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软件测试概述
- 一、软件生命周期
- 二、软件开发模型
- 1、瀑布模型
- 2、增量模型
- 3、原型模型
- 4、敏捷开发
- 三、软件质量
- 1、软件质量概念
- 2、影响软件质量的因素
一、软件生命周期
软件生命周期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明确的任务,通常,可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6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 问题定义
该阶段由软件开发方与需求方共同讨论,主要确定软件的开发目标及其可行性。 - 需求分析
该阶段对软件需求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划分出软件需要实现的功能模块,并制作成文档。需求分析在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后期软件开发的成功率。在后期开发中,需求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在进行需求分析时,应考虑到需求的变化,以保证整个项目的顺利进行。 - 软件设计
该阶段在需求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整个软件系统进行设计,如系统框架设计、数据库设计等。 - 软件开发
该阶段在软件设计的基础上,选择一种编程语言进行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必须要制订统一的、符合标准的程序编写规范,以保证程序的可读性、易维护性以及可移植性。 - 软件测试
该阶段是软件开发完成后对软件进行测试,以查找软件设计与软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正。软件测试过程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3个阶段;测试的方法以黑盒测试、白盒测试或者两者结合的形式进行。在测试过程中,为减少测试的随意性,需要制订详细的测试计划并严格遵守;测试完成之后,要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测试结果以文档的形式汇总。 - 软件维护
软件完成测试并投入使用之后,面对庞大的用户群体,软件可能无法满足用户使用需求,此时就需要对软件进行维护升级以延续软件的使用寿命。软件的维护包括纠错性维护和改进性维护两个方面。软件维护是软件生命周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
二、软件开发模型
软件开发模型规定了软件开发应遵循的步骤和规范,开发人员在选择开发模型时,要根据软件的特点、开发人员的参与方式选择稳定可靠的开发模型。
以下是典型的几个开发模型:
1、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是一种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型,它将软件开发过程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依次进行直到最终的软件交付。下面是瀑布模型的详细解释:
- 需求分析阶段:
在这个阶段,开发人员需要与客户沟通和了解项目需求,确定软件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开发人员需要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描述软件系统的功能、性能和约束等,以便后续的设计和开发。 - 设计阶段:
在这个阶段,开发人员需要基于需求规格说明书进行软件设计,包括系统架构设计、模块设计和界面设计等。开发人员需要编写软件设计文档,描述软件系统的结构、接口、算法和数据结构等。 - 编码阶段:
在这个阶段,开发人员根据软件设计文档进行编码实现,编写代码并进行单元测试。开发人员需要按照编码规范和标准进行开发,并且需要进行代码审查和测试以确保代码的质量和可靠性。 - 测试阶段:
在这个阶段,开发人员需要进行软件系统的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以确保软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达到需求规格说明书中的要求。测试人员需要编写测试用例和测试脚本,进行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和问题。 - 维护阶段:
在这个阶段,开发人员需要对软件系统进行维护和升级,修复已知的问题并添加新的功能。维护阶段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直到软件系统被废弃。
瀑布模型的优点是结构清晰,开发流程明确,便于管理和控制。缺点是开发周期长、成本高,难以适应需求变化和快速迭代的需求。因此,在实际开发中,瀑布模型常常与其他软件开发方法结合使用,如增量模型、原型模型和敏捷开发等,以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2、增量模型
增量模型是一种软件开发模型,它将软件开发过程分为多个独立的增量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一个小的项目,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发布等。每个增量都是一个可用的软件系统,可以在之后的开发过程中不断迭代和增强,直到最终满足用户的需求。
以下是增量模型的详细解释:
-
需求分析阶段:
在这个阶段,开发人员需要与客户沟通和了解项目需求,确定软件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开发人员需要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描述软件系统的功能、性能和约束等,以便后续的设计和开发。 -
第一个增量阶段:
在这个阶段,开发人员需要根据需求规格说明书进行第一个增量的设计、开发、测试和发布,该增量是一个基本的、最小的可用软件系统,包括基本的功能和用户界面。 -
第二个增量阶段:
在这个阶段,开发人员需要根据用户反馈和需求变化进行第二个增量的设计、开发、测试和发布,该增量增加了新的功能和性能,同时修复了之前的问题和漏洞。 -
