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之所以想写一篇这样的文章,确确实实是有感而发,因为从近来接触的学员身上,能够最直观地感受到:考公考研失败后的同学,他们内心的那种焦虑感远超往期!
用他们的话讲:“目前的状态就是感觉自己和社会脱离太久,既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又在接连失败之后没有了自信。”
当你提及继续学习备考时,他们甚至会天然地排斥,近乎PTSD;当问及目前最真实地想法,他们给出地答案也是出奇地一致:尽快找份工作,随便什么工作都可以,不想让内心太空虚。
“一朝得道鸡犬升天”的诱惑
诚然,我不否认对于考研考公的同学来说,“一朝得道鸡犬升天”的结局固然是好的,但也要认清现实的残酷性,因为发生在你我身边更多的是“万人争过独木桥”的剧本。
先拿考研来说吧,追求个人价值、争取更大发展机遇,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逻辑,但同时背后也暗藏着躲避就业压力的动机。当这种选择被大多数人所认同,内卷的疯狂就不可避免。
随着考研人数屡创新高,2023年报考人数已来到474万,与之对应的却是考研录取率或不到两成的尴尬。也难怪有人吐槽:就目前的卷法,不脱产系统学习训练,压根没戏!
而脱产的背后,相对提前步入职场的打工人而言,多少带有“豪赌”的性质。须知,成功上岸、成功毕业、成功就业一气呵成固然是好,怕就怕多年征战屡屡挫败,这才是最令人惋惜的。
因为这类同学,不仅放弃了职场工作历练的机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年龄会逐年增加。可以说,当年那种为了理想拼搏的进取心大都消磨殆尽,并且多年的精力和成本的辛苦付出没获得任何结果,最终不得不老老实实找个工作去上班,而这时候找工作,留给他们的选择权真的不多。
相对于考研,考公的同学动机就更简单的多了。什么公务员、事业编、国企(甚至是教师)考试通通报个遍,行测、申论、面试挨个刷题备战,更有甚至考研考公两手抓,真就是“漫天撒网重点捕捞”。
有时候,明知卷的要命还是忍不住说服自己往里冲,背后原因就在于“毕其功于一役”。说白话就是:用暂时的辛苦来换取后半生的安逸自在。毕竟“钱多事少离家近”,捧个铁饭碗让自己衣食无忧,这样的美差确实太诱人了!
在这种诱人的果实面前,太多人容易抱有偌大的期待,大到倾注所有且不允许自己落败。于是,我们看到考公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如此往复...每每落榜之后,那一副副懊恼与失落的面孔,仿佛天塌了一般、人生从此没了希望。
但,果真如此吗?
恐怕并不是。
人的一生注定要做太多的选择
我承认,有些同学很早就立志要通过考研或考公来实现自我价值的放大,并愿为之付出不懈努力。但我更相信,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没有自我主见的“盲目跟风”,试问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浅尝辄止,又怎能在备考大军中脱颖而出呢?
扪心自问,你属于哪一类?
再者,在这场录取率划定的备考征程中,注定了只有少部分人能入选上岸,那么对于大多数落榜的同学,又该何去何从?这个问题你们又是否认真做过思考?
一战失败二战,二战之后接着三战,任凭时间推移矢志不渝,真的是一种励志故事嘛?可能对于成功上岸的学员,是这样。
好在,这其中还有相对理智的一种情形,即:及时止损。
这类同学在经过几次备考反复失败后,懂得重新梳理和规划自己的职场目标,去追求新的发展道路。尤其在考研考公疯狂内卷的现实面前,能够经得住“诱惑”和所谓不甘,基于自我认知来理智地选择退出,确实难能可贵。
我也经常和班上的同学讲,人的这一生总会充满各种可能和机遇,也总是需要我们在关键时刻学会选择,因为正确的选择真能帮我们规避不必要的沉默成本!(不局限于时间与金钱)
对于过分执念于备考上岸的同学,说句不好听的话,他们将来面临的将会是:选择少,就业难,职业不称心的尴尬;我可没说他们是在浪费时间浪费青春,起码在成绩揭晓之前,当事人绝不这么认为。
而能够理智退出的同学,他们虽未能如愿上岸捧得体面的铁饭碗,但殊途同归,通过另一种方式实现财富自由,谁又能说不是一种成功呢?
甚至有时候我就在想啊,如果把当初考研考公的劲头拿出来,用在转行IT互联网上面,真就没什么能难倒他们的。当然,我这里不是说转行IT是唯一的选择,只是从各行业综合对比下来看,互联网行业薪资优势最为接近大家的理想诉求,且相同的劳动付出下,其回报也最容易填补、最容易摊平自己选择背后的机会成本。
大家都是成人了,要学会为自己的选择买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不是吗?而且我相信,对于那些理智退出、及时止损的学员,在所谓的互联网内卷面前,真就感觉啥都不是事儿。
这里分享一组我校2022年度就业数据,可以看到,学历越高的学员,在互联网职场的薪资优势愈发明显;对于考研考公不达预期,或者说专业不对口、工作不满意的同学,我想也是时候重新梳理自己的职场目标了。
用3个月的时间搏一份高薪offer,不比考研考公香嘛?毕竟,有备考经历在前,有学历优势加持在后,在高薪offer面前你们定会更自信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