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性与空性:从耳根圆通到究竟解脱的禅修路径

news2025/4/28 13:03:33
一、闻性之不动:超越动静的觉性本质

在《楞严经》中,佛陀以钟声为喻揭示闻性的奥秘:钟声起时,闻性显现;钟声歇时,闻性不灭。此“不动”并非如磐石般凝固,而是指觉性本身超越生灭、来去的绝对性。

  • 世俗谛:现象层面,听觉随声尘生灭而“动”,如同镜中映物,影动而镜体不动。

  • 胜义谛:闻性即空性,其不动是离一切相、即一切用的中道实相。《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声尘的缘起正显空性的无生。
    禅宗公案中,学人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赵州答:“庭前柏树子。”正是于声色中直指不动的法性。

二、入流亡所:从能所对立到能所双泯

“入流亡所”是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的核心,其修证次第揭示了一条从现象回归本体的路径:

  1. 顺流与逆流
    凡夫“顺流”逐声,心随境转;修行者“逆流”反闻,专注觉性。此“入流”非空间位移,而是心念转向的隐喻,如船逆水行舟,终归无波之海。

  2. 亡所的三重突破

    • 亡声尘:初离对声音的分别(美丑、爱憎);

    • 亡能闻:次破“能听之我”的微细执取;

    • 能所双亡:最终如香严禅师闻瓦砾击竹声而开悟,“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楞严经》云:“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此时声尘全显法性,如波浪平息,水体自现。

三、声尘当下即空:即现象证本体的般若智慧

“声尘即空”非逻辑推理的结论,而是现量亲证的实相:

  • 空有不二:声音依缘而起,如谷响无实,恰是空性的直接示现。禅者于街头闻车马喧哗,若心不住相,则喧闹声即是寂灭音。

  • 即用显体:六祖惠能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钟鸣鼎沸中若能反闻自性,则一切声尘皆为菩提道场。
    宋代大慧宗杲禅师教人“即声悟道”,强调“十字街头参得透,春花秋月尽毗卢”。此即《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鲜活注解。

四、闻性无生:空寂圆明的究竟归宿

“无生”并非断灭,而是对觉性超越性的终极描述:

  1. 空寂为体
    闻性无形无相,如虚空含容万象。《坛经》云:“本来无一物”,此“空”非顽空,而是含藏万有的灵明之体。聋人虽不闻声,觉性仍在,恰证闻性不依根尘而生。

  2. 圆明为用
    觉性遍照十方,无碍觉知一切声尘。如永嘉玄觉禅师所见:“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鸟啼蛙鼓、风铃梵呗,无非觉性的妙用。

  3. 体用不二
    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奥义,正显于此:钟声起时,空寂体性宛然;万籁俱寂时,圆明妙用不息。此境非思维可及,唯证乃知。

五、修行实践:从反问“闻者是谁”到生活禅
  1. 参究法

    • 疑情为钥:于声尘起时猛力追问“闻者是谁”,如慧可断臂求法,以“大疑”破“大执”。

    • 悬崖撒手:当思维穷尽处,忽然能所脱落,如虚云禅师闻杯碎声而彻悟,“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2. 生活禅

    • 即声修止观:洗碗时听水流声,走路时闻脚步声,皆可作反闻功夫。

    • 动静一如:临济义玄禅师喝声中见慈悲,赵州茶味里显禅心,证明修行不在避世,而在即事而真。

  3. 终极解脱
    最终超越“修”与“证”的概念,如庞蕴居士偈云:“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吃饭穿衣、谈笑风生,无不是空寂圆明的全体大用。

结语:一声普摄的法界圆音

从《楞严经》的“反闻闻自性”到禅宗的“当下即是”,闻性之修始终指向一个核心——破除能所对立,回归本自具足的觉性。此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如黄檗禅师所言:“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闻声,未曾听得一响。”若能于此透彻,则钟鼓琴瑟、市井喧哗,无非寂灭场中的微妙法音;行者步步踏着的,皆是通向涅槃的莲花。

在佛教禅修中,反问“闻者是谁”是一种直指心性的参究方法,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消融“能闻”(主体)与“所闻”(客体)的二元对立,体认觉性的本来面目。以下从逻辑破斥实证体悟教理依据三个维度解析其作用机制:


一、逻辑破斥:瓦解“能所二元”的思维惯性

  1. 凡夫的认知模式
    通常认为:

    • “能闻者”:有一个“我”(主体)在听声音;

    • “所闻者”:外在的声音(客体)。
      这种认知形成“能所对立”,导致执取“我”与“声”为实有。

  2. 反问的冲击力

    • 当追问“闻者是谁”时,凡夫会本能地寻找一个“听者”——可能是耳根、意识或“我”。

    • 但进一步观察会发现:

      • 耳根:只是声音传递的生理器官,若耳聋则无法闻声,但闻性不灭(如《楞严经》中聋人仍有觉性);

      • 意识:仅是分别声尘的工具,意识停息时(如深睡),闻性仍在;

      • “我”:根本找不到一个独立、恒常的“听者实体”。

    • 此过程通过逻辑追问,暴露出“能闻者”的虚妄性,动摇二元对立的根基。


二、实证体悟:直契无二觉性

  1. 从“追问”到“无念”

    • 持续参究“闻者是谁”,思维穷尽处,会进入“能所双亡”的无分别状态。

    • 此时,声音仍在(所闻不灭),但执取声音的“听者”消失(能闻无实),只剩下纯粹的觉知——此即“闻性”的本然状态。

  2. 打破对立的实相

    • 能闻与所闻本是一体:

      • 如镜照物:镜子(喻闻性)不分别影像(喻声尘),影像生灭而镜体不动。

      • 如空含响:声音在虚空中生灭,虚空不拒不留,能所本自无碍。

    • 《楞严经》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能闻与所闻皆是觉性的显现,本无对立。


三、教理依据:从经论到公案

  1. 《楞严经》的印证

    • 佛陀让阿难“七处征心”,最终揭示“能闻之性”不在内、不在外、非中间,破除对“能闻者”的定位。

    • 观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法门,即通过追问能闻的根源,证入“闻所闻尽,觉所觉空”的究竟境界。

  2. 禅宗公案的实践

    • 赵州“吃茶去”:禅师以平常心消解学人对“能所”的执取,喝茶声中体悟能喝者与所喝茶本是一如。

    • 香严击竹:香严禅师闻瓦砾击竹声而悟道,正是于声尘中顿破能所,照见“本来无一物”。


四、误区辨析

  1. “打破能所”并非消灭声音

    • 所闻之声依然存在,但不再被执取为与“我”对立的客体,如《金刚经》言:“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2. “无我”非顽空断灭

    • 消融能所对立后,觉性反而更加灵明照彻,如云散月现,并非堕入无觉知的死寂。


五、实践方法:从理论到体证

  1. 日常训练

    • 闻声即参:每听到声音(如鸟鸣、车声),立即反问“谁在听?”

    • 观照无住:不追寻答案,只是保持疑问,直至能所分别自然脱落。

  2. 禅观口诀

    • “声来无所从,闻去无所至;能所两俱泯,当下即空寂。”

    • 此观纯熟时,一声即是一念觉悟之机。


结论:

反问“闻者是谁”的本质,是通过疑情的参究,截断思维分别的惯性,迫使心识直面“能闻者”的虚妄。当能所对立的框架被打破时,觉性自然显发,声尘与闻性当下圆融无二。如禅门古德所言:“打破虚空笑满腮,玲珑宝藏豁然开”,若能于此豁然,则钟鸣谷应、风过竹摇,无非自性妙用的流露。

“闻性无生,空寂圆明”是佛教禅修中对“闻性”(听觉的觉知本性)本质的深刻描述,融合了空性与妙用的智慧。以下分层次解析其含义:


1. “闻性无生”——超越生灭的觉性

  • “无生”
    指“闻性”并非因缘而生、不随外境灭去,其本质是本来存在不生不灭的。
    例如:

    • 当钟声响起时,你能听见(闻性显现);

