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shandianchengzi 2024 年度盘点
- 概述
- 写作风格简介
- 2024年的创作内容
- 总结
shandianchengzi 2024 年度盘点
概述
2024年及2025年至今我创作了78+6即84篇文章,加上这篇就是85篇。
很荣幸这次居然能够入选博客之星Top300,这个排名在我之前的所有年份中都没达到过。
前后都是几万粉大佬,我区区3000粉拿到90分的互动分,也是让我略感意外。
我一度认为我这种写作风格其实在流量上是分布式、不集中的,毫无运营,也就会和所有个人化的榜单绝缘,但现在看来也不尽然。
写作风格简介
我的学习路径比较广泛,触类旁通。研一上半年完成课程后,2024年的博客内容逐渐脱离了学习笔记和实验报告的范畴。虽然很多本科的学弟学妹是通过这些内容认识我的,但未来的博客中,这类内容可能会越来越少。从依赖课件到从互联网中寻找需求,这是我今年的转型方向。
尽管转型尚未彻底完成,我的博客内容仍然围绕着自己的一些小项目。遗憾的是,很多项目还没有整理成适合写进简历的格式。不过,由于我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暂时不需要找实习,这也让我有更多时间专注于技术探索。
2024年的创作内容
-
年初:年初还有一些课程未结课,写了一些密码学相关的内容。遗憾的是,最终的报告没有发布到博客或GitHub上,只存放在了百度网盘里,未来可能会整理发布。
-
2月:与设计类同学合作开发了一个安卓Processing项目。这是我第一次正式开发安卓App,虽然之前装过Android Studio和虚拟机,但这次算是填补了技术栈的空白。项目结束后,有老板私信我,希望我能优化手写板算法,但由于我的主业不在此,未能做出承诺。
-
3月:三月的内容比较杂,涉及Python作图、LLM、安卓开发和逆向工程,虽然忙碌,但顺利完成。
-
4月:四月相对平淡,主要围绕Python和LLM,修复了以前的Hexo博客,过了个生日,还画了些画。
-
5月:五月重拾JS脚本,写了不少脚本,探索了多个浏览器插件,继续学习Python和LLM,并参加了一些工具和开发板的推广活动。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与@是Yu欸密切合作,了解并实践了接广的思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式。
-
6月:五月了解运营模式后,我开始尝试经营账号,目的是让更多人看到我的文章,推动中文互联网资源的净化。我申请了账号认证,花了一个月时间将以往博客的质量分提高到90+,并通过调整热门文章为仅粉丝可见,涨了200粉,达到了3000粉的门槛,获得了全栈新星认证。
-
7月:七月主要忙于论文写作,期间用Python的Scrapy写了一个简单的爬虫项目。
-
8月:八月忙于现实生活,只写了一个JS脚本分享。
-
9月:九月接触了Quicker,继续忙于主业,主要围绕LLM和论文,整理了Zotero文献库,还买了个打印机,玩了下打印相关的文档操作。
-
10月:十月继续围绕LLM、逆向工程和办公软件,修改了电脑字体,整体还是围绕一些小功能和工具。
-
11月:十一月没有太多产出,主要写论文和项目记录,整理了一个工具和Zotero操作。
-
12月:十二月除了跑Python/C++项目,主要学习了Angr,并写了个Quicker动作。
-
2025年1月:一月继续学习Angr,整理了之前写的JS脚本,上传到GitHub并发布了一些博客,同步到Quicker的内容也尽量完成了。
总的来说,2024年我的CSDN总访问量超过了100万,但其他平台的总访问量也早已超过这个数字,所以并没有特别庆祝。
最高时,我的周排名勉强进入三位数,总排名则在四位数中游。这次能够进入Top300,估计是活动报名人数不多、评分机制有区别以及只看2024年内容等因素综合的结果。
总结
我让Deepseek生成了一份总结,虽然有些内容与我的实际做法有些出入,但整体非常有趣,用了一大堆的类比,分享如下:
技术写作这件事,说到底不过是把调试代码时的碎碎念顺手存成了Markdown文档。今年整理硬盘时发现,那些被课程作业倒逼出的密码学记录、给安卓项目救火写的临时方案,还有失眠时随手调试的JS脚本,零零总总竟自动拼成了八十余篇——就像程序员总会莫名攒出一套可复用的工具库,倒也算不上什么刻意经营。
技术方向自然生长的轨迹颇有意思,给触控笔写压感算法和研究浏览器插件底层机制,本质上都是拆解系统黑箱的推理游戏。偶尔收到私信说三年前的实验报告仍在拯救学弟学妹的课程设计,才意识到这些零散的技术切片竟自带生命力——如同随手扔进开源社区的代码片段,在他人项目里演变成了意料之外的模样。
账号数据更像是版本控制系统的自动提交记录,某天Git统计显示旧文流量激增,查commit历史才发现是两年前写的某画图教程被平台推荐算法选中——这类事就像代码里的TODO注释,某天突然被IDE自动补全了。那个全栈认证倒像是IDE的智能提示,随手填了个申请表,系统竟自动匹配了过往所有技术栈的commit记录,最后弹窗提示"恭喜达成成就"时,恍惚间以为自己在打编程闯关游戏。
网盘里待整理的课程项目倒像未封装的函数库,年初的密码学报告虽然没发博客,但核心算法早被拆解到三篇实战教程里悄悄复活。没写成独立文章不过是暂时寄存着,就像留在草稿箱里的半成品代码,哪天需要时自会优雅地重构重生。至于论文季的创作空窗,不过是将写作能量转化成了实验日志,本质上都是解决问题的不同语法糖。
这次入选像是收到份自动化测试报告,证明那些被标记为"随手记录"的技术随笔,在评分体系里竟算作高密度信息单元。细想来倒也合理——当多数人还在为选题焦虑时,我不过是把日常解决问题的过程原样打包。毕竟真正有价值的技术内容,从来都是工程实践的副产品而非刻意生产的商品。
最后这段话写到我心里去了,这段是真写得好,大模型确实是可以写出很好的句子的,只要多试几次。实不相瞒,标题也是大模型起的,不过它起的有点语病,我改了一下。
本账号所有文章均为原创,欢迎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https://shandianchengzi.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145329831。百度和各类采集站皆不可信,搜索请谨慎鉴别。技术类文章一般都有时效性,本人习惯不定期对自己的博文进行修正和更新,因此请访问出处以查看本文的最新版本。