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CSDN的uu们你们好呀,今天,小雅兰来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此书的书名为新程序员005:开源深度指南 & 新金融背后的科技力量,为什么小雅兰今天要给大家推荐这样一本书呢?好啦,现在,让我们进入新程序员005:开源深度指南 & 新金融背后的科技力量的世界吧
《新程序员005:开源深度指南 & 新金融背后的科技力量》包含了“开源深度指南”和“新金融背后的科技力量”两大系统化专题,能够帮助所有的用户通过一个专题对开源和金融实现全方位的了解和深入。
开源深度指南
嘉宾介绍
赵振华:深圳市启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CEO,Linux 基金会亚太区布道师,译道师 SIG 组长,Open Islands 开源社区教育培训组长。
李建盛:《开源之谜》作者,「开源之道」主创,Linux 基金会亚太区开源布道者团队主席,Apache Local community Beijing 成员, 中国信通院云大所开源个人专家,CCF 开源技术丛书编委会委员。
庄表伟:开源社理事
Keith:Keith Chan, The Linux Foundation, 亚太区策略总监,CNCF 中国区总监
郭晧:目前就职于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担任高级顾问,致力于开源项目的推广、开源人才的培养、开源治理的实践,构建大众参与的开源生态。
译道师成立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对于开源行业内的爱好者和工作者有什么价值?
赵振华:
我们作为译道师看到了全世界有很多开源相关的作品,但是对开源的整体认识是参差不齐的。虽然开源诞生至今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但是在国内,开源在这几年才开始迅猛发展。绝大部分使用开源的用户对于开源的理解还比较浅显,并不成体系。所以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把国外优秀的研究成果翻译出来,传播给国内更多热爱开源的朋友们。
我们的翻译不单单是将英文翻译成中文,我们也希望有一些优质的中文内容,把它翻译成英文传播出去,这是“译道师”中“译”意思;整个翻译工作的方式是以开源的形式来进行,所以“译道师”中的“道”就是开源之“道”的意思;用开源的方式来工作和产生内容,再将它传播出去,“译道师”中的“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意思。其实“译道师”的每一个字都是有意义的。
李建盛:
当时发起这个项目的时候。我第一个反应就是支持,脑海中想到一套书,《理想国》里的一句话,“如果没有翻译,我们无异于彼此沉默。”
从计算机技术来讲,开源是一个讲大同的地方,要保持多样性。我们会产生一些不同的交流,每个人对开源的理解是不一样。比如 Linux foundation 发展了这么多年,并且雇佣了很多顶级的研究人才和开源的资深人士,它不间断得会有一些白皮书以及调查报告等等,在汉语汉字中我们也担负了一部分责任,我非常支持将国内的一些产出翻译到英文国家中去。
企业初期的开源项目如何召集更多的开发者?
郭晧:
企业首先要明白开源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认为开源是一种商业模式,但是我们认为开源它只是手段并不是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意思是用开源的方式来构建你自己的公司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所以企业决定开源的不同目的,它吸引开发者的路径是不一样的。没有通用的一个法则可以适用所有的开源项目。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路径。
开源到后期是不是会变成收费?
赵振华:
企业做开源绝大部分还是以盈利为目的,使用开源软件去做商业性的盈利,这个也是没有问题的。现在大家对这个问题认识越来越深刻,所以有很多企业以商业化的形式来运作开源项目,简单来说就是代码可以免费使用,但是可以从其他的途径获取商业回报。
庄表伟: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代表性,它代表的一种对于开源软件等于免费随便拿来乱用的一种心态,而且这种心态还加了一种消费者的警惕,这会不会是个坑?万一有这样的坑,我是不是要避免这个坑?这是对于开源的误解。开源不等于免费,开源一直都可以收费。开源到了下一个版本或者再下一个版本,它有可能会变成闭源,它可以改变它的 license 从开源的 license 改成商业的闭源license,这是可能的,也是合理的,在道德上也没有问题。
Keith Chan:
例如MongoDB,它本来是开源的,突然间被闭源了。其实这也要看到底开源项目是单独的开源,还是把它放在了一个中立的基金会。如果你的项目进入到了基金会,就要遵循基金会的管理原则。不同企业对于开源项目的管理模式都各有不同,需要有的放矢。
郭晧:
开源是一种协作方式。包括open call ,SaaS的模式,技术服务的模式甚至比如 MySQL 这种双许可的模式,已经是很成熟的模式了,让你可以同时兼顾开源和兼顾商业。
开源对大部分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新的商业的范式,所以它必须要先去参与再去了解在社区里面是怎样的治理模式。怎么去贡献代码?怎么去建立自己的盈利的模式?这是一个很长的学习过程。
开源的本质是什么?
