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前言
- 一、禅让制的真相:让了,又没有完全让
- 禅让制的真相
- 尧舜禹之间的“禅让”实际上是一场权力斗争
- 二、美女间谍的下落:西施和范蠡终成眷属了吗
- 范蠡的逃亡
- “美人计”的真相
- 三、“背叛”的名将:魏延真的有“反骨”吗?
- “子午谷奇谋”
- 战役目标和战略目标的区别
前言
王磊的《野史未必假》是一部聚焦中国历史上自三皇五帝至明清时期的22个著名野史传闻的著作。该书通过史料分析、逻辑推理和情景再现,试图揭示这些传闻背后的历史真相,带领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一、禅让制的真相:让了,又没有完全让
禅让制的真相
禅让制实际上是被儒家学派理想化的,实际上上古时代选拔部落领导人的主流方式,还真不是禅让制。
黄帝压服炎帝、打败蚩尤靠的是武力,之后炎黄部落的几位领导人,无论是少昊,还是颛顼、帝喾、尧、舜,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黄帝的后人。
世袭才是咱们华夏大地一开局的标配,禅让这种高端概念反而应该是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的。
尧舜禹之间的“禅让”实际上是一场权力斗争
尧在选择继承人时没有直接指定,而是先征求了臣子们的意见。舜在正式继位之前立过很多功劳,其中最重量级的一项叫“平四罪”。
禹的处境就十分险恶了。他初入职场就被贴上了“罪人之子”的负面标签,顶头上司给他制定了严格的绩效考核目标,所承接的项目又是史诗级的硬骨头,那前途真是惨淡得不行。治水,既是禹一生中面临的最大考验,却也是他逆袭翻盘的最佳机会。因为只有在治水过程中,禹才能调动海量资源,才能深入基层一线,进而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团队。就好比公司大领导憋着坏想收拾你,但有个核心项目又必须交给你干。那你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活儿干得漂漂亮亮的,顺带着在干的过程中把所有的业务骨干、核心资源都收入麾下,只要你手中掌握的资源足够多,哪怕是董事长见了你都得客客气气的。
诗仙李白曾在《远别离》中写道: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是的,我们的诗仙就曾“听说”过:尧是被舜囚禁的,亲儿子都见不着;舜是被禹流放的,坟头在哪儿都找不到。可见,唐代时就有观点认为所谓舜的“南巡”根本就不是一次正常的出差,而是大禹夺取权力后把舜放逐到了远方。
当曹丕看完了汉献帝那篇“感人肺腑”的禅让诏书,正式代汉建魏后,他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了不得的道理。登基典礼一结束,他就对身边的大臣们说了一句没头没脑的话:“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所以并不是先有禅让制,然后才被世袭制所取代。禅让制的确存在,只不过不是主流。更准确地说,在人类文明从部落时代向国家进化的过程中,在原始公有制逐步过渡到私有制的历史进程中,禅让制才是那个不走寻常路的奇葩。
二、美女间谍的下落:西施和范蠡终成眷属了吗
范蠡的逃亡
作为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位霸主,灭吴后的勾践面前摆着两个书写历史的方案:一个是卧薪尝胆[插图],知耻后勇,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的励志逆袭;一个是表面卑躬屈膝、摇尾乞怜,背地里包藏祸心,厚颜无耻地用美人计。你要是越王勾践本人,你希望哪个版本流传后世?范蠡为什么说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甚至还劝文种跟他一起跑路?很简单,因为他们知道得太多了。在复兴越国、灭亡吴国的整个过程中,范蠡和文种可以说是全程参与,深度绑定,什么丑态都见过,什么无底线的手段都用过,什么隐私秘密都知道。
范蠡在功成名就后连退休金都没领,老婆、孩子也顾不上带,就急吼吼地找了条船出海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美人计”的真相
“美人计”在整个吴越争霸中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使吴王夫差产生了严重的战略误判。
收下西施,不是吴王夫差有多好色。他自以为收下的是越王勾践的女儿,是整个越国的臣服。既然南边已经安全了,那吴国接下来就要北上中原,争夺天下霸权。
而伍子胥反对收下西施,是因为他从地缘冲突的角度出发,认为在彻底吞并越国之前,不应该倾巢而出北上,不然很容易被人偷了老家。
夫差和相国伍子胥之间的矛盾,并不是要不要越国美女的问题,而是吴国“争霸北方”与“安定南方”的路线之争。君臣之间对于未来国家战略走向的分歧,最终导致了伍子胥的死。因为他实在是威望太高,能量太大,已经成了夫差北上战略的最大阻碍,夫差只能除掉他。伍子胥死后,夫差就开始疯狂地北上用兵,这才给了越国追赶的机会。
三、“背叛”的名将:魏延真的有“反骨”吗?
《三国演义》里把魏延描写成“脑后长有反骨”的逆贼,当众高喊“谁敢杀我”这种中二口号的脑残。但在真实历史上,魏延是和关羽一样独当一面的军区司令,是诸葛亮北伐的重要助手,更是蜀汉后期当之无愧的军界大佬。
“子午谷奇谋”
当时从汉中北伐曹魏要穿越秦岭,其中最东边的一条路线叫“子午道”,是通往关中政治、经济中心长安最便捷的一条路。魏延主张率领精兵五千快速穿越子午谷,长途奔袭,夺取长安,然后诸葛亮带领主力部队跟进,进而占领关中西部。但身为主帅的诸葛亮却认为魏延的提案太过凶险。子午谷虽在长安的正南方,但山路狭窄,路况堪忧,非常容易遭遇意外。不如老老实实走西边的祁山,平推陇右地区,这样 “十全必克而无虞”,稳扎稳打才更安全。
其实诸葛亮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并不在于这个冒险的计划能不能实现,而是即便“子午谷奇谋”成功了,北伐也不会成功。
战役目标和战略目标的区别
诸葛亮的北伐,是以弱攻强,以外安内,以攻为守,甚至说得难听一点,就是为了北伐而北伐,不北伐都不行。蜀汉不但国土狭小,而且内部派系林立,矛盾丛生,想靠被动防御是守不住的。与其抱头挨打,不如主动出击,总比让敌人打进来划算。
北伐是诸葛亮最后的旗帜和口号,能最大限度地强化蜀汉立国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将所有人都调动团结起来。蜀汉真正能用来北伐的兵力大概只有八万。这八万人,就是诸葛亮手中唯一的,也是最后的筹码。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对他来说太冒险,就这五千人他也损失不起啊。
而且即使魏延赌成了,长安拿下了,那又怎么样呢?这意味着诸葛亮将不得不带着蜀汉最后的八万主力,在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上迎击曹魏的主力兵团,胜算基本上无限趋近于零。如果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失败了,赔的是魏延的五千精兵;成功了,赔的是诸葛亮的主力部队。
这笔稳赔不赚的买卖,是个人都不会同意啊。
强者可以犯错,而弱者却没有选择。这才是“诸葛一生唯谨慎”的原因,也是弱者最大的悲哀。
但不管怎么说,魏延并不是叛徒,这位蜀汉后期功勋卓著的一代名将,不应该被贴上一个“脑后有反骨”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