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小瑶科技说 原创
作者 | 智商掉了一地、兔子酱
就在本月 5 号,Bard 和 Google Workspace 同步更新了一则新闻,宣布 Workspace 的团队用户即日起可以申请体验由 Bard 大模型驱动的生成式 AI 工具。
这项计划在今年 3 月份首次公布,当时该工具仅对 Bard 用户开放,但现在 Workspace 管理员就可以为其团队启用 Bard,用户可以在管理员启用的团队账户上使用 Bard 来协助工作、研究或其他商业需求。
这项更新意味着 Bard 与 Workspace 的结合将会是提升生产力的又一重要举措,Workspace 团队用户可以通过使用 Bard 提供的文本生成服务,在协同办公的基础上,更高效地完成各种文案生成、邮件撰写、邮件内容摘要、表格数据分析,甚至辅助做 PPT 等任务,能够预料到这将会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Bard 背景
Bard 是谷歌最新推出的 AI 聊天机器人,与 ChatGPT 运行在 GPT-3.5/4 上不同,Bard 是基于 LaMDA 的。
Bard 专门针对对话进行阅读训练,因此有着非常强大的对话能力,能够理解用户的语境和语气,生成合适的回答,并且还能为用户提供合适的建议和信息。
谷歌表示,Bard 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可以帮助用户处理日常事务、协助学习、辅助研究等多个领域。除了面向消费者市场,还可以应用于企业和机构,帮助其提高效率和满足业务需求。
Workspace 融入生成式 AI 的新功能
从谷歌 3 月份的公布的 AI 驱动计划[1],可以了解到 Workspace 发布或即将发布的与生成式 AI相关的新功能有:
在 Gmail 中起草、回复、摘要和优先处理邮件;
在 Docs 中进行头脑风暴、校对、写作和重写;
在 Slides 中通过自动生成的图像、音频和视频实现创意构想;
在 Sheets 中通过自动补全、公式生成和上下文分类从原始数据转化为洞察和分析;
在 Meet 中生成新的背景并捕捉笔记;
在 Chat 中启用工作流程以完成任务。
也许对于 HR 来说,撰写岗位 JD 不再绞尽脑汁:
让人眼前一亮的邮件内容摘要:
在邮件中根据简短内容自动生成回复:
将邮件内容整合到文档中:
根据简单指令生成 PPT 的提纲与内容(不过感觉短时间内可能难以达到这个效果):
整合在线会议内容,并生成摘要和工作流程:
在结构化表格中针对数据内容,对应生成分析或回复:
在 Gmail 中将笔记转换为待发送的电子邮件:
注意
可以使用 Bard 的国家或地区,Workspace 的企业或团队用户都可以尝试体验接入 Bard 聊天机器人 Workspace 全家桶。而与微软等其他公司不同,谷歌在开发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时,采取一种相对较为谨慎、可控的策略。也因此谷歌目前尚未提及计划将 Bard 拓展到更多市场,所以目前存在的限制包括:
仅有少数国家或地区的 Google Workspace 用户可以访问 Bard,因此即使开启了“Early access apps”,某些国家的用户也无法访问更新功能;
需要管理员在域上启用 Bard 才能让团队用户访问,具体步骤为Apps > Additional Google Services > Early Access Apps,用户需要加入等待列表并等待 Google 的批准才能访问 Bard;
Bard 仅能提供生成式 AI 工具的功能,而不能为 Google Workspace 带来更多的 AI 驱动的创新;
据相关新闻的用户评论,目前的语言仍是仅支持英文,有条件的小伙伴可以试试看。
小结
另外据报道[2],谷歌计划在不久之后在其设备上推出一款独家的主屏幕控件,以增强在 Pixel 手机和平板电脑上使用 Bard AI 聊天机器人的易用性。Bard AI 预计很快将在安卓平台上发布,并包含一个主屏幕组件。与竞争对手 ChatGPT 不同,Bard AI 目前尚未被广泛使用。随着 Pixel 手机的推出,Bard AI 的覆盖范围也将扩大,但与 ChatGPT 的可用性相比仍有些差距。
尽管目前看来在国内暂时还无法体验 Workspace 与 Bard 结合的新功能,但我们期待能够早日看到国内市场的腾讯文档、飞书、钉钉等协同办公工具的进步,让生成式 AI 大幅提升生产力,更加便捷地服务于我们的日常工作~
参考资料
[1]
Google Workspace: https://workspace.google.com/blog/product-announcements/generative-ai
[2]News: https://www.techlusive.in/apps/googles-ai-chatbot-bard-now-available-for-workspace-accounts-1375948/?utm_source=dlvr.it&utm_medium=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