时候,他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这是我人生在世的最后一天,我是愿意开一场商业会议,还是同这个女人一起度过?
最终,这个问题帮助乔布斯克服了短期情况,她下车找到劳伦,两个人一起共进晚餐,自此一生携手。
总之,为了克服短期情况,我们需要从朋友的角度,从时间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决定。
除了克服短期情绪,我们还应该看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有的选择的确是很难的,因为根本不能比较利益得失,而是要看价值观的优先级。
就比如,是求高工资进企业,还是求稳定进体制?是当老师教书育人,还是考公务员服务人民?以及乔布斯吸引人才时的灵魂之问: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想改变世界?
这些选项,哪怕是分析完利弊,还是很难做出决定。因为,每个决定的背后其实反映了我们的理想自我: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给世界留下些什么?你觉得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价值观是我们的个人选择,价值观也可以改变,但是我们要理解并尊重自己的价值观。
04
客观评估结果,避免过度自信
完成前面三步,我们大概率就理解并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那么接下来,还要对结果有个预期。大白话就是,想一想失败了会怎么办?对结果有个基本的预期,以免太过焦虑。
该怎么办呢?
1.考虑结果的范围
未来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范围。以考研为例,想考入某个学校跟随某位老师读书,最好的结果可能是心愿达成;最坏的结果可能是,不仅考不上这个学校,哪个学校都没机会。然后,这两个点中间,可能有一连串选项:考上这个学校的其他老师、调剂到其他学校等等。
什么能接受,什么不能接受,心里大概要有个数。
2.提前尝试,做个预实验
在事情真正发生之前,能不能提前试一下。想读研,可以先找个课题组体验几个星期,认真的想一想,这样的生活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想从事某个职业,能不能先找个公司,跟着干一个月。
买衣服都要先试穿一下,做其他重要的人生决策,当然也应该先了解体验一下。
3.事前验尸,分析可能的失败原因
查理芒格有句话,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我将永远不会去那个地方。
同样,在下定决心之后,做一个事前验尸:如果要做的事情会失败,那么会因为什么原因?如何避免?
如果考研要失败,那么将会是因为什么?
如果一段恋情会终结,那又会是因为什么?
考虑完这几个问题,我们对结果就有个大概的预期了。
05
总结一下
为了避免我们在决策时陷入思维狭隘、证实倾向、短期情绪、过度自信;我们可以采用四步决策法。
1.找到更多选项,克服思维狭隘。具体要求:考虑机会成本、消失选项测试。
2.客观评估信息,避免证实偏误。具体要求:设立反对派、看看平均值。
3.换时间换角色,克服短期情绪。具体要求:问自己问题、尊重核心价值观。
4.客观评估结果,避免过度自信。具体要求:考虑结果范围、提前尝试、事前验尸。
以上就是本期内容,让我们下期再见。
转载 | 狐少侠
排版 | 裴晞
校对 | 蓝桉 喵君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