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积神经网络的原理及实现

news2024/11/15 10:26:27

专栏:神经网络复现目录

卷积神经网络


本章介绍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是一类强大的、为处理图像数据而设计的神经网络。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架构的模型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中已经占主导地位,当今几乎所有的图像识别、目标检测或语义分割相关的学术竞赛和商业应用都以这种方法为基础。

文章部分文字和代码来自《动手学深度学习》

文章目录

  • 卷积神经网络
  • 从全连接层到卷积层
    • 两个性质
      • 1. 平移不变性
      • 2. 局部性
    • 卷积的数理逻辑
      • 使用平移不变性推导
      • 使用局部性推导
      • 通道
  • 图像卷积
    • 互相关运算
      • 定义
      • 代码实现
    • 卷积层
    • 图像中目标的边缘检测
      • 构造图像
      • 构造卷积核
      • 进行卷积运算
    • 卷积核的获取
    • 特征映射和感受野
  • 填充和步幅
    • 填充
    • 步幅
  • 多输入多输出通道
  • 汇聚层/池化层
    • 最大汇聚层和平均汇聚层
    • pytorch中的使用
    • 多个通道
  • 卷积神经网络(LeNet)
    • 定义
    • 实现
      • 模型
      • 训练
      • 测试


从全连接层到卷积层

首先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不使用全连接层?我们在上一节明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答: 全连接层有其巨大的缺陷,参数过多 ,由于计算机性能的限制,过多的参数使其并不能拥有较多的层数,故没有办法达到很好的效果。

举个例子:

假设我们有一个足够充分的照片数据集,数据集中是拥有标注的照片,每张照片具有百万级像素,这意味着网络的每次输入都有一百万个维度。 即使将隐藏层维度降低到1000,这个全连接层也将有个参数。 想要训练这个模型将不可实现,因为需要有大量的GPU、分布式优化训练的经验和超乎常人的耐心。

下面我们开始学习如何简化网络。

两个性质

首先我们学习计算机视觉网络框架中比较重要的两个性质:

1. 平移不变性

平移不变性(Translation Invariance)是指一个模型对于输入数据的平移操作不敏感。也就是说,如果对于输入数据进行平移操作后,模型输出不变,则模型具有平移不变性。

通俗的说:不管检测对象出现在图像中的哪个位置,神经网络的前面几层应该对相同的图像区域具有相似的反应,即为“平移不变性”。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图像是由像素点组成的,每个像素点都具有一个坐标。由于图像中物体的位置、大小、旋转等都可能发生变化,如果模型不能处理平移操作,那么在图像中同一物体的不同位置上都要训练一个独立的模型,这将导致需要训练的模型数目大大增加。

一个例子是对于一个图像分类任务,如果对输入图像进行平移操作,比如将图像整体向左平移一个像素,那么图像的内容和类别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像素矩阵的数值却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的模型没有考虑到这种平移操作,那么对于同一张图像的不同平移版本,模型可能会做出不同的预测结果。因此,为了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我们需要考虑平移不变性,使得模型对于图像平移的变化具有鲁棒性。

2. 局部性

局部性是指在一个数据集中,相邻的数据往往具有相关性或者相似性。这种相关性或相似性可能是空间上的,也可能是时间上的,或者是其他方面的。例如,对于一组包含了大量图片的数据集,其中相邻的图片很可能是相似的,即它们有相似的纹理、颜色、形状等等特征。在图像处理任务中,通常会利用局部性来设计卷积神经网络,以利用相邻像素之间的相关性。

卷积神经网络中是指:神经网络的前面几层应该只探索输入图像中的局部区域,而不过度在意图像中相隔较远区域的关系,这就是“局部性”原则。最终,可以聚合这些局部特征,以在整个图像级别进行预测。

一个计算机视觉的例子是图像识别,其中局部性是指每个图像中的像素点只与其周围像素相关,而不受图像其他部分的影响。这是因为在图像中,每个像素点的意义仅仅取决于其在图像中的位置,而与整个图像的大小和形状无关。例如,如果我们想要识别一张包含猫的图片,我们只需要观察每个像素点的灰度值,以及每个像素点周围的一些像素,而不需要考虑图像的整体形状和大小。因此,计算机视觉中的许多算法都利用了这种局部性来实现高效的图像处理和分析。

卷积的数理逻辑

首先,多层感知机的输入是二维图像 X X X,其隐藏表示 H H H在数学上是一个矩阵,在代码中表示为二维张量。 其中 X X X H H H具有相同的形状。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认为,无论是输入还是隐藏表示都拥有空间结构。

使用 [ X ] i , j [X]_{i,j} [X]i,j [ H ] i , j [H]_{i,j} [H]i,j分别表示输入图像和隐藏表示中位置(i,j)处的像素。 为了使每个隐藏神经元都能接收到每个输入像素的信息,我们将参数从权重矩阵(如同我们先前在多层感知机中所做的那样)替换为四阶权重张量。假设包含偏置参数,我们可以将全连接层形式化地表示为:
[ H ] i , j = [ U ] i , j + [ W ] i , j [ X ] = [ U ] i , j + ∑ k ∑ l [ W ] i , j , k , l [ X ] k , l = [ U ] i , j + ∑ a ∑ b [ V ] i , j , a , b [ X ] i + a , j + b . [ H ] _ { i , j }=[ U ] _ { i , j } +[ W ] _ { i , j } [ X ] \\ = [ U ] _ { i , j } + \sum _ { k } \sum _ { l } [ W ] _ { i , j , k , l } [ X ] _ { k , l }\\ = [ U ] _ { i , j } + \sum _ { a } \sum _ { b } [ V ] _ { i , j , a , b } [ X ] _ { i + a , j + b } . [H]i,j=[U]i,j+[W]i,j[X]=[U]i,j+kl[W]i,j,k,l[X]k,l=[U]i,j+ab[V]i,j,a,b[X]i+a,j+b.