    • 当钟声消失时,你仍能听到“寂静”(闻性仍在)。
      声音有生灭,但能觉知声音的“闻性”从未生灭。

    • 《楞严经》云:“声尘生灭,闻性常存”,此即“无生”的实证。

  • 破除对“能闻主体”的执取
    凡夫误以为有一个“我”在听声音,实则是“闻性”无主客分别的灵知。如镜照物,镜体无染,此即“无生”的深意。


2. “空寂”——无自性的清净本体

  • “空”
    闻性并非实体,而是无自性的。它不占据空间、无形无相,却能显现一切声音的觉知。

    • 如虚空含万象,虚空本身却无实体。声音在闻性中起灭,闻性却无增减。

  • “寂”
    并非死寂,而是离于分别、无有动摇的清净。

    • 即使身处闹市,若能安住闻性,则喧哗声中亦显寂静。

    • 禅宗云:“烦恼即菩提”,正是“寂”中涵容万法的体现。


3. “圆明”——圆满光明的妙用

  • “圆”
    闻性无碍遍一切处,具足一切可能性。

    • 无论声音来自何方(前、后、左、右),闻性皆能觉知,无有遗漏,此即“圆满周遍”。

    • 如《华严经》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闻性虽无形,却能含摄无量声尘。

  • “明”
    觉性本自灵明不昧,非如木石无知。

    • 即使闭目塞耳,闻性仍在“明觉”状态,如暗室中明珠,不随黑暗失其光明。

    • 此“明”非思维分别之光,而是无念灵知的本来面目。


4. 整体义:即空即觉,体用不二

  • 空寂是体,圆明是用

    • 闻性本质空寂(无生灭、无实体),却能起妙用(觉知一切声音)。

    • 如月映千江:月体空寂(无生),千江月影圆明(妙用)。

  • 修行意义

    • 若能于声音中直观“闻性无生”,则声尘即是空性的示现;

    • 若安住“空寂圆明”,则一切音声无非佛法的流露。

    • 如禅门偈语:“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正是此理。


日常参究法

  1. 闻声问“谁”
    听到声音时,反问“听者是谁?”打破对“能听之我”的执著,体认闻性的无主客性。

  2. 动静一如
    于喧闹中修寂静,体会“声尘纷扰,闻性不动”;于寂静中听无声,照见“闻性空寂,本自圆明”。

  3. 即声悟空
    观声音如谷响、如回声,知其缘起无实,当下即是空性的显现。


总结

“闻性无生,空寂圆明”揭示了听觉本性的终极实相:

  • 无生:超越时间生灭,

  • 空寂:超越空间实体,

  • 圆明:超越主客对立。
    若能于此透彻,则一声鸟啼、一念觉知,皆是涅槃妙心的全体大用。正如永嘉玄觉禅师所言:“不除妄想不求真,幻化空身即法身。”

“入流亡所”与“声尘当下即空”的关联,需从现象与本质的统一性修证次第两个维度展开:


一、现象即空性:声尘本空,不待亡所

  1. 缘起性空的究竟义

    • 声尘本无自性:声音由振动、耳识、意识等因缘和合而生,其存在本质即是空性。即便未修“入流亡所”,声尘也从未离于空性。

    • 《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声尘的当下即是空性,非因修行而“变空”,而是凡夫因执取而“不见空”。

  2. “入流亡所”的修证意义

    • 亡所非灭声尘:修“亡所”并非消灭声音,而是消融对声尘的执取(如分别美丑、爱憎)。

    • 即相显空:通过“反闻闻自性”,于声尘生灭中直观其空性,如观镜中影,知影非实有,镜体本空。

    • 《楞严经》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声尘正是悟入空性的最佳媒介。


二、修证次第:从“亡所”到“即空”

  1. 初阶:破除对声尘的执取

    • 凡夫执声尘为实有,追逐外境(顺流);修“入流”时转向觉性,声尘虽在,但心不黏着(亡所)。

    • 此阶段声尘看似“存在”,但执取已弱,如《金刚经》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2. 进阶:直观声尘即空性

    • 当能所对立渐消(能闻之觉亦空),声尘的缘起相与空性不再二分。此时声尘的“生灭”即空性的“无生”,如波浪即水,动相不碍水体不动。

    • 禅宗公案中“钟声破虚空”,正是声尘与空性不二的现量体证。

  3. 究竟:声尘全显法身

    • 最终超越“空有”概念,声尘全体是法性妙用。如《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鸟鸣风响,无非般若。


三、误区辨析

  1. “亡所”非否定现象

    • 若误以为“亡所”是让声尘消失,则堕入断灭见;实则是心不染着,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2. “当下即空”非思维概念

    • 声尘的“空”需通过修证亲见,非逻辑推理可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四、实践指引:即声修空

  1. 日常修法

    • 闻声即观:听到声音时,即刻反问“闻者是谁”,打破能所对立。

    • 动静一如:于喧闹中修寂静,如虚空包容万象,声尘起灭无碍空性湛然。

  2. 禅观口诀

    • “声从缘起,起处即空;闻性无生,空寂圆明。”

