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代表企业签订的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首席数据官高鹏律师团队编著
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AI)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商业活动,包括合同起草、审查甚至签署环节。然而,AI代表企业签订的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涉及技术、法律和伦理的多重考量。本文将从法律主体资格、合同有效性要件、司法实践及合规建议等角度展开分析。
一、法律主体资格:AI无法独立成为合同主体
根据现行法律,合同主体需具备法律人格,即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AI本身不具备独立的法律主体资格,其行为本质上是算法执行的结果,而非自主意志的体现。因此,AI无法独立作为合同一方签订协议。
但若企业授权AI作为“工具”辅助签约(如自动生成合同文本、执行签署流程),则合同的法律效力需结合以下要件判断。
二、合同有效性的核心要件
根据《民法典》第143条和《电子签名法》第13条,合同有效需满足以下条件:
1. 主体适格:签约方需具备民事行为能力,且AI的使用需获得企业明确授权。
2. 意思表示真实:合同内容需反映企业真实意愿,AI的决策需基于预设规则且可追溯至人类控制。
3. 内容合法:合同条款不得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或公序良俗。
4. 形式合规:电子合同需符合《电子签名法》要求,包括身份认证、数据防篡改、存证可追溯等。
关键争议点:若AI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擅自签约(如算法漏洞导致错误操作),合同可能因“意思表示不真实”被撤销,企业需承担管理过失责任。
三、司法实践中的认定标准
目前司法实践倾向于认可AI作为工具的合法性,但强调“人类控制”和“技术合规性”:
1. 案例参考:
电子合同效力案:某医院通过AI系统签署采购合同,因系统具备实名认证、区块链存证等技术,法院认定合同有效。
AI生成内容著作权案:法院认为,若AI生成内容体现用户的“独创性智力投入”(如参数设置、多次调试),则用户可享有著作权。类比至合同领域,AI操作需体现企业的意志主导。
2. 技术合规性:
采用CA数字证书、区块链存证等技术可增强合同的可信度。
若AI系统存在安全漏洞导致数据泄露(如员工误传机密至公共AI),企业可能面临商业秘密侵权风险。
四、企业合规建议
为规避法律风险,企业需从技术、管理和法律三方面构建合规框架:
1. 技术保障:
选择具备司法存证功能的电子签约平台(如爱签、契约锁),确保合同数据实时同步至司法链。
部署私有化AI模型,避免敏感数据外泄。
2.明确授权与流程管控:
制定AI使用规范,限定AI的合同类型和操作权限(如仅限低风险采购协议)。
设置人工复核机制,对AI生成的合同进行法律审查。
3.法律风险审查:
通过AI工具(如GitLaw、契约锁)自动扫描风险条款(如权责模糊、违约金比例过高等),并生成合规建议。
与第三方服务商签订数据安全协议,明确数据权属和责任划分。
4. 员工培训与制度完善:
开展数据安全与AI合规培训,防止员工滥用AI导致法律风险。
建立数据资产入表制度,将AI生成合同的数据资源纳入企业资产化管理,提升法律追溯能力。
五、未来立法与行业趋势
当前法律对AI签约的规制仍存空白,但政策导向已明确:
《数据二十条》等政策鼓励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未来可能细化AI签约的权责规则。
人大代表建议制定《AI技术应用伦理规范》,明确AI生成内容的标识与署名规则,或延伸至合同领域。
AI代表企业签订的合同是否有效,核心在于技术合规性与人类控制的充分性。企业需在技术、法律和管理层面构建闭环风控体系,确保AI工具的应用符合现行法律框架。随着数据要素市场的成熟和立法完善,AI签约的合法性将更加明晰,但其本质仍是人类意志的延伸,而非取代人类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