其中,从W到V的转换只是形式上的转换,因为在这两个四阶张量的元素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我们只需重新索引下标(k,l),使k=i+a,l=j+b,由此可得 [ V ] i , j , a , b = [ W ] i , j , i + a , j + b [ V ] _ { i , j ,a,b}=[ W ] _ { i , j,i+a,j+b } [V]i,j,a,b=[W]i,j,i+a,j+b索引a和b通过在正偏移和负偏移之间移动覆盖了整个图像。

使用平移不变性推导

现在引用上述的第一个原则:平移不变性。 这意味着检测对象在输入 X X X中的平移,应该仅导致隐藏表示 H H H中的平移,不改变值。

也就是说, V V V U U U实际上不依赖于的( i i i, j j j)值,即
[ V ] i , j , a , b = [ V ] a , b [ V ] _ { i , j ,a,b}=[ V ] _ { a,b} [V]i,j,a,b=[V]a,b

还记得刚才我们说什么吗?
不管检测对象出现在图像中的哪个位置,神经网络的前面几层应该对相同的图像区域具有相似的反应
上述公式就是这个意思,不依赖对象出现的位置,位置坐标并不是参数,于是有了简化。

并且U是一个常数,比如u。因此,我们可以简化定义为:
[ H ] i , j = u + ∑ a ∑ b [ V ] a , b [ X ] i + a , j + b [ H ] _ { i , j } = u + \sum _ { a } \sum _ { b } [V ] _ { a,b} [ X ] _ {i + a , j + b } [H]i,j=u+ab[V]a,b[X]i+a,j+b

使用局部性推导

现在引用上述的第二个原则:局部性。如上所述,为了收集用来训练参数 [ H ] i , j [ H ] _ { i , j } [H]i,j的相关信息,我们不应偏离到距(i,j)很远的地方。这意味着在|a|>△或|b|>△的范围之外,我们可以设置 [ V ] a , b = 0 [V ] _ { a,b}=0 [V]a,b=0,因此公式可简化为:
[ H ] i , j = u + ∑ a = − △ △ ∑ b = − △ △ [ V ] a , b [ X ] i + a , j + b [ H ] _ { i , j } = u + \sum _ { a =-△}^△ \sum _ {b =-△}^△ [V ] _ { a,b} [ X ] _ {i + a , j + b } [H]i,j=u+a=b=[V]a,b[X]i+a,j+b

这样我们得出了卷积的公式

通道

然而这种方法有一个问题:我们忽略了图像一般包含三个通道/三种原色(红色、绿色和蓝色)。 实际上,图像不是二维张量,而是一个由高度、宽度和颜色组成的三维张量,比如包含1024 ∗ * 1024 ∗ * 3个像素。 前两个轴与像素的空间位置有关,而第三个轴可以看作每个像素的多维表示。 因此,我们将X索引为 [ X ] i , j , k [ X] _ { i , j,k } [X]i,j,k,由此卷积相应地调整为 [ V ] a , b , c [V] _ { a,b,c } [V]a,b,c

此外,由于输入图像是三维的,我们的隐藏表示 H H H也最好采用三维张量。 换句话说,对于每一个空间位置,我们想要采用一组而不是一个隐藏表示。这样一组隐藏表示可以想象成一些互相堆叠的二维网格。 因此,我们可以把隐藏表示想象为一系列具有二维张量的通道(channel)。 这些通道有时也被称为特征映射(feature maps),因为每个通道都向后续层提供一组空间化的学习特征。 直观上可以想象在靠近输入的底层,一些通道专门识别边缘,而一些通道专门识别纹理。

为了支持输入X和隐藏表示H中的多个通道,我们可以在中添加第四个坐标,即d。综上所述,
[ H ] i , j , d = u d + ∑ a = − △ △ ∑ b = − △ △ ∑ c [ V ] a , b , c , d [ X ] i + a , j + b , c [ H ] _ { i , j ,d} = u_d + \sum _ { a =-△}^△ \sum _ {b =-△}^△\sum _ {c } [V ] _ { a,b,c,d} [ X ] _ {i + a , j + b,c } [H]i,j,d=ud+a=b=c[V]a,b,c,d[X]i+a,j+b,c

其中隐藏表示 H H H中的索引 d d d表示输出通道,而随后的输出将继续以三维张量 H H H作为输入进入下一个卷积层。

图像卷积

互相关运算

定义

互相关运算(cross-correlation operation)是卷积运算的一种形式,两者在计算方式上类似,但是卷积运算通常会在核函数上进行翻转(也称为旋转180度),而互相关运算则不进行翻转。

具体来说,给定一个输入张量和一个卷积核张量,它们在输入的每个位置上做卷积操作,可以将卷积核看作一个模板,在输入上滑动这个模板,对于模板覆盖的区域进行元素乘积的累加,将其作为输出的对应位置的值。互相关运算与卷积运算的区别在于,卷积运算在计算中会先将卷积核进行翻转(或旋转180度),再进行与输入的元素乘积和求和,而互相关运算则不翻转卷积核,直接进行元素乘积和求和。

数学公式表示:

对于二维输入张量 X X X 和卷积核张量 K K K,它们的互相关运算可以表示为:

Y i , j = ∑ a = 1 h ∑ b = 1 w X i + a − 1 , j + b − 1 K a , b Y_{i,j}=\sum_{a=1}^{h}\sum_{b=1}^{w}X_{i+a-1,j+b-1}K_{a,b} Yi,j=a=1hb=1wXi+a1,j+b1Ka,b

其中, h h h w w w 分别是卷积核的高度和宽度, i i i j j j 分别是输出张量 Y Y Y 中的高度和宽度的索引。这个公式可以理解为,对于输出张量 Y Y Y 中的每一个位置 ( i , j ) (i,j) (i,j),用输入张量 X X X 中以 ( i , j ) (i,j) (i,j) 为左上角的 h × w h\times w h×w 的矩形区域与卷积核 K K K 进行元素乘积和求和,得到输出张量 Y Y Y 中位置 ( i , j ) (i,j) (i,j) 的值。

图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输出矩阵的大小与 输入矩阵大小和核函数大小有关,公式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代码实现

import torch
from torch import nn
from d2l import torch as d2l

def corr2d(X, K):  #@save
    """计算二维互相关运算"""
    h, w = K.shape
    Y = torch.zeros((X.shape[0] - h + 1, X.shape[1] - w + 1))
    for i in range(Y.shape[0]):
        for j in range(Y.shape[1]):
            Y[i, j] = (X[i:i + h, j:j + w] * K).sum()
    return Y