    • 此观纯熟,则“入流亡所”与“声尘即空”自然合一,如雪消于水,痕相不留。


结论:

“入流亡所”的本质,是通过耳根修持消融能所对立,从而实证声尘的当下即空。此“空”非声尘被消灭后的空无,而是声尘缘起如幻、无自性空的本来面目。正如永嘉玄觉禅师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若能于声尘中顿歇妄心,则钟鸣鼓响,皆是寂灭法音。

“入流亡所”中的“入流”是佛教禅修术语,尤其与《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密切相关。其核心含义是通过反观自性,超越能所对立的二元分别,最终契入法性实相。以下结合搜索结果中的多角度阐释,解析“入流”与“法性之流”的深意:


一、“入流”的字面解析

  1. “流”的隐喻

    • 顺流与逆流:凡夫通常“顺流”向外攀缘六尘(如声音、色相等),被外境牵引而陷入生死轮回;而“入流”则是“逆流”向内觉照能闻之性(即闻性),脱离对声尘的执着18。

    • 入法性之流:“流”并非实体的水流,而是比喻契入法性(即空性)的修行方向。法性本身无来无去,但通过耳根修持,能直观其“如如不动”的清净本质36。

  2. “入”的修行指向

    • 转向觉性:从追逐外境(如声音)转为反闻自性,即《楞严经》所言“初于闻中,入流亡所”8。此过程强调修行者不再随声尘流转,而是专注于能闻的觉知本身。


二、“法性之流”的究竟义

  1. 法性即空性

    • 法性指一切现象的本质,即空性,其特点是“无自性”“不生不灭”。所谓“入法性之流”,并非进入某个空间或境界,而是指消融能所对立后,自然显现的实相状态16。

    • 如《心经》所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声音的缘起与空性本是一体,故“法性之流”即现象的当体空寂38。

  2. 超越动静与生灭

    • 法性之流无动静之分:声音有生灭,但能觉知之性(闻性)不随声尘增减,如同明镜映物而镜体不动8。

    • 《楞严经》以“钟声歇时,闻性不灭”为例,揭示法性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特质68。


三、“入流”在耳根圆通法门中的实践

  1. 修持次第

    • 初阶“亡所”:先脱离对声尘的执取(如分别美丑、爱憎),但仍存“能闻之觉”的微细执著8。

    • 进阶“能所双亡”:进一步观照“能闻之性”亦无自性,最终消融能所对立,证入“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寂灭境界48。

  2. “入流”与“舍识用根”

    • “入流”即“用根”,指通过耳根直接觉知,而非依赖意识分别(舍识);“亡所”则是逐步舍弃对客尘的执取48。

    • 此过程贯穿修行的始终,最终达到六根互用、全体法界的圆通境界46。


四、“法性之流”的禅宗印证

  1. 自性与法性不二

    • 禅宗强调“自性即法性”,如六祖惠能开示神会禅师时指出:“自性无来无去,法性遍满法界”10。法性之流实为自性的圆满展现,超越生灭与对待510。

  2. 即用显体的中道观

    • 法性之流并非脱离现象,而是即现象显空性。如《坛经》云:“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声尘的起灭正是法性的妙用910。


五、总结:入流与法性之流的实践意义

  • 破除二元对立:“入流”并非进入某个境界,而是通过耳根修持,直观能所双亡的实相,最终证悟法性本无来去18。

  • 修行与生活的融合:动态中修“吸音板”(不执取声尘),静态中聆听自然音声,皆可借声尘悟入法性之流36。

  • 终极平等性:法性之流即涅槃平等性,如《楞严经》所示“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一切差别相终归无二810。

综上,“入流”是修行者从凡夫境界转向实相的起点,而“法性之流”则是此修持所指向的究竟归宿——无生无灭、无来无去的空性本体。

“入流亡所”出自《楞严经》中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其核心是通过“反闻闻自性”的修行,超越能闻(主体)与所闻(客体)的二元对立,最终证入空性。要理解“入流”的深义,需从修行次第与终极实相两个层面切入:


一、字面解析:何谓“入流亡所”?