后续增量阶段:
在这个阶段,开发人员不断地迭代和增强之前的增量,添加新的功能、性能和用户界面,同时进行测试和发布。每个增量都是一个可用的软件系统,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增量模型的优点是开发周期短、成本低,容易适应需求变化和快速迭代的需求。缺点是每个增量都是一个独立的软件系统,可能会存在不一致性和兼容性问题,需要进行集成测试和配置管理等。因此,在实际开发中,增量模型常常与其他软件开发方法结合使用,如瀑布模型、原型模型和敏捷开发等,以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3、原型模型
原型模型是一种软件开发模型,它主要用于快速原型开发和验证。原型模型将软件开发过程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快速原型开发和原型演化。在快速原型开发阶段,开发人员创建一个可用的软件原型,以验证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在原型演化阶段,开发人员对原型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得到一个符合用户需求的完整软件系统。
以下是原型模型的详细解释:
-
快速原型开发阶段:
在这个阶段,开发人员与客户密切合作,了解用户需求,根据用户需求创建一个可用的软件原型。这个原型是一个快速开发的、简单的、基本的软件系统,用于验证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在这个阶段,开发人员不需要完全满足所有需求,只需要提供一个可用的原型,以便用户可以验证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
原型演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开发人员需要对原型进行修改和完善,直到最终满足用户的需求。在这个阶段,开发人员需要与客户紧密合作,收集用户反馈和需求变化,根据需求变化对原型进行修改和完善。在这个阶段,开发人员需要进行测试和发布,确保软件系统符合用户需求和要求。
原型模型的优点是开发速度快、成本低,容易适应需求变化和快速迭代的需求。缺点是原型通常是基于快速开发技术创建的,可能存在代码质量和可维护性问题,需要进行集成测试和配置管理等。因此,在实际开发中,原型模型常常与其他软件开发方法结合使用,如瀑布模型、增量模型和敏捷开发等,以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4、敏捷开发
敏捷开发是一种迭代的、增量的、协作的软件开发方法,它强调通过快速反馈和不断调整来满足客户需求。敏捷开发强调团队合作、快速响应变化、持续改进和可维护的代码等特点,可以帮助团队快速适应变化的需求和市场。
以下是敏捷开发的详细解释:
-
客户参与:
敏捷开发强调客户参与开发过程,包括对需求的讨论、反馈和优先级排序等。通过客户的参与,开发团队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和期望,以确保最终的软件系统能够满足用户需求。 -
快速迭代:
敏捷开发采用迭代的方式进行软件开发,每个迭代周期通常为几周至几个月。在每个迭代周期结束时,团队会进行回顾和反馈,以确定下一步的开发方向和优先级。 -
自组织团队:
敏捷开发鼓励自组织和自管理的团队,团队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技能和兴趣自由选择任务和角色。这种自组织的方式可以激发团队成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提高团队的协作和效率。 -
持续交付:
敏捷开发强调持续交付可用软件,即在开发过程中不断交付可用的软件系统,以获得快速反馈和验证。这种持续交付的方式可以减少开发风险和成本,同时增强客户对软件开发进度的掌控。 -
反馈和改进:
敏捷开发鼓励团队进行反馈和改进,包括团队内部的反馈和客户的反馈。通过反馈和改进,团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水平,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
敏捷开发的优点是适应变化、快速响应市场、强调团队协作和反馈等特点,可以帮助团队快速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的软件系统。缺点是需要更多的沟通和合作成本,对团队成员的素质要求更高,需要更多的自我学习和不断改进。因此,在实际开发中,敏捷开发通常需要配合一些项目管理工具和技术使用。
三、软件质量
软件质量关系着软件使用程度与使用寿命,一款高质量的软件更受用户欢迎,它除了满足客户的显式需求之外,往往还满足了客户隐式需求。
1、软件质量概念
软件质量是指软件产品满足基本需求及隐式需求的程度。软件产品满足基本需求是指其能满足软件开发时所规定需求的特性,这是软件产品最基本的质量要求;其次是软件产品满足隐式需求的程度。例如,产品界面更美观、用户操作更简单等。
软件质量可分为3层:
(1)满足需求规定:软件产品符合开发者明确定义的目标,并且能可靠运行。
(2)满足用户需求:软件产品的需求是由用户产生的,软件最终的目的就是满足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
(3)满足用户隐式需求:除了满足用户的显式需求,软件产品如果满足用户的隐式需求,即潜在的可能需要在将来开发的功能,将会极大地提升用户满意度,这就意味着软件质量更高。
2、影响软件质量的因素
- 需求模糊
真正的需求不明确,导致开发出的产品与实际需求不符,这势必会影响软件的质量。除此之外,在开发过程中客户往往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变更需求,导致开发人员频繁地修改代码,这可能会导致软件在设计时期存在不能调和的误差,最终影响软件的质量。 - 软件开发缺乏规范性文件指导
团队都将精力放在开发成本与开发周期上,而不太重视团队成员的工作规范,导致团队成员开发“随意性”比较大,这也会影响软件质量,而且一旦最后软件出现质量问题,也很难定责,导致后期维护困难。 - 软件开发人员问题
软件是由人开发出来的,因此个人的意识对产品的影响非常大。除了个人技术水平限制,开发人员问题还包括人员流动,新来的成员可能会继承上一任的产品接着开发下去,两个人的思维意识、技术水平等都会不同,导致软件开发前后不一致,进而影响软件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