卷积层

class Conv2D(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kernel_size):
        super().__init__()
        self.weight = nn.Parameter(torch.rand(kernel_size))
        self.bias = nn.Parameter(torch.zeros(1))

    def forward(self, x):
        return corr2d(x, self.weight) + self.bias

这是一个使用 PyTorch 实现的二维卷积层的简单代码。其中,kernel_size 参数表示卷积核的大小。

在初始化方法 init 中,我们使用 nn.Parameter 创建了权重张量 self.weight 和偏置项 self.bias,它们都是可训练的模型参数。

在前向传播方法 forward 中,我们调用了之前定义的互相关函数 corr2d,将输入 x 和权重张量 self.weight 作为输入进行卷积运算,并加上偏置项 self.bias。

这个简单的实现只是展示了卷积层的基本实现思路,实际的卷积层还有很多优化和扩展,例如不同的卷积操作、不同的卷积核初始化方法、多通道卷积等。

图像中目标的边缘检测

学到这里可以进行一个卷积层的简单实验:通过像素变化的位置,来检测图像中不同颜色的边缘。

构造图像

X = torch.ones((6, 8))
X[:, 2:6] = 0

结果:
[[1., 1., 0., 0., 0., 0., 1., 1.],
[1., 1., 0., 0., 0., 0., 1., 1.],
[1., 1., 0., 0., 0., 0., 1., 1.],
[1., 1., 0., 0., 0., 0., 1., 1.],
[1., 1., 0., 0., 0., 0., 1., 1.],
[1., 1., 0., 0., 0., 0., 1., 1.]]

构造卷积核

K = torch.tensor([[1.0, -1.0]])

这个卷积核在进行互关连运算时,如果水平相邻的元素一致,则输出0,否则为其他值(在这里为1)

进行卷积运算

Y = corr2d(X, K)
Y

结果为:
[[ 0., 1., 0., 0., 0., -1., 0.],
[ 0., 1., 0., 0., 0., -1., 0.],
[ 0., 1., 0., 0., 0., -1., 0.],
[ 0., 1., 0., 0., 0., -1., 0.],
[ 0., 1., 0., 0., 0., -1., 0.],
[ 0., 1., 0., 0., 0., -1., 0.]]

这样我们就找到了水平边缘,但是如果图像转置一下,得出的结果为全0,说明没有垂直边缘

猜想:
我们在进行了水平边缘检测后,可以对原图像转置,此时得出的结果为垂直边缘监测,二者的叠加基本可以确定图像的边缘

卷积核的获取

如果我们只需寻找黑白边缘,那么以上[1, -1]的边缘检测器足以。然而,当有了更复杂数值的卷积核,或者连续的卷积层时,我们不可能手动设计滤波器。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学习由X生成Y的卷积核呢?

# 构造一个二维卷积层,它具有1个输出通道和形状为(1,2)的卷积核
conv2d = nn.Conv2d(1,1, kernel_size=(1, 2), bias=False)

# 这个二维卷积层使用四维输入和输出格式(批量大小、通道、高度、宽度),
# 其中批量大小和通道数都为1
X = X.reshape((1, 1, 6, 8))
Y = Y.reshape((1, 1, 6, 7))
lr = 3e-2  # 学习率

for i in range(10):
    Y_hat = conv2d(X)
    l = (Y_hat - Y) ** 2
    conv2d.zero_grad()
    l.sum().backward()
    # 迭代卷积核
    conv2d.weight.data[:] -= lr * conv2d.weight.grad
    if (i + 1) % 2 == 0:
        print(f'epoch {i+1}, loss {l.sum():.3f}')

这里的X,Y都已知

以上代码实现了一个简单的二维卷积神经网络,其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首先定义了一个 nn.Conv2d 的卷积层,它有 1 个输入通道,1 个输出通道,卷积核大小为 (1, 2),且不使用偏置项。

定义输入数据 X 和标签 Y,并且对数据进行了 reshape,使其变为四维格式,即 (批量大小, 通道数, 图像高度, 图像宽度),在这里批量大小和通道数都为 1。

设定学习率为 3e-2。

进行训练,共迭代 10 次。每次迭代,首先通过 conv2d(X) 得到网络的输出 Y_hat,接着计算网络的损失,这里采用均方误差 (MSE) 作为损失函数。然后使用 conv2d.zero_grad() 将卷积核的梯度清零,再计算网络参数(即卷积核)的梯度,并执行一次梯度下降更新卷积核。最后每迭代 2 次,输出一次损失值。

训练之后我们观察得到的权重

conv2d.weight.data.reshape((1, 2))

结果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接近我们刚才设置的卷积核。

特征映射和感受野

特征映射(Feature Map)是指卷积神经网络在每一层卷积计算时,由卷积核对输入数据做卷积得到的输出结果。具体来说,卷积操作通过将卷积核在输入数据上滑动,每次计算卷积核与输入数据对应位置的内积,然后将结果填充到输出特征映射的对应位置,最终形成了输出特征映射。

在卷积神经网络中,每一层都会通过多个卷积核生成多个特征映射,每个特征映射对应着输入数据中不同的特征。例如,在图像识别任务中,一层特征映射可能对应着图像的边缘特征,而另一层特征映射则对应着纹理特征。

感受野(receptive field)是指卷积神经网络中,输出特征图上的每一个像素点在输入图像上映射的区域大小。具体来说,对于输出特征图上的一个像素点,它对应输入图像上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就是它的感受野。

在卷积神经网络中,每层特征图的感受野大小会随着网络的层数不断增加而增加。对于一个卷积层,它的感受野大小取决于它的卷积核大小、步幅以及填充大小。具体来说,假设输入特征图的大小为 H i n × W i n H_{in}\times W_{in} Hin×Win,输出特征图的大小为 H o u t × W o u t H_{out}\times W_{out} Hout×Wout,卷积核大小为 k × k k\times k k×k,步幅为 s s s,填充大小为 p p p,那么输出特征图上的一个像素点在输入特征图上的感受野大小就是 ( k − 1 ) × d + p (k-1)\times d+p (k1)×d+p,其中 d = ⌊ ( H i n − 1 ) / s ⌋ + 1 d=\lfloor (H_{in}-1)/s\rfloor +1 d=⌊(Hin1)/s+1 是输入特征图在这个维度上的大小。对于具有多个通道的输入和输出特征图,它们的感受野大小是在每个通道上独立计算的。

