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ChatGPT/DeepSeek能在几秒钟内产出一篇文章,而且生成能力日益精进,你是否也曾思考,我还能做什么?
当2024年AI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我在CSDN 上的博客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以前一篇文章发布后,阅读量是慢慢地增长的,而且时而有人评论和点赞。而现在发布出去之后,几乎是在几分钟内就会有几百次阅读和几十个点赞。但是很少有人评论。我相信这是由于机器人读的多了,有的机器人还礼貌地顺便点个赞。但是人类读者却少了。我之前写一些小众的自动化行业的内容,现在写AI技术领域的内容,可能人们对我写的博文不感兴趣。无论如何,这是令人沮丧的事情,我到底为什么写博客?为谁而写?写什么?如果自己写的文章仅仅是为了向AI 大语言模型提供语料的话。似乎没有什么意义再写下去了。
有这样焦虑的人应该很多。
画家对摄影的焦虑
人们对AI 的焦虑让人想起19 世纪摄影术发明,让一大批画师失业的故事。
1839 年法国版画师莫里塞画了一幅《达盖尔摄影狂热》(La Daguerreotypomanie),描写了当时银版摄影术之后,大众是怎样狂热地排队,每个人争相拍上一张照。
摄影术发明后,人人都可以在镜头前呈现自己的身份。要知道,在这之前,获得一张“自己的画像”,可是只有上流阶级跟贵族的特权。画家莫里塞除了描写当时大众的狂热以外,你可以发现旁边还有几个绞刑架,上面牌子写:“绞刑架,供雕刻师租用”。你可以想像当时的画匠们何等焦虑。他们的身份认同,被摄影术无情地夺走了,这世界再也不需要画匠、版画师了。
如同今天,创作者的身份被Sam Altman 无情地夺走了一样。这世界似乎再也不需要创作者了。真的是这样吗?
因为摄影术的冲击,这群被取代的画匠、版画师,被逼迫着思考:我拿着这只画笔,究竟有何用?,后续有一小段时间,写实派继续苟延残喘,想要画出比摄影术更细致的画像。直到1850 年,人类终于发现打不过机器,画家必须走向别条路。
第一个出现的是“印象派”,如莫内、雷诺瓦等人,他们提出的思想是:
"如果画面已经可以被机器捕捉,那绘画该去探索人眼的感受而不是客观现实。"
从这里开始,绘画者不再是“纪录画面”的人,而是成为“反思自己究竟看见什么”的人——他们从画匠,变成了画家。
在印象派确立了这点之后,画家们才开始更大胆地解构现实,于是有后印象派的梵谷、立体派的毕卡索等。
摄影消灭了「绘画」,但「绘画」也重生了。摄影术的发明,同时是人类反思自己「如何看见」的时代开始。
同样的,AI 正在消灭创作,但我很确信“创作” 也会迎来一波重生,是人类重新反思自己"如何说话"的时代。我们都如同莫里塞版画中的画师一样,正被逼迫着思考:"我手敲着键盘,究竟有何用?"
旧的身份认同被拆毁了,我们真正在害怕的不是生存与否,而是我们必须重新定义自己 。
有价值的写作
也许哪一天,人脑生成的文章成为“纯手工打造”奢侈品,变得十分昂贵。当写报告,知识读本,八股文般的官样文章被AI 取代,甚至科幻小说,虚构故事,小作文也敌不过AI 时候,人类该写什么能比AI 更有价值呢?
人们提出,创作者的价值有四种:
1. 工具价值:偷懒的红利,创作者会帮你找资料,节省时间。
2. 观点价值:创作者会提出崭新的观点,问出没有人问过的问题。
3. 策展价值:创作者可以找到稀缺内容,用最精准有力的方式呈现
4. 情感价值&信任感:创作者会与受众建立真实连结。
显然,工具价值最容易被AI 取代,情感价值比较满地被AI取代。
目前,人类在下面几方面的写作不会被AI 取代:
真实经验
AI 永远无法取代真实经验,你的真实经验/感受也是和受众建立情感连结最重要的内容。你的工作经验,生活经历,遇到的人,内心的感悟都是AI 无法生成的内容。你自己的故事是独一无二的。也是AI 无法代替的。,而且能够与读者建立情感链接。
我不是一个崇洋媚外的人,但是长期以来我喜欢读国外的书籍。主要是觉得国内的书籍叙述的内容比较多。中规中矩,但是引用的故事少,实际例子少,读起来枯燥无味。相比而言,国外的书籍中内容非常丰富, 故事很生动。例如读尤瓦尔,赫拉利写《智人之上》时候,我就十分感慨,作者知识渊博,娓娓道来。AI在短期内可能无法写出这样的文章。
AI 科学家李飞飞写的《我看见的世界》,这是一本自传。围绕着她生活和工作的两个主线讲述了一个科学家的成长过程和AI 的发展历程。内容非常精彩纷呈。读起来很亲切。
图灵奖得主杨立昆写的《科学之路》也是类似的风格的自述。
人脉网络
AI 不是人,AI 不能交朋友。人类有朋友,有人脉关系。
通过你的人脉关系,与朋友的交流中获取的思想。比如你认识比尔盖茨,或者马云,如果就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他们做一个访谈节目。能够获取他们的思想,并且与他们之间擦出思想的火花。
当我们收听播客时候,发现访谈类播客听起来比较亲切,一个人朗诵的电子书显得枯燥无味。主要是与听众没有情感联系。
另一方面,写作也是交朋友的过程。通过你的写作,可以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比如某些人到农村做乡村调查,有些人到海外访问出海企业。回来后写的文章就特别有内容。
再比如通过你的人脉网络访问到张忠谋,黄仁勋,那么就可以让你产出超级稀缺的内容——本质上还是真实经验,大佬的真实经验。
策划
写作与策划非常相似,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地策划,你的文章给谁看,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到哪里去收集材料。这就像编写一个电影脚本一样,认真地编排,一篇好的文章类似一部电影。写文章已经不是简单的写作,它包括了访谈,旅行,体验等一系列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策划是在冲突、破裂、死结、矛盾、复杂之间,找到新的切角,让你重新思考「标准答案」以外的可能。精准辨认受众心里最焦虑的问题切角,并且找到非常独特观点的材料来「说故事」,激发你重新看这个世界。
这种独特的视角是AI 不具备的。
写作风格
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避免“AI腔”。
在信息时代,人们习惯于信息快消费。这要求写作满足这种需求:
尽量地通俗,少用生僻字,有些人喜欢引经据典,显得有文学修养。但是读者却会一略儿过。人们建议你的语句最好让五年级的学生完全能读懂。
同样地,尽可能使用短的语句,短的标题。短语句才有力量。
元创作
如果你喜欢搞事,你想探索“新型态的创作者是什么?”,那我观察到的一个方向是:为AI 作家提要求,讲思路。例如你需要写一篇小说,你可以尝试编写主要的人物,情节,时间,场景等等“元作品“。让AI 去写细节,润色。
不要为了写作而写作
许多心灵鸡汤类的书籍好像是流水线写出来的。大多数多产作家都喜欢跟风,追热点。他为了赚钱而写作。 不幸的是,他们可能会像19世纪的画家那样失业了。
我相信,文章是头脑中涌现出来的东西,而不是挤出来的。过去上大学的时候,同学有一个梦想,一辈子写出一本书,死后盖在脸上。当然是一句玩笑,也体现写一本好书不易。
可以逐步改变你的策略,写作不是直接赚钱的手段,而是提升你赚钱能力的措施之一。
结束语
AI改变了我们的写作,还改变了我们许多。想明白了就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