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MA简介
DMA (Direct Memory Access) 直接存储器存取
DMA 可以提供外设和存储器或者存储器和存储器之间的高速数据传输,无须CPU干预,节省了CPU的资源( 比如想把Flash里的一批数据转运到SRAM里,需要软件触发,使用软件触发之后,DMA会以最快都速度把这批数据转运)如果进行外设到存储器的转运,就不能一股脑地转运了,因为外设的数据是有一定的时机的,这时就需要用硬件触发 (比如转运ADC的数据,就需要每个ADC通道转换完成后,硬件触发一次DMA再转运)触发一次转运一次,这样数据才是正确的,才是我们想要的效果,所以存储器到存储器的数据转运一般使用软件触发,外设到存储器要硬件触发
每个DMA通道硬件触发源是不一样的,要使用某个外设的硬件触发源,就必须使用它连接的那个通道
12个独立可配置的通道:DMA1(7个通道),DMA2(5个通道)
每个通道都支持软件触发和特定的硬件触发
C8T6 DMA资源:DMA1
2、存储器映像
const常量,存储在flash,则地址开头0x0800 0000,节省SRAM,若有很大的查找表或者字库,最好加const
定义一个临时变量,则地址开头0x2000 0000
外设寄存器的地址是固定的,例如ADC1->DR(4001 244C),
在数据手册中,起始地址+偏移地址
ADC1的地址0x4001 2400,DR的地址偏移为4C
计算机系统5大组成部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3、DMA数据转运
运算器和控制器一般会合在一起,叫做CPU,所以计算机的核心关键部分就是CPU和存储器
程序代码以及const常量存放在Flash区域
变量存放在RAM区域
存储器的重要知识点:存储的内容和存储器的地址。外设也是存储器
ROM: 只读存储器,是一种非易失性,掉电不丢失的存储器
RAM:随机存储器,易失,掉电丢失
ROM 分为3块,分别为程序存储器Flash(主闪存),系统存储器和选项字节
RAM:运行内存SRAM,外设寄存器,内核外设寄存器。
4、DMA框图
在上图当中,数据从Flash或者SRAM寄存器当中传到总线矩阵当中,传到总线矩阵之后又开始分为通道1、2、3再进行传输
A.寄存器是一种特殊的存储器,一方面,CPU可以对寄存器进行读写,就像读写运行内存一样。另一方面,寄存器的每一位背后,都连接了一根导线,可以用于控制外设电路的状态
B.比如:置引脚的高低电平,导通和断开开关,切换数据选择器,或者多位结合起来,当作计数器,数据寄存器等。所以寄存器是连接软件和硬件的桥梁,软件读写寄存器,就相当于再控制硬件的执行。
C.所以使用DMA进行数据转运就相当于:从某个地址取内容,再放到另一个地址里。为了高效有条理地访问存储器,STM32设计了总线矩阵,左端是主动单元,也就是存储器的访问权。右边是被动单元,只能被左边的主动单元读取。主动单元包括内核的DCode和系统总线,可以访问右边的存储器,DCode专门访问Flash,系统总线访问其他东西。D.由于DMA要访问数据,所以DMA也必须要有访问的主动权主动单元除了内核CPU,剩下的就是DMA了,每个DMA通道可以分别设置他们转运数据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这样他们就可以各自独立的进行工作了。
D.仲裁器的作用:虽然每个通道可以独立进行设置,但是DMA总线只有一条,所以所有的通道都只能分时复用这一条DMA总线。如果产生了冲突,就会由仲裁器,根据通道的优先级决定谁先用谁后用。
E.在总线矩阵里,也会有仲裁器,如果DMA和CPU都要访问同一个目标,那么DMA就会暂停CPU的访问,防止冲突。不过。此时总线仲裁器仍然会保证CPU得到一般的总线带宽,使CPU能够正常的工作。
F.AHB从设备:DMA自身的寄存器,因为DMA作为一个外设,它自己也会有相应的配置寄存器,上面连接在总线右边的AHB总线上,所以DMA既是总线矩阵的主动单元,可以读写各种存储器,也是AHB总线上的被动单元
DMA请求就是触发的意思,右边的触发源就是各个外设,DMA请求就是DMA的硬件触发源,比如ADC转换完成,串口就受到数据等。
需要触发DMA转运数据的时候就通过DMA请求线路向DMA发出硬件触发信号,之后DMA就可以执行数据转运的动作了。
DMA的各个部分和作用:
DMA总线:用于访问各个存储器,内部的多个通道可以进行独立的数据转运