填充和步幅

假设以下情景: 有时,在应用了连续的卷积之后,我们最终得到的输出远小于输入大小。这是由于卷积核的宽度和高度通常大于所导致的。比如,一个240 ∗ * 240像素的图像,经过10层的5 ∗ * 5卷积后,将减少到像素。如此一来,原始图像的边界丢失了许多有用信息。而填充是解决此问题最有效的方法; 有时,我们可能希望大幅降低图像的宽度和高度。例如,如果我们发现原始的输入分辨率十分冗余。步幅则可以在这类情况下提供帮助。

填充

如上所述,在应用多层卷积时,我们常常丢失边缘像素。 由于我们通常使用小卷积核,因此对于任何单个卷积,我们可能只会丢失几个像素。 但随着我们应用许多连续卷积层,累积丢失的像素数就多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简单方法即为填充(padding):在输入图像的边界填充元素(通常填充元素是0)。在下图中,我们将 3 ∗ * 3 输入填充到 5 ∗ * 5,输出也增加到4 ∗ * 4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卷积神经网络中卷积核的高度和宽度通常为奇数,例如1、3、5或7。 选择奇数的好处是,保持空间维度的同时,我们可以在顶部和底部填充相同数量的行,在左侧和右侧填充相同数量的列。

此外,使用奇数的核大小和填充大小也提供了书写上的便利。对于任何二维张量X,当满足: 1. 卷积核的大小是奇数; 2. 所有边的填充行数和列数相同; 3. 输出与输入具有相同高度和宽度 则可以得出:输出Y[i, j]是通过以输入X[i, j]为中心,与卷积核进行互相关计算得到的。

比如,在下面的例子中,我们创建一个高度和宽度为3的二维卷积层,并在所有侧边填充1个像素。给定高度和宽度为8的输入,则输出的高度和宽度也是8。

import torch
from torch import nn
#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定义了一个计算卷积层的函数。
# 此函数初始化卷积层权重,并对输入和输出提高和缩减相应的维数
def comp_conv2d(conv2d, X):
    # 这里的(1,1)表示批量大小和通道数都是1
    X = X.reshape((1, 1) + X.shape)
    Y = conv2d(X)
    # 省略前两个维度:批量大小和通道
    return Y.reshape(Y.shape[2:])

# 请注意,这里每边都填充了1行或1列,因此总共添加了2行或2列
conv2d = nn.Conv2d(1, 1, kernel_size=3, padding=1)
X = torch.rand(size=(8, 8))
comp_conv2d(conv2d, X).shape

当卷积核的高度和宽度不同时,我们可以填充不同的高度和宽度,使输出和输入具有相同的高度和宽度。在如下示例中,我们使用高度为5,宽度为3的卷积核,高度和宽度两边的填充分别为2和1。

conv2d = nn.Conv2d(1, 1, kernel_size=(5, 3), padding=(2, 1))
comp_conv2d(conv2d, X).shape

步幅

在计算互相关时,卷积窗口从输入张量的左上角开始,向下、向右滑动。 在前面的例子中,我们默认每次滑动一个元素。 但是,有时候为了高效计算或是缩减采样次数,卷积窗口可以跳过中间位置,每次滑动多个元素。

在卷积神经网络中,步幅(stride)是指卷积核在对输入进行卷积操作时每次滑动的距离,也就是卷积核每次移动的像素数。与填充(padding)一样,步幅是卷积操作的一项超参数,通常由设计者根据网络的结构和输入数据的特点来设置。当步幅为1时,卷积核每次只移动一个像素,此时输出特征图的大小和输入特征图的大小相同。当步幅大于1时,输出特征图的大小会减小,卷积操作的感受野也会变大,即每个输出像素所对应的输入像素的范围会变大。较大的步幅可以减小计算量和内存占用,但可能会导致信息丢失。

下面,我们将高度和宽度的步幅设置为2,从而将输入的高度和宽度减半。

conv2d = nn.Conv2d(1, 1, kernel_size=3, padding=1, stride=2)
comp_conv2d(conv2d, X).shape

多输入多输出通道

多输入通道

在卷积神经网络中,输入通常不是单个二维矩阵,而是由多个二维矩阵组成的三维数组(例如,RGB图像就是由三个二维矩阵组成的三维数组)。同样的,卷积核也可以具有多个输入通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每个输入通道分别计算互相关,然后将它们相加得到输出通道。这是因为不同的输入通道在不同的特征上可能有不同的响应,因此我们需要分别对它们进行卷积操作,并将它们的输出相加,以得到最终的输出通道。

在数学上,假设输入具有 c i c_i ci个通道,卷积核具有 c o c_o co个输出通道,卷积核的高度为 k h k_h kh,宽度为 k w k_w kw,输入的高度和宽度分别为 X h X_h Xh X w X_w Xw,输出的高度和宽度分别为 Y h Y_h Yh Y w Y_w Yw。那么,我们可以将卷积操作写成以下形式:

Y o , x , y = ∑ i = 1 c i ∑ p = 1 k h ∑ q = 1 k w W o , i , p , q X i , x + p − 1 , y + q − 1 + b o Y_{o,x,y} = \sum_{i=1}^{c_i}\sum_{p=1}^{k_h}\sum_{q=1}^{k_w}W_{o,i,p,q}X_{i,x+p-1,y+q-1}+b_o Yo,x,y=i=1cip=1khq=1kwWo,i,p,qXi,x+p1,y+q1+bo

其中, W o , i , p , q W_{o,i,p,q} Wo,i,p,q表示卷积核在输出通道 o o o和输入通道 i i i之间的参数, b o b_o bo是偏置参数, X i , x + p − 1 , y + q − 1 X_{i,x+p-1,y+q-1} Xi,x+p1,y+q1表示输入中通道 i i i和位置 ( x + p − 1 , y + q − 1 ) (x+p-1,y+q-1) (x+p1,y+q1)处的像素值, Y o , x , y Y_{o,x,y} Yo,x,y表示输出中通道 o o o和位置 ( x , y ) (x,y) (x,y)处的像素值。注意,这里我们假设输入和卷积核的高度和宽度相同,因此我们可以将它们的索引分别合并为 x + p − 1 x+p-1 x+p1 y + q − 1 y+q-1 y+q1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输入数据有 c i c_i ci个通道,那么每个卷积核就需要有 c i c_i ci个相应的二维权重矩阵。这些矩阵的形状为 k h × k w k_h\times k_w kh×kw。我们将它们合并成一个四维张量,形状为 c o × c i × k h × k w c_o\times c_i\times k_h\times k_w co×ci×kh×kw

示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代码实现

import torch
from d2l import torch as d2l

def corr2d_multi_in(X, K):
    # 先遍历“X”和“K”的第0个维度(通道维度),再把它们加在一起
    return sum(d2l.corr2d(x, k) for x, k in zip(X, K))
X = torch.tensor([[[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K = torch.tensor([[[0.0, 1.0], [2.0, 3.0]], [[1.0, 2.0], [3.0, 4.0]]])

corr2d_multi_in(X, K)

结果为tensor([[ 56., 72.],[104., 120.]])

