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阳城简介
营建
隋大业元年(605年),在隋炀帝的授意下,隋代著名城市设计师宇文恺,在汉魏故城以西重新选址,历时8个月,日役劳工200万,兴建新都洛阳城。
城和苑
隋唐洛阳城采用 天人合一 设计理念,把都城规划和天上星辰相对应。中国古代将天空中央分为太微、紫微、天市三垣。天市垣位于紫微垣东南方,紫微垣在天市垣西北。隋唐洛阳城外郭城象征天市垣,宫城象征紫微垣,因此,紫微城在都城西北隅,外郭城在都城东南方。太微垣在紫微垣东北,象征政府机构,但传统理念上的皇城在宫城南,因此又在宫城之东建立东城,将诸多政府机构布置于此,如九寺(大理寺、鸿胪寺等)和尚书省等。又因为天界西边是西王母所居的瑶池,因此隋唐洛阳城之西建有西苑,象征天之瑶池。但紫微垣位于北天中央,因此隋唐洛阳分为城和苑两部分,城西面并未建设城墙和城门,而是连通西苑,由此使得宫城紫微城位居整个洛阳的北极中央的位置,即“紫微正中”“建中立极”,从而使得整个隋唐洛阳城的布局完美与天上星辰相对应。
城—城市
宇文恺果断地改变了中国传统方式左右对称的城市布局,使这座城市别具风韵,把城市的各部分与天子联系在一起。以洛水的流水喻天上的天汉银河,把京城看成天帝的皇居“紫微宫”,架在洛水上的最大的桥和宫城的南边正门相连,叫“天津桥”。天津意思是天上疆界上的港,在这儿停、发驶往银河的船。而洛阳的定鼎门大街,连接宫城正门和郭城正南门“定鼎门”的御道,宽110米。“天街”有天子之街的意思,对应于天上的“天街”星座。
隋唐洛阳城的皇城中轴最南正对龙门伊阙,使宫城(紫微城)、皇城(太微城)的正南门,与龙门、伊阙相对,将宫城布置在都城地势最高的西北,象征居于天之中央的北极星,故而隋唐洛阳城宫城又被称为“紫微宫”。
苑—西苑
西苑是隋炀帝创建的禁苑,象征天之瑶池。因地处洛阳宫城(紫微城)之西而得名。隋名会通苑,即唐代的东都苑。又名上林苑,武德初年改称芳华苑,武则天号为神都苑。周回200里,面积约400平方公里,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被誉为“天下第一苑”。 这座禁苑的规划、设计仍有汉遗风,苑址地势起伏,外围有丘陵屏障,涧水、谷水,洛水流经这里。
“西宫”:上阳宫
上阳宫,唐朝皇宫,始建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在 隋代十六苑(隋唐洛阳西苑) 的基础上修建而成,位于唐神都洛阳西北侧的洛水高岸,因地处紫微城以西,故亦称西宫,其出现是隋唐洛阳城进入“两宫制”的标志。
上阳宫大致面积约8平方公里, “万方朝谒,无不睹之”,乃世界历史上面积最大的皇宫。由司农卿韦弘机负责建造。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均曾于此设朝听政, 唐代宗李豫出生于此;安史之乱时,上阳宫被严重破坏。此后大唐政治中心迁回长安,东都洛阳地位随之下降,上阳宫亦逐渐荒废,直至唐德宗时废弃。至宋代,被称为“上阳故宫”。
上阳宫坐西朝东,面向日出之东方,正门为提象门,正殿为观风殿。以谷水为界,分为东西两宫,两宫驾虹桥以通往来,其设置使洛阳城的中轴线大体居中。上阳宫共有六大组团,依据地形地势分布,分别为:观风殿、化成院、麟趾院、芬芳殿、本院及西上阳宫组团。
上阳宫建筑奢华,风景秀丽,被誉为"人间仙境",备受唐代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的吟诵。唐朝诗人王建有诗赞曰:“曾读列仙王母传,九天未胜此中游。”白居易亦发出“瞻上阳之宫阙兮,胜仙家之福庭。”的感慨。
GIS视角的上阳宫位置示意
GIS视角的上阳宫放大图
复现过程
资料准备
- 一套隋唐洛阳城城市布局(含上阳宫)资料(如下)(可由百度搜索下载):
- 隋唐洛阳城布局矢量数据(可从 隋唐洛阳城空间布局图的制作与其盛景回顾 获取)
- 软硬件设备:装有 ArcGIS(本处为 ArcGIS Pro 3.0.2) 的电脑一台。
步骤一:新建一个专用坐标系(或使用隋唐洛阳城布局矢量数据的坐标系)
打开ArcGIS,调出【坐标系】==>【新建投影坐标系】,坐标参数如下:
步骤二:带卫星地图的资料图片与影像配准
选择有代表性的点进行配准,由于本人对其很熟悉,因此,这里只选择城墙四个角进行配准。
【地理配准】= => 【适应显示范围】(调整到合适比例) = => 【添加控制点】(4个) = => 【保存】。
步骤三:矢量化
对步骤二配准后的布局图进行矢量化操作,可矢量化的内容包括:
- 城墙(矢量线)
- 宫殿、苑等(矢量面)
- 城门(矢量点)
首先创建矢量文件,按照如下步骤:
步骤四:添加属性表
步骤五:制图
新建一个布局,调整标注、字体,颜色大小至满意状态。
数据共享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tce6S3h2kdPoZTFvyYoUw?pwd=ot6p
提取码:ot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