仲裁器:用于调度各个通道,防止产生冲突
AHB从设备:用于配置DMA参数
DMA请求:用于硬件触发DMA的数据转运
STM32的Flash是RAM的一种,如果通过总线直接访问的话,无论是CPU还是DMA,都是只读的,只能读取数据而不能写入,如果DMA的目的地址填写了Flash区域,转运时就会出错
也可以配置Flash接口控制器对Flash进行写入。
5、DMA基本结构
画圈的是数据转换的站点,左边是外设寄存器站点,右边是存储器站点包括Flash和SRAM。
STM32存储器一般特指Flash和SRAM,不包含外设寄存器,外设寄存器一般直接称为外设,所以就是外设到存储器,存储器到存储器这样来描述。
外设和存储器参数的作用:
外设和存储器起始地址作用:决定了数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数据宽度:作用是指定一次转运要按多大的数据宽度来进行,可以选择字节Byte,半字HalhWord和字Word。字节是8位,半字是16位
地址是否自增作用:指定一次转运完成后,下一次转运要把地址移动到下一个位置去,相当于指针P++ 。比如ADC扫描模式,用DMA进行数据转运,外设地址是ADC_DR寄存器,寄存器的地址不用自增,不然就会移位到其他寄存器里面了。存储器地址需要自增,每转运一次,就往后移动一位,不然会覆盖上一个数据。
进行存储器到存储器的转运,就需要把其中一个存储器的地址放在外设的这个站点。只要在存储器里写Flash或SRAM的地址,他就会去这两个地方找数据。
站点虽然叫外设存储器,并不是说只能写寄存器的地址只是一个名字而已。
传输计数器:
用来指定总共需要转运几次,是一个自减计数器,比如写入5,那DMA就只能进行5次数据转运,转运过程中,每转运一次,计数器就会减1,当传输计数器减到0之后,DMA就不会进行数据转运了,转运地址也会恢复为起始地址,方便下一次转运。
自动重装器:
作用:传输计数器减到0之后,是否要恢复到最初的值,比如最初的值是5,如果不使用自动重装器,那么转运5次之后就DMA结束。使用自动重装器,转运5次,计数器减到0之后,计数器就会立即重装到初始值5. 不重装,就是单次模式,重装就是循环模式
比如说要转运一个数组,一般是单次模式,转运一轮就结束了。如果是ADC扫描模式+连续转换,为了配合ADC。DMA也需要使用循环模式。和ADC差不多,都是指定一轮工作完成后,是不是立即开始下一轮工作
DMA触发控制:
决定DMA在什么时机进行转运,触发源有硬件触发和软件触发,具体选择哪个有M2M参数决定。
M2M就是(Memory to Memory)即存储器到存储器,选择1DMA就会选择软件触发
软件触发执行逻辑:以最快的速度,连续不断地触发DMA,争取快速完成传输计数器清零,完成这一轮的转换工作,给0就是硬件触发。
触发源可以选择:ADC,串口,定时器等,一般都是与外设有关的转运,需要一定的时机,比如ADC转换完成,串口收到数据,定时时间到等。所以需要使用硬件触发,在硬件达到这些时机时,传一个信号过来,触发DMA进行转运。
6、开关控制:
使用 DMA_Cmd函数,给DMA使能后,DMA准备就绪,可以进行转运
DMA转运的条件:
1.开关控制,DMA_Cmd必须使能
2.传输计数器必须大于0
3.触发源必须有触发信号,触发一次,转运一次,传输计数器自减一次。当传输计数器等于0,且没有自动重装时,无论是否触发,DMA都不会进行转运,此时需要DMA_Cmd给DISABLE关闭DMA再为传输计数器写入一个大于0的数,再DMA_Cmd,给ENABLE,开启DMA才能继续工作。在写传输计数器时,必须要先关闭DMA,在进行写入,不能开启时写入EN=0时不工作
硬件触发注意事项:使用相应的硬件触发需要选择对应的通道,不然就触发不了,选择哪个触发源由对应的外设是否开启DMA输出决定的。
比如要使用ADC1,就需要使用ADC_DMACmd函数进行使能,必须使用这个库函数开启ADC1这一路输出才有效。使用定时器3,会有TIM_DMACmd函数用来进行DMA输出控制,使用哪一个外设触发源,取决于把哪个通道开启了,全开启理论上都可以使用
开关控制开启之后,这七个触发源进入到仲裁器进行优先级判断,最终产生内部DMA1请求,优先级判断与中断类似,序号越小优先级越高,也可以在程序中配置优先级。
数据宽度与对齐:
如果转运的数据宽度一样,就是正常的一个个转运,如果数据宽度不一样,
比如源宽度是8位,目标宽度是16位,传输B0时,需要在前面高位补上0,传输结果就是00B0.