多通道输出

多输出通道是卷积神经网络中的一种常见设计。在单通道卷积中,我们使用一个固定的卷积核对输入进行卷积运算,得到一个输出通道的结果。而在多输出通道中,我们使用多个卷积核对输入进行卷积运算,每个卷积核对应一个输出通道,最终得到多个通道的结果。这些输出通道之间可以看作是不同的特征提取器,每个特征提取器可以识别输入中不同的特征,进一步增加了模型的表达能力。在卷积神经网络中,多输出通道通常在卷积层后接上池化层或下一层的卷积层,以进一步提取高级特征。

def corr2d_multi_in_out(X, K):
    # 迭代“K”的第0个维度,每次都对输入“X”执行互相关运算。
    # 最后将所有结果都叠加在一起
    return torch.stack([corr2d_multi_in(X, k) for k in K], 0)

举个例子:
假设我们有一个3x3的输入图像,其中包含2个通道(即深度为2)。我们想要使用一个形状为(2,2,3,3)的卷积核在这个图像上执行卷积操作,其中输出通道数为2。这意味着我们将使用2个形状为(2,3,3)的卷积核,分别将每个通道的输入转换为2个输出通道。以下是代码示例: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 输入图像大小为 3x3,深度为 2
input_data = torch.randn(1, 2, 3, 3)

# 定义一个深度为 2,输出通道为 2,卷积核大小为 3x3 的卷积层
conv = nn.Conv2d(in_channels=2, out_channels=2, kernel_size=3)

# 打印卷积核的权重矩阵
print(conv.weight)

# 对输入数据进行卷积操作
output_data = conv(input_data)

# 输出数据大小为 1x2x1x1
print(output_data.size())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定义了一个深度为2,输出通道数为2,卷积核大小为3x3的卷积层。输入数据包含一个批量大小为1,深度为2,大小为3x3的图像。输出数据的大小为1x2x1x1,表示有一个批量,深度为2,大小为1x1的输出图像。卷积核权重矩阵的大小为2x2x3x3,其中2x2表示输出通道数和输入通道数,3x3表示卷积核的大小。

pytorch实现:

import torch
from torch import nn

# 输入通道数=3, 输出通道数=2, 卷积核大小=3x3
conv2d = nn.Conv2d(3, 2, kernel_size=(3, 3), bias=False)
X = torch.rand(1, 3, 5, 5)
Y = conv2d(X)
print(Y.shape)

1 × \times × 1 卷积层

1 × \times × 1 卷积层,看起来并没有什么意义, 毕竟,卷积的本质是有效提取相邻像素间的相关特征,而1 × \times × 1卷积显然没有此作用。尽管如此,1 × \times × 1 卷积层仍然十分流行,经常包含在复杂深层网络的设计中。下面,让我们详细地解读一下它的实际作用。

在深度学习中,1 x 1 卷积层经常被用来控制网络的通道数,即通过增加或者减少通道数来影响网络的复杂度。

在卷积操作中,输入数据和卷积核都是多维数组。对于 1 × 1 1 \times 1 1×1 的卷积操作,相当于在每个通道上对每个像素的数值进行加权求和,得到一个标量输出。因此, 1 × 1 1 \times 1 1×1 卷积层本质上是一个全连接层,但是它又具备了卷积层的一些特性,例如平移不变性等。

一个常见的应用场景是使用 1 × 1 1 \times 1 1×1 卷积层来增加或者减少卷积层的通道数。例如,我们可以使用 1 × 1 1 \times 1 1×1 卷积层来代替全连接层,从而在卷积神经网络中加入全局平均池化(Global Average Pooling)层,或者将高维特征映射投影到低维空间中,以达到降低计算复杂度的目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汇聚层/池化层

通常当我们处理图像时,我们希望逐渐降低隐藏表示的空间分辨率、聚集信息,这样随着我们在神经网络中层叠的上升,每个神经元对其敏感的感受野(输入)就越大。

而我们的机器学习任务通常会跟全局图像的问题有关(例如,“图像是否包含一只猫呢?”),所以我们最后一层的神经元应该对整个输入的全局敏感。通过逐渐聚合信息,生成越来越粗糙的映射,最终实现学习全局表示的目标,同时将卷积图层的所有优势保留在中间层。

最大汇聚层和平均汇聚层

与卷积层类似,汇聚层运算符由一个固定形状的窗口组成,该窗口根据其步幅大小在输入的所有区域上滑动,为固定形状窗口(有时称为汇聚窗口)遍历的每个位置计算一个输出。 然而,不同于卷积层中的输入与卷积核之间的互相关计算,汇聚层不包含参数。 相反,池运算是确定性的,我们通常计算汇聚窗口中所有元素的最大值或平均值。这些操作分别称为最大汇聚层(maximum pooling)和平均汇聚层(average pooling)。

在这两种情况下,与互相关运算符一样,汇聚窗口从输入张量的左上角开始,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的在输入张量内滑动。在汇聚窗口到达的每个位置,它计算该窗口中输入子张量的最大值或平均值。计算最大值或平均值是取决于使用了最大汇聚层还是平均汇聚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代码实现:

import torch
from torch import nn
from d2l import torch as d2l

def pool2d(X, pool_size, mode='max'):
    p_h, p_w = pool_size
    Y = torch.zeros((X.shape[0] - p_h + 1, X.shape[1] - p_w + 1))
    for i in range(Y.shape[0]):
        for j in range(Y.shape[1]):
            if mode == 'max':
                Y[i, j] = X[i: i + p_h, j: j + p_w].max()
            elif mode == 'avg':
                Y[i, j] = X[i: i + p_h, j: j + p_w].mean()
    return Y