  1. “入流”

    • 非指“流入某个地方”,而是指修行者从“随声尘流转”(执著外境)的状态,转向“逆流反照”(回归觉性)的修行方向。

    • 如《楞严经》云:“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即初修时,将向外攀缘的耳识(追逐声音),转为向内觉照能闻之性(闻性)。

  2. “亡所”

    • “所”指所闻的声音(声尘)。当心不再向外执取声尘时,对“所闻之境”的分别逐渐消融,故称“亡所”。

    • 此阶段破除“客尘烦恼”,但仍存“能闻之觉”的微细执取(亡所而存能)。


二、“入流”的终极指向:空性无二

  1. 非空间性的流动

    • 凡夫误以为“入流”是进入某个境界(如天堂、净土等),实则是破除能所对立、回归心性本然的“无来无去”。

    • 《六祖坛经》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若能离能所,则无处可“入”,无境可“流”。

  2. “流”的隐喻

    • 顺流:凡夫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流转,心被外境牵引,轮回生死。

    • 逆流:修行者反观觉性,脱离外境黏着,如舟逆水而上,归于无生法性。

    • 最终,“逆流”亦不可得,因空性中本无顺逆之别,故《金刚经》言:“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三、修行次第:从“亡所”到“能所双亡”

  1. 初阶“亡所”

    • 初步脱离对声尘的执取,但仍有“能闻之我”的觉知(存“能”)。此时易堕入“觉知为实”的微细常见。

  2. 进阶“亡能”

    • 进一步观照“能闻之性”亦无自性,如《楞严经》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能闻与所闻同归寂灭,至此“能所双亡”。

  3. 究竟“圆通”

    • 超越能所对立,彻见闻性即空性,如观音菩萨证得“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一切声尘无非妙用,动静皆成法身。


四、实修意义:即用显体,不落两边

  • 不著“入流”之相:若执“入流”为实有境界,则仍是法执;

  • 不废“入流”之功:若无“入流”的修行次第,则易堕空谈。

  • 正如黄檗禅师云:“本无凡圣,迷悟在人”,修行是借假修真,最终连“入流亡所”的概念亦须放下。


结论:

“入流”并非流向某个外在的终点,而是通过耳根圆通的修行,消融能闻与所闻的分别,直契心性本然。所谓“入流亡所”,实为“从缘起入性空,由性空显缘起”的不二法门。如庞蕴居士诗云:“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若能于声尘起灭处体认无生,则搬柴运水、鸟啼花落,无不是“入流”的当下圆满。

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理解“声音”与“空性”的关系,以及“闻性不动”的本质。从《楞严经》的教义和中观智慧来看,需破除“流入”这一概念的二元性,直指“动静不二”的实相:


1. “流入”概念的误区:二元对立

  • 若认为“声音流入空性”,则隐含了两种执著:

    • 声音为实有:将声音视为独立存在的客体,需“流动”才能与空性结合。

    • 空性为容器:将空性当作一个静止的、能容纳声音的实体空间。

  • 这种思维模式仍落在“能所对立”(主体与客体分离)的框架中,与佛法“空有不二”的见地相违。


2. 空性与声音的实相:本自不二

  • 声音即空性

    • 声音本质是缘起而生(如振动、耳识、意识共同作用),并无独立自性。其生灭的当下,即是空性的显现,而非“先有声音,后入空性”。

    • 《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声尘与空性本是一体两面,如波与水,波相起伏而水性不动。

  • 闻性不动之深义

    • 闻性并非一个“能听的主体”,而是指觉知本身的无自性。声音生灭时,觉知的“能知性”不随声尘增减,如同明镜映物,镜体不随影动。

    • 《楞严经》言:“声尘生灭,闻性常寂”——寂非死寂,而是“即动即静”的圆满觉性。


3. “不动”的究竟义:超越“动与静”

  • 非空间上的静止

    • “不动”并非指声音与空性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而是揭示一切现象(包括声音)当体即空、无来无去的本质。

  • 非时间上的恒常

    • 闻性不动的“不动”,是超越时间生灭的“无生法忍”,如《中论》所言:“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4. 修行中的现观:即声证空

  • 闻声悟道

    • 禅修者可借声音参究:当钟声响起时,观察“听者是谁”;钟声消散时,追问“闻性何在”。最终会发现,能闻之性既不随声生,亦不随声灭,由此悟入空性。

  • 即用即体

    • 六祖惠能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闻声的当下,若能离于对声尘的执取,亦不落于“空性”的概念,则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当下即是“闻性不动”。


结论:

“闻性不动”并非声音流入某个名为“空性”的容器,而是揭示声尘与空性本无分别、能闻与所闻本来寂灭的实相。正如《楞严经》中观音菩萨“反闻闻自性”的法门所示:若能放下对“动与静”“空与有”的分别,则一声鸟鸣、一念觉知,皆是涅槃妙心的全体展现。

在佛教哲学中,特别是《楞严经》的教义里,“闻性”常被用来探讨觉性的本质。这一问题涉及对“动与不动”的深刻理解,需从世俗与胜义二谛的视角切入:

1. 世俗谛(现象层面):缘起如幻

  • 在现象层面,听觉的功能(闻性)表现为对声音的感知。当声音生灭时,听觉似乎随之“动”——耳朵接收声波,意识分别音声,这一过程看似有生灭、有来去。例如,听到钟声响起又消失,似乎“闻性”随声尘而动。

  • 但需注意:此“动”仅是缘起现象的展现,如同镜中映物,镜体本身不随影动。若执著此动相为实有,则落入对“闻性”的误解。

2. 胜义谛(本质层面):性空不二

  • 《楞严经》中,佛陀以“钟声歇时,闻性不灭”破斥阿难对生灭相的执取。此处揭示的“不动”,并非指有一个恒常实体,而是指觉性本身超越动静二边:

    • 不随境转:声音有生灭,但能觉知之性不因声生而生、声灭而灭。

    • 非断非常:此“不动”非顽空死寂,而是如虚空含万象,虽万象迁流,虚空性无动摇。

  • 究极而言,闻性即是空性,其“不动”实为离一切相(无自性)、即一切用(缘起无碍)。正如《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3. 修行视角:离二边之中道

  • 若执“闻性不动”为实有本体,则堕常见;若执“闻性随声生灭”,则堕断见。真正的中道见地是:

    • 即动而静:在声音的生灭中,直观觉性本无来去。

    • 即用显体:透过闻声的功能,当下体认无生的空性。

  • 如禅宗公案中“闻性海潮音,悟妙湛总持”,正是于声尘起灭处,顿见不动的法性。

结论:

闻性之“不动”,非如磐石恒存,而是指其空寂灵觉之性本无生灭、不落动静二边。正如《金刚经》所言:“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若能超越对“动”与“不动”的概念执取,方契入闻性的实相。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oloradmin.cn/o/2343799.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第34课 常用快捷操作——按“空格键”旋转图元

概述 旋转某个图元,是设计过程中常需要用到的操作,无论是在原理图中旋转某个图形,还是在PCB图中旋转某个元素。 旋转操作的快捷键是空格键。下面作详细介绍。 按空格键旋转图元 当我们选中一个图元时,按下空格键,即…

基于亚马逊云科技构建音频转文本无服务器应用程序

Amazon Transcribe是一项基于机器学习模型自动将语音转换为文本的服务。它提供了多种可以提高文本转录准确性的功能,例如语言自定义、内容过滤、多通道音频分析和说话人语音分割。Amazon Transcribe 可用作独立的转录服务,也可以集成到应用程序中提供语音…

K8S Service 原理、案例

一、理论介绍 1.1、3W 法则 1、是什么? Service 是一种为一组功能相同的 pod 提供单一不变的接入点的资源。当 Service 存在时,它的IP地址和端口不会改变。客户端通过IP地址和端口号与 Service 建立连接,这些连接会被路由到提供该 Service 的…

实验四 进程调度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操作系统CPU管理的主要内容。 2、加深理解操作系统管理控制进程的数据结构--PCB。 3、掌握几种常见的CPU调度算法(FCFS、SJF、HRRF、RR)的基本思想和实现过程。 4、用C语言模拟实现CPU调度算法。 5、掌握CPU调度算法性能评价指…

linux blueZ 第四篇:BLE GATT 编程与自动化——Python 与 C/C++ 实战

本篇聚焦 BLE(Bluetooth Low Energy)GATT 协议层的编程与自动化实践,涵盖 GATT 基础、DBus API 原理、Python(dbus-next/bleak)示例、C/C++ (BlueZ GATT API)示例,以及自动发现、读写特征、订阅通知、安全配对与脚本化测试。 目录 BLE GATT 基础概念 BlueZ DBus GATT 模…

Linux线程与进程:探秘共享地址空间的并发实现与内

Linux系列 文章目录 Linux系列前言一、线程的概念二、线程与地址空间2.1 线程资源的分配2.2 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 三 、线程VS进程总结 前言 在Linux操作系统中,线程作为CPU调度的基本单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理解线程控制机制,是…

科学养生,开启健康生活新方式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健康养生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科学的养生方式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有效预防疾病,提升生活质量。​ 合理饮食是健康养生的基础。日常饮食应遵循均衡原则,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合…

外贸图片翻译软件推荐用哪些?不损原图画质的跨境图片翻译器,收藏!

