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 Omicron 已迅速超越其他变种,成为主要的 SARS-CoV-2 毒株,尽管该变体在体内引起的病毒水平与其“竞争对手” Delta 相比更低,但威力不容小觑。
■ 第五大变异关注病毒株,有何神奇之处?
2021 年 11 月 24 日,南非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发现了一种新的 SARS-CoV-2 变异株 B.1.1.529。11 月 26 日世卫组织就将 B.1.1.529 命名为奥密克戎 (Omicron),并指定继 Alpha 变种,Beta 变种,Gamma 变种,Delta 变种后的第五大令人关注的变异株。在我国天津、广东,河南,上海等地也报道了本土 Omicron 确诊病例。
被称为“奥密克戎的妹妹”新冠病毒变异株,最新版本的奥密克戎毒株的亚变体 BA.2 也登场了(,病毒还有 2.0 版本?),由于缺少一个关键突变,科学家们认为可能使其更难追踪。
■ 奥密克戎, “强”还是“不强”?
SARS-CoV-2 具有四种主要结构蛋白:刺突蛋白 (spike protein; S protein),膜蛋白,包膜蛋白和核衣壳蛋白。病毒内层包裹着用于繁衍后代的遗传物质核糖核酸 (RNA),这也是使用核酸检测技术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依据。(复习知识点 学好 PCR,核酸检测算个啥)。
图 1. 新冠病毒体内传播机制
刺突蛋白与其受体结合是病毒入侵的关键步骤,奥密克戎利用刺突蛋白识别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2 (ACE2)(如图 1),刺突蛋白的 C 端结构域也称为受体结合结构域 (RBD),主要负责 ACE2 识别。
图 2. 刺突蛋白突变数目[5]
刺突蛋白的突变 (尤其是 RBD 区域) 与病毒的传染性和免疫有关,奥密克戎的刺突蛋白发生了至少 30 个突变,其中位于受体结合域的突变就有 15 个,远超过德尔塔 (Delta) 突变株的突变个数。
图 3. Omicron突变的分布[2]
■ 突变多意味着更危险?
新冠病毒通过变异进一步适应人体,但并不一定意味着变得更加危险。当初横行的德尔塔突变株比野生型传播速度更快,毒性更强,其病毒载量是原始毒株的 1260 倍! 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染性很强,但致病力和危害性有多大,目前还在研究中。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发现奥密克戎有让感染过病毒康复后的人群以及打过疫苗的人群再次感染的能力。
■ 疫苗对奥密克戎的效果如何?
刺突蛋白也是中和抗体的主要靶点之一,大量的突变可能导致免疫逃避并削弱现有疫苗的效力,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猜想。奥密克戎 (B.1.1.529) 不仅对恢复期患者的血清具有明显的中和抗性,而且对接种了任意一种广泛使用的 COVID-19 疫苗,人的血清也具有明显的中和抗性。
图 4. B.1.1.529 对接种疫苗的人血清中和作用的抗性 (D614G: 野生型新冠病毒)[3]
■ 奥密克戎导致中和抗体的效力大减,打疫苗没有用了?
研究虽然证实接种 2 剂灭活疫苗 (国药) 的人对奥密克戎突变株的血浆中和抗体的滴度显著下降,但接种第三针加强针后中和抗体滴度有所上升。世界卫生组织也称加强疫苗接种可以增加抗体中和作用,所以接种疫苗并非完全没有作用。
另外,抗体滴度水平只是衡量疫苗保护作用的指标之一,抗体水平低并不一定代表疫苗完全无用。疫苗对奥密克戎突变株建立的免疫应答仍有可能发挥作用:人体免疫系统,尤其是免疫记忆细胞,可能不会像抗体反应这样受到奥密克戎突变很大的影响。
大家还是需要及时接种加强针,共筑防疫的长城。
图 5. 接种 2 剂或 3 剂灭活疫苗接种的人对野生型新冠病毒及突变株的血浆中和抗体滴度[5]
■ 奥密克戎感染 “媲美” 大号流感?
与德尔塔毒株相比,奥密克戎毒株引发的症状似乎属于“轻症” (部分人常见的症状包括喉咙痛,流鼻水和头痛。之前其他的新冠变异毒株可能会引发味觉或嗅觉丧失或改变,持续性的**,发烧等症状),但症状轻,发现变难,更易传播,借用钟南山院士的话说 “大量传染,肯定会连累很多人。”
■ 总结
奥密克戎突变位点变多,与德尔塔相比,毒力却大大下降 (就目前的报道来看)。
奥密克戎虽然能让中和抗体的效力大减,但加强疫苗接种可以增加抗体中和作用,接种疫苗对于预防病毒仍有着积极的作用,接种疫苗对于预防新冠仍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Callaway E, Ledford H. How bad is Omicron? What scientists know so far. Nature. 2021;600(7888):197-199.
2. Dejnirattisai W, Huo J, Zhou D, et al. Omicron-B.1.1.529 leads to widespread escape from 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s. Preprint. bioRxiv. 2021;2021.12.03.471045. Published 2021 Dec 22.
3. Liu L, Iketani S, Guo Y, et al. Striking Antibody Evasion Manifested by the Omicron Variant of SARS-CoV-2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1 Dec 23]. Nature. 2021;10.1038/s41586-021-04388-0.
4. Chen J, Wang R, Gilby NB, Wei GW. Omicron (B.1.1.529): Infectivity, vaccine breakthrough, and antibody resistance. Preprint. ArXiv. 2021;arXiv:2112.01318v1.
5. Ai J, Zhang H, Zhang Y, et al. Omicron variant showed lower neutralizing sensitivity than other SARS-CoV-2 variants to immune sera elicited by vaccines after boost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1 Dec 22]. Emerg Microbes Infect. 2021;1-24.
6. Wilfredo F. Garcia-Beltran, Kerri J. St. Denis, Angelique Hoelzemer,A. John Iafrate, Vivek Naranbhai, Alejandro B. Balazs,et al. mRNA-based COVID-19 vaccine boosters induce neutralizing immunity against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 Cell. 2022 Jan 6;S0092-8674(21)01496-3. doi: 10.1016/j.cell.2021.12.033. Online ahead of print.
7. Pengcheng Han. et al. Receptor binding and complex structures of human ACE2 to spike RBD from Omicron and Delta SARS-CoV-2. Cell. 2022; ISSN 0092-8674.Published:January 05,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