这段代码定义了一个名为pool2d的函数,用于实现二维池化操作。其中,输入X是一个二维张量,pool_size是一个元组,表示池化窗口的大小。函数通过遍历池化窗口内的元素来实现池化操作,并返回池化后的结果。

具体地,函数首先获取池化窗口的高度和宽度,然后根据池化窗口的大小和输入张量的形状计算输出张量的形状。在遍历输入张量时,函数根据mode参数指定的池化模式,分别计算池化窗口内的最大值或平均值,并将其赋值给输出张量的相应位置。最后,函数返回输出张量。

pytorch中的使用

这是一个输入图像

X = torch.arange(16, dtype=torch.float32).reshape((1, 1, 4, 4))

默认情况下,深度学习框架中的步幅与汇聚窗口的大小相同。 因此,如果我们使用形状为(3, 3)的汇聚窗口,那么默认情况下,我们得到的步幅形状为(3, 3)。

pool2d = nn.MaxPool2d(3)
pool2d(X)

结果为tensor([[[[10.]]]])

填充和步幅可以手动设定。

下面为填充1,步幅为2的池化层。

pool2d = nn.MaxPool2d(3, padding=1, stride=2)
pool2d(X)

结果为:
tensor([[[[ 5., 7.],[13., 15.]]]])

当然,我们可以设定一个任意大小的矩形汇聚窗口,并分别设定填充和步幅的高度和宽度。

pool2d = nn.MaxPool2d((2, 3), stride=(2, 3), padding=(0, 1))
pool2d(X)

其中步幅为(2,3)表示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两个位置,在垂直方向上移动三个位置。

多个通道

在处理多通道输入数据时,汇聚层在每个输入通道上单独运算,而不是像卷积层一样在通道上对输入进行汇总。 这意味着汇聚层的输出通道数与输入通道数相同。 下面,我们将在通道维度上连结张量X和X + 1,以构建具有2个通道的输入。

X = torch.cat((X, X + 1), 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下所示,汇聚后输出通道的数量仍然是2。

pool2d = nn.MaxPool2d(3, padding=1, stride=2)
pool2d(X)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卷积神经网络(LeNet)

定义

LeNet是深度学习领域的一个经典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由Yann LeCun等人于1998年提出,被广泛应用于手写数字识别和其他图像识别任务。LeNet的网络结构相对简单,包含两个卷积层和三个全连接层,是卷积神经网络的基础。LeNet对于现代的图像识别任务来说可能过于简单,但其对于深度学习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是深度学习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体来看,LeNet(LeNet-5)由两个部分组成:

卷积编码器:由两个卷积层组成;

全连接层密集块:由三个全连接层组成。

输入层:接收输入的图像数据,一般为灰度图或者RGB彩色图像。

第一个卷积层:对输入进行卷积操作,使用的卷积核的大小为5x5,输出通道数为6,不使用填充,步幅为1。

第一个池化层:对第一个卷积层的输出进行下采样,使用的窗口大小为2x2,步幅为2,池化方式为平均池化或最大池化。

第二个卷积层:对第一个池化层的输出进行卷积操作,使用的卷积核的大小为5x5,输出通道数为16,不使用填充,步幅为1。

第二个池化层:对第二个卷积层的输出进行下采样,使用的窗口大小为2x2,步幅为2,池化方式为平均池化或最大池化。

全连接层1:将第二个池化层的输出展开成向量,并经过一个全连接层,输出大小为120。

全连接层2:对第一层全连接层的输出进行处理,输出大小为84。

输出层:对第二层全连接层的输出进行处理,输出大小为分类任务的类别数目。

手写数字识别的架构如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此图示中,输入图片的尺寸为32*32,图示有误

  1. C1层(卷积层):6@28×28
    该层使用了6个卷积核,每个卷积核的大小为5×5,这样就得到了6个feature map(特征图)。
    每个卷积核(5×5)与原始的输入图像(32×32)进行卷积,这样得到的feature map(特征图)大小为(32-5+1)×(32-5+1)= 28×28

  2. S2层(下采样层,也称池化层):6@14×14
    这一层主要是做池化或者特征映射(特征降维),池化单元为2×2,因此,6个特征图的大小经池化后即变为14×14。回顾本文刚开始讲到的池化操作,池化单元之间没有重叠,在池化区域内进行聚合统计后得到新的特征值,因此经2×2池化后,每两行两列重新算出一个特征值出来,相当于图像大小减半,因此卷积后的28×28图像经2×2池化后就变为14×14。

  3. C3层(卷积层):16@10×10
    C3层有16个卷积核,卷积模板大小为5×5。每个卷积核都与S2的6@14*14进行互关系运算,得到16个通道
    与C1层的分析类似,C3层的特征图大小为(14-5+1)×(14-5+1)= 10×10

  4. S4(下采样层,也称池化层):16@5×5
    与S2的分析类似,池化单元大小为2×2,因此,该层与C3一样共有16个特征图,每个特征图的大小为5×5。

  5. C5层(卷积层/全连接层):120
    该层有120个卷积核,每个卷积核的大小仍为5×5,因此有120个特征图。由于S4层的大小为5×5,而该层的卷积核大小也是5×5,因此特征图大小为(5-5+1)×(5-5+1)= 1×1。这样该层就刚好变成了全连接,这只是巧合,如果原始输入的图像比较大,则该层就不是全连接了。

  6. F6层(全连接层):84
    F6层有84个单元,之所以选这个数字的原因是来自于输出层的设计,对应于一个7×12的比特图,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7. OUTPUT层(输出层):10
    Output层也是全连接层,共有10个节点,分别代表数字0到9。如果第i个节点的值为0,则表示网络识别的结果是数字i。

实现

模型

import torch
from torch import nn
from d2l import torch as d2l

net = nn.Sequential(
    nn.Conv2d(1, 6, kernel_size=5, padding=2), nn.Sigmoid(),
    nn.AvgPool2d(kernel_size=2, stride=2),
    nn.Conv2d(6, 16, kernel_size=5), nn.Sigmoid(),
    nn.AvgPool2d(kernel_size=2, stride=2),
    nn.Flatten(),
    nn.Linear(16 * 5 * 5, 120), nn.Sigmoid(),
    nn.Linear(120, 84), nn.Sigmoid(),
    nn.Linear(84, 10))

