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科瑞刘鸿鹏
摘要
随着校园用电需求不断上升及其安全保障要求的提高,传统低压配电系统已逐渐难以满足现代校园的安全与智能化管理需求。本文基于安科瑞电气推出的AISD300系列三相智能安全配电装置,探讨其在校园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优势及关键技术特性。通过该装置的引入,能够有效提升校园配电系统的连续性、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显著减少电气火灾与人身触电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1. 引言
高校、中小学等教育场所,因人流密集、电气设备众多,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传统配电系统大多缺乏实时监测与故障预警功能,容易在线路老化、漏电、短路等故障发生时造成大面积停电甚至火灾事故。因此,构建智能、安全、可靠的配电系统成为当校园基础设施升的核心任务之一。
2. 校园安全用电监管难点
2.1 漏电与触电隐患
校园线路众多、设备繁杂,特别是宿舍、实验楼等区域用电密集,易因线路老化或绝缘损坏引发漏电;
学生误触电线等事故时有发生,存在严重人身安全隐患。
2.2 单相接地或短路引发火灾
线路损坏或施工不当易导致单相接地或短路;
普通配电系统在故障发生时往往直接断电,影响范围大,也可能因电弧产生火花引发火灾。
2.3 过载与设备损坏
学生宿舍使用违规大功率电器或多个实验设备同时运行,易造成局部过载;
电压波动频繁时易损坏精密实验仪器或IT设备。
2.4 故障发现滞后、排查效率低
校园缺乏集中统一的监测平台;
故障发生后多依赖人工排查,响应慢,易误判。
2.5 能源浪费、缺乏能效管理
学生和教师缺乏节能意识,照明、空调、电器常年无人运行;
缺乏数据支持的能效优化方案。
AISD系列智能安全配电装置通过集成电气保护+故障监测+通信上报+人身保护等多项功能,能够覆盖校园用电的主要痛点问题,为校园打造“可视化、安全化、智能化”的用电环境,是当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配电基础设备。
3. AISD300智能安全配电装置
AISD300 系列三相智能安全配电装置是安科瑞为低压配电侧开发的一 款智能安全配电产品,本产品主要针对低压配电系统人身触电、线路老化、短 路、漏电等原因引起电气安全问题而设计。 产品主要应用于学校、加油站、医院、银行、疗养院、康复中心、敬老院、 酒店宾馆、商场商铺、企事业单位、家庭电器、旅游景点等各类低压用电的场 所,为场所内用电设备提供安全可靠的供电。
AISD300系列智能安全配电装置具有集成监测、故障保护、通信控制等多种功能,广泛适用于学校、医院、商场等场所的末端配电保护。
172,。有任何问题,。6972
都可以随时问的,。5322
3.1 命名规则
3.2 功能特点
提高供电连续性:装置负载侧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电网可持续供电,装置报警,但不会切断电源,不影响用电设备继续运行。
提高供电安全性:装置输出侧负载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接地点不会产生火花,防止电气火灾事故发生。
保障人身安全:装置限制了负载侧电网的漏电流,人体误触碰到单根供电线路时,能对人体进行保护,不会造成触电事故。
监测报警功能:后端输出线路发生过载、过欠压、绝缘,以及装置内部超温故障时,装置发出声光报警信号。
电参量测量与显示:装置能实时测量输出线路的电流、电压、功率、电能、装置温度和输出线路对地绝缘电阻值,并在触摸屏上实时显示。
事件记录:装置可存储20条事件记录,可供用户查询。
通讯功能:装置配有1路RS485通讯,采用标准Modbus-RTU协议。也可选配无线通讯功能,通过有线组网或无线方式将数据发送到云平台,用户可以使用浏览器、手机APP或微信众号对装置的远程监测和控制。
具有应急市电切换、浪涌保护及紧急按钮断电功能。
3.3 技术参数
3.4 规格尺寸
4. 校园应用价值分析
4.1 提升供电系统安全等
AISD300装置具备过载、欠压、过压、绝缘、电气温度等多维度实时监测功能,并可通过触摸屏直观显示故障信息,及时向管理人员发出报警,显著降低漏电火灾风险。
4.2 优化能耗管理与维护效率
通过通信接口与能源管理平台互联,管理人员可在办公室或通过APP、微信等终端实时查看各栋教学楼或宿舍楼的用电情况,及时发现异常负载,优化用能结构,提升能效。
4.3 应对端场景保障教学秩序
在某一教学楼电路出现单相接地时,装置能够确保电力不中断,为考场照明、网络通信等重要负载提供持续供电,确保正常教学及考试秩序不被打乱。
4.4 降低维护成本
传统配电系统故障依赖人工巡检,效率低、隐患多。AISD300可自动定位故障类型及发生时间,并记录至系统,大降低了检修成本和故障排查时间。
结论
AISD300系列智能安全配电装置在校园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整体配电系统的运行安全与稳定性,更满足了智能化管理的趋势需求。在“双碳”背景和智慧校园建设的推动下,该类产品的推广具有广阔景。未来结合AI与大数据分析,将进一步实现配电系统的“自感知、自诊断、自恢复”能力,为构建绿色、安全的智慧校园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