比如源宽度是16位,目标宽度是8位,传输B1B0时,需要把高位舍去,传输结果就是B0.
7、源码
MyDMA.c
#include "stm32f10x.h" // Device header
uint16_t MyDMA_Size;
void MyDMA_Init(uint32_t AddrA, uint32_t AddrB, uint16_t Size)
{
MyDMA_Size = Size;
RCC_AHBPeriphClockCmd(RCC_AHBPeriph_DMA1, ENABLE);
DMA_InitTypeDef DMA_InitStructure;
//前面三个是在调节外设站点
DMA_InitStructure.DMA_PeripheralBaseAddr = AddrA; //发送基地址
DMA_InitStructure.DMA_PeripheralDataSize = DMA_PeripheralDataSize_Byte; //发送长度单位
DMA_InitStructure.DMA_PeripheralInc = DMA_PeripheralInc_Enable; //基地址是否是自增
//后面是在设置被传送的基地址
DMA_InitStructure.DMA_MemoryBaseAddr = AddrB; //设置目的地址
DMA_InitStructure.DMA_MemoryDataSize = DMA_MemoryDataSize_Byte; //设置数据宽度,记住在这里是存储器数据宽度
DMA_InitStructure.DMA_MemoryInc = DMA_MemoryInc_Enable; //地址自动增加
DMA_InitStructure.DMA_DIR = DMA_DIR_PeripheralSRC; //设置传输方向,可以设置成外设到存储器,存储器到存储器等
DMA_InitStructure.DMA_BufferSize = Size; //待定传输的数据量
DMA_InitStructure.DMA_Mode = DMA_Mode_Normal; //设置选择的传输模式,可以选择一次传输还是循环传输
DMA_InitStructure.DMA_M2M = DMA_M2M_Enable; //设置数据传输从存储器到存储器
DMA_InitStructure.DMA_Priority = DMA_Priority_Medium; //设置仲裁器的优先级
DMA_Init(DMA1_Channel1, &DMA_InitStructure);
DMA_Cmd(DMA1_Channel1, DISABLE); //先中断传输,到后面再进行
}
void MyDMA_Transfer(void)
{
DMA_Cmd(DMA1_Channel1, DISABLE);
//函数再重置自动重装器,然后让DMA不断进行
DMA_SetCurrDataCounter(DMA1_Channel1, MyDMA_Size);
DMA_Cmd(DMA1_Channel1, ENABLE);
//等待转完成
while (DMA_GetFlagStatus(DMA1_FLAG_TC1) == RESET);
DMA_ClearFlag(DMA1_FLAG_TC1); //清除标志位,标志位需要手动清除
}
main.c代码
#include "stm32f10x.h" // Device header
#include "Delay.h"
#include "OLED.h"
#include "MyDMA.h"
uint8_t DataA[] = {0x01, 0x02, 0x03, 0x04};
uint8_t DataB[] = {0, 0, 0, 0};
int main(void)
{
OLED_Init();
MyDMA_Init((uint32_t)DataA, (uint32_t)DataB, 4);
OLED_ShowString(1, 1, "DataA");
OLED_ShowString(3, 1, "DataB");
OLED_ShowHexNum(1, 8, (uint32_t)DataA, 8);
OLED_ShowHexNum(3, 8, (uint32_t)DataB, 8);
while (1)
{
DataA[0] ++;
DataA[1] ++;
DataA[2] ++;
DataA[3] ++;
OLED_ShowHexNum(2, 1, DataA[0], 2);
OLED_ShowHexNum(2, 4, DataA[1], 2);
OLED_ShowHexNum(2, 7, DataA[2], 2);
OLED_ShowHexNum(2, 10, DataA[3], 2);
OLED_ShowHexNum(4, 1, DataB[0], 2);
OLED_ShowHexNum(4, 4, DataB[1], 2);
OLED_ShowHexNum(4, 7, DataB[2], 2);
OLED_ShowHexNum(4, 10, DataB[3], 2);
Delay_ms(1000);
MyDMA_Transfer();
OLED_ShowHexNum(2, 1, DataA[0], 2);
OLED_ShowHexNum(2, 4, DataA[1], 2);
OLED_ShowHexNum(2, 7, DataA[2], 2);
OLED_ShowHexNum(2, 10, DataA[3], 2);
OLED_ShowHexNum(4, 1, DataB[0], 2);
OLED_ShowHexNum(4, 4, DataB[1], 2);
OLED_ShowHexNum(4, 7, DataB[2], 2);
OLED_ShowHexNum(4, 10, DataB[3], 2);
Delay_ms(1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