或者是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nn.functional as F

class LeNet(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LeNet, self).__init__()
        self.conv1 = nn.Conv2d(3, 16, 5) # in_channels=3 out_channels=16 kernel=5
        self.pool1 = nn.MaxPool2d(2, 2)
        self.conv2 = nn.Conv2d(16, 32, 5)
        self.pool2 = nn.MaxPool2d(2, 2)
        self.fc1 = nn.Linear(32*5*5, 120)
        self.fc2 = nn.Linear(120, 84)
        self.fc3 = nn.Linear(84, 10)
	# 调用上面定义的函数
    def forward(self, x):
        x = F.relu(self.conv1(x))    # input(3, 32, 32) output(16, 28, 28)
        x = self.pool1(x)            # output(16, 14, 14)
        x = F.relu(self.conv2(x))    # output(32, 10, 10)
        x = self.pool2(x)            # output(32, 5, 5)
        x = x.view(-1, 32*5*5)       # output(32*5*5)
        x = F.relu(self.fc1(x))      # output(120)
        x = F.relu(self.fc2(x))      # output(84)
        x = self.fc3(x)              # output(10)
        return x

训练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vision
import torch.nn as nn

from model import LeNet
import torch.optim as optim
import torchvision.transforms as transforms
from torch.utils.data import DataLoader

def main():
    transform = transforms.Compose(
        [transforms.ToTensor(),
         transforms.Normalize((0.5, 0.5, 0.5), (0.5, 0.5, 0.5))])

    # 50000张训练图片
    # 第一次使用时要将download设置为True才会自动去下载数据集
    train_set = torchvision.datasets.CIFAR10(root='./data', train=True,
                                             download=False, transform=transform)
    train_loader = DataLoader(train_set, batch_size=36,
                                               shuffle=True, num_workers=0)

    # 10000张验证图片
    # 第一次使用时要将download设置为True才会自动去下载数据集
    val_set = torchvision.datasets.CIFAR10(root='./data', train=False,
                                           download=False, transform=transform)
    val_loader = DataLoader(val_set, batch_size=5000,
                                             shuffle=False, num_workers=0)
    val_data_iter = iter(val_loader)
    val_image, val_label = val_data_iter.next()

    # classes = ('plane', 'car', 'bird', 'cat',
    #            'deer', 'dog', 'frog', 'horse', 'ship', 'truck')

    # 定义模型和损失函数
    net = LeNet()
    loss_function = nn.CrossEntropyLoss()

    # 定义优化器
    optimizer = optim.Adam(net.parameters(),lr=0.001)

    # 对训练集迭代5次
    epochs = 5
    for epoch in range(epochs):
        running_loss = 0
        for step,data in enumerate(train_loader,start=0): # step从start开始
            inputs,labels = data
            # 梯度清零
            optimizer.zero_grad()

            outputs = net(inputs)
            # 计算损失函数
            loss = loss_function(outputs,labels)
            # 反向传播并更新参数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running_loss += loss.item()
            if step%500 == 499:
                with torch.no_grad():
                    outputs = net(val_image)
                    predict_y = torch.max(outputs,dim=1)[1]
                    accuracy = (predict_y==val_label).sum().item() / val_label.size(0)
                    print('[%d  %3d] train_loss: %.3f test_accuracy: %.3f' %
                          (epoch+1,step+1,running_loss/500,accuracy))
                    running_loss = 0

    print('Finished Training')
    save_path = './Lenet.pth'
    torch.save(net.state_dict(),save_path)
if __name__ == '__main__':
    main()

这段代码是一个基于LeNet网络结构进行CIFAR10分类的训练代码,主要步骤如下:

导入必要的Python包,包括PyTorch中的torch、torchvision、torch.nn等模块,以及用于数据加载的DataLoader。
定义数据预处理,包括将图像转换为Tensor格式、标准化处理等操作。
加载训练集和验证集,使用DataLoader将数据分批次读取。
定义LeNet网络结构和损失函数,此处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
定义Adam优化器。
进行训练,共进行5个epoch,每个epoch对训练集进行一次完整的遍历,每次遍历对数据分批次读取并进行网络的前向计算、反向传播、参数更新等操作。
每500个batch输出一次训练损失和测试精度。
保存训练好的模型参数。

测试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vision.transforms as transforms
from PIL import Image

from model import LeNet


def main():
    transform = transforms.Compose(
        [transforms.Resize((32, 32)), # 对输入的图片尺寸进行调整
         transforms.ToTensor(), # Convert a ``PIL Image`` or ``numpy.ndarray`` to tensor. (H x W x C)->(C x H x W)
         transforms.Normalize((0.5, 0.5, 0.5), (0.5, 0.5, 0.5))])

    classes = ('plane', 'car', 'bird', 'cat',
               'deer', 'dog', 'frog', 'horse', 'ship', 'truck')
    
    net = LeNet()
    net.load_state_dict(torch.load('Lenet.pth')) # 加载模型

    im = Image.open('data/plane.jpg')
    im = transform(im)  # [C, H, W]
    # 增加一个维度,batch
    im = torch.unsqueeze(im, dim=0)  # [N, C, H, W] 增加一个batch维度

    with torch.no_grad():
        outputs = net(im)
        predict = torch.max(outputs, dim=1)[1].numpy()
    print(classes[int(predict)])

if __name__ == '__main__':
    main()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oloradmin.cn/o/390090.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C3】进程休眠,时间和延时,延缓,/proc文件系统,内存分配,数据类型,/内核中断,通过IO内存访问外设

9.实现进程休眠:条件不够歇一歇,把CPU让给其他进程 有时候进程在读设备时,发现设备数据还没准备好,没办法正常读取设备。或在写设备时,发现设备缓冲区满,没办法正常写设备。在遇到这些情况时,进…

SpringCloud之 Eureka注册中心

文章目录Eureka注册中心一、服务注册与发现1.1 依赖导入①父工程 SpringCloud 版本管理②Eureka 服务端依赖③Eureka 客户端依赖1.2 服务注册①创建 Eureka 服务端的主类②设置 Eureka 服务端的配置文件③设置 Eureka 客户端的配置文件④关闭自我保护机制1.3 服务发现①远程调用…