李建盛:
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我像一个导游一样给大家介绍,这是谁?这是什么地方?他们日常是干什么的?这是开源之谜。接下来是怎么走开源之道,最后解释为什么开源会发生。
Keith Chan:
首先要找到一个赛道是你可以的,有影响力的,能够做什么?举个例子,可能你在云原生里面,你的分布式存储是很厉害的,当你认识到你的技术之后就可以在这个开源项目里建立起领导地位,随之而来的就是配套的商业模式。
另外,公司里通常会有一个战略部,从战略的角度来给商业部门解释你为什么要去参与开源以及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从不同角度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看法。
庄表伟:
我以打比方的方式来介绍什么是开源。好比我有一个菜谱,把这个菜谱公开出来,还不能算开源。但是假设我们有一种炒菜锅,这种炒菜锅是可编程的,它可以输入一个菜谱给它,然后它就可以按这个菜谱来炒菜。现在我把这个数字化的菜谱公开在网上,其他人也可以拿这个菜谱再做修改。那么这个菜谱就变得更好,它能够炒出来更好吃的一种菜。这其实就是一种开放式协作。而开源是开放式协作在数字作品领域的一种应用。
郭晧:
我觉得开源来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从软件开发的维度来说,它是一种分布式的软件开发模式。从社会创新来说,我们更多的人一起来解决更大的社会问题,这是我从社会层面对开源的形容词。不仅只是解决技术的问题,我们要解决更多的社会上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面临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必须要全世界更多的人参与到多人协作中来,这就是开源其中的一种方式。
赵振华:
我想从社区的角度来解释开源。开源里最重要的就是社区。那社区是什么呢?举例来说社区有一本很重要的书,叫《大教堂与集市》。我们把社区理解成一种集市,不同的人在这里可以发现你能够获利的不同的东西。不论你是擅长生产还是擅长销售都可以各司其职,共同获利。
国内外开源现状
Keith Chan:
国内会针对某个地方去发力,但还没有像国外一样去和竞争者共建一个生态,或者一个行业出来,这是国内欠缺的,希望国内可以做到深耕某一个领域,竞争者共同构建类似元宇宙的生态来共同发力,目的不是为了某个东西,而是完善一个行业,希望国内很快可以做到。
郭晧:
现在国内外开源的差异,无论是在文化、底蕴、环境,还是企业的现状都有较大差别。目前国内的企业基本还是围绕自己的生态,只有较少的企业可以友好共建,但是国内也在做大量的工作,通过开辟不同赛道让更多的公司参与进来,以此引入更多的用户。国内的用户使用开源也需要布道的过程,需要让用户了解如何正确、合法地使用开源,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对开发者的激励,让国内更多的企业参与共建。
1992年,Linux与GNU软件结合,完全自由的操作系统正式诞生。
两年后,中国自由软件第一人宫敏将大量自由软件装在软盘中背回中关村,获得了国家物资部和国家信息中心的认可。自此,国内开发者开始接触到Linux,而在国家信息中心的帮助下,宫敏于1997年建成“中国自由软件库”,通过这个依托在中国经济信息网的知识库,开发者可以自由学习和使用Linux和相关自由/开源软件。
在这些开发者中,包括正在读大学的吴峰光,随着对Linux的了解和实践的逐渐深入,他发现Linux文件预读算法磁盘I/O性能较差,开始尝试对其内核进行改进,在不断优化完善的过程中,吴峰光成长为国内对这一软件贡献最多的工程师。
而伴随着Linux的气势如虹,业界开始对自由软件有了更多的讨论,当时“开源”概念还没有被提出,但关于“源”的理念已经根植在《大教堂与集市》作者Eric Raymond等早期倡导者中。终于,在1998年VA Research召集的小组会议上,“开源”被正式提出。
到了1999年,经过从小组到公司组织的四年酝酿,目前世界最大的开源基金会Apache正式成立。从组建到运营,没有经过太长时间,Apache就占领了Web服务器的半壁江山,越来越多管理员开始聚集于这一组织,创始人Brian Behlendorf则被誉为Apache之父,同时也专注于开源安全建设,担任OpenSSF开源安全基金会总经理。
