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读完了书籍《金字塔原理》这本书,这本书在管理学中,比较有名的书籍了,之前没怎么读过跟管理学相关书籍,这本算是第一本,是上级推荐给自己的,自己首先查了下,推荐度还是挺好的,看过目录后,觉得非常值得读,就买了实体本,依旧喜欢书拿在手里的感觉。
(1)书籍内容
全书的书籍结构,有点像模型+实际案例结合的方式,给他人简绍自己的理论的,模型的方式也很多,也有很多案例来辅助说明。
其中一种方式,可以理解为采用:疑问-回答的方式,或者说是通过故事的方式引出应答,人其实非常喜欢听故事的,这样通过结合故事的方式,听众不仅了解背景信息,还会了解事情脉络,知道发展情况。
另一种方式,就是用关键局或者标题句引导方式,即标题或小标题,每一段开头的标题,就是整个段落的总述,下面的内容全部服务这段标题或者关键句的。这很像自己现在写的文章,标题局的第一句话,就这整段大致的一个思想。
还有其它的模型,比如背景-冲突-疑问,而面对使用PTT演讲时,也简绍了一些方式,也建议采用一些模型,因为是PTT,最好采用图表形式,减少数字,人对于图片的接收能力比文字要更高。之间有一种说法就是,如果你能给人展示视频,就不要用图片,如果能用图片,那么就不要用文字,人们接收视频的能力要比图片更强,而图片比文字更强,而视频记载的细节更多,也更加的有说服力,更能表达整个思想。
而对于PTT设计,可以采用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就是说,如果不会特别设计,不如采用简洁风,自己之前看过一些好的PTT设计,背景片是一串山峰,PTT上下翻页时,背景与前面呈现内容,因为动速度不同,呈现了动态效果,非常惊艳,但如果不会的话,不如采用简洁的封面,简洁也是一种美,就像苹果电脑一样,整个上盖只有一个Logo,其他的都是银白色的,简洁也非常有科技感。
(2)“金字塔模型”与自己的“三段式”
自己之前完全没有听过金字塔模型,但看书的时候,会忍不住去想,自己之前学到的知识,就会想到这和古典老师当时教的很像,自己看过古典老师和其它老师文章,都有介绍过的写作方式。
当看到这本书说的金字塔模型以及一些图示的时候,发现与自己的总结有一定相似,可能自己之前没有那么明确,通过这本书加强自己对于这种模式的认同,于是自己称为”三段式“吧。
在书的图文样例中,可以看到很多三这个数字,比如说金字塔的罗列时,顶头向下分,一般分三段,然后每一段再次分为三个小块,每一个小块再分等等。
之前看古典老师和其他老师的文章说,写作的时候,大概也要分为三段,这样方便分类,也更容易然后记住,当然分3段不是必然,尽量保持3~5段,超过7段,就要重新规划结构了,而这种方式,也更好让他人理解,是一种比较清晰的结构,所以自己把它总结为三段式,这篇文章大体上,也体现了三段式,可以分为开头-中间-结尾,而在中间的论述,则分为三个小标题,这样每次写作,小标题其实是帮助你确定本段要叙述内容的关键句,你只要围绕它来说就行了,非常有结构性。
(2)“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思而做,学而实
自己也非常喜欢这句话,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自己觉得这句话写得实在是太好了,不能天天想问题,但也不能不思考,人有时候,就会有很多的想法冒出,但实际做的时候,却发现会遇到诸多问题,而且很多问题是事先无法预料的,所以做事遇到问题是常态。
这考验一个人,面对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做事情就会使人劳累,虽然这本书,提供了很多模板,也有很多案例,但就自己的经历而言,并不真正了解那些,不是特别感冒,换句话说,并不熟悉这些,所以这些模板以及数据,读过了也仅是读过了,读完整本书之后,只是大概得记得一些模型,那些案例没有什么体验,这算是读完这本书后的一个思考,唯一能做的,强化自己使用这样形式。
如果说上段是思而做的话,那么接下来这段,算是学而实践,无论学习多少种模型,其实我们都要明确最终的目的,我们学习模型,其实最终要解决实际问题,而有了这些模型,就会提高了我们交流的效率,但我们不能绑定在这个模型中,为了模型而模型,实际的问题应尽量拆解,如果实在拆解不太好的话,不必拆。
自己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平时也会写一些博客和工作文档,而写文章和技术文档又有一定区别,写文章可以很好分三段,但是一些文档,有时很难保持三段式,这个时候会适度调整结构,另外自己也会去看那些,被他人点赞的文章与文档,这样也可以自我学习,了解在那篇里,自己哪里写的好,而哪里还可以提升,全文尽量保持一定的结构,即使有些难度,但这样的结构非常有利于思考,将自己的一些知识和观点更容易的传达给他人。
总结,整部书籍是一个偏向管理学的书籍,简绍了一些平时工作中,抒写文档时,应该注意的点,非常值得一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