计算机视觉废钢堆提取问题

计算机视觉废钢堆提取问题 背景介绍 在钢铁炼制中,废钢是非常重要的原料,不同等级废钢对于钢成品影响很大,因此需要对废钢进行正确分类。某废钢料场中,卸料区域布置了多个摄像头,用于拍摄卸料场中废钢堆,…

python 连接数据库

文章目录同步操作同步连Mysql同步连redis同步连mongodb异步操作异步连mysql异步连redis异步连mongodb同步操作 同步连Mysql python 连接mysql可以使用pymysql、mysqlclient等。 安装: # win pip install pymysql 连接mysql: # __author__ "laufing"…

Java各种锁

目录 一、读写锁(ReentrantReadWriteLock) 二、非公平锁(synchronized/ReentrantLock) 三、可重入锁/递归锁(synchronized/ReentrantLock) 四、自旋锁(spinlock) 五、乐观锁/悲观锁 六、死锁 1、死锁代码 2、死锁的检测(jps -l 与 jstack 进程号) 本文通过学习&#xff…

Spring——Spring介绍和IOC相关概念

Spring是以Spring Framework为核心,其余的例如Spring MVC, Spring Cloud,Spring Data,Spring Security SpringBoot的基础都是Spring Framework。 Spring Boot可以在简化开发的基础上加速开发。 Spring Cloud分布式开发 Spring有…

SAP MM学习笔记6-SAP要怎么学

SAP还是很复杂的,学习之前,了解学习技巧很重要。 根据前辈经验,SAP学习技巧大致总结为如下三个,供大家参考。 1,忘了自己技术者的身份,控制追求技术细节的冲动 软件行业经常听到一句话,什么都…

Python进阶-----面对对象6.0(绑定方法[类方法、静态方法]与内置方法)

目录 前言: 1.绑定方法 (1)实例方法 (2)类方法 (3)静态方法 2.类型检测 (1)issubclass() 函数 (2)isinstance() 函数 3.内置方法&#xf…

【Verilog】——赋值语句、结构语句、块语句

目录 1.常用语句 2.块语句 1.顺序块 2.并行块 ​ 3.结构语句 1.always 2.initial 4.赋值语句 1.非阻塞赋值 2.阻塞赋值 3.非阻塞赋值和阻塞赋值的区别 4.深入理解阻塞赋值和非阻塞赋值 声明信号的时候统一大数在高位,小数在低位 比如:reg [3:…

多线程篇之8锁问题、字节码看Synchronized

八锁问题 ①. 标准访问有ab两个线程,请问先打印邮件还是短信 ②. sendEmail方法暂停3秒钟,请问先打印邮件还是短信 ③. 新增一个普通的hello方法,请问先打印邮件还是hello ④. 有两部手机,请问先打印邮件还是短信 ⑤. 两个静态同步方法,同1部手机,请问先打印邮件还是短信 ⑥. …

【数据库系列】MQSQL历史数据分区

互联网行业企业都倾向于mysql数据库,虽说mysql单表能支持亿级别的数据量,加上索引优化下查询速度,勉强能使用,但是对于追求性能和效率的互联网企业,这是远远不够的。Mysql数据库单表数据量到达500万左右,达…

第四讲:如何将本地代码与服务器代码保持实时同步

一、前言 在我们进行 Ambari 二次开发时,通常会先在服务器上部署一套可以使用的 Ambari 环境。 二次开发,就肯定是要改动代码的,我们不能老是在服务器上用vim编辑文件,那样效率太低,始终不是长久之计。 所以我们需要在本地打开我们的Ambari源码项目,比如用idea工具,可…

【电子学会】2022年12月图形化二级 -- 绘制风车

绘制风车 1. 准备工作 (1)隐藏默认的小猫角色; (2)选择背景:“Xy-grid”。 2. 功能实现 (1)小猫角色的初始位置为(x:0,y:0); (2)线条粗细为…

实验4 设计模式实验3

实验内容: 1. 某软件公司为新开发的智能手机控制与管理软件提供了一键备份功能,通 过该功能可以将原本存储在手机中的通信录、短信、照片、歌曲等资料一次性全 部拷贝到移动存储介质(例如MMC 卡或SD 卡)中。在实现过程中需要与多个 已有的类进行交互,例如通讯录管理类、短信…

黑马Spring学习笔记(四)——面向切面编程AOP

目录 一、AOP简介 二、AOP核心概念 三、AOP入门案例 四、AOP配置管理 4.1 AOP切入点表达式 4.1.1 语法格式 4.2.2 通配符 4.2.3 书写技巧 4.2 AOP通知类型 4.2.1 前置、后置、返回后、抛出异常后获取参数 4.2.2 环绕通知 一、AOP简介 AOP(Aspect Oriented Pro…

【IoT】创业成功不可或缺的两个因素:能力和趋势

今天就来谈谈能力和趋势究竟哪个更重要的问题。 在谈成功的十大要素时,我曾经讲到: 一命、二运、三风水,这三个要素几乎不涉及任何个人的努力。 而趋势跟这三个要素又是息息相关的,这也类似雷军所说的飞猪理论。 只要风足够大&…

Centos7(阿里云)_安装Mysql8.0

1.安装MySQL 新人可以试用一个月的阿里云,centos7的 一开始可能确实会自带mariadb,所以可以在网上随便找个教程开始尝试安装MySQL,当然大概率出错,然后此时你的rpm下面已经有了一个版本的mysql安装包。 以我为例,随便…

Windows下jdk安装与卸载-超详细的图文教程

jdk安装 下载jdk 由于现在主流就是jdk1.8,所以这里就下载jdk1.8进行演示。官方下载地址:https://www.oracle.com/java/technologies/downloads/#java8-windows。 官方下载需要注册oracle账号,国内下载有可能速度慢,若不想注册账…

【Linux】P5 实用快捷键 以及 下载安装指令

Linux实用快捷键与下载安装实用快捷键强制停止退出账户 / 环境查看历史命令光标移动快捷键清屏下载安装命令CentOS - yumUbunto - apt实用快捷键 强制停止 CTRL C当程序陷入死循环或者执行错误,可通过该命令强制停止 当程序输入很长但是发现错误,不想…

PDF 解析格式化输出 API 数据接口

PDF 解析格式化输出 API 数据接口 支持输出 TEXT HTML XML TAG,多种格式输出,超精准识别率。 1. 产品功能 通用的识别接口, 支持标准 PDF 文件解析;多种格式输出,支持 TEXT HTML XML TAG;HTML 包含完美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