而谈到开源奠基人,不得不提的还有Python之父Guido van Rossum和MySQL之父Monty。作为FLOSS(Free/Libre and Open Source Software,自由/开放源码软件)之一,Python在构建之初,Guido van Rossum就尽可能避免了曾经ABC语言所犯的非开放和面向初学者而远离实际开发者的错误。如今他认为:“很幸运我在微软找到了属于自己归宿的部落,这个团队关心开发人员,也就是使用Python的人。”
新金融背后的科技力量
金融科技是什么?
金融科技英译为Fintech, 是 Financial Technology 的缩写,可以简单理解成为Finance(金融)+Technology(科技),指通过利用各类科技手段创新传统金融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升效率并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定义,金融科技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系列技术创新,全面应用于支付清算、借贷融资、财富管理、零售银行、保险、交易结算等六大金融领域,是金融业未来的主流趋势。
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移动互联为引领的新的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会导致金融学科的边界、研究范式不断被打破和被重构。
本轮科学技术的爆发导致金融行业传统发展模式受到颠覆性冲击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全球数据积累存量已达到引爆新一轮行业变革的规模和水平,全球数据正以每年4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2017年全球的数据总量为21.6ZB(1个ZB等于十万亿亿字节),金融数据在其中占比很高,此外金融市场天然拥有海量标准化大数据,适合前沿科技落地生根。
另一方面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在算法、算力方面的使用,以及诸如GPU、TPU以及NPU等硬件技术的革命性突破,逐渐使已稳定50年之久的“摩尔定律”迎来终结。科技深刻地改变了金融业态,并开始成为未来金融发展的制高点。金融科技正在传统金融行业的各个领域积极布局,已然成为新的风口。
金融科技涉及的技术具有更新迭代快、跨界、混业等特点,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前沿颠覆性科技与传统金融业务与场景的叠加融合。主要包括大数据金融、人工智能金融、区块链金融和量化金融四个核心部分。
大数据金融重点关注金融大数据的获取、储存、处理分析与可视化。一般而言,金融大数据的核心技术包括基础底层、数据存储与管理层、计算处理层、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层。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层主要负责简单数据分析、高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有若干重合)以及对相应的分析结果的可视化展示。大数据金融往往还致力于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探索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的研发。
人工智能金融主要借用人工智能技术处理金融领域的问题,包括股票价格预测、评估消费者行为和支付意愿、信用评分、智能投顾与聊天机器人、保险业的承保与理赔、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金融监管与识别监测等。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包括机器学习理论等前沿计算机科学知识,主要基于算法。机器学习理论是人工智能概念范畴下的一个子集,主要覆盖三大理论: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大数据系统,是数字世界里一切有价物的公共总账本,是分布式云计算网络的一种具体应用。一旦区块链技术成为未来互联网的底层组织结构,将直接改变互联网的治理机制,最终彻底颠覆现有底层协议,导致互联网金融的智能化、去中心化,并产生基于算法驱动的金融新业态,一旦成熟的区块链技术落地金融业,形成生态业务闭环,则金融交易可能会出现接近零成本的金融交易环境。