在跨境电商的 “江湖” 里,卖家们怀揣着全球 “捞金” 的梦想扬帆起航,可谁能想到,一个看似不起眼的 “小怪兽”—— 图片翻译难题,却常常让大家在 “出海” 途中 “栽跟头”。 电商跨境图片翻译全能王——风车AI翻译 [fengchef…

3.1/Q1,Charls最新文章解读

文章题目:The impact of chronic diseases and lifestyle on sarcopenia risk in older adults: a population-based longitudinal study DOI:10.3389/fmed.2025.1500915 中文标题:慢性病和生活方式对老年人肌肉减少症风险的影响:…

简单几步,开启 Intel VT-x 让电脑“解开CPU封印”

#vmware #虚拟机 #cpu虚拟化 # Intel VT-x 前言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在尝试运行虚拟机(VM)、安卓模拟器,或者使用 Windows 沙盒、WSL2 等功能时,遇到了类似“此主机支持 Intel VT-x,但 Intel VT-x …

flutter 插件收集

2025年 1月10号Flutter插件手机 声音转文字 speech_to_text | Flutter package 文字转声音 flutter_tts | Flutter package 堆栈信息 stack_trace | Dart package 跳转到app设置里面 app_settings | Flutter package 轻松的动画 animations | Flutter package 日志打印 t…

pyenv-virtualenv(python 版本管理工具)

推荐参考(本人实测有用) 参考文章pyenv 和 pyenv-virtualenv 的安装、配置和使用(仅供参考) 参考文章 pyenvpyenv-virtualenv(仅供参考) pyenv (windows)安装 手动安装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pye…

DocsGPT remote接口RCE(CVE-2025-0868)

免责声明 本文档所述漏洞详情及复现方法仅限用于合法授权的安全研究和学术教育用途。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得利用本文内容从事未经许可的渗透测试、网络攻击或其他违法行为。使用者应确保其行为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并取得目标系统的明确授权。 对于因不当使用本文信息而造成的任何直…

消息中间件RabbitMQ-01:简要介绍及其Windows安装流程

一、简要介绍 定义:RabbitMQ 是一个开源消息中间件,用于实现消息队列和异步通信。 场景:适用于分布式系统、异步任务处理、消息解耦、高并发访问等场景。 比喻:RabbitMQ 就像是邮政公司,负责在不同系统间安全快速地传…

(二)读写分离架构、冷热分离架构

文章目录 读写分离架构什么是读写分离结构架构模型优缺点优点缺点 技术案例写情况读情况 冷热分离架构什么是冷热分离架构?架构模型优缺点优点 缺点技术案例读数据写数据 读写分离架构 什么是读写分离结构 读写分离架构针对于数据库。数据库原本负责读写两个功能。 读写分离架…

TS-300B浊度传感器详解(STM32)

目录 一、介绍 二、传感器原理 1.原理图 2.引脚描述 三、程序设计 main文件 ts.h文件 ts.c文件 四、实验效果 五、资料获取 项目分享 一、介绍 TS-300B浊度传感器介绍: 浊度是指溶液对光线通过时所产生的阻碍程度,它包括悬浮物对光的散射和…

Unity Paint In 3D 入门

插件版本4.1.8 快速开始 这是一个强大的,可自由涂鸦的Unity插件. 步骤1 任何带有 MeshFilter MeshRenderer 或 SkinnedMeshRenderer 的 GameObject 均可被喷涂。​​ ​​方法1​​ 为 GameObject 添加 CwPaintableMesh 组件。 ​​方法2​​ 点击 MeshRenderer 或 Skinne…

PyMC+AI提示词贝叶斯项目反应IRT理论Rasch分析篮球比赛官方数据:球员能力与位置层级结构研究

全文链接:tecdat.cn/?p41666 在体育数据分析领域不断发展的当下,数据科学家们致力于挖掘数据背后的深层价值,为各行业提供更具洞察力的决策依据。近期,我们团队完成了一项极具意义的咨询项目,旨在通过先进的数据分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