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接入第三方模型以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然而,关于算法备案的问题也引发了诸多讨论,尤其是单纯接入第三方模型是否需要备案这一问题,更是让不少企业感到困惑。
一、明确算法备案的主体和范围
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算法备案的主体包括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深度合成服务技术支持者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这意味着,只要企业提供的服务涉及向中国境内公众提供算法推荐功能,无论其是否使用自研模型还是第三方模型,都需要履行备案义务。
二、接入第三方模型仍需备案的原因
-
服务性质未变:即使企业使用的是第三方模型,但其最终提供的服务仍然是面向公众的算法推荐服务。例如,企业通过第三方模型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内容推荐、生成合成类服务等,这些服务的性质并未因使用第三方模型而改变。
-
风险依然存在:算法推荐服务可能带来的风险,如算法歧视、信息茧房、虚假信息传播等,并不会因为使用第三方模型而消除。企业作为服务提供者,仍需对这些风险负责,备案制度正是为了规范这些服务,确保其合法合规运行。
-
监管要求明确:相关法规明确规定,无论是自研模型还是第三方模型,只要涉及向公众提供算法推荐服务,都需要进行备案。这体现了监管的全面性和一致性,旨在防止任何可能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的算法服务无序发展。
三、备案的具体要求
-
备案时间:企业应当在提供服务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通过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备案系统,填报服务提供者的名称、服务形式、应用领域、算法类型、算法自评估报告、拟公示内容等信息。
-
备案内容:备案内容不仅包括模型的基本信息,还需涵盖算法的优化目标、决策标准、数据来源等关键信息。对于使用第三方模型的企业,还需明确说明第三方模型的来源、使用方式及其合规性。
-
动态管理:企业在服务内容或算法类型发生变更时,需及时履行变更备案手续;若服务终止,则需办理注销备案手续。
四、未备案的后果
-
法律风险:未按规定备案的企业,可能面临监管机关的处罚,包括但不限于警告、罚款等。
-
运营风险:部分主流应用平台,如微信小程序、华为应用市场等,已明确要求涉及深度合成或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应用必须完成算法备案后才能上架。未备案的企业可能面临无法上架或被下架的风险。
五、建议
-
提前规划:企业在选择接入第三方模型时,应提前了解相关备案要求,确保在服务上线前完成备案流程。jxh152637
-
合规管理:建立健全内部合规机制,定期对算法进行自评估,确保其符合最新的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
-
积极沟通:与监管部门保持良好沟通,及时了解政策动态,确保备案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单纯接入第三方模型并不能免除企业的算法备案义务。企业应正确认识备案的重要性,积极履行备案手续,确保自身业务的合法合规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