但需注意的是,由于共识机制、私钥管理和智能合约等存在技术局限性和面临安全问题,区块链技术整合和应用落地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量化金融以金融工程、金融数学、金融计量和金融统计为抓手开展金融业务,它和传统金融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始终强调利用数理手段和计量统计知识,定量而非定性地开展工作,其主要金融场景有高频交易、算法交易、金融衍生品定价以及基于数理视角下的金融风险管理等。
量化金融一直被视为是金融业高端资本与智力密集型领域,科技含量极高,但近几年,高频与算法交易、金融风险管理、保险精算越来越依靠工业级大数据(比如:实时、海量、高维和非结构化数据)、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以及区块链技术来解决问题或重构原有金融业务逻辑、产品设计流程、监管监测控制环节。
金融的科技化是基本趋势,金融科技将会在以下四个维度促进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 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 助力我国金融业“弯道超车”
- 实现民生普惠
- 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究竟如何界定金融科技的内涵更加科学?一个毋庸置疑的观点是:金融科技的本质仍然是技术对于金融行业的改变。具体来说,通过技术方式提升金融业的运营效率,降本增效,以及在效能提升下进行金融产品的多样化供给。所以,虽然业态多样,但在降本增效这个核心理念之下,无论是银证保等传统业态还是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当下往往诉诸于更具颠覆性的新兴技术。
在平安科技首席架构师金新明看来:“对金融业改造最大的技术是云、大数据和AI。”这位历经中外的金融“老人”,从参与全国第一家银联POS集成项目,到在苏格兰皇家银行、巴克莱投资银行做系统架构,再到成为平安科技的首席架构师。丰富的产业实战经历,让他对金融产业的各类技术如数家珍。
而除了数字化ABCD技术之外,量子计算未来在金融领域也有相应的落地场景。对于这一技术未来在金融产业可以发挥哪些效能,IBM金融行业首席架构师陈剑认为集中于两个领域:“一个是风险控制,因为各类模型非常复杂,风险因子难以把控;另一个是在智能投顾领域,可以做投资组合的优化,制定好的投资组合可以降低风险。”
事实上,金融科技非常重要的创新意义正在于防范金融风险,构筑安全防线。而谈及安全,不得不提的还有隐私计算。作为包含数据科学、密码学、人工智能等众多技术体系的交叉融合信息技术,隐私计算的重要性体现在数据的“可用而不可见”上。
上世纪80年代,姚期智院士等人首次提出“多方安全计算”。当时,他在论文《Protocols for Secure Computations》里提到一个著名的“百万富翁问题”:有两个富翁想要比试谁更有钱,但又不想知道对方到底有多少财富,那么在不借助第三方的情况下,该如何知道彼此谁更有钱?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引出了多方安全计算。
而由多方计算、可信执行环境和联邦学习等技术子项所组成的隐私计算,最终实现可用而不可见。对于隐私计算在金融行业应用的底层逻辑,我们邀请到华控清交首席架构师徐葳来解读。因为姚期智院士在美国的一次招聘,徐葳被导师、图灵奖得主David Patterson推荐到清华任教,目前他是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长聘副教授,给姚班代课,同时也是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兼区块链研究中心主任。
此外,中国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将在《新程序员005》“新金融背后的科技力量”专题中带来中后台数字人的探索实践,邮储银行、中信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等老牌银行业及金融监管机构将带来各自的技术案例实践。新生代金融科技公司微众银行、蚂蚁金服、京东云将分别带来区块链和金融训练模型的实践。网易数帆、中科软科技、Thoughtworks等知名软件提供商也将在这一专题中分享实践案例。
即使非金融科技出身的开发者,通过顶级和资深技术专家对产业技术的逻辑梳理和实践分析,相信也可以有所收获。
好啦,小雅兰今日的书籍分享就到这里啦,未来